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3-25 18:01
鄌郚总编

车罗顶的传说

  车罗顶的传说
  讲述:王星莹、赵昌文,整理:赵春文
  车罗顶,位于昌乐县城西南约40公里,鄌郚镇驻地西北约15公里处,海拔381米,面积4平方公里,是昌乐县第一高峰,有“昌乐屋脊”之称。
  顶平如削
  这座山之所以让人感到神奇,就在于它顶平如削,且土层深厚,一望无际的辽阔。
  山顶为什么如此平坦?是天然形成,还是人工所为?当地有两种传说。
  传说一。中华民族的先祖黄帝轩辕在打败他的长兄炎帝,被诸侯尊为天子之后,开辟疆域,巡视大江南北,曾登上过丸山即打鼓山及泰山等进行封禅典礼。
  据史书记载,丸山、凡山、丹山实是一山,即今昌乐打鼓山。打鼓山与车罗顶山基相连,二者实际上是一山的两峰。为了迎接黄帝到这里封禅,车罗顶附近的百姓都聚集起来,铲平这座山头,做成了一个无比巨大的祭坛。这就是黄帝当年巡视天下,曾驾车来到这里进行过封禅的传说。
  那么,黄帝为什么偏偏选中这里举行封禅大典?村里老人们传说,原本车罗顶是有山头的,比现在高很多很多,形似一个稳稳蹲坐的完整巨人,其巍峨程度,方圆数百里无与伦比。现在站在车罗顶下的南山顶上向北眺望,依然会发现,车罗顶好像一座坐北朝南的无头大佛,其两侧绵延向前内弯的东、西山岭,宛如大佛成怀抱状的双臂,东岭南端的蝎子山、西岭南端的西南山好似大佛向内和的两只手,东旺、西旺犹如佛的左右腋窝,顶平低矮的南山恰似佛的供桌,山前半腰以下隆起处犹如佛的大肚。它屹立于群山之中,身旁低矮的山头埠顶紧拥其周围,显得大佛格外高大威严,神圣端庄。黄帝自觉是英明天子,要天下臣服,崇拜自己,以便稳坐江山。他在巡视疆域时看中了这里是风水宝地,便下令将山头削去,设为祭坛,意蕴自己站在巨人肩上进行封禅典礼。因黄帝乘车而行,车披黄罗锦帐,人们为了纪念黄帝在此封禅,把这座山称为“车罗顶”。
  传说二。尧帝儿子丹朱的封地朱虚就在车罗顶东南二十里处。当丹朱得知其父没有禅位于他,而是传于舜后,大为不满。当时驩兜、三苗、共工等诸侯、大臣也不满尧的决定,于是,丹朱就联合起来反对尧和舜。丹朱看中他驻地北面高大又周围群山相拥的大山车罗顶,是易守难攻布阵防御的好地方,便招集民众,削平山顶,挖战壕,修工事,组织驩兜、三苗、共工等车马兵士到山顶举旗屯兵,聚会盟誓,共同反尧。
  此事被舜发现后,告知于尧,尧便带领军队攻打。车罗顶就成了父子对垒鏖战的战场。原来山顶削平是丹朱为了反尧而为。
  在山顶西北部有一石头埠,名曰“双井子”,因在此曾有两眼古井而得名。早年因干旱,一村民下井淘水,挖出过两只箭头。由此看来,这里曾是古战场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现已寻不到双井的踪迹,但看石头埠处的石头,却不像天然在此,而像挖掘搬运而来。
  李世民与点灯碗子
  相传,当年唐朝皇帝李世民征东时的车马路过这里,曾在此山顶落脚歇息过。随行大军就地安营扎寨,还在山前的泉井处饮过马。晚上,李世民就住在山后杜家沟村西北角,因曾在此点灯夜读,故名“点灯碗子”。李世民写字后曾在河沟里涮过毛笔,所以那里后来出生的螃蟹肚脐都是黑色的。
  獾窟窿沟与花园寺
  在车罗顶东侧有一条蓊蓊郁郁的沟壑,是小猪河的发源地,名叫獾窟窿沟。在沟上头有一棵孤零零的老柳树,可作地标。早年这里狼獾成群、狐狸出没,也是招“黑狗挡”的地方。常有山民大白天经过这里,突觉像进了迷魂阵,怎么也走不出去,周围黑糊糊的似有黑幕挡着,不敢前进。如果静心观察,会依稀可见远处有一微弱亮光,像是农家。假如朝此方向前进,必定跌下沟头崖岭,如果再往回走,打算找到原路,走了半天定睛一看,还是在原地打转转。“黑狗挡”现象,在当地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相传,从前到外村做工的木匠、瓦匠、织布匠等务工者,晚上回家路过这里,常听到沟里有人会话拉呱,有时像是与路人搭腔,令人毛骨悚然,但从没出现过暴力行为。传说这是狐狸所为。
  这里还是百鸟的驿站。每到晚秋时节,成群结队的候鸟往南迁徙飞到獾窟窿沟北面的山顶上,收翅歇息,饮水觅食,走后留下一片鸟粪。
  在车罗顶阴面,有一条弯曲的幽深涧谷,深一百多米,十分沉寂,人们称它为“花园寺”。相传,早年这里曾建有红墙碧瓦的寺院,柏树掩映,香烟缭绕,木鱼声声,钟声悠扬,香客络绎不绝。院内奇花异草,仙果妙药,处处鸟语花香,如同花园一样。现裸露在沟头崖岭的诸多石块,相传就是当年寺院的遗迹。寺院破败若干年后,有位占山为王的“响马”,在涧下的山洞里住过。
  古槐村与老楷树
  沿着鏊子山下孟津河畔一条蜿蜒柏油小路走近车罗顶,远远就会发现,在车罗顶山前怀抱中的 “佛肚”上,坐落着一排排前低后高的梯形农舍,便是有“古槐村”著称的冯家沟。
  在20世纪70年代,村内还有树龄600年以上的古槐19棵,分别生长于村里前、中、后三条街上,据说都是来自山西洪洞“老槐树底”。现在仅存7棵,根系裸露,枝繁叶茂,都已挂牌保护。
  在村东南的王家墓地里生长着十几棵楷树,其中一棵树龄最老的被称为圣树,主干巍然挺拔,树冠呈菜花状,擎举着一片蓝天。它之所以取名楷树,还很有讲究。传说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重期间,子贡不巧出使在外,没能守在床边尽孝。等他回来时,孔子已经去世。悲痛欲绝的子贡两手各拄哀杖,送恩师下葬。葬礼结束,他的哀杖竟然深深陷入泥土,怎么也拔不出来。众弟子在孔子墓前,搭庵结庐,守孝三年,惟子贡守墓六年。这其间,那两根哀杖竟奇迹般地生根,长成了两棵小树。子贡为感念恩师的高风亮节,博学善教,就把这树称为楷树。
  相传,早年村里有位秀才,非常崇尚孔圣人。有年清明节,他让儿子推着“二把车子”,不远千里,送他去孔林扫墓。在拜谒孔子灵位期间,得知子贡植楷树报师恩一说,十分感动,返回时,便亲手挪了两棵楷树苗,一路呵护带回来,栽植于村东南角。雄性的一棵在现今的王家墓田,雌性的那棵处赵家墓地,东西相距120米左右。雌性的那棵在“文革”时期被砍伐。
  因为这棵楷树,是村里的秀才从孔林请来的,在乡亲们心中,它蕴含着孔圣人的品德、学问与神圣。于是常有学子升学考试前,到此拜谒许愿,多半还都如愿以偿。天长日久,人们感觉它颇有灵气,便奉为圣树。
  伫立车罗顶俯视古槐村,正如诗人所书“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
  骆驼岭与哑巴泉子
  在车罗顶西南麓,有一道岭,形似一匹半跪的骆驼,虔诚地望着西南方,像是在等待主人乘坐,也像主人下驾后的小憩,看上去很是忠于职守,憨态可掬,人们称之为骆驼岭。在其岭下有数个水池,往下连一塘坝,然后汇入孟津河。处在一片红土中的数个水池,内有无数个泉眼,常年冒出的泉水却十分清澈,手捧观之,一点都不带红色,饮之,清冽甘甜,即使在干旱年份也不曾干枯,常年流水不断。尤其令人疑惑不解的是,无论水大水小,流淌起来都默不作声。当地人称它为“哑巴泉子”。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