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3-25 18:54
鄌郚总编

大丹河“雹泉庙”的传说

  大丹河“雹泉庙”的传说
  肖金光
  大丹河发源于临朐县纪山东麓,自北岩流入昌乐县境内,一路浩浩荡荡蜿蜒北上,沿河两岸风光秀美,景色迷人。自古至今,清清的丹河水不仅滋润着河畔两岸的肥沃农田,哺育着两岸人民的子子孙孙,同时也孕育出了无数个底蕴深厚的人文故事和自然景观。
  在昌乐县五图街道境内的大丹河东畔,临河屹立着一座古朴简约,肃穆凝重的乡间小庙,当地人称谓“雹泉爷庙”,其庙宇建造历史久远,庙内供奉的“雹泉神爷”也倍受人们的爱戴和敬仰。据庙前所立的《雹泉神庙重修记》碑文记载:“雹泉神庙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雹泉神爷原系赵国人士姓李名左车,西汉大将,出征各处,军纪严明,将士一心,忠心保国,战功卓著,官封靈沛侯,霸王受首,功推李公第一。惧功高被议自刎谢罪,此忠此志感动上帝,敕封天神,令其掌管民间正气风雨雷电,造福万民”。
  李左车(生卒年不详),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之孙,汉初南行唐(今河北省行唐县)史家庄人(一说是西汉柏人,今河北省郉台隆尧)。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时期的著名 谋 士,杰出的军事 战略家。初时辅佐赵王歇,为赵国立功颇多被封为广武君。
  说起这雹泉神爷——李左车,生前曾与这大丹河有过一段缘渊。去雹泉神庙上游二公里处的大丹河西岸,依河而立着一个千年古村——韩信村。当地民间相传:这韩信村就是汉朝初期大将军韩信,在潍水之战前夕,曾经是屯扎练兵的地方。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派韩信率兵通过太行山区的井径关去攻打赵国,赵王派成安君陈馀领兵据守井径关口,当时作为随军 谋士李左车献计:要陈馀率大军坚守隘口,自己则领一奇兵从小路插入汉军背后,断其粮道,远道而来的汉军必败。只可惜陈馀没有听从他的计策,被韩信设计击败。战斗结束后,韩信下令悬赏重金活捉李左车。当有人把李左车绑至韩信帐中时,韩信立即向前给其松绑,并请李左车面向东坐,自己执弟子礼以师待之,并向其祈求兵胜之计,李左车感其心诚,深受感动,随向韩信提出了“百战良胜”之策。从此以后,李左车作为重要参军谋 士,随韩信东去攻打齐国。就在汉军与齐楚联军展开潍水之战的前夕,韩信率军在今昌乐县境内的大丹河两岸驻军休整,练兵备战,其大军的中军大帐就设在今五图街道韩信村。在此其间,李左车陪伴着韩信沿大丹河两岸四处侦查地形,并献计帮助韩信北建前营、后营,东置南寨、北寨,韩信率军离开之后,他所设立的这些屯兵之所,逐渐被当地的村民迁入居住,成为了一个个村庄聚落,至今这些村庄依在,村庄之名依旧是延续了当时兵营的称谓。
  在距韩信村东北十里之处,有一座大山,当地人称作孤山,相传是商周时期孤竹国二位公子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隐居的地方。李左车看此山孤峰耸立,山势连绵,十分适宜演练兵阵,于是率军屯于山中,他还命令将士们各自携土一兜,在山怀之中聚堆成丘,上插将帅大旗。山风呼啸,旌旗猎猎,韩信一身戎装站立旗下,挥动令旗调动将士操练军阵。在李左车的大力辅助下,精心演练成功“十面埋伏阵”。如今在孤山之里,仍然有一土台丘岭名曰“插旗台”,土丘旁边有一条深山沟人称“将沟”。李左车以他超众的智慧,利用神奇的“十面埋伏阵”,帮助韩信在垓 下之战中大败楚霸王项羽,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那么,李左车以后又是如何成为“雹神”的呢?
  据有关史料记载,主要有二种说法。一说是当年刘邦统一天下建立起西汉王朝后,在刘邦的授意下,韩信被吕后所杀,作为韩信曾经拜作为师的李左车,也受到了刘邦的猜疑。为了表白自己的忠贞,李左车当廷辩解未果,遂愤而自刎,以身殉国。李左车死后,查明真相的汉高祖刘邦感其忠烈,追封他为“阴灵侯”,建庙祭祀,并封其为“雹神”。
  另一种传说是:李左车的祖籍是山东省安丘县的雹泉村。西汉王朝建立后,他功成身退,回到了原籍老家雹泉村,遍访老人,寻根问祖,过起了悠然的田园生活。在李左车死后不久的一个夏天,晴朗无云的天空中,突然一阵风狂云涌,雷声大作起来,待风消云散之后,乡亲们惊讶地发现在李左车生前居住的庭院里,平地出现了一潭碧水涌动的清泉,人们都说是李左车死后显灵,赠一神泉用以泽被桑梓之地,乡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尊称神泉为“雹泉”。据后人传说,这天响午正是玉皇大帝册封李左车之时,因玉皇大帝感其品德刚正,赐封其为“雹神”,令其掌管天下人间风雨雹雪之职。于是乡人们为了祈求他的神佑,捐资修建起了“雹泉神庙”,来供奉拜祭他的神灵。
  话说明朝万历年间之前,丹河两岸上的庄稼农田,每到盛夏之际,常常遭受雹灾之苦,五谷受损,年景欠丰,农人们苦不堪言。恰逢有一徐姓族人从诸城河岔迁移至此,当他们得知此地夏天里经常发生雹灾之事后,便告诉乡人们:在南边不远的安丘县雹泉村建有一座“雹泉神爷庙”,庙内供奉的雹泉神爷很有灵性,可护佑免去雹灾之难。于是派人慕名前去拜谒,奉请神灵归来,在徐家河洼村东的丹河岸畔上,集资捐款建成了一座“雹泉神爷庙”,为其塑造金身,月末年节人们纷纷前来焚香祭祀,祈求雹泉神爷的佑护。说也奇怪,从那以后,丹河两岸附近的农田里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自然雹灾,于是乡人们俞加信服,祭祀之香火一直传承至今。
  相传在明朝末年,丹河西岸的一个邻近村庄里,有一个美丽的姑娘,芳龄二八,正值说媒找亲的时候,不知为何,姑娘挑来选去就是没有相中一个,于是村里有人便跟她开玩笑说:“莫非你要嫁个像雹泉神爷那样的郎君”。姑娘每每闻听此言不怒不恼,只是微笑不语。后来有一天,姑娘和娘一块去河边洗衣裳,路过雹泉神庙前,姑娘忽然指着庙里的神像说:“娘,快看快看,那雹泉神爷在朝俺笑呢”,她娘也没在意,只是随口一说:“那你就嫁给他吧!”。说来也巧,回家后的当天夜里,姑娘就暴病身亡了。村人以之为奇,纷纷说是那姑娘被雹泉神爷娶去当了娘娘。
  故事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这丹水河畔上的雹泉神庙不是建在河水西岸上,怎么后来又移到东岸土崖上了呢?据《雹泉神庙重修记》碑文记载:原先建在西岸上的神庙于清朝光绪十四年(1888年)夏天,因雨水过多,丹河洪水泛滥,冲坏庙基。于当年间,有乡间名望之人出面组织,带领乡人将神庙迁移至河东岸的南郝村西,临河择地,建成庙宇,重塑神像,供乡人依旧焚香祭祀,香火极盛,延续不绝。
  不知这是历史空间的巧合,还是人与神之间里的那份割舍不断的情缘。一千多年前,就在这丹河岸边,李左车本着爱民护民的理念,教授韩信整军肃纪,爱护百姓,以仁德收服民心,深受百姓们的爱戴和敬仰。谁料想数百年后,他却又故地重游,被当地一方百姓们奉为神灵,建庙祭祀,祈求他的帮助和佑护。由此看来:历史上无论那个社会朝代,只要当官为政者,全心全意为百姓 谋取福利,人民一定会把他记在心中,流芳万世。
  搜集整理:肖金光
  讲  述  人: 徐献书(退休教师)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