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3-03 22:26
鄌郚总编

李瑞之丨桂河闲考

  桂河闲考
  李瑞之
  2020年10月29日,我与老同事陈银光先生一同前往寿光市,拜访了古泉专家董良义老先生。先生生于1941年,早年当过教师,干过乡镇企业技术员及财务工作,后经营个体农机电器,爱好收藏,主集青铜器、邮票、古泉等,对古泉研究有着很深的造诣,著作丰厚,谦虚好学,古道热肠。
  席间问其村名水南村的由来,方知因其位于桂水之南,由是得名“水南村”,水南董氏祖居桂河村。
  可是,疑问又来了,桂河之名又是怎么来的呢?
  从网上查到一说,桂河,也称溎河,古称“跪河”,发源于昌乐县城东的孤山。明嘉靖版《青州府志》亦曰:“跪河,源出孤山之南。”
  孤山,又名首阳山,相传是孤竹国王子伯夷、叔齐的隐居地。二人为亲兄弟,孤竹君遗命传位于次子叔齐,叔齐尊天伦,让位于长兄伯夷,伯夷不受,二人放弃王位,前往周国考察,逢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未果。及至武王灭商立周,他们耻食周粟,采薇首阳山,饿死其中,成为抱节守志、忠君爱国的典范。
  然,据山东省省情资料库《昌乐县志》,“《昌乐县续志·山川》载:‘城东南十里外孤山,旧志名凤山,特起一峰,壁立千仞,为邑东保障,城脉盖由此焉’”。
  据此,昌乐县孤山不应该是伯夷叔齐采薇之地,它本名并非孤山。
  嘉靖版《青州府志?昌乐》曰:“城东十五里为孤山,峰峦峭拔,高插云霄。有穴曰龙洞,旧有夷齐祠,额曰‘招贤’,今改为‘圣清’。以孟氏言:夷居北海之滨,因立庙。云自秦汉时,已有此祠。旁有首阳山。按:首阳在河东蒲坂,又今永平滦州属孤竹地,且在海滨矣。孤山祀伯夷,殆附会。昌乐为北海地,云并祀叔齐,尤为无谓,岂以孤山为孤竹山邪?”
  可见,嘉靖版《青州府志》的编纂者,已经否定了昌乐县孤山是伯夷叔齐之首阳山一说。
  那么,昌乐县孤山上的夷齐庙是怎么回事呢?
  于钦《齐乘》曰:“孤山:潍州西四十里。有穴曰龙洞,祷焉云出即雨。宋封山神曰:广灵侯。又以孟子言伯夷避纣居此北海之滨,因立庙封伯夷清惠侯,叔齐仁惠侯。崇宁、大观碑刻存焉。国朝至元十八年加封山神曰孚泽广灵侯,伯夷昭义清惠公,叔齐崇让仁惠公【周疏:《路史》: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齐名致,字公远。夷齐谥也。此说恐未必然。】。”
  可见,《齐乘》的注疏者,乾隆丁丑进士、益都知县周嘉猷,也持有怀疑态度。
  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不管此孤山是不是伯夷叔齐的首阳山,其称“孤山”或者“首阳山”,皆有其自己的道理。
  《昌乐县续志·山川》之言,“特起一峰,壁立千仞”,就有个中玄机。
  “特起一峰”是为“孤”,此山与它山不相连,是为孤山;“壁立千仞”是为“高”,此山虽仅海拔266.2米,昌乐县城东,此山之顶,确是清晨第一缕阳光所能照耀之处,是为首阳山。
  但是,“跪河”之“跪”与孤山何涉?
  实难产生联系!
  文友卜祥山先生在《我对‘跪河’、‘溎河’、‘桂河’、以及‘桂河村’的考证》一文中提到,“跪河,源出昌乐之方山”。
  山东省省情资料库《寿光县志》说,“桂河,发源于昌乐东北部,流经寿光县赵庙乡、稻田镇,汇入白杨河等支流后,转潍县入圩河,县内长16.5公里,入境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境内流域面积87平方公里”,却未言及其源头的具体所在。而资料库中的《昌乐县志》言语甚简,“桂河,发源地五图镇老官李”。
  卜祥山先生还提到了嘉庆《寿光县志》对于溎河的一段描述:“‘跪河经朱留店入寿光界,经王望至斟灌城北与丹河合,入潍县界。按:跪河近亦名桂河,邑人董思恭家居河东岸,丁酉发解,辛丑成进士。馆选后自号桂川,故邑人以桂名之’……从这段记录中就能清晰的看出由‘跪河’转变成‘桂河’(是‘桂’还不是‘溎’)董思恭起了很大的作用,‘官居高位’,‘乡人附会’‘名人效应’等改名也就顺理成章了……”。
  董思恭,寿光人,字作肃,号雨亭、桂川,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乡试第一,六十年(公元1721年)中进士,康熙间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忠州、泸州、许州、常德、沅州知州、知府,后升任湖南粮储道台、按察使副使,后调任云南。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官,有令名,65岁退返故里,96岁卒,入祀寿光文庙乡贤祠。
  然而,嘉庆《昌乐县志》则曰:“溎河,俗曰跪河,源出方山西麓,绕孤山之南,曲折东北,经东朱集西北流。《齐乘》所谓朱流河也。又北过外庄,即万庄,又北经石桥庄西,又西北入寿光界,与巨洋水汇入海。”
  可见,在嘉庆年间,跪河已有“溎河”之称。
  至于“桂河”、“溎河”与“跪河”,有可能是同音异体字的记录。当然,也不排除董思恭以“跪”为丑,以“桂”为佳,而自号“桂川”的可能。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方山命名的“依据”:《昌乐县续志?山川》载,“方山距城二十里,边下镇之正东。其山横亘,顶平如砥,四望皆方,故名”。
  我曾两次考察方山,从有些角度上看,确实有“方”的感觉。
  而山体为方形,那它像什么?
  对了,木柜!
  水从柜形山体下发出,称之为“柜水”或“柜河”那是很正常的。而“柜”就是“匮”,“匮”也就是“柜”。而据汉典网,“跪”的读音也有kui音。
  所以,“跪河”可能是“柜河”的同音代记,而“桂河”、“溎河”同样也是“柜河”的同音代记。
  这种地名的语音流变,实在枚不胜举。上文嘉庆《昌乐县志》就提供了一种谐音流变——“外庄”与“万庄”。同时这也说明,在古代“万”的读音与“外(wai)”很接近,如今山西人读“万”若wain音或wai音,与“外(wai)”很接近。
  与卜祥山祥山交流时,祥山说昌乐县有几个地名很奇怪。其中就有“管庄”,当地人读作“guai庄”。
  这,使我想起了临淄人的方言。
  在临淄方言中,“靠边”读作“靠biai(二声)”,“小碗”读作“小wai(一声)”,“当官”读作“当guai(三声)”。现今青州市庙子、朱崖及其以北一带,也是如此发音。我原以为,这些音对应着现代汉浯中各自的儿化音,是他们不会读儿化音所致。但是,从卜祥山先生所言来看,古齐青读音中,an音有时就是读ai了。
  至于刘其安先生采访到的凄美传说——伯夷、叔齐不愿登君位,先后逃至周国,后在此首阳山不期而遇,跪于巨石之上,相拥痛哭,泪流成河,因名跪河——应该是一种文化附会。
  类似的文化附会,全国各地比比皆是。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