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4-12 17:55
鄌郚总编

作家到底怎么了?

  作家到底怎么了?
  金羊网

  有人退出作协,有人大骂文坛,连余秋雨最近都与"作家"称谓撇清关系……□本版采写/黄咏梅 华国栋 庞晓茗20世纪80年代,作家几乎是万能的,有着明星一样的耀眼光环。他们成为一代人的激情、理想和热诚的代言人。时至今日,作家这个称谓被人习惯性地挂在嘴边,其称呼跟称呼一个经理、厂长没有什么区别,与此同时,人们对作家先是开始失敬,接着开始淡漠,到最后开始迷惘:作家到底是什么?作家为什么不值钱了?今天,我们约请了作家邓友梅、李锐、残雪、刘醒龙、东西、毕淑敏、邱华栋、孙惠芬、张欣、张梅、盛可以、艾云以及评论家陈晓明、阎晶明、张燕玲、李建军等一起"声讨"、"声援"作家。
  刘醒龙:作家不是什么司局级官员
  作家有他们实实在在做的、并且一般人做不了的事情,但即便是被称为作家,也不可能对其生存状况有某种真正的改变,而只是为了满足个人内心的一种虚荣。作家不是什么司局级官员,到什么位置就有多大权力。自称"著名作家",尽写烂文章的大有人在。作家是要用作品说话的,作家写作时如果受到作家身份的制约,正好表明他是个伪作家。
  邓友梅:作家不等于畅销书作家
  如何对作家这个称谓进行定位,说谁是作家谁不是,我认为不是那么重要。有的人喜欢纯文学的东西,而有的人喜欢休闲、娱乐的大众文学,文学要满足各种阅读的需要。在国外,比如日本和法国,进行纯文学创作与大众文学创作的作家有着明确的区别。进行纯文学创作的人,不一定有钱,但却会被文学协会等组织纳入;进行大众文学创作的人往往会很有钱,但不能进入这些作家组织。比如日本某个著名的写侦探小说的作家,因为写小说非常富有,但并不为日本的作家组织接纳。还有,诺贝尔文学奖从未发给过那些畅销书的作者,比如《哈利·波特》等畅销书的作者销量很好,影响也很大,但就是不能获奖。
  东西:作家是我的职业
  我觉得作家是我的职业。因为我本来爱好它,如果我不写作我会不愉快,我可以有很多生存的职业,但是我选择写作是因为我特别喜欢这种方式,我觉得我可以尽力地思考,或者我可以坐在家中观察社会,我在思考,我用我的文字把它表达出来。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这个职业也能够使我生存下去。
  邱华栋:作家不是一个饭碗
  因为我自己在一家报社干了十多年,我自己内心深处还是强烈关心社会的,我还是希望作为作家以某种程度介入社会,通过你的笔记录整个时代的欢乐或者悲伤。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因为题材的原因,出版体制的原因,会受到一些限制,但我个人还是有期待,有冲动。我更愿意把自己看成业余的职业作家,但我觉得它最好不要成为饭碗。我在报社当记者,编辑,又在出版社负责一个文学杂志的主编,每周都要上班,处理过很多杂务,进入社会,同时我又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地写作,有自己的写作计划。我觉得写作是我的一种理想,我不通过它去挣很多钱,当然它也会给你带来一定的报酬,所以我想,假如你有一份职业,然后再来写作,写作就会变得"纯粹"了,不会去写那些很烂的剧本等等。
  孙惠芬:我在内心认为作家是一份职业
  在过去我的内心认为作家是一份职业。我认为作家很崇高,我自己也很困惑,比如说现在有许多自由职业者,专职作家,体制里的作家,其他行当的作家也是有的,我尊重每一个在写作的人,我们的世界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字,如果没有针对心灵的写作是生存不下来的,但是真正能写出优秀作品的人并不太多。
  艾云:作家是一个人的附带身份
  写作应该以个人创作为主,作家身份是附带性的。现代生活是很戏剧化,比如在广州这样的城市,每天发生的事情比小说写得还要曲折。现在很多文学叙事的能力还超不过生活本身。作家很简单,其实就是写作的人。作家的身份并不高级,它与身份无关。
  张梅:称呼作家跟称呼厂长经理差不多
  现在称呼作家跟称呼厂长经理之类差不多,我觉得是一种身份。以前作家较少,出书的机会不像现在那么容易,能成为作家还是挺受人尊重的。现在估计这个称号还是让人尊重的。在中国,文化人的身份还是很高的,儒家传统嘛!当然,今天虽然消解了很多,但文化还是有传承的。
  盛可以:作家是能把握痛苦与虚无的人
  作家是用作品代言的。我欣赏的作家很多,随意列举比如福克纳、马尔克斯、茨威格、大江健三朗、李渔、冯唐……他们都有一颗敏感的心,能把握痛苦与虚无。
  阎晶明:作家是个古怪的不被人理解的人
  在我心目中,作家是个聪明人,善良人,一个把政治的、道德的、伦理的、情感的责任加在自己头上的人,或者是个古怪的不被人理解的人。但作家本人应当知道,没有别的,只有作品能证明自己。人人都应记住,是不是作家,不是自己命名和请辞可以决定的。有人写了很多东西,没人承认他是作家,有人只留下一两篇作品,比如唐朝的张若虚有代代相传的《春江花月夜》,我们都承认他是大诗人。鲁迅遗嘱里有一词叫"空头文学家",这句话可以回答很多问题。
  李建军:作家是一个有独立精神、批判态度的知识分子作家不是"封号",不是"身份",也不应该是一种单纯的"职业".一个作家首先应该是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有独立精神、批判态度的知识分子,是一个介入社会生活的人。他体验人生,观察生活,为人们提供超越于时代之上的价值观,为人们揭示被遮蔽的真相,致力于提高人们的人文教养和精神境界,因而是一个启蒙者和引路人。用这个尺度来衡量,当代作家令人满意的寥寥无几,我比较欣赏的有茹志鹃、刘宾雁、路遥、陈忠实、史铁生、章诒和、龙应台、邵燕祥、卢跃刚、阎真等。
  从一般的精神范畴来看,一个人必须具有正义感、同情心、批判的精神、不从的精神,才能当作家;从专业的角度看,一个经验丰富、感觉精微、思想深刻、想象力丰富、具有极高语言天赋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作家。我们现在的伪作家太多了,名不副实的"著名作家"太多了。

  到底谁在命名作家?

  残雪:作家的定位取决于读者文学是有层次的,作家是有层次的,读者也是各有所好。有的人喜欢通俗文学,喜欢娱乐性质的东西无可厚非,作家的多样性选择和转向是必然的,现在很多人都可以称作家,作家就是作者。但真正的作家应该是文学作家,是坚守纯文学本位的人。作家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要取决于读者,不能笼统地去给作家定位。我在博客上看到了很好的文字,还是非常满意的。
  毕淑敏:作家不是极少数人的特权
  在我们的历史进程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掌握文字,而他们同时又是一些官员,一些执掌权力的人,或者是德高望重的老师,这样几重身份使得用文字表达思想并且流传下世的人,有一些光环在里面。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已经基本上完成扫盲了,特别是现在的网络,比如说博客,就可以写出很多的作品出来。我个人来看,作家名词的普及其实是一种进步,作家不仅是极少数人的特权,不是素质高得让我们仰视的职业,而是变得更平民化,大众化,更普及,也更有一种人间的气息,不再神化作家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刘醒龙:通过文学获取私利的人不配当作家
  在这一点上必须面对中国国情,那种只想着通过文学中获取个人私利,或者是满足一己私欲,而不去思考选择文学就应该是选择有责任感的社会承担者,是不配当作家的。
  阎晶明:作家本身不是一个命名的身份
  这个说法本身就很奇怪,"作家"本身不是一个命名的身份,每个人心目中对"作家"的含义认识本来就不同。作协会员由作家、编辑家、翻译家及文学组织工作者组成。加入不加入作协,不是判断这件事情的唯一标准和分水岭。但成为作协会员容易让人认为你是作家,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要承认,有很多人是把成为某一级作协会员作为自己文学道路的标志的。
  东西:作家必备四个基本要素
  作家之所以被称为作家是有基本要素的:一、他要有思想,就是说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跟人家是不一样的;二、他要有优秀的文字表达能力;三、他应该有情感的力量,如果你是一个空心的人,你只写了一堆漂亮的文字,或者你是长篇大论,空谈阔论,没有投入自己的情感,也不能称为作家;第四、他应该有非凡的想像力,这种非凡想像力是我们能够超越生活的,要超越俗常的我们看得见的东西,就是说这种想像力会给我们眼睛一亮,或者说让我们想不到。
  李建军:中国"著名作家"大部分是"伪作家"
  作家是通过成功的写作才成为作家的,才为自己赢得"作家"这一桂冠的。在不在"作协"根本就不能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作家的标准。那些思想浅薄,胡编乱造,乖巧伶俐,逃避现实,趣味格调低下,缺乏批判精神的作家我称为"伪作家".中国的"著名作家"大部分都是"伪作家".真作家是用血和泪在写作,"伪作家"是用"身体"和"段子"在写作;真作家让你更加清醒、更有力量,"伪作家"则破坏你的生活信念、瓦解你的内在激情,让你变得更加粗俗和愚昧。

  作家跟作协的关系如何?

  刘醒龙:作协一个小小的科长处长,其地位都在有成就的作家之上作协成立之初,是考虑到作家写作太忙,而由政府请几个"管家"帮忙打理与写作有关的日常生活,谁知几经异化,这些"管家"们竟然成了作家头上的太上皇。大多数作协机关越来越衙门化了,就连小小的科长处长,其地位都在有成就的作家之上,更别说那些书记们。社会上总在批评专业作家体制,其实,最需要批评与检讨的是作协体制。现在,除了部分省市作协还设有专业作家外,多数作协机关每年花费数百万乃至上千万人民币,实质上只是为了养活一批大大小小的官员。这样的作协,只有天晓得与作家有多大关系!
  盛可以:作协体制外有更多的优秀作家
  作协只是一个机构。作协体制外有更多的优秀作家。我觉得作家和作协的关系大约是一个人的职业与单位的关系,或者说是人事关系吧。
  艾云:我对作协很有感情
  我对作协很有感情,大学毕业后即成为作协一员,受到很多好处。只有生活上十分充裕,才能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写出有思想内涵的东西。
  张梅:作家是个人化的
  作家是个人化的,作协是中国比较特殊一种现象,但我不认为参加作协与否会影响写作。如果说影响作家的写作,我认为还是比较奇怪的:个人还是比较独立的嘛,你参加作协跟不参加作协是一个很次要的因素。有的人退出作协,我估计是有其它原因的。作协怎么会影响他们的创作呢?每个省市的作协也有许多具体的情况,这个我也不好评论。按照广东广州作协的情况是不会影响创作,跟作协没有什么关系。你要能创作怎样都可以创作,你要写不了,拿再好的条件也写不好。
  张燕玲:作家是活在作品中的
  2006年这一年,有许多打着文学的旗号来说文学和作家的不是,我感到很悲哀。最近余秋雨不愿意承认"作家"这个称谓,我想,他大概是用这个举动来对这些制造文学喧闹的现象进行抗议。他无论是否承认自己是作家,但我想,他开了中国文化散文的风气,中国的文学史一定不会遗漏他。作家是活在作品中的,不是你认为是就是,你想不是就不是,当然也无论加入作协与否。事实上以前有很多人加入作协后,现在都不再写作了。所以说,加入作协不证明你一辈子就是作家了。
  李建军:作协不能成为判断一个作家的标准
  作家是通过成功的写作才成为作家的,才为自己赢得"作家"这一桂冠的。在不在"作协"根本就不能成为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作家的标准。过去,作协给一些创作条件困难的农村作家提供了较好的创作条件,但是,长远来看,作协制度恐怕并不是一种有利于创作的最佳的组织方式,因此,它对文学的拘执和消极影响,就是人们应该警惕的。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作家:有的作协根本就是关系协会作家有组织其实是很好的事情,可以为作家创造一些写作条件。就像过去的武林大会,选盟主必须经过比武,谁胜谁当头,心服口服。但是,有的作协的领导,以职权大小来"过招".比如某个省的作协副主席,大多是各个系统的负责人来担任的,他们有的跟文学只沾一点边,但主要是官员身份。这样的作协哪里算得上是作家的协会?倒不如说是一个官员协会。

  作家为什么在贬值?

  东西:今天的冒牌作家太多了
  现在作家美誉度为什么下降呢?我觉得有几点原因:一、我们精神生活丰富了。获取信息渠道太多了,导致文学边缘化了;二、冒牌的作家太多了。今天能够写字的人就叫作家,能够写出一点像样文字的人就叫著名作家,因为现在人们发表的途径,发表的标杆过低,那么被称为作家的人太多。正因为这些假作家太多,它就掩盖了真正的好作品,只要写几个字就称为作家,或者写个博客就称为作家,就因为这样,思想贫乏者,错字连篇者,这样的作家太多了,这样的人也被称为"作家"的话,真正的作家就被淹没了;三、真正坚守的作家数量减少了。这些作家在减少之后,人们得到有质量的作品就少了,少了以后他就会产生错觉,我们的好作品太少了;我们媒体红包评论家、红包书评过多,这些人只要拿了红包就能够把平庸之作吹为史诗性的作品。这样以次充好的现象让读者失望,也把真正的好作品给淹没掉。读者对作家的尊重就会打折扣。
  邱华栋:中国的作家既包括写短信文学的也包括写广告词的在英语里头,作家这个词是又分了好几个词,一个是awriter,这个他是写任何文字的东西,要是你说I am a writer,他不会尊重你,他也许觉得你是写广告文案的,也许是写小品的,写任何东西的人都叫做writer;在西方你说是个novelist,就是小说家,他会尊重你;还有一个就是写随笔的。中国现在"作家"这个词,它包括写剧本的、写短信文学的、写广告词的等等,五花八门,"作家"这个词既然容纳了这么多人,就不像原来茅盾、鲁迅等等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作家,这么多为谋生而写作的作家,作家外延扩大了,内涵本身的价值就降低了。
  作家这个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确实是贬值了,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商业化导致作家分化,而且商业化使文学丧失了社会代言人的功能。作家现在只能代表他自己,显得非常的虚弱。商业化社会确实会让作家这个概念在金钱面前失去了本来价值。
  陈晓明:文学就像电视机
  现在文学被普通化了,成为了业余的东西。比如现在流行青春写作,十几岁的年轻人就开始写作,称他们是作家,没有什么大不了。文学曾经被神秘化,现在开始平常化。我认为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就像当初电视机仅仅是少数人所拥有的,能够进入广大家庭没有什么不好。
  阎晶明:只是"空头文学家"的美誉度降低了
  我从来都认为杰出的作家是自己时代的文化先锋,他们身上凝聚着自己时代最前沿、最先进的思想精华。不要用一个短暂历史时段的现象去对一个概念作普适的、全史的判断。只能说是"空头文学家"的美誉度降低了。
  张欣: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一流和末流
  任何一个行业都是有一流有末流,网络也有高手,也有不入流的人,包括我们那一代也是这样,也有好的也有差的,这是很常规的现象。不管什么重要的人说文学是垃圾,它也不见得是垃圾,他说都是珍宝,也不见得都是珍宝,这是很客观的。
  刘醒龙:文学机制越来越非文学化
  作家美誉度的下降原因不在于是作家自身,更重要的是文学机制越来越非文学化。然而,我不担心"作家"的美誉,会重蹈"小姐"之于女子的覆辙。那些本来就没有文学性的"作家",用不着我们去"扫黄打非",文学有着一些与生俱来的门槛,只要有一道跨不过去,就会被自然淘汰。能够最终脱颖而出的那些精英,才是长久以来人们对作家倍感到神圣和敬畏的原因所在。
  盛可以:是我们的时代和受众有问题
  真正的作家内心的精神凸现,会准确地通过作品表达出来。在我心目中,作家依然是精神上走到深处的令人尊敬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不会因为周边的腐烂而影响本质。如果凡写点什么的都被尊称为作家,唱卡拉OK的练歌手被定义为歌唱家,厕所涂鸦的称之为艺术家。我只能说,是我们的时代和受众有问题。
  李建军:作家庸人化、流氓化是主要原因
  "作家"的庸人化甚至流氓化,是当代文学的一个令人困惑和惊讶的现象。他们不读书,不思考,内心没有起码的纪律感、敬畏感,缺乏起码的敬业精神,几乎没有道德诗意和文化理想,人格境界甚至达不到普通人的正常水准。原因太复杂,根本上讲,是由我们的社会风气败坏和整体上的文化滞后造成的。具体地说,转型时期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价值观的流行,是造成当代作家丧失"威望"的主要原因。

  作家为什么特别令人失望?

  记者:您认为作家是一个封号、一份职业还是一个身份?
  李锐:我认为作家既不是封号,也不是身份,最多比较接近于一种职业。我倒宁愿用撰稿人来称呼写作者。你绝不能把克里斯蒂、金庸、琼瑶、张恨水、浩然和托尔斯泰、鲁迅、沈从文、张爱玲都看成是"作家",你没有办法把差别这么大的写作者都通称为"作家".他们惟一的共同之处只有一点,就是都是从事文字写作的人。想来想去,也只有撰稿人这个称呼还勉强能通用。如果能在撰稿人前面再加上"自由"两个字,就算是比较理想了。可惜,在金钱和权力面前自由常常很脆弱,常常是一件很难得的品质,常常是奴性胜过了人性。
  记者:您认为当作家应具备什么条件?
  李锐:那得看你想当什么样的"作家",或者说想当什么样的撰稿人。
  记者:有些意见认为进入了作协就能是作家,那么您以及最近的一些作家退出作协之后,就不能算是作家了吗?可以谈谈您这个举动的意义吗?您如何看待作协和作家之间的关系呢?
  李锐:中国大陆目前的体制还是官本位。一切都是由"公家"来决定规矩和等级。其实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所有的好"作家"都没有参加过作家协会,那时候也没有这么一道官方的门坎。关于退会是个"敏感"问题,最近被很多人问到过,为了避免被曲解、被误会,我在自己的博客上专门写了一个回答。(详见李锐博客)记者:近来有人认为作家美誉度在降低,尤其跟上个世纪80、90年代比较而言,作家已经没有那么让人感到神圣和令人敬畏了,您同意这种说法吗?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李锐: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在中国,人们从来都是只敬畏权力和金钱。什么时候有人"敬畏"过作家?中国目前恐怕不止是"作家美誉度在降低"吧?官员、警察、法官、医生、教授、学者、工程师、商人、金融圈、演艺界,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有触目惊心的腐败。和他们比,作家的腐败真是小巫见大巫。作家们之所以好像有点特别令人失望,大约是因为顶了一个"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虚名。也可能和职业有关,作家们在善于美言的同时又太善于钻营利益,就像香港诗人黄灿然指出的: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太善于在严酷的条件下让自己舒适起来。所谓"满嘴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大概说的就是这种事吧。可是,当腐败成为一个社会的普遍现象和主流行为的时候,人人都在遵从潜规则的时候,就不能只从个人道德去找原因,那一定是这个社会的制度极需改革,那一定是这个社会的公共价值极需建立。当然,对于公共知识分子而言,道德是永远不可回避的承担和责任。
  李锐:因为顶了个"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虚名.

  作家该如何恢复"荣誉"?

  邱华栋:最好还是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我想作家最终还是要记录或者是用心灵描绘一个时代,最好还是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积累很大量的知识,通过想象力把知识变得很有趣,未来小说如果不变成百科全书,根本斗不过网络,斗不过报纸。
  毕淑敏:敬畏文字和深切的人文关怀
  我想首先要正确对待我们的写作自身。首先,要热爱我们的语言和文字,这是一个工具,会负载着文化的气息,并且有沟通和交流这样神气的功能,要成为作家的人要有对文字的热爱和尊崇;其次,要跟人有一份深切的关怀,都说文学就是人学,描绘大千世界里形形色色的人,另外,自己应该有一份高洁的品格,特别肮脏的文字是不值得展示的;最后就是,要有不怕劳作、忍受艰苦的心态。
  邓友梅:优秀的作家还在埋头苦干之中
  文学发展需要一定过程,经典的出现是要经过长时间的考验才出现的。现在可能是一个过渡阶段,有些优秀的作家还在埋头苦干之中,还没有发表,或者一些发表的作品还要等以后的社会来评判。商业的繁荣与文学发展不一定同步。现代年轻人很容易发表作品,堪称作家,但不像以前的作家写作,是生活长期积压后的一次喷发。好的作品需要生活的积累。
  张燕玲:坚守文学的理想国
  上个世纪80年代,作家这个词是与"激情"、"梦想"、"热诚"、"敬畏"等关键词联系在一起的,但是,造成今天作家的所谓"贬值",其要害在于文学的功利性加重了。文学与功利无关。我经历过那个年代,我至今还为那个时代的文学氛围所打动,这是一种力量,也许你说这种力量到今天落伍了,但是我并不以此为耻,在我长期编辑纯文学理论刊物《南方文坛》以来,不断会发现不少作家和批评家还保有着这种文学的理想主义,坚守着这个阵地,所以我很有信心文学不会死。
  东西:作家的写作标杆不能降低
  我们作家对自己的标杆确实有所降低,经济大潮和商业炒作在起作用,很多作家是有放松或者放低要求的这种现象,我发现很多作家一年能写几个长篇,我觉得他的思考来得这么快,他的文字写得这么快?当然天才也可能出现这样的作品,但我想毕竟天才很少,是吧?这种现象值得警惕。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学课堂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