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2-23 15:07
鄌郚总编

张闵绪丨 初识佛教

  初识佛教(一)
     小时候,每逢过年过节看到母亲烧香念佛,颇具影响,深刻记忆在心头。
     母亲在烧香念佛之前,梳妆整洁、严肃虔诚。在静谧的环境中摆好供桌和供品,放正香案。点燃高香,两膝跪地;双手合十,闭目深思。顷刻,口中念念有词,虔诚之至身心合一。回想起那个时刻,也许是信佛的精气神吧!
      慈祥的母亲离开了我们,她伴着佛光的余晖乘鹤西去,永驻了极乐世界。后来每逢过年过节,大妹妹学着母亲的样子烧香念佛,但是口中念词少了很多。再后来妻子来了,她也是烧香念佛,而且口中念词比妹妹多了不少。虽然姑嫂同唱悦耳动听,还是不如母亲的念词清脆悠扬。难忘的是当她们念到与母亲的念词相同的时候,思母之情 潸
然泪下。此时此刻想到了母亲,感受着佛光,求索着佛教的深远和奥妙,启迪着对佛教的向往和追求。
         青壮年时期忙于学习和工作,又有家务缠身,没有时间静下来看点佛教书籍,学习佛教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很多与佛教有关的事物。便想起母亲在世的时候常说的那些佛经中的警句和格言。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母亲常对我们讲,弘一大师李叔同先生的格言:“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通过在社会中的实践,这些警句和格言都是正确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在一次一次的感悟中,慢慢地产生了学习佛教的决心。
       退休后,远离了社会的烦琐和喧嚣,摆脱了世俗的荣辱和争吵。安静下来看点佛教书籍,听些佛学讲座和佛的故事。从而对佛教有了初步了解,虽然初始微薄,收获点滴,但是受益匪浅,佛的般(bo)若(re)进驻了心田。
       佛教在神州大地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东汉时期“支娄迦谶”翻译“大乘经典”到现在以有两千年了。它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渊源深长,对历史的变迁和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由此可见它对社会的影响价值是非同一般,真是重无量深莫测。
       据资料记载,十三年前中国的佛教徒就有1.8亿之多,到现在多少呢?无证可查,不得而知,最多也就2亿多!14亿人口的大国,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佛教徒。还有涌进寺院的很多人中内心深处信仰佛教,不一定标榜为佛教徒,这样庞大的人群,对社会的方方面面是颇有影响地,不是若有若无,而是举足轻重。
      佛教文化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是相互关联的,如我们常说的“主观”“客观”和群众“打成一片”都是来自佛教书籍上的。如果打开《佛言俗语》更是一目了然。这充分说明佛教在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毛泽东主席就曾经说过:“如果不研究好佛教史,就无法写好中国哲学史,中国通史。”
       毛泽东主席还是石头观菩的干儿子,在他人的回忆录中就提到过。他回乡的时候,还去鞠躬敬拜过石头观菩。当年的毛泽东主席很迷恋佛教,他身边常有两本佛教书籍《金刚经》和《坛经》,他常说的“卑贱者最聪明,下下人有上上智。”就是《坛经》里的,只不过语言表达有些区别。他认为佛教与中国华民族传文化是密切联系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初始佛教中,要初步了解它对社会的影响价值,对它才有更深刻的认识,了解了它的思辨的独特方式,才能进入思辨的另一个层次。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弥水学会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