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2-20 09:51
鄌郚总编

袁荣爱丨温暖我一生的母亲

    温暖我一生的母亲
    文/袁荣爱
    母爱是一颗参天大树,挺拔间为我们挡风遮雨,宁静中给予我们清新的空气,哺育着我们成长。母爱是一棵永不凋谢的花,吐露芬芳的香味,飘香万里。
    回忆的味道是无法重寻的,每一件事都那么深刻美好。有的,成为一辈子的回忆。
    那是我七岁那年,也是在这春花烂漫的四月,随母亲去田地里看庄稼。母亲勤劳能干,隐约记得种了很大的一片棉花地,估计有半尺高了。到了田地,大人们尽管忙开了,我和几个小伙伴跑的满头大汗,累了就躺在田地里休息。大家正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天空中的白云,突然一只麻雀离我很近,跳来跳去,“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怎么也不怕生。哇!我好奇地捂住了自己的嘴巴,原来,就在我头部附近的一棵棉花叶子下,有个小鸟窝,里面有三个鸟蛋呢!
    小伙伴们围坐在鸟窝前,商量决定,等大人们回家了,大家再来为鸟窝重建房子,谁也不许告诉大人。于是,由一个大点的男孩提议,去附近最大的棉花地拔取十棵,在鸟窝周围重新种上,以备鸟儿们长大后在上面跳舞,唱歌……
    不到两天,我们的恶作剧被发现了,受害者竟是村里脾气最火爆的三大爷,面对三大爷暴跳如雷地质问,母亲说尽了陪罪地话。我早就吓傻了,支支吾吾地说:“不是我一个人的事,还有寒露,二东和红”。母亲没有说话,挑起两桶水,让我带路,去把自家最好的棉花单棵给人家挪移,浇水,培土。我永远会记得,母亲挑水的背影那么高大,那么难忘……
    那是一个农村妇女最朴实本真的身影,对我,无疑是一次深刻的教育。母亲的品行,正如她的影子一样,在我的心里永远投上难忘的映射!
    母亲从来不打骂我,总是默默地把家中的风雨撑起,用温情抚慰我受伤的心灵,用行动教会我诚挚的做人。
    不记得是哪年,村里有人第一个买了电视,每晚去看电视的人络绎不绝,我当然也拽着母亲陪我去。母亲沉思片刻,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咱先不去别人家看,你好好念书,念的书多了,就有钱买了。”
    母亲不变的信念,韧性,和毅力,成为激励我人生坚强和勇敢的源泉。
    在我的印象里,我从来没有见过母亲和任何一个人发生争吵,包括我的奶奶和三个婶婶,母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无论什么时刻,首先是“尊重”别人。
    这与母亲宽厚、豁达、善解人意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母亲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妇女中的一员,随着时间地打磨,已变成一个厨师,一个闹钟,一个保姆,一个“随时待命”的家庭医生。过度的劳累使母亲腰部受损,于半个月前做了手术,母亲良好的心态和开朗的性格令医生和护士们叹服,为确保手术的顺利成功造就了好的条件。
    看到母亲微笑着和我们挥手,被缓缓地推进手术室,手术室的门像无形的巨墙把我们隔离,我一下子瘫坐在冰冷的座位上。头靠在后墙,头顶的日光灯昏暗,耀眼,刺地我几度晕眩,手术室门口上方不停地闪烁“手术中”三个字,仿佛三个火红的铁椎一次次无情地深扎我的心脏,让我痛苦的“恍若隔世”。
    两小时十八分后,母亲出来了,医生嘱咐我们快和她说话,不能让她昏睡。我快步俯身向前,看到母亲全身插满了管子,我心如刀绞,母亲却抓住我的手,嘴唇在翕动,我把脸贴在母亲蜡黄的脸上,听到母亲用微弱的声音说:“孩子,你吃饭了吗,看你瘦的,还不去吃饭……你一来,我就认得……”我泪如雨下。
    母爱是书,我永远读不尽!
    听父亲说,母亲生我时严重难产,在家苦苦挣扎了一天,实在坚持不住了,才去了医院,只有在阵阵腹痛地时候,母亲才有意识,而且还伴着其他复杂情况。医生急促地问父亲:“保大人?还是孩子?这个,你只能保一个”,父亲还没来得及说话,母亲就抢先说:“别管我,先保孩子。”这时,母亲的脸渐渐失去血色,心脏突然出现问题,几个医生闻讯赶来说:“先别管孩子,先看大人吧。”“不,我要孩子!”母亲伴着剧烈地疼痛说完这句话,就晕过去了。
    父亲说,当时看到母亲脸色苍白,医生们来回跑动地身影,自己脸上豆大的汗珠粒粒滚落,那一刻,只能听天由命了。
    伴着一声响亮地啼哭,母亲带着疲惫和惊喜地微笑一下子坐了起来,医生们都惊讶地目瞪口呆,都惊叹母爱的博大和无私。
    但是,从那以后,母亲却落下了终身的心脏病。
    母亲,您给了我生命起点,却无法陪伴我走向生命的终点,这是何等的寂寥和无法改变的事实。对您不顾一切的付出,真正有所体会时,我也进入了为人母的年龄,一切的一切,我拿什么来偿还您呢?
    懂得母亲,绝不只是时间的流逝带来的年龄增加,而是经历许多事后的感悟和心智的成熟,而那一串串的岁月,往往会使我对“母亲”二字,有更深的领悟!
    无论我走到哪里,总感觉白发苍苍的母亲以永远的——充满无限怜爱,无限关怀,无限牵挂的目光,在背后永远深情的注视着我!使我  成长,怒放……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弥水学会 精品妙文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