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4-13 12:38
鄌郚总编

五岳五镇四海四渎

  五岳五镇四海四渎
  五岳:
  东岳泰山(1532.7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
  南岳衡山(1300.2米)位于湖南省衡山县;
  中岳嵩山(1491.7米)位于河南省登封市;
  西岳华山(2154.9米)位于陕西省华阴市;
  北岳恒山(2016.1米)位于山西省浑源县。
  五镇:
  东镇沂山   (1031.7米)位于山东省临朐县;
  南镇会稽山  (1194.7米)位于浙江省绍兴市;
  中镇霍山   (2504.3米)位于山西省霍州市;
  西镇吴山   (1841.9米)位于陕西省宝鸡市;
  北镇医巫闾山(0866.6米)位于辽宁省北宁市。
  四海:
  东海、南海、西海、北海。
  四渎:
  长江、黄河、淮河、济水。
  五岳简介:
  五岳,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它们是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禅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于天,定鼎中原的象征。五岳劈地摩天,气冠群伦。虽然五岳不是我国最高峻的山岭,但都高耸在平原或盆地之上,就显得格外险峻了。
  论景观,五岳各具特色:泰山雄、衡山秀、嵩山奥、华山险,恒山奇。东岳泰山巍峨陡峻,气势磅礴,被尊为五岳之首。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叹,而唐代诗人杜甫则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语。南岳衡山地临湘水之滨,林木苍郁,景色幽秀,享有“五岳独秀”的美名。中岳嵩山雄险有之,奇秀有之,似乎突出在一个“奥”字上:在嵩山留下了覆盖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科技全方位博奥精深的历史文化遗产,“佛、道、儒”三教荟萃,“天、地、人”竞相生辉,“山、寺、貌”互补争艳。西岳华山,险居五岳之首。“自古华山一条路”,登临犹比上天难,不吃豹子胆,只能望峰叹。北岳恒山则山势陡峭,沟谷深邃。交通不便,偏是深山藏宝,“悬空寺”便隐匿其中。
  (一)东岳泰山
  泰山古称“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时始称“泰山”。“山以岳遵,岳为东最”。自汉代我国确立“五岳”以来,泰山就居于“五岳独尊”的地位。我国历代的封建帝王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封禅典礼,文人墨客在这里流连观赏,吟咏赞叹。到泰山,既可以饱览历史文化的精品,又可以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之美。异峰突起在华北平原大地上的泰山,山势突兀挺拔,气势磅礴,颇有“擎天捧日”之势,通常被人们看做是崇高、伟大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泰山位于山东省的中部。泰山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和鲁山相接,它的主要山峰都在泰安境内,外围的低山丘陵一直延伸到历城、长清、肥城和济南等地,起伏绵延达200多公里,总面积为426平方公里。人们通常把泰安境内的泰山主峰及其邻近的山地称为“泰山”,而把泰山及其外围的低山丘陵总称为“泰山山区”,它是鲁中山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地质构造分类来看,泰山属于“断块山”,它是在中生代,由地壳断裂上升作用形成的。从红门宫以南的一天门起,泰山拔地而起,在水平方向仅5000米的距离,垂直升高竟达1300多米;其间形成了三个明显的阶梯,一个在一天门,一个在中天门,另一个在南天门。泰山是我国古老的变质岩系出露的标准地区之一。它的古老岩系包括泰山群的混合变质沉积岩层,以及各种成因类型的花岗岩类,基性侵入岩体和岩脉等,它们统称为“泰山杂岩”。泰山杂岩是太古代的古老岩石,根据同位素测定,泰山群的年龄在25亿年以上,杂岩中的岩体的年龄也在22亿年至17亿年之间。
  泰山主峰海拔1532.7米,名为“玉皇顶”,又称“天柱峰”,其相对高度为1391米,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带大陆口的第一高山。它山势峻拔高挺,素有“泰山天下雄”之誉。泰山有“丽、幽、妙、奥、旷”五大游览区,即山麓的“丽区”、山顶的“妙区”、登山东路为“幽区”、西路为“旷区”,以及分布在山后的“奥区”。
  岱庙坐落在泰山脚下,为泰山的正庙,创建年代久远,有“泰即作畤”、“汉亦起宫”的记载,唐、宋、元、明、清历代都有扩建和重修,从而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在规模设计上,岱庙仿照古代帝王皇宫建造,雄伟庄严、金碧辉煌。天观殿是岱庙的主体建筑,它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共称我国三大宫殿式建筑。殿内现在还存在巨幅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它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东岳大帝出巡和回銮的情景,其场面阵势浩大,人物形态逼真,是稀见的艺术珍品。岱庙中古碑刻石如林,书法遗迹密布,其中最为珍贵的要数秦李斯小篆《泰山刻召》,它是秦二世于公元前209年下的诏书,现仅残存10个字。
  登泰山原有东、中、西三条路。自隋唐以来东路逐渐废弃,仅剩中、西两路,于是原来的中路就成了现在的东路。到泰山的游客大多习惯从东路开始登山,沿此线路自山麓的岱宗坊溯中溪至玉皇顶,行程近10公里,有约7000级石阶可登。岱宗坊是东路登山的门户,其余文物古迹多集中在道路两旁,主要景点有景色如画的王母池、富丽堂皇的红门宫,以及万仙楼、斗母官、三宫庙等;过了三宫庙,向东北拾阶而行,可达经石峪,这里有刻在大片天然石坪上的北齐石刻佛教《金刚经》,全文隶书,字大约50厘米,字体遒劲,被誉为“榜书之宗”、“大字鼻祖”,虽经一千四百多年的风雨侵蚀,现在仍存留着一千多字。从经石峪折回正路,过柏洞后,山势渐陡,在群峰对峙、峭壁矗立之处有悬崖欲坠的壶天阁,经“回马岭”、“峰回路转”石坊,迈过步天桥,越十二连盘就是中天门。中天门也叫二天门,海拔847米,正好为旅程的一半,它处在山腰间,仰观泰山陡立,云梯高悬,南天门遥遥在望;俯瞰奇峰幽谷,松柏苍翠,汶河流水似一条玉带;东西中溪山群峰对峙,西面凤凰岭蜿蜒起伏,令人心旷神怡。从中天门起山势越来越陡,过造型古朴的云步桥,经古树幽雅的五松亭,走如石如窟的朝阳洞,这里既能看到“斩云剑”、“飞来石”等奇异山石,观赏“迎客松”、“五大夫松”等景致,又能品味历代题字刻石。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乃遂上泰山,……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人们就称它为“五大夫松”。据说原树已在明万历年间毁于山洪,现在的松树是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补植的。后人因将五大夫松误认为五棵松树,就补栽了五棵,还修一个亭子,名“五松亭”。现在这五棵松树也只剩下了三棵。在五松亭上面的山崖上,有一株古松,传说它是秦始皇封“五大夫松”的见证,它有“俯望”、“迎人”之态,因名“望人松”,也就是泰山迎客松。五松亭北的朝阳洞,因其朝阳而得名,再往前就是对松山,也叫“万松山”,这里双峰对峙,万松叠翠,下临千仞深渊,上蔽千年古松,乱云飞渡,观松听涛,景味异常,乾隆曾称之为:“岱岳最佳处。”
  从对松山到南天门,行程不过1000米,却要攀登石阶1954级,相对高度达400米,几乎垂直上下,这就是登泰山的最艰险之处——十八盘,三个“十八盘”称之为“慢十八,紧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十八盘始悬梯直立,令人望而生畏。屹立在十八盘之首的就是南天门,是岱顶第一名胜,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曰:“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回首俯视,“天梯”高悬,云涛汹涌,凉风徐徐,游人似觉悠悠欲飘,进入“仙界”。岱顶景色雄奇壮丽,有碧霞祠、唐摩崖石刻、玉皇庙、日观峰、瞻鲁台、探海石和月观峰名胜古迹。登泰山极顶,可尽赏“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四大奇观。
  (二)南岳衡山
  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中南部的衡阳市境内。它南以衡阳回雁峰为首,北至长沙岳麓山为足,巍峨七十二峰逶迤盘桓八百里,以主峰祝融峰为中心的一百八十三平方公里的南岳风景区荟萃了衡山的风光名胜。衡山自然风光秀丽多姿,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素有“五岳独秀”和“文明奥区”之美称。祝融峰之高,藏经殿之秀,方广寺之深,水帘洞之奇,古称南岳“四绝”。春看花,夏观云,秋望日,冬赏雪,为南岳四季奇观;飞瀑流泉,茂林修竹,奇峰异石,古树名木,亦是南岳佳景。风景区内有二十四岩、十二洞、七潭、八溪、二十泉、三瀑布。自晋以来南岳佛道共存,历代不衰,为宗教史上所罕见。南岳山高林密,环境宜人,气候独特,是著名的避暑和观冰赏雪胜地。
  这里自然风光秀丽多姿,有“祝融峰之高、藏经殿之秀、方广寺之深、水帘洞之奇”;有“五龙朝圣”、“龙池蛙会”、“玉树琼花”、“祝融莹光”。春观花、夏看云、秋望日、冬赏雪,四时景色各异;麻姑仙境之幽、穿岩诗林之趣、龙凤清溪之野、禹王山城之古,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
  衡山又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和动物园。这里有世界稀有的原始次森林,有六百多种树木和八百多种草本植物。其中有东晋的银杏,明代的古松,世界罕见的绒毛皂夹,奇异的摇钱树、连理枝、同根生、金钱松等。这里还有极其珍贵的华南竹鸡、杜鹃、鹰嘴龟、娃娃鱼等。
  南岳衡山佛、道教同居一山,共存一庙之特色,为中国名山一绝。在中国佛、道教史上,南岳衡山佛、道教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日本和东南亚地区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秦汉以后,道教、佛教相继传入南岳,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名道高僧,创立了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佛史上称之为“五叶流芳”。唐时,南岳衡山成为南方佛教文化中心。出现“十大丛林”、“八百茅庵”之盛况。有形似故宫的岳庙,有为“六朝古刹、七祖道场”的福严寺,还有日本曹洞宗视为祖庭的南台寺、道家称为二十二福地的光天观。两教具教义经典,并最终形成了佛道同尊共荣的特色。
  古代,衡山曾有一百零八所庙宇,现存二十六所。南岳镇上有占地9.8万平方米的江南最大的寺庙——南岳大庙,庙前书有“天下南岳”的花岗石大牌坊。南岳大庙规模宏伟,集宋元以来古建筑之大成,庙由南至北共分九进,中间是祭祀祝融神殿堂,东西两厢分别是道教八观和佛教八寺,以示南岳佛道并存。祝圣寺为南岳最大的丛林佛寺,由五进八群院落组成,内有五百罗汉石刻。山上有晋代封为“南岳夫人”的女道士魏华存修道成仙的黄庭观和飞仙石;有规模宏大的玄都观;有“六朝古刹、七祖道场”的福严寺;有日本佛门曹洞宗视为祖庭的南台寺;有祝融峰上先道后佛的上封寺。
  南岳衡山文明历史悠久长远,文明内容博大精深。宋代以后,南岳的二十多个书院陆续建立,书院文化独树一帜,湖湘学派的兴起对现代仍有很大的影响。最早将“文明”与“奥区”二词合起来赞誉南岳的,是明代的湖广提学副使管大勋。1946年,南岳管理局局长胡荫槐在古镇南街口兴建大型石碑一座,请省主席王东原亲书“文明奥区”四字刻在坊上作为坊额,从此,南岳衡山这片神奇的地方,就被人誉为“文明奥区”。
  (三)中岳嵩山
  嵩山属伏牛山脉,其主体在今登封市境内,东邻河南省省会郑州,西邻九朝古都洛阳,全长60公里,分太室、少室二山,各三十六峰,主峰海拔1491.7米。嵩山山势挺拔,层峦叠嶂,古老神奇,文化灿烂,既是风光秀丽的旅游胜地,又是中原历史上的战略要地。。嵩山古称外方山,周平王东迁洛阳后,以左岱(泰山),右华(华山),嵩山位于中央,是为天地之中,故定嵩山为中岳。武则天天册万岁元年(公元695年)封禅嵩山时,改中岳为神岳。北宋以后,又称之为中岳嵩山。嵩山主要由太室、少室二山组成,山体从东至西横卧,蜿蜒70公里,故有“华山如立,中岳如卧”之说。嵩山之顶名曰峻极,海拔1491.7米,古有“嵩高竣极”和“峻极于天”之说,站在峰顶远眺,北可望黄河之雄,南可极山川之秀。
  中岳嵩山,群峰挺拔,气势磅礴,景象万千。由峰、谷、涧、瀑、泉、林等自然景素构成的中岳二十景,嵩门待月、箕阴避暑、石淙会饮等,这些自然景观或雄壮魁伟、秀逸诱人,或飞瀑腾空、层峦叠嶂、多彩多姿。嵩山林木葱郁,一年四季迎送风雪雨霜,生机昂然。峻极峰上松林苍翠,山风吹来,呼啸作响,轻如流水潺潺,猛似波涛怒吼,韵味无穷。嵩山秋色,少室红叶更是迷人。少室山山势陡峭险峻,奇峰异观,比比皆是。登上山顶环顾四周,群山碧绿,林海荡漾,雪雾飘渺如临仙景。灵霄峡、大仙峡、响潭沟、持冰崖、水帘洞、回音楼,景物天成,引人入胜。
  嵩山有着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嵩阳书院的“将军柏”,少林寺的“五品秦槐”,法王寺的汉代银杏树,初祖庵的唐代六祖手植柏,中岳庙的古汉柏群,永泰寺的菩提树,嵩岳寺的汉代迎宾槐可说是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风雨雨;少林寺的千枝柏、达摩公孙树、卫茅抱古柏;中岳庙的猴柏、鹿柏、象柏、狮子柏、凤尾柏、卧羊柏自然成像,栩栩如生;而“峻极嵩涛”、“少室秋色”、“嵩山红叶”等森林景观,更是令人流连忘返。嵩山的古树名木,数量之大、树龄之古、生长之奇、典故之多、景观之奇特、形象之逼真,全国罕见,被誉为稀世珍宝。
  少室山景,以峰奇、路险、石怪、景秀而著称天下。山中群峰争艳,千奇百异,峰峦参差,峡谷纵横,三千米栈道穿梭山腰,山道弯弯,宛若丝带逶迤在崇山峻岭中。从山南北望,一组山峰,互相叠压,状如千叶舒莲,从唐代起就有“少室若莲”之说,因名其为“九顶莲花山”。少室山的南面,山姿很像古人戴的忠靖冠,所以宋代又有“冠子山”之名。少室山东侧山峰,参差错落,人们依其山姿,名之为“石榴嘴”。站在少林寺南望,少室山堑然若屏。高峰之下自西向东并列着五座小峰,人们依其形态,称之为棋、鼓、剑、印、钟。在剑峰西侧,有一巨石如削,雨过天晴之际,光洁耀目,好似白雪,遥望此景引人入胜,被称为“少室晴雪”。少室东侧有一道盘绕弯曲的峡谷,名曰“玉皇沟”。东口叫“吸风口”,峡窄谷深,人行其间,时感吸风拔气,令人望而生畏。西口叫小寨口,可直通山顶大寨东天门。东天门下面有条东门壕,被称为“响潭沟”。响潭沟壁如刀削,沟宽不过十余米,深却有数百丈,谷内经常云雾弥漫,袅袅白云在峡谷中奔腾翻滚,如风浪呼啸,奔腾谷外,称为“喷雾口”。峡谷中心,有一巨石状如猴子,飘浮云上,若隐苦现,惟妙惟肖,名曰“猴子观云海”。此处风景尤宜人,下看云雾缭绕,上看一线天,老虎嘴、擎天柱等怪石林立。山顶有个三皇寨,寨中有一座盘古洞,供奉着中华民族的三位先祖——伏羲氏、黄帝轩辕氏和炎帝神农氏。寨顶上还有五平方公里绝少有人涉足的原始森林,林茂花繁,山泉潺潺。
  嵩山位于九州和五岳之中,北依黄河,南临颖水,在这里,不仅能看到“五世同堂”的奇特地质风貌,而且能领略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佛、道、儒三教荟萃,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鼎足而立。少林寺千佛殿的西侧是地藏殿,殿内南北两面供道教的十大阎罗王神位,后壁绘制儒家的二十四孝画图,并承认释迦、孔子、老子都是“至圣”,强调三教九流“为善殊途”,“各有所施”,钟楼前开元碑阴刻:“混元三教九流图赞”,图面是释迦、孔子、老子三圣合体像,赞语是:“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争理,万法一统”。“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农流务本,墨流备世,名流责实,法流辅制……各有所施,一以贯之”一些禅宗大师既通佛理,又懂儒学,到明、清以后,道教吸收更多的儒家思想,少室山的安阳宫主殿洞是三皇洞,内祀释迦牟尼、孔子、老子,门上大书:“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由此可以窥见三教在中岳嵩山已熔铸于一炉,使其具有了中国四大佛教名山难以具备的魅力。
  同时,嵩山还是文物古迹荟萃之地。这里有佛教禅宗的祖庭,有道教圣地之一,素有“小故宫”之称的中岳庙。嵩山南麓有嵩阳书院,宋代的名儒程颢、程颐、司马光、范仲淹等,都曾先后来这里讲学。嵩山有著名的汉代三石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有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佛塔——嵩岳寺塔;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寺院——会善寺、法王寺;还有世界上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中国现存最古老而且保证较为完整的天文台——周公测景台和元代观星台;以及全国最大的古塔建筑群——少林寺塔林等等。嵩山碑刻更是异彩纷呈,蔚为大观。作品多达两千件,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京等历代的大书法家,都在山上留有墨宝。
  嵩山少林寺在少室山北麓的山坳中,是中外闻名的佛教古刹。“少林武术名天下”,少林寺不但是声名显赫的佛教胜地,禅宗祖庭,而且是闻名中外的少林武术发源地。少林功夫以自己丰富的内涵,独特的风格,而威震武林,名冠天下。
  中岳庙在山南麓的最东端,庙内翠柏参天,古建筑群林立,金碧交辉,风光秀丽,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道教庙宇之一。庙内保存有唐碑和宋代铁人四尊。庙宇布局严谨,中轴线上有中华门、峻极殿、天中阁等建筑。中岳庙的建筑制式和布局,是清乾隆时依照北京紫禁城的形式设计重建的,现存的殿、阁、宫、楼、亭、台等建筑四百余间,石刻碑碣百余座,占地达37万平方米,前后长达600余米。建筑雄伟,布局严谨,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建筑群之一。在这座庙的前方约300米处,有一座太室阙,是中岳庙的象征性大门。这是我国现在仅存的几座汉代建筑之一。阙是一种装饰建筑,表示尊严,一般立于城、宫、庙门前的甬道两旁。这座太室阙是用整齐的青石块垒砌的,分为东、西两半阙,间距约8米,高约4米,厚约70厘米,是研究我国汉代社会建筑艺术的珍贵资料。
  嵩阳书院在中岳庙西,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院内有被称“将军树”的两株大汉柏,五人合抱不拢,现仍苍翠挺拔。嵩岳塔和嵩岳寺在太室山西南麓的山坳中。嵩岳寺是北魏宣武、孝明二帝的离宫,后舍为佛寺。嵩岳塔是一座单层密檐式砖塔,平面形状为等边12角形,这在我国是独一无二的,塔高30米,塔身以上是十五层砖檐,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
  (四)西岳华山
  华山亦称太华山,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的华阴市境内,距西安市一百二十千米。华山奇峰耸立,绝壁巍峙,慑人魂魄,五峰环峙,雄奇险峻,高擎天空,远而望之状若一朵盛开的莲花,古时候“华”与“花”通用,正如《水经注》所说:“远而望之若花状”,故名华山。华山向以险著称于世,华山之险居五岳之首,有“华山自古一条路”的说法。
  华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峰。东峰是华山的奇峰之一,因峰顶有朝台可以观看日出、美景,故又名朝阳峰。北峰也叫云台峰,山势峥嵘,三面绝壁,只有一条山道通往南面山岭。西峰叫莲花峰,峰顶有一块“斧劈石”,神话故事宝莲灯中的沉香劈山救母就发生在这里。南峰即落雁峰,是华山主峰,海拔2154.9米,也是华山最险峰,峰上苍松翠柏,林木葱郁,峰东有凌空飞架的长空栈道,中峰亦名玉女峰,依附于东峰西壁,是通往东、西、南三峰的咽喉。
  华山山路奇险,景色秀丽,自古攀登华山仅南北一条约15公里的山道,“自古华山一条路”,绝非夸大之辞。华山脚下的玉泉院是登山的起点。玉泉院传为五代隐士陈传所建。院内绿荫蔽天,建筑宏伟,回廊曲折,清泉甘美,为游赏佳地。由玉泉院出发,顺着明净清凉的山泉而上,经五里关、石门、莎罗坪、药王洞、毛女洞、云门、到青柯坪。从华山脚下到青坷坪,一路上风光幽静,山谷青翠,鸟语花香,流泉垂挂,令人心旷神怡。青柯坪以东才是真正爬山的开始。
  青柯坪东有一巨石,叫“回心石”,正处于华山第一道险境“千尺幢”之下,游人至此,仰观危崖峭壁、突兀凌空的千尺幢,胆小的人就在此停住,准备往回走了,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有机会领略到华山险峰上更美的风光。千尺幢窄陡的石级只能容纳一人上下,两旁挂着铁索,370多磴石级,在悬崖峭壁上盘旋,游人在此需手攀铁索,沿陡峭、狭窄的石缝中的垂直石级向上攀登,面对倚天峭壁,令人望而生畏。千尺幢的顶端,就像井口一样。这里的崖壁上刻有“太华咽喉”、“气吞东瀛”的字样。其形势真像咽喉一样的险要。当小心翼翼的游人,手脚并用地爬上千尺幢,再往前走,还有一处险路──百尺峡。这里是登山的第二道险关,两壁高耸,中夹有一块崩落下来的巨石,人从石下过,惊心动魄,抬头望去,石上题有“惊心石”三个大字。百尺峡虽没有千尺幢那么长,仅46米,石阶91级,但仍是华山天险之一。这里势危坡陡,石壁峭立,通道狭窄,且有悬石,摇摇欲坠。游人至此都心惊胆颤。出峡再过仙人桥、俯渭崖、车箱谷、黑虎岭等小险处又来到了登山第三道险关——老君犁沟,这是夹于陡峭石壁间的一条沟状险道,沟深不见底,有570多个石级,传说古代太上老君到此见无路可通,就牵来青牛,一夜之间犁成这条山沟,作为登山通道。沟的尽头就是被称为“猢狲愁”的陡峭崖壁,顾名思义,连猴子都发愁,说明崖壁是多么陡峭了。过了猢狲愁就到了华山的北峰。
  北峰又名云台峰,山势孤耸,三面都是绝壁,只有一道山岭通往南面山岭,形势一分险要。从北峰继续前进,就到了登华山的第四险关——擦耳崖,因路窄且依壁临渊,游人无不贴壁擦耳而行(现临崖已筑护栏)。再经上天梯、日月崖等险道便是著名的苍龙岭。它是通往华山东、南、中、西诸峰的必经险道,其长不足一千米,宽仅一米左右,两边是万丈深渊,游人走到如此奇险无比的岭脊,每每令人怯步。传说唐朝诗人韩愈,来到此地,为此险境吓得嚎陶大哭,把随身带的诗稿和与家人诀别的遗书一起丢下崖去,至今崖上还刻有“韩愈投书处”诸字。
  越过苍龙岭,便来到了金锁关。这里可清晰看到东峰、南峰和西峰,三峰之间有一山间小盆地——莲花坪,三峰之水汇于坪中,小洼地积水而成玉井。每逢雨季,玉井的水在东西两峰间溢流而出形成飞流直下的瀑布,成为华山胜景之一。此外,在莲花坪的密林中还有镇岳宫。金锁关是通往东峰、南峰和西峰的咽喉,这里有两条登山的路:一条路往南,经中峰、东峰、南峰而达西峰;另一条路则是直上西峰。
  中峰又称玉女峰,传说春秋时萧史善吹洞萧,萧声引动秦穆公女儿弄玉的爱慕,弄玉毅然放弃宫廷生活跟萧史到此隐居,因而峰名玉女。峰上建有玉女词,并有玉女洗头盆。
  东峰又称朝阳峰,峰顶有台,是观日出的好地方。峰东北有仙掌崖,为关中八景之一的“华岳仙掌”。相传古代河神巨灵为劈山放水所留下的手掌印。峰上还有甘露池、下棋亭等胜迹和鹞子翻身险径。鹞子翻身是一块三面凌空上凸下凹的巨石,上垂一条铁链,人们必须双手紧握铁链,脚踏石窝,面壁挪步。到石崖尽头,两处互不相连的石头断了去路,一根横木插在石缝中,游人要像鹞子翻一个身才能迈上对面的峭壁,下达博台。博台又叫“下棋亭”,传说是陈抟与宋太祖赵匡胤下棋的地方。
  南峰又称落雁峰,是华山最高峰,海拔2154.9米。峰顶有老君洞,洞北有太上泉,池水清澈终年不涸,俗称仰天池,池旁石刻众多,妙点意境,引人遐想。峰上还有炼丹炉、八卦池等胜迹。南峰于仍绝壁卜凿有“长空栈道”,宽不盈尺,长约3~4米,下临深渊,惊险异常,栈尽为贺老洞,相传贺元希曾在此洞静养。南峰附近还有孝子峰、谢诏崖(相传五代陈抟曾在此写过谢沼表)等胜迹。
  在千切壁立、悬绝异常的西峰峰顶有翠云宫,宫前有巨石,状若莲花,所以西峰又名莲花峰。翠云宫旁另有七石,石中有裂缝,犹如斧劈而成,神话故事宝莲灯中沉香劈山救母处。西峰的西北面,直立如刀削,空绝万丈,人称舍身崖。
  西岳庙是供奉西岳大帝华山神的庙宇,位于华山之北5千米处。庙始建于汉武帝时代,后成为历代帝王祭祀华山神的场所。西岳庙坐北朝南,庙门正对华山。在由北至南的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灏灵门、五凤楼、棂星门、金城门、灏灵殿、寝宫、御书楼、万寿阁。整个建筑呈现前低后高的格局。西岳庙建筑相当宏伟。登五凤楼楼望华山,五峰历历在目。西岳庙四周至今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城墙、式样古朴的石碑坊、飞檐彩栋的棂星门和金水桥等名胜建筑,堪称中国文化遗产之珍品。特别是保存完好的清式“天威咫尺”石牌楼,几乎将中国古代传统中象征吉祥如意的动植物采用殆尽,令人赞叹不已。
  (五)北岳恒山
  恒山亦名太恒山,又名玄岳(元岳)、常山,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境内,东西绵延150公里,横跨晋、冀两省,是海河支流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恒山集“雄、奇、幽、奥”特色为一体,素以“奇”而著称,被誉为“塞外第一山”。在五岳中有“泰山如坐、华山如立、衡山如飞、嵩山如卧”之说,而“恒山如行”。恒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气候凉爽,民俗独特,自然和人文景观兼胜,素有“人天北柱”、“绝塞名山”、“道教第五洞天”之美誉。恒山分为东、西两峰,两峰对望,断崖绿带,层次分明,美如画卷。最高峰东峰天峰岭,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南5千米处,海拔2016.1米,被称为“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天下第二山”,山高为五岳之冠。西峰名为翠屏山,两峰对峙,以金龙峡分开,地势险要。金龙峡居于天峰岭和翠屏峰之间,峡谷幽深,峭壁侧立,石夹青天,最窄处不足三丈。这里是古往今来的绝塞天险,交通要冲。北魏时,道武帝发兵数万人,在这里劈山凿道,作为进退中原的门户。金龙峡内,悬崖中腰有古栈道盘绕,名为“云阁”。
  恒山西衔雁门关、东跨太行山,南障三晋,北瞰云、代二州,莽莽苍苍,横亘塞上,巍峨耸峙,气势雄伟。其中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虎踞为险,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恒山风景以地险,山雄、寺奇、泉绝称著。登上恒山,苍松翠怕、庙观楼阁、奇花异草、怪石幽洞构成了著名的恒山十八景。十八胜景,各有千秋,犹如十八幅美丽画卷,展现在游客面前。磁峡烟雨、云阁虹桥、云路春晓、虎口悬松、果老仙迹、断崖啼鸟、夕阳晚照、龙泉甘苦、幽室飞窟、石洞流云、茅窟烟火、金鸡报晓、玉羊游云、紫峪云花、脂图文锦、仙府醉月、弈台弄琴、岳顶松风。再加上天下奇观悬空寺,悬崖峭壁上还留有很多名人题咏,另有琴棋台、出云洞、紫芝峪等自然景区。整个恒山景如诗如画,令游客如身于世外桃源,流连驻足。
  恒山文物古迹星罗棋布,保留了众多珍贵的文物古迹。许多文物古迹的结构、造型、装饰、雕刻、彩画等方面在中国古建筑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和文物价值,许多文物均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恒山第一胜景悬空寺,是罕见的北魏高空古建筑,位于恒山金龙口悬西崖峭壁上,是国内少有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院,举世闻名。民谚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说法。“危岩缀虚空,石阁轻如纸”,悬空寺镶嵌在万仞峭壁之间,鸟道一系没云中,奇绝险绝亦巧绝,蔚为壮观,令古今游人叹为观止。
  果老岭、姑嫂岩、飞石窟、还元洞、虎风口、大字湾等处,充满了神奇色彩。出悬空寺南行不远为恒山水库,坝顶有虎风口,此处风力较大,如虎啼山岗,故名。此北方为果老岭,相传为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倒骑毛驴上天处,此东为夕陌崖,值日没时,金辉普照,满峪参差尽收眼底,如临仙境。过果老岭即到朝殿,朝殿在恒山半腰,两旁配青龙白虎二殿,此处还有一苦一甜二井,两井相隔一米,水质却截然不同。一井水甜美清凉,被称为甜井;另一井水却苦涩难饮。甜水井井深数尺,却取之不截竭,可供万人饮用。唐玄宗李隆基曾赐匾甜井为“龙泉观”。现在苦井已封,甜井尚存,朝殿前廊有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重修恒山庙碑记等,过朝殿上行,走一两个小时达主峰,置身于山巅,俯视千里朔方,万种景象尽收眼底,北岳之雄令人赞叹不已。
  恒山的松风格别致,形状奇特。其中有四株形状奇特的唐代古松,人称这为“四大夫松”。这四株古松,根部悬于石外,紧抓岩石,傲然挺立,气势不凡,别具风格。恒山的庙以北岳庙为首,稳座于西峰之上,苍松之间,或隐或露。恒山的云变幻无穷,出云洞在后土夫人庙的不远处山腰,晴日明朗,洞口寂静,阴雨来临,洞口便游出缕缕白云,引人遐思。
  五镇简介:
  五镇之说始于《周礼·职方氏》,但直到宋朝时才正式有了五镇的说法,据《宋史》卷一○二《志五十五·岳渎》记载:“立春日祀东镇沂山于沂州。立夏日祀南镇会稽山于越州。立秋日祀西镇吴山于陇州,立冬祀北镇医巫闾山于定州,北镇就北岳庙望祭。土王日祀中镇霍山于晋州。”宋朝山河破碎,幽云十六州始终没有收复,在长城之外的北镇便只好望祭,也是一种无奈之举。数千年来,历朝历代帝王在五镇立祠建庙,封禅祭祀。五镇显赫尊贵的历史地位和以神话传说、神仙文化为特色的丰富的文化底蕴,使之在中华文明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五镇各镇一方,独具特色:山东省临朐县的东镇沂山,云蒸霞蔚,古木参天;浙江省绍兴市的南镇会稽山,南国山水,如诗如画;山西省霍州市的中镇霍山,山秀水奇,谷幽石丽;陕西省宝鸡市的西镇吴山,群峰竞秀,生态原始;辽宁省北宁市的北镇医巫闾山,层峦叠翠,松涛起伏。
  (一)东镇沂山
  沂山为沂蒙山主脉之一,位于山东省临朐县与沂水县交界处,旧名为“东泰山”,又称“东小泰山”,素有“泰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为五镇之首”之说。其主峰玉皇顶海拔1031.7米,周围有29座山峰,风景幽美。自汉武帝在此立祠祭祀以来,历代帝王在此建庙树碑,进行祭祀的不少。现存遗迹有东镇庙、法云寺、碧霞宫等,历代碑碣尚存98方。百丈崖瀑布汇诸泉之水倾泻而下,十分壮观。玉皇顶上有巨大的“探海石”是观东海日出最佳处,“沂山晚翠”风景极佳。
  (二)南镇会稽山
  会稽山又名苗山、茅山,位于浙江省绍兴城外。松竹交翠,繁花似锦。相传夏禹在此召集诸侯开会,以计功封爵名曰会稽,即会计之意。山麓有著名的古迹禹陵、禹庙及南镇庙、禹穴寺遗址等。相传禹王有死于此、葬于此,后人就立庙、建亭、树碑来纪念他。禹庙开始建于梁代(公元545年),气势雄伟有殿宇五进。大门内有著名的《岣嵝山铭》石碑,原碑在湖南衡山(又称岣嵝山)。传说大禹在岣嵝山得金简玉书。原碑已失,禹庙石碑是摩刻的。
  (三)中镇霍山
  霍山古称“霍太山”,又名“太岳山”,位于山西省霍州市、洪洞县和古县三市县交界位置,处于整个太岳山脉的南端。霍山主峰中镇峰又称老爷岭,海拔2346米。遍山松柏覆盖,清泉环绕,主峰前关口村附近原有一宏大的宫殿群落即中镇庙,为历代皇帝或御使祭山所在,庙中原有历代碑数百通,现庙、碑等均余数处遗迹。广胜寺上寺耸立于霍山之巅,下寺及水神庙盘踞于霍山脚下,附近还有清澈见底的霍泉。霍山的主要景点还有伏虎岩、兴唐寺、双门峰、桃花谷、洗心泉、十八盘、观音阁、天马峰、正法庵、休粮塔、说法台、仙人石、马跑泉、喝石庵和红崖寺等。
  (四)西镇吴山
  吴山又称为“吴岳”,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区与陇县交界处。共有17座山峰,其中以镇西峰、大贤峰、灵应峰(最高峰,海拔1841.9米)、会仙峰、望辇峰最为高峻秀异,即史誉的“五峰挺秀”。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此山“叠秀云天,崩恋倾返,山顶相捍,望之常有落势”。另有真人洞、餐霞洞、神雷洞、凤凰石、元鹤巢等。在吴山东侧不远处,有始建于隋代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的东乐庙建筑群,现存者多为明代所重建。登临吴山,奇峰间景致迭生,美不生收。从山脚下的西镇吴山庙开始,沿一水河入山,接踵而至的便是王师岭、笔架山、天地犁沟、一天门、西镇灵湫、回心石、餐霞洞、阎王砭、判官池、手扒崖、玉皇湫、真人洞、大锦屏、小锦屏等四十余处胜景。
  (五)北镇医巫闾山
  医巫闾山(简称闾山)位于辽宁省北宁市境内,亦称广宁山,虞舜曾在此封禅,此山掩抱六重,故又名六山。周围约120公里,松柏常青,杂花生树。主峰望海山,海拔866.6米。这里最著名的风景区是观音阁一带的望海寺、老爷阁、旷观亭、古佛、大石棚、圣水盆、万年松等。北镇庙始建于金代,又经历代重修,规模宏大,有五重大殿,内有元、明清历代碑碣。清代重建了不少辽进时代的殿宇,1979年又重建了山门、会仙亭,新建了圣水桥等。
  四渎简介:
  渎,为大川之意。在我国秦汉及先秦的典籍中,长江、黄河、淮河、济水被称为“四渎”,为中国民间信仰的河流神的代表。《尔雅·释水》:“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说明了奉江、河、淮、济为四渎的原因是此四者均流入大海。《风惜通义·山泽》引《尚书大传》、《礼三正记》继续解释说:“渎者,通也,所以通中国垢浊,民陵居,殖五谷也。江者,贡也,珍物可贡献也。河者,播也,播为九流,出龙图也。淮者,均,均其务也。济者,齐,齐其度量也。”时至今日,淮水已有多次入江而不直接入海的历史,济水由于黄河河床的移徙,其下游早已被湮没。“四渎”实只剩”江”与“河”了。
  从周朝开始,四渎神就作为河川神的代表,由君王来祭祀。《礼记·祭法》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并在全国各地修庙祭祀,据《风惜通义·山泽》记载,祭祀河神的庙在河南荥阳县,河堤谒者掌四渎,礼祠与五岳同;江出蜀郡前氐徽外岷山,入海,庙在广陵江都县;淮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入海,庙在平氏县;济出常山房子赞皇山,东入沮,庙在东郡临邑县。这种祭祀直至汉代,《汉书·武帝纪》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诏曰:“河海润千里,其令祠官修山川之祀。”从汉宣帝开始正式列四渎神入国家祀典。《汉书·都祀志下》称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制诏太常曰:“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阀焉无祠。”其令祠官以礼为岁事,以四时祀江梅洛水,祈为天下丰年焉。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旧唐书·礼仪志四》称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封河滨为“灵源公”,济渎为“清源公”,江滨为“广源公”,淮渎为“长源公”。《宋史·礼志八》称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诏封江滨为“广源王”,河渎为“显圣灵源王”,淮渎为“长源王”,济滨为“清源王”。《元史·祭祀志五》则称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加封江滨为“广源顺济王”,河滨为“灵源弘济王”,淮滨为“长源博济王”,济滨为“清源菩济王”。明代则去前代所封号,则东渎为“大淮之神”,南渎为“大江之神”,西渎为“大河之神”,北渎为“大济之神”,崇奉依旧。
  附:历代史书对祭祀岳镇海渎的记载
  《旧唐书》卷二十四《志第四·礼仪四》
  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年别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东岳岱山,祭于祇州;东镇沂山,祭于沂州;东海,于莱州;东渎大淮,于唐州。南岳衡山,于衡州;南镇会稽,于越州;南海,于广州;南渎大江,于益州。中岳嵩山,于洛州。西岳华山,于华州;西镇吴山,于陇州;西海、西渎大河,于同州。北岳恒山,于定州;北镇医无闾山,于营州;北海、北渎大济,于洛州。其牲皆用太牢,笾、豆各四。祀官以当界都督刺史充。
  《宋史》卷一○二《志五十五·社稷 岳渎 籍田 先蚕 奏告 祈禜》“岳镇海渎之祀”载:
  太平兴国八年,河决滑州,遣枢密直学士张齐贤诣白马津,以一太牢沈祠加璧。自是,凡河决溢、修塞皆致祭。秘书监李至言:“按五郊迎气之日,皆祭逐方岳镇、海渎。自兵乱后,有不在封域者,遂阙其祭。国家克复四方,间虽奉诏特祭,未著常祀。望遵旧礼,就迎气日各祭于所隶之州,长史以次为献官。”其后,立春日祀东岳岱山于兖州,东镇沂山于沂州,东海于莱州,淮渎于唐州。立夏日祀南岳衡山于衡州,南镇会稽山于越州,南海于广州,江渎于成都府。立秋日祀西岳华山于华州,西镇吴山于陇州,西海、河渎并于河中府,西海就河渎庙望祭。立冬祀北岳恒山、北镇医巫闾山并于定州,北镇就北岳庙望祭,北海、济渎并于孟州,北海就济渎庙望祭。土王日祀中岳嵩山于河南府,中镇霍山于晋州。
  《元史》卷七十六《志第二十七·祭祀五》“岳镇海渎”载:
  岳镇海渎代祀,自中统二年始。凡十有九处,分五道。后乃以东岳、东海、东镇、北镇为东道,中岳、淮渎、济渎、北海、南岳、南海、南镇为南道,北岳、西岳、后土、河渎、中镇、西海、西镇、江渎为西道。既而又以驿骑迂远,复为五道,道遣使二人,集贤院奏遣汉官,翰林院奏遣蒙古官,出玺书给驿以行。中统初,遣道士,或副以汉官。至元二十八年正月,帝谓中书省臣言曰:“五岳四渎祠事,朕宜亲往,道远不可。大臣如卿等又有国务,宜遣重臣代朕祠之,汉人选名儒及道士习祀事者。”
  其礼物,则每处岁祀银香合一重二十五两,五岳组金幡二、钞五百贯,四渎织金幡二、钞二百五十贯,四海、五镇销金幡二、钞二百五十贯,至则守臣奉诏使行礼。皇帝登宝位,遣官致祭,降香幡合如前礼,惟各加银五十两,五岳各中统钞五百贯,四渎、四海、五镇各中统钞二百五十贯。或他有祷,礼亦如之。
  其封号,至元二十八年春二月,加上东岳为天齐大生仁圣帝,南岳司天大化昭圣帝,西岳金天大利顺圣帝,北岳安天大贞玄圣帝,中岳中天大宁崇圣帝。加封江渎为广源顺济王,河渎灵源弘济王,淮渎长源溥济王,济渎清源善济王,东海广德灵会王,南海广利灵孚王,西海广润灵通王,北海广泽灵佑王。其封号,至元二十八年春二月,加上东岳为天齐大生仁圣帝,南岳司天大化昭圣帝,西岳金天大利顺圣帝,北岳安天大贞玄圣帝,中岳中天大宁崇圣帝。加封江渎为广源顺济王,河渎灵源弘济王,淮渎长源溥济王,济渎清源善济王,东海广德灵会王,南海广利灵孚王,西海广润灵通王,北海广泽灵佑王。
  《明史》卷四十九《志第二十五·礼三(吉礼三)》“岳镇海渎山川之祀”载:
  洪武二年,太祖以岳渎诸神合祭城南,未有专祀。又享祀之所,屋而不坛,非尊神之道。礼官言:“虞舜祭四岳,《王制》始有五岳之称。《周官》:“兆四望于四郊”,《郑注》以四望为五岳四镇四渎。《诗序》巡狩而礼四岳河海,则又有四海之祭。盖天子方望之事,无所不通。而岳镇海渎,在诸侯封内,则各祀之。奏罢封建,岳渎皆领于祠官。汉复建诸侯,则侯国各祀其封内山川,天子无与。武帝时,诸侯或分或废,五岳皆在天子之邦。宣帝时,始有使者持节祠岳渎之礼。由魏及隋,岳镇海渎,即其地立祠,有司致祭。唐、宋之制,有命本界刺史、县令之祀,有因郊祀而望祭之祀,又有遣使之祀。元遣使祀岳镇海渎,分东西南北中为五道。今宜以岳镇海渎及天下山川城隍诸地祇合为一坛。与天神埒,春秋专祀。”遂定祭日以清明霜降。前期一日,皇帝躬省牲。至日,服通天冠绛纱袍,诣岳镇海渎前,行三献礼。山川城隍,分献官行礼。是年,命官十八人,祭天下岳镇海渎之神。帝皮弁御奉天殿,躬署御名,以香祝授使者。百官公服,送至中书省,使者奉以行。黄金合贮香,黄绮幡二,白金二十五两市祭物。
  三年,诏定岳镇海渎神号。略曰:“为治之道,必本于礼。岳镇海渎之封,起自唐、宋。夫英灵之气,萃而为神,必受命于上帝,岂国家封号所可加?渎礼不经,莫此为甚。今依古定制,并去前代所封名号。五岳称东岳泰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五镇称东镇沂山之神,南镇会稽山之神,中镇霍山之神,西镇吴山之神,北镇医无闾山之神。四海称东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四渎称东渎大淮之神,南渎大江之神,西渎大河之神,北渎大济之神。”帝躬署名于祝文,遣官以更定神号告祭。六年,礼官言:“四川未平,望祭江渎于峡州。今蜀既下,当遣人于南渎致祭。”从之。十年,命官十八人分祀岳镇海渎,赐之制。
  万历十四年,巡抚胡来贡请改祀北岳于浑源州。礼官言:“《大明集礼》载,汉、唐、宋北岳之祭,皆在定州曲阳县,与史俱合。浑源之称北岳,止见州志碑文,经传无可考,仍祀曲阳是。”其他山川之祀。洪武元年躬祀汴梁诸神,仍遣官祭境内山川。二年,以天下山川祔祭岳渎坛。帝又以安南、高丽皆臣附,其国内山川,宜与中国同祭。谕中书及礼官考之。安南之山二十一,其江六,其水六。高丽之山三,其水四。命著祀典,设位以祭。三年,遣使往安南、高丽、占城,祀其国山川。帝斋戒,亲为祝文。仍遣官颁革正山川神号诏于安南、占城、高丽。六年,琉球诸国已朝贡,祀其国山川。八年,礼部尚书牛谅言:“京都既罢祭天下山川,其外国山川,亦非天子所当亲祀。”中书及礼臣请附祭各省,从之。广西附祭安南、占城、真腊、暹罗、锁里,广东附祭三佛齐、爪哇,福建附祭日本、琉球、渤泥,辽东附祭高丽,陕西附祭甘肃、朵甘、乌斯藏,京城不复祭。又从礼官言,各省山川居中南向,外国山川东西向,同坛共祀。其王国山川之祀,洪武十三年定制。十八年定王国祭山川。仪同社稷,但无瘗埋之文。凡岳镇海渎及他山川所在,令有司岁二祭,以清明、霜降。
  《清史稿》卷八十三《志第五十八·礼二(吉礼二)》“地祇岳镇海渎山川”载:
  (康熙)三十五年正月,为元元祈福,始遣大臣分行祭告,凡岳五:曰东岳泰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镇五:曰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中镇霍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闾山。海四:曰东海、南海、西海、北海。渎四:曰江渎、淮渎、济渎、河渎。又兀喇长白山。翕河乔岳自此始。明年,朔漠平,遣祭岳、镇、海、渎如故。雍正二年,赐号江渎曰涵和,河渎曰润毓,淮渎曰通佑,济渎曰永惠。并赐东海为显仁,南为昭明,西为正恆,北为崇礼。乾隆二年,封泰宁山曰永宁,附祀地坛如故事。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知识博览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