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3-31 18:13
鄌郚总编

柳忠勤丨北京植物园记事

  北京植物园记事
  原创 柳忠勤

  《绿水青山看海淀》,一群作家参与其中,青松给了我一个题目:写北京植物园。
  看到分工名录我乐啦,切莫说海淀的三山五园,就是全北京一百零六处各类公园,我最想写的,首选北京植物园。
  这不,选个秋色正浓的日子,海淀林业林草局热情爽朗的素芳副局长精心安排,北京植物园文研室博学多才的东来主任微笑作陪,黄叶村、卧佛寺、樱桃沟、梁家墓园,月季园、桃花园、牡丹园、芍药园……,还有,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赠送的美洲红杉,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赠送的樱花,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及夫人赠送的金蝶兰,斯里兰卡前总理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赠送的菩提树,佛祖曾在菩提树下成道………溜溜一天,夕阳西下,当我和东来主任握別的时候,脑袋里已经装满了故事。回到家里,盘盘点点,林林总总,要写的、想写的、值得写的太多了,一篇散文三几千字,怎能容下恁多东西,如何着笔?请教青松,答曰:你就写北京植物园记事,多少东西都能装进去!
  于是,便有了本文的题目。

  樱桃沟里的李昌和于光远
  卧佛寺西侧北行有一条山沟,历史上因盛产樱桃而被取名为樱桃沟。
  今年,是我到北京五十整年。五十年来,樱桃沟我一共去过三回:头一回,和一帮年轻的战友们爬香山,下了山意犹未尽,大家蹦着跳着来到樱桃沟,嗖嗖的钻了进去,前行不到一千米,荆棘横生、乱石当道,战友们很快没了兴致,眼看日落西山,赶紧收兵回营;第二回,和金玲格格春游西山,循着桃花走进樱桃沟,潺潺流水、春意盎然,我们谈工作、谈思想、谈未来,樱桃沟里,爱情的种子生根发芽,进而谈婚论嫁,组成家庭,一晃儿走到今天。
  第三回,也就是这一回,采风北京植物园。
  岀了卧佛寺大门不远,就看到“一·二九运动纪念亭”的牌子箭指樱桃沟,眼前一亮:“一二·九”与樱桃沟有关系?!
  要知道,发生在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的学生运动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那一天,数千学生走上街头,不但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而且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正如毛主席所说,“一·二九”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而在北平这个日本人自诩的“模范治安区”里,一支由进步青年所组成的团队——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仍在不屈不挠地呐喊着。他们的事迹,如同繁星般点亮了日伪统治下阴霾的天空。“一二·九”的火种继续燃烧。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首任会长、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当年就读于清华大学,作为民先骨干,“一二·九”之后南下广州,继续开展学生工作。时隔七十年,二00六年七月,于光远与夫人孟苏邀请当年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全国总队队长、后任中纪委书记的李昌与夫人、著名经济学家冯兰瑞一起来到学会秘书处。那时,学会在分钟寺一个环境优雅的小院里办公,三十来位年轻人围拢在四位老前辈面前,静静的听他们讲故事,其中就说到了当年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光远先生:“当年我们参加‘民先’,比你们的年龄还小。那时候,他(李昌)是全国总队队长,‘一二·九’过后不久,派我南下广州开展工作,不几天,又发电报让我回来北平,负责全国民先的联络工作。”
  九旬高龄的李昌:“民先队是‘一二·九’运动的产物,又是‘一二·九’运动的延续和高潮,它虽然存在不到三年,却为抗战做了大量贡献。”
  “你们这些年轻人朝气蓬勃,看着就让我们开心”,老先生话锋一转:“光远同志开创的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的事业,在你们手里一定能得到继承和发扬!”
  转眼,十五年过去,四位老人均己仙逝,但是他们的音容笑貌,说到“一·二九”时的神情激昂,历历在目。
  如今,来到了他们当年为了拯救中华、燃烧青葱岁月的战场,怎么能不让人激动心跳呢!
  进入樱桃沟,眼前一亮:十几年不见,环境大变,当年的羊肠小道、乱石杂草不见了踪影,只见两条舒缓、精美的小路向沟里延伸,一条是铺在沟里、伴着溪流、典雅庄重的平展步道,一条是镶在沟沿、伴着青山、凸凹有致的卵石小道。我选择鹅卵小道,听着鸟儿的歌声缓步前行。不过五百米,翻几个坡,便到了“一·二九”纪念亭。
  纪念亭建在保卫华北石刻对面,由三座三角形小亭组成,三角形是“一二·九”运动举办军事夏令营时露营帐篷的缩影。三个三角形组成一个立体的“众”字,寓意着广大民众的觉醒和人民众志成城抵抗侵略的决心,挺拔的建筑线条象征着青年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大小三组建筑表示革命传统代代相传,革命事业后继有人。
  这里是当年北平学子的暑期夏令营,也是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培训基地,一批又一批青年才俊怀揣一腔热情走进樱桃沟,学习《游击战争纲要》、《步兵操典》、《阵中要务领》等兵法要则,带着一身本领走出樱桃沟,走向全国各地的抗日战场,和全国人民一起,通过浴血奋战,终于把日本鬼子赶出了中华大地。

  卧佛寺,与金玲格格首次同框
  金玲是我老爱,满族正黄旗,家里人称她为大格格。
  这张照片,拍摄于一九七七年十月七日。照片中的这群人,是毛主席纪念堂工程总指挥部政工组工作人员。后排右二为作者本人,右一即为金玲格格,不过需要说明的是,那时间,我们还是纪念堂工程的同事。如今,我和金玲格格已经牵手走过了四十四年,这张照片,却是我们第一次同框。
  拍照片的时候,毛主席纪念堂已经建设完成,参与建设的基建工程兵部队都已经回归建制。时任纪念堂工程总指挥、北京市建委副主任请求基建工程兵总部领导把政工组里以六支队政治部副主任姜孟德为首的几位部队的同志留了下来,与北京市建工局政治部的同志一起,共同组成前三门(崇文门、前门、宣武门)工程指挥部政工组,为前三门三十八栋大楼建设做好政治引领工作。瑞环同志说的很明确:“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的好,留下几位同志,带带我们。”正是这一留,区区四个月,时间和空间擦出了火花,我和金玲格格相互欣赏,幸福一路,开开心心走到了今天。
  卧佛寺位于北京植物园中轴线最北端,也叫什邡普觉寺。话说那一年那一天,我们一行人头顶伟大领袖的光环,乘公交、坐地铁从北京城里来到香山脚下,十点左右,汇拢在卧佛寺大门口,卖票的女同志一听说我们是毛主席纪念堂工程总指挥部的,马上进去请出了一位长者,那位长者走到我们面前,紧紧握住我们的领队、时任基建工程兵六支队政治部副主任、毛主席纪念堂工程总指挥部政工组组长姜孟德的手,一脸恭敬:“哎呀,你们是建毛主席纪念堂的有功之臣,到这里参观我们感到无尚光荣,票就不用买啦,我们请你们参观!”
  说罢,头前带路,边看边讲,绘声绘色,卧佛寺的前世今生、个中因由,给我们讲了个清清楚楚。如今,四十四年过去,那位讲者的音容笑貌、一招一式,似乎仍旧在眼前晃动。从他的口中我们得知:卧佛寺也叫什邡普觉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距今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传说唐代高僧玄奘大师西天取经,历时十七年,行程五万里,带着大量的经书佛像回到长安,唐太宗李世民率领数万僧众出城迎接,盛况空前,轰动朝野,此后,中国掀起修建寺院的高潮,有人在今天的北京西郊修建了一座寺院,取名“兜率寺”,这座寺院就是卧佛寺的前身。
  兜率寺曾更名昭孝寺、洪庆寺、永安寺。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赐名“十方普觉寺”,由于寺内供奉铜卧佛一尊,故俗称卧佛寺。
  四十四年后的今天,刘东来主任又给我们讲起卧佛寺和卧佛的故事:卧佛寺建筑群是中国佛寺早期的一种布局方法,沿袭唐代伽蓝七堂的法式,这种平面布局在北京非常少见。卧佛寺有五大景观与众不同,即半月池、古蜡梅、古银杏、十八罗汉和卧佛。
  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卧佛寺和卧佛都没有离开皇帝的视线。卧佛寺曾一度两尊卧佛共存,唐代檀香木卧佛原在三世佛殿,明末清初不知去向。现存卧佛已与唐代的卧佛不同,它是一座重达五十四吨的铜实心释迦牟尼卧佛,历时十二年,用十多万两白银重铸而成。
  一九四九年,毛主席居于香山双清别墅,在指挥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之余,一人独游卧佛寺,吓坏了大警卫员、公安部长罗瑞卿,得知消息赶赴卧佛寺护驾,正赶上毛主席和傅姓高僧品茶论道,评说郑板桥的传世名言“难得糊涂”,毛主席承诺:共产党将保护修缮全国的庙宇寺院,感动的高僧合掌连呼“阿弥陀佛!”建国后,政府几次拨款修缮卧佛寺,修旧如旧,如今的卧佛寺,虽然历经千年,依旧光辉灿烂,游客如云。

  黄叶村里的“芹溪茶舍”
  黄叶村西口,有一处最适合品茶论道的去处:芹溪茶舍。茶舍牌匾上的“芹溪茶舍”四字行书,恰似行云流水,舒展流畅;宛如小家碧玉,清新秀美。正是出自我的采风向导刘东来先生的手笔。
  东来先生说,逛北京植物园的游客,来这里喝茶小憩的很多,尤其是到了秋天,黄叶覆盖整个村落,满园子诗情画意,青葱少年成双成对,有的小情侣还捧着《红楼梦》在茶舍里吟诗说古,一坐就是半天。
  酷爱红学研究并且已经很有造诣的东来先生非常感慨:“我就十分佩服曹雪芹,中国的四大名著,没有一部能像《红楼梦》一样,把人生写的那么透彻。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看病就医、着装打扮,乃至煎炸烹调、楼堂馆所……,无所不包,而且鞭辟入理。用现在的话说,写的都很科学。《红楼梦》写人生,差不多是一部百科全书,警醒世人、教育后代,据了解,曹雪芹开的很多药方,都被拿来治病救人、普渡众生,至今,没有听说有什么不良后果,医学界也没有什么异议。你说,曹先生不过一介书生,他这如此丰富的知识那儿来的呢?再就是他的人品。相传,曹家被抄家后,曹雪芹的家境极为贫苦,过着“寒冬噎酸星,雪夜围破毡”的生活。可是他性格傲岸,很有骨气,常和一些愤世嫉俗、志同道合的朋友诗酒往来、关系甚密。有一年过年时,他的知己朋友赠给他一副对联:“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对曹雪芹“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不趋炎附势,不攀高厌低的高尚品德高度赞扬。可见,曹雪芹无论是写书还是处世,用现在的话说,叫做成功人士。
  每来北京植物园,必到黄叶村走一遭,还有一个因由:我的岳父是老满族、正黄旗,而黄叶村居于香山脚下,正是大清朝“西山锐健营”所在地。如今北京植物园的边界,恰巧就是当年八旗军营的家属区。岳父家居于京城的丰富胡同,把口就是老舍先生故居、名闻中外的“丹柿小院“儿,胡同里的居民都是满族后人,只不过,世事沧桑,当年的满族文化早已不见了踪影,我娶到金玲格格四十四年,只是第一次登门,看到她姥姥行了个“打千儿礼”而已。
  黄叶村按照康熙年间的历史风貌恢复原建,这次釆风,有幸东来主任作陪,讲解员才为我们打开了黄叶村的雪芹老屋,看到了那面写满古诗词的老墙,使我从生活层面更多的了解岳父祖上的居家文化。比如,东为上,是我们的汉族传统的共识,而在这里,满族规距:西为上。所有的祭祀用品、祖宗牌位都放在堂屋西间西墙上方的木板上,初一十五、年末岁,初取下来供全家人焚香叩拜。回家报告金玲格格:“满族尊崇西为上,你知道吗?”“不知道,打小也没人给我们说过呀!”

  民国最強老爸梁启超
  北京植物园东北角的半山坡上,银杏松柏掩映着一处墓冢:梁启超墓园二00八年,我领着单位的一帮年轻人西山秋游,植物园里,偶然发现“梁启超墓”的路牌,大吃一惊,随问身边小青年们:“知道梁启超吗?知道梁思成、林徽因吗?”众皆摇头;再问:“知道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大家面面相觑,摇头不知;再问:“知道‘人间四月天’吗?”一人回答知道;再问:“知道咱们的国旗、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吗?”大家哈哈大笑:那谁不知道!再问:“那么你们知道咱们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吗?”没人回答。
  “告诉大家,我问的这些问题都与这个墓园的主人有关。当年,梁启超与康有为一起联合进京赶考的一千三百多名举人发动“公车上书”,领导“戊戌变法”,导致慈禧太后囚禁光绪皇帝,加速了清朝统治的衰亡;梁思成、林徽因作为梁启超的儿子、儿媳,作为咱们国家古建筑大师,他们不仅是这座墓园的设计者、建设者,更是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浮雕的设计者;林微因的名篇《人间四月天》被几代人所追捧。不信请大家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看一看,诺大一片墓园,只有‘建筑师林徽因之墓‘一年四季鲜花不断!”
  一番话,说得年轻人肃然起敬,跟着我循路牌快速而去。
  梁家墓园坐北朝南,四周矮石墙环绕,园内栽满松柏。北墙正中平台上是梁启超及其夫人李惠仙的合葬墓。墓前立着“凸”字形墓碑,两侧各有一段带雕饰的直角形衬墙。墓碑没有碑文,也没有任何表明墓主生平事迹的文字。据传,梁启超生前嘱咐子女:将来行葬礼时,可立一小碑于墓前,题新会某某、夫人某某之墓,碑阴记我籍贯及汝母生卒,其余浮词不用。
  墓前不远处,分立两尊高大的无字石碑;墓西出口处,建有造型精美、里面却空空如也的八角石亭。
  年轻人问题多:“这石碑上怎么没有碑文呢?”“石亭里怎么是空的呢?”当时我回答不了的问题,如今东来主任给出了答案:
  “都是因为日本鬼子。石碑是梁家从康熙年间的皇家古墓里买来的;石亭建成后,原计划放置梁启超的铜象,结果,日本人打进北京城,梁家人经济枯竭、自顾不暇,梁思成、林徽因循着大势南下,教书于西南联合大学,直到抗战胜利才回到北京城,梁家墓园也因此而衰败。直到后来,梁家后人把墓园交给了北京植物园,人民政府拨款修茸一新,才有了如今庄严肃穆的环境。”
  “要说梁启超这个人还真是了不起,他不但政治上青史留名,而且在家庭教育上也堪称成功人士。”东来主任绘声绘色:“‘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还有才女林徽因,说的就是梁启超啊!长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五子梁思礼均为院士,其他六个孩子也各有所长,且都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尤其是名气最大、娶了女神林徽因的梁思成,成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所以,梁启超被誉为民国最強老爸毫不为过!”

  “万生苑”:“绿叶对根的回忆”
  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位于植物园中轴路西侧,温室馆有一个大气磅薄的名字:“万生苑”;有一个诗情画意的设计理念:“绿叶对根的回忆”
  二零零八年秋,我带着学会秘书处的二十三位年轻人到这里参观。百米开外,来自北京军区作战部的王京涛就指着“万生苑”大牌匾首先发问:“万生苑”,真的有一万种生物吗?”
  “真的有!”面带微笑的导游小姐明白的告诉我们:“北京植物园引种栽培植物一万余种,近一百五十万株,其中,热带、亚热带观赏植物三千余种、六万余株在万生苑。万生苑也叫观赏植物温室,室内分为热带雨林室、沙漠植物室、兰花与食虫植物室、四季花园等区,是亚洲最大的植物展览温室。”
  “植物来自世界各地,而养育它们的土却来自我国东北的双鸭山。”导游小姐继续为我们解读:“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下面是个水泥筑成、深度一至一米五的大花盆,花盆内所有的土都是从黑龙江双鸭山沼泽地区买来的泥浆土。在当地一个林场选定采土区域,林场把这一区域的水抽干,再把泥浆土挖出晒干。用好几个火车皮将土运到北京植物园,用本地的沙土拼配,借以达到热带植物在北方生存的营养需求。为此,建筑设计者们以“绿叶对根的回忆”作为设计主题,独具匠心地设计了“根茎”交织的倾斜玻璃顶棚,远远望去,恰似一片绿叶飘落西山脚下!”
  双鸭山位于祖国的东北边陲,我曾经多次到那里考察,从北京坐飞机到佳木斯,再转乘汽车前往。那里的蓝天白云、翻滚稻浪以及无限延伸、平展宽阔的公路,都令我无比神往。不过,双鸭山距离北京一千六百多公里,用那里的土,填满一个生长“万生苑”的大花盆,选址、挖泥、晒干、装车、运输??,那是多大的工程量啊!从这个意义上说,绿叶记住根的恩情寓意深厚。
  秘书处的年轻人大都来自北方,十几年前,都没有到南方去过,温室里的环境、氛围以及很少见过的各种热带植物令大家兴奋不己。开始,大家还聚在一起,认真的听导游讲解,不一会儿便按捺不住,三五成群,四散开来,拍照留念。一个多小时后,当我招呼大家走出温室合影照相的时候,小青年儿们还意犹未尽,个个儿的神彩飞扬。我灵机一动,招呼大家:“既然各位看得如此高兴,那么请你们每人写一篇‘万生苑’观后感,字数可长可短,明天上班交到我办公室,大家说好不好?”“好——!”回答齐唰唰!
  第二天上午,二十三篇小文章摆到了我的案头:
  杨小巧:“温室馆展出有兰花、凤梨、仙人掌和多肉类植物、长气根的各种树,包括了我国南部、南亚、非洲、南美等多地的植物,地方不大但布置新颖别致……不过要是有小动物就更好了。”
  丁小伦:“在温室馆看到了许多以前没见过的植物,另外还有一些是日常能见到,但大多认不出来的,比我略高的绿萝、有我两个高的仙人掌、叶子比我四个脸大的龟背竹等等,非常可怕!”
  万芊:“温室里长满了热带的阔叶植物,空气湿度很大。室内有孩子活动的地方,很多孩子在里面爬来爬去的,很开心。最里面还有一排动物的棚子,里面有些常见的小动物,小朋友可以喂食。”

  北京植物园 · 宣统皇帝 · 岳父
  在我的散文集《亲情记忆》里写了这么一段掌故:“岳父的父亲当年在内务府当差,曾经是宣统皇帝跟前的三品带刀侍卫。为此,岳父降临的时候,皇上着两位公公(太监)从宫里送来一车吃的、一车用的、一车穿的,外带一个大大的红包。当隔壁姥姥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听得我眼睛都直了,敢情,金玲格格她们家当年还这么辉煌呢!”
  我这个人爱记事儿,尤其爱记得人家的好儿。岳父家受过大清国皇上的恩惠,因此我也对皇上溥仪先生多了几分关心。从他曾经君临天下的故宫养心殿,到他做了十三年“康德皇帝”的长春伪满皇宫,再到他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的吉林临江大栗子沟,再到党和政府对他监督改造的辽宁抚顺战犯管理所,我都怀揣一颗有点复杂的小心情前往,不仅仅是参观,还作些相关的调查研究。尤其是那年到临江,市长刘宝芳陪同我们在鸭绿江边考察深呼吸小城建设,突然我发现路边有块牌子指向“大栗子沟”,心头一喜:“刘市长,这个大栗子沟是不是当年宣统皇帝退位的地方?”“是啊!”刘市长应声回答。“那咱们可不可以去看一看?”“哎呀,柳秘书长,北京来的许多官员到了这里都不敢去,说大栗子沟是宣统皇帝下台的地方,去了不吉利。怎么?柳秘书长对这里特别有兴趣?”“是啊,当年,我的岳父曾经受过这位皇帝的恩惠呢!”“那么好,我陪您去,我不怕!”于是,我终于从书本上的大栗子沟来到了现实中的大栗子沟: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八日,皇帝溥仪第三次在这里宣布退位,从而结束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帝王统治。
  至于北京植物园,是溥仪作为战犯被特赦后党和政府为他安排的第一份工作,一九六零年二月十六日,正月二十,溥仪先生拎着一个大网兜子,外带一个绑着被褥的背包,在四王府公交站下车,在等候他的人陪同下,经过半个多小时、步行四站地来到北京植物园,在这里工作生活了一年多。
  如今,溥仪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已经被辟为北京植物园南区,顺着院内不锈钢导引牌所指方向,可以找到一处标有“溥仪故园”的地方:两排灰砖房子,保持着当年的原貌。溥仪住过的那一排,外墙新粉了,院门紧闭着,上着锁。
  溥仪工作过的温室,与宿舍只隔一条马路,走过去用不了五分钟。现在的温室,样子基本没变,只是围上了铁栅栏,装上了直径一米的排风扇,呼呼地往外排风。
  路边站着一位年过半百、头发花白、戴着黑框眼镜的先生,好像是这里的工作人员,看着我们站在“溥仪故园”前张望,走过来自言自语的说:“这里的确是溥仪工作生活的地方,应该开放参观,让人了解那段历史。不知道现在领导怎么想的,为什么不让参观!”
  “那么您在这里多少年啦,知道溥仪先生当年在这里的一些情况吗?”我急忙转过身来,想请他讲一讲“皇上溥仪”在这里的故事。
  “我大学毕业就分配在这里工作,至今已经三十多年了。我没有见过溥仪先生,倒是听前辈们讲过他的许多逸闻趣事:
  当过皇帝的溥仪生活自理能力很差,闹出很多笑话。比如,扣子常常扣错,说了也是白说,第二天照样扣错;到植物园第二天,他报告说枕巾丢了,第二天又找到了,原来是他穿衣服时把枕巾夹在了棉裤和衬裤之间,干了一天活也没察觉。溥仪觉得不好意思,以后虽然还是常丢东西,但怕人笑话他,就都默不作声,找不到就算了。
  溥仪先生很知道自己的身份,积极追求上进、认真改造自己。当时他已经五十五岁了,还积极参加只有四十五岁以下的工作人员才能参加的民兵训练;那个年代天灾人祸,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溥仪也把自己每月45斤的粮票减为39斤,并捐出15尺布票,20斤粮票。
  溥仪先生还很聪明,工作非常上心。头一个月,他只是负责浇水和搞卫生;第二个月转到扦插繁殖温室,学会了播种、移栽幼苗、上盆、换盆和松土等技术,能够熟练完成四季海棠的移栽;第三个月,溥仪就被分配到观察温室和繁殖温室,学会了一品红、一品白、一品粉、倒挂金钟等花卉剪枝,为盘子花、金点一叶兰、金边万年青、仙客来换盆,为龙牙花嫁接等。
  由于溥仪在这里工作表现良好,一年过后,他便被调离北京植物园,到中央文史馆做馆员去了。
  岁月磨砺时光,但是很难磨去刻在心头的记忆。北京植物园于我而言,拜访虽少、故事却多。那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甚至一个景点、一块路牌,都能勾起我脑海里沉淀多年的记忆。有些故事虽然被岁月冲刷得色彩斑驳,但发生在植物园,以及与植物园关联的人和事,恰如刀削斧刻般印记在我的心田里,种下了,便如植物般生长发芽。植物园宛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令我的思绪在它的枝桠间行走,那些触碰了我思绪的叶脉,好似时光倒流的按钮,让我新潮澎湃,浮想联翩……。本篇文章,便因此缘起。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精品妙文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