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2-17 20:48
鄌郚总编

李良智丨青州老街

    青州老街
    李良智
    青州的风雅似乎多半在古城老街,老街的代表则在卫街。
    明朝洪武初年,将全国划为13个行省,山东行省都指挥司就设在青州城内东门街,这条街便又有了新的名字,称卫街,即因山东卫设此而得名。
    卫街是原汁原味的老街,是真的古董级别的老街,远非今人打造的仿古的那种。老街悠长又悠长,曲折而幽深,两边是青砖黛瓦的建筑,脚下是光溜溜的青石板,很有些戴望舒《雨巷》中的意境,可惜我竟也没有看到撑着油纸伞的姑娘,没有看到飘零的丝雨笼罩的雨巷情境。倒是不时有时髦的年轻后生和少女翩然而过,让古老与现代在这里交汇,让时光错落交叠,让人惚惚恍恍。历史在现实中出场,现实在历史里上演。
    我喜欢来这条街走走,找寻那种别样的感觉。
    卫街隐身于现代化青州城区之“城中城”——古城部分的深闺,但并非“养在深闺人未识”,酒香,是不怕巷子深的,“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来此参观者络绎不绝。老街让游人千里来朝,老街让专家跨国际会。老街的名气大了,成为了一条被评选为首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的老街,成为了一条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重点推介的老街,成为了一条进了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中国名街》第三集前三甲的老街。
    走在这古旧的老街里,你似乎觉得自己在历史的时空隧道里穿越,猛然间就让你从现实的纷扰中,跌落到历史的记忆中去。众多的老字号、老作坊、绸缎莊、笔莊、旅店、客栈、车马店、中药铺、糕点店、大染坊、酱菜园、各色汉民回民小吃店,一家挨一家,一家比一家热闹。铁匠铺“叮叮当当”,榨油坊“吱吱呀呀”,“豆腐哎——”,青州这卧牛城里,是不能敲豆腐棒子的,怕惊了卧牛的。豆腐小贩只能喊出长长的叫卖声,在老街里显得更有穿透力。以上诸种,是老街交响的声音。老字号隆盛糕点的香气在小巷里飘荡,摇摆着菱形酒幌的小店里又飘出了云门陈酿的酒香,热腾腾的刚出锅的回民羊肉包子在鲜香四溢,诱人垂涎。以上诸种,是老街的味道。竖立着斑驳的门板的粮店,陈列着刚做出簇新毛笔的笔莊,叮当作响弹着弓弦的古旧棉布店,杂陈其间的杂货店、百货店、书报店,以上诸种,是老街的历史文化。青色的砖,黑色的瓦,灰黑的门板,朱漆的门柱,青石板的路,大红灯笼,以上诸种,是老街的缤纷色彩。
    青州的老街旧巷众多,处处叫人迷醉。我却更喜欢在卫街这里沉思和游走。
    青州,这座大禹时代就命名了的古九州之一的古城,历经岁月沧桑,那些老街旧巷,就是青州现实版本的沧桑史书。三国时代,《三国演义》中写到曹操率领青、徐之兵打天下。到了大宋,青州达到了历史辉煌高峰,范仲淹、欧阳修、李清照纷纷在这里驻足。范仲淹留下范公亭,李清照留下归来堂,今天犹存。《水浒传》更是众多笔墨写及青州,啥“三山聚义打青州”之类。大明,衡王坐镇青州,《红楼梦》第八十七回写道:“姽婳将军林四娘,玉为肌骨铁为肠。捐躯自报恒王后,此日青州土亦香”。至清,依旧不减繁华,蒲松林的《聊斋志异》更是写尽了青州的奇闻异事。历史让青州辉煌,历史让青州名胜名人典故堆积,历史让青州古街旧迹众多,处处叫人沉醉。
    卫街东西走向。古代的大街多东西走向吧?东西绵延几千米,中又夹杂不少古老的小巷,形成了成片的古老建筑群。那建筑,是标准的东方意义上的建筑,勾心斗角的建构设计,飞檐走壁,青砖黛瓦,木质门板,古老的窗棂。夏天来临,雨水多,有的黑色瓦面上,还生长出一种叫瓦松的植物,那更是今天孩子看不到的一种风情。浇筑的房子没点土星儿,是长不出一丝绿色的。卫街,古老的文化就在瓦楞间,古老的故事就在门楣里。
    卫街连接的众多的小巷中,有一条最为有名,叫伙巷。这条小巷在卫街的北侧,我喜欢这条小巷,不仅是因为这里浓重的历史感,深深的文化味,更缘起于这条小巷的得名,缘起于那个叫冯溥的可爱的老头。走在小巷里,看着今天犹保存完好的历史陈迹,对冯溥的敬意,依然穿越了历史的风云,让我心存温暖。
    冯溥是谁?那可是大官啊,当时的青州人,现在的临朐人,临朐冯氏家族代表人物之一,散曲作家冯惟敏的侄子,生于明清之际,入仕清廷,初授编修,后擢升吏部侍郎,康熙年间为刑部尚书,拜文华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这样一个大官,其在青州老家的家族子弟有着大树好乘凉,按理说该是何等的飞扬跋扈啊?可是事实却偏偏不是。冯溥在京为官时,青州老家垒墙,与邻居房氏发生矛盾,两家为争地基,互不相让。冯府家人修书一封,让冯溥出面讲话,冯溥于是抄写了明人张英的诗一首寄回。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杆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冯家主动让步,退让三杆。邻居被感化,也立马退让三杆,两家之间辟出一条小巷,两家方便,过往的行人也方便。这正是:与人方便,方能与己方便。
    这段佳话,雷同的故事却是安徽桐城礼部尚书张英的六尺巷的故事,家乡人却坚信冯溥版为正版,因为伙巷犹存,老房东犹在,童叟都能讲出这段故事。故事虽异,好在理同,那就是一个“让”字。
    这就是今天青州城里的伙巷之巷。退一步海阔天空。冯溥一让,让出了高风亮节,让出了一段佳话,让出了一种和谐,让给今人一段胜迹。想起老子的话:“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明道的人总是把自己摆在后面,结果自己反而会占先;危险时总是把自己置之度外,结果反而能保全自己。不正因为他不自私吗?所以反倒成就了他的一世英名这种大私。
    古街卫街现存的的房屋,大都建于明清时期。这里居住的人们还保持着老式居住方式,行走在悠长的古街中,体味到时间的沧桑感和久远的历史神秘感。明清时期,这里是青州到其他各地的交通要道,老字号老作坊簇拥,到民国时期依旧是商铺林立。
    这些明清建筑中,以偶园最为有名。卫街西端北侧的偶园,是冯溥老宅的私人花园,今天依旧保存完好,供今天的人们休闲观瞻,是青州现在重要的名胜古迹之一。青州名胜古迹主要有“三山两园”,三山指云门山、驼山、玲珑山,两园指偶园、范公亭公园。偶园也叫万柳堂,取“无独有偶”之意,故又名偶园。主要景点有冯溥的藏书楼,名叫“佳山堂”。原藏书中善本颇多,冯溥曾编撰《佳山堂书目》1卷,著录古籍900余种,其中除了四部分类之外,另分有韵书、佛书、医书、道书、杂记、家刻等。乾隆间,山东藏书家李文藻曾访其藏书处。清道光间藏书家刘喜海曾在道光二年、三年两登“佳山堂”。当时的刊刻图书有《山堂词稿》、《宗伯遗稿》、《风雅广义》、《文毅公年谱》、《文敏公奏疏》、《诗经》、《万柳堂唱和诗》等15种,多为冯溥自著之书。他的著作《佳山堂集》18卷、《四库总目》等颇为有名。偶园假山,系国内现仅存的康熙风格的假山。
    卫街这条老街,是古老青州的经济繁华之地,更似乎是青州的文脉之所在。这个地方,似乎是沾染了冯溥冯国老的灵气吧,文人辈出,学校集中。卫街西端北侧,原来建设有青州府文庙。明洪武年间建立,位于现偶园商场。明清时,青州府设府、县两级儒学,是庙校合一的文庙。学习内容为四书五经。学费靠学田出租。发达的教育,让青州在历史上曾出过6名状元。1952年,此处建人民广场,旧文庙被废弃了。文庙东侧,建国后曾经有个伙巷联中,学校名气很大,培养了不少人才,成为益都县的一面旗帜。现在又在原学校对面建有青州市实验小学,依旧是地方名校。卫街东端北侧还有所名校,清代先后为“青州考院”、“青州师范学堂”;民国初,设为“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一大批革命前辈和文化名人,曾在此或执教或学习。1923年一大代表邓恩铭来到四师,经过五个月的工作,建立共青团青州小组,推动了青州的学生运动,1937年“七七事变”后四师停办。直到1952年益都二中成立,这期间一直为文化传承与革命圣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为这条老街增添了浓重的文化色彩。今天,学校旧址仍在,但更名为云门双语学校了。
    卫街,穿越了历史风云,今天依旧是青州的繁华之地。这里的居民,依旧以千百年来的一脉相承的节奏,代代传承,生生不息,在青石板路上目送走远走他乡就学的孩子,然后打开古旧的门板继续经营自己的小生意,延续千年的老字号风采,延续古街旧巷中老家的温馨。
    我喜欢在卫街这条古老的老街上徜徉,因为在这里,似乎更能体会到文化青州的那种“根柢槃深,枝叶峻茂”,更能感悟到取与舍、争与让那种辩证相依的人生之道,更能够找寻到那种悬浮在钢筋水泥中容易迷失的真真切切的老家味道。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弥水学会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