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4-13 19:15
鄌郚总编

马立诚:朱镕基的印记

— 本帖被 刘文安 从 计划生育 移动到本区(2022-12-25) —
  马立诚:朱镕基的印记
  《朱镕基答记者问》上市一个多月,累计发行一百万册。热销的背后,是民众的怀念。
  有朋友说,不少人过惯了和稀泥温吞水的日子,反而企盼一个性格鲜明、干练果断的硬汉,朱镕基即此人也。还有朋友说,愁眉紧锁的朱镕基有句话至今仍在老百姓心头震荡:“反腐败要先打老虎后打狼,对老虎绝不能姑息养奸,准备好一百口棺材,也有我的一口。”这是何等悲壮的反腐誓言。
  这话都有道理。朱镕基力主查办的远华大案牵涉广、阻力大,最后还是突破了。今天,腐败的乌云仍然遮蔽着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天空,人们怀念朱镕基嫉恶如仇的“铁腕”,一点也不奇怪。
  就我个人而言,赞赏朱镕基还有另一个角度,就是他力倡改革。朱镕基在1998年“两会”答记者问时说:“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话并非夸大其词,历史经验表明,中国的改革者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勇气和魄力,方能收到些许成效。
  比如加入WTO。当初多少人出书演讲,称WTO是“西方套在中国脖子上的绞索”,担心“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会崩溃”。一时间疑云四起,“卖国”的讥讽口耳相传。但朱镕基没有被吓倒,他在中央领导下,排解万难,以强韧的毅力和灵活的应变促进中国加入WTO最后成功。当初紧要关头的谈判细节,如今已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朱镕基答记者问》一书,用了很多篇幅谈及这个问题。加入WTO之后连续七年,中国经济实现爆发性增长,证明朱镕基的远见卓识,也为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奠定了基础。
  这本书收录的答记者问,时间跨度是从1993年到2002年,共计六十篇,涉及国内外方方面面的问题,全书总的主题就是改革。当然,答记者问比起内部讲话来,多了些公关成分,但尽管如此,仍然难掩朱镕基快人快语的个性锋芒,这就是朱镕基的魅力所在。这本书问世之后,海内外再度掀起“朱镕基热”。热点何在?热在反腐,热在改革。本文着重谈谈改革。
  1998年,朱镕基以极大的魄力启动住房制度改革,打破过去“福利分房”制度,揭开一片发展的新天。
  朱镕基在1998年春出任总理时提出“一个确保、三个到位、五项改革”的任务,就包括住房制度改革。1999年他访问新加坡参观组屋区,专门就住房制度改革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以前,很多城市分房受益者的大头是干部。私企员工没有分房一说,集体企业的工人也谈不上分房。即使在国企,工人分房也是越来越难。什么是福利?救助弱势群体才是福利本义,给李嘉诚每月发三千块很难说是福利。最需要房子的人分不到房,强势人物却能锦上添花拿到房子。有学者称此种现象为负福利,改革势在必然。但一时间改掉几十年习以为常的制度,遇到的阻力和方案的复杂可想而知,朱镕基顶住种种压力硬是做到了。
  如果没有住房制度改革,国人住房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大幅改善,这是由于盖房子的动力和资金来源多样化了。过去靠单位盖房,单位哪有那么多钱?现在房地产业被称为国家支柱产业,没有住房制度改革,能有这根支柱吗?
  大城市房子贵,是多方因素导致,不能把帽子扣到住房制度改革头上。卖楼的钱相当一部分到了政府手里,其中奥秘不难想象。当然,地方政府也有苦衷,比如事权与财权不对等,税收分配不尽合理等等,这些因素也要考虑进去。最近在国务院力促之下,各地开建廉租房,但有些房产商发牢骚。因为廉租房使房屋资源获取多元化,不利于少数房地产商赚大钱。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只能沿着改革的路往前走。
  医疗制度改革,朱镕基迈开了第一步。总的方向,就是把市场因素和社会保障结合起来。但是当时情况正像朱镕基在1999年答记者问时所说:“我的政府太穷了”,所以路要一步一步走。现在有人指责医疗改革“过度市场化”,委实没有切中肯綮。其实,乱象有两个原因,一是医疗改革还不够市场化,再就是有些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没有承担。
  先说第一点。现在医疗市场垄断厉害,没有形成好的竞争机制。比如美国有人想来中国办医院,台湾大企业家王永庆生前想在北京建长庚医院,都被卫生行政部门拒绝了。理由是什么呢?有些卫生行政部门的官员说,长庚医院办起来,就把我们公立医院的医生挖走了。这不是抑制竞争吗?既然城市医疗资源紧缺,为什么不许人家进来办医院?这明显是市场化不够,怎么谈得上“过度市场化”呢?许多学者指出,卫生行政部门和公立医院穿一条裤子,抑制外资和民营资本投资医疗的积极性,结果形成不平等竞争。
  毋庸讳言,看病贵是当前多数人恼怒所在,这就牵涉到政府未能尽责。只说一条,既是公立医院,政府财政就应列入预算,给医务人员发工资。一些地方政府“三公”(公车、公款吃喝、公费旅游)消费及其他暗箱支出的额度大得惊人,按说给医生发工资不在话下。但是,很多城市的财政,仅支付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工资总额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其他的自己想办法。怎样想办法呢?政府给一条政策,可将药品和检查费加价,这就逼迫医院没了章法,胡乱收费。
  你看,既缺乏竞争,政府又没有尽到责任,此为问题根源。朱镕基在答记者问时曾说,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一句话,政府要拿钱。这些年财政税收增收幅度很大,条件比过去好多了。前不久问世的医疗改革方案向前跨了一大步,提出建立“全民覆盖”的医疗保障制度,这是一件久旱逢甘霖的好事。但这个方案对于引进外资和民资,开的口子还太小,不利于形成良性竞争。希望朱镕基的锐气能够对此有所启发。
  朱镕基开启了教育制度改革,大学扩招,多办大学,教学与后勤分离。现在这么多孩子能够圆大学梦,都拜扩招之赐,要感谢朱镕基。固然,扩招之际,教学质量有所下降,但是凡事没有十全十美,逐步提高就是。2008年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二十三点三,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高等教育进入向往已久的大众化阶段,岂不欢欣鼓舞?当然,我国大学毛入学率和发达国家比,还有差距,美国毛入学率百分之六十五。然而如果没有1998年推动的教育改革,连这百分之二十三点三都做不到,1998年毛入学率只有大约百分之十。
  教育领域改革开放仍有很大空间。埃及是伊斯兰国家,美国人还在埃及首都办了美国大学。前些年,美国人投资在河南筹办黄河大学。为了规避意识形态风险,只开外语、机械制造、计算机等中性专业,但还是被否决。台湾着名蓝营人士王建煊准备到大陆办大学,教育部门说只能办中学,有点匪夷所思。办中学办大学有什么本质区别呢?弄不懂。再说,众多学生干脆到外国留学,你看都看不见,回国之后还选拔重用。省了出国这道功夫,让外资进来在我们自己土地上办学,不是能更好地监管吗?另外,民办学校在生源、土地、融资、职称评定等方面都受很大制约,自嘲是“受气的媳妇”。以前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是民办的,说明民间可以办出好大学。公立学校扩建校舍、购买设备、引进师资等,欠银行债务是天文数字,行政方面可以帮忙解决。为什么民办学校无此厚遇?
  大家不满现在学校多收费,这是由于政府教育投资不足、学校集资手段欠缺、短时间内建设规模过大、财务缺乏有效监管、学校腐败严重等诸多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把改革继续下去。朱镕基说:何以解忧?唯有改革。
  朱镕基力主的国企改革引发很多议论,但国企改革解决了多年来积重难返的问题。一方面,民营企业获得巨大空间,容纳了两亿人就业;另一方面,国企收缩战线,改变了以往靠贷款过日子亏损严重导致金融坏账激增的局面,开始做大做强。香港《南华早报》说,2008年,大陆五百强公司第一次超过了美国五百强公司。中国五百强公司净利润一千七百零六亿美元,美国五百强企业是九百八十九亿美元。当然,这里有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经济急速下滑的因素,不必盲目骄傲,但这组数据也说明国企改革取得的成果。
  当然,国企改革也出现了黑箱作业、私相授受,以及工人下岗等问题,这一切正通过相应措施解决。郎咸平说国企改革搞错了,实为情绪化过甚之词。
  朱镕基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说:“我要为了我的人民谋福利,我要让我的人民生活更美好。”这是他推动改革的出发点。历史前进有时会有曲折,但发展的结果正在实现朱镕基的预期。这一点,相信自有公论。
  朱镕基在2001年“两会”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某些行业或者由于历史的原因,或者由于垄断的优势,收入过高。我们将对这些垄断行业,包括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等进行体制改革,改变它们的垄断地位。”这是朱镕基的未竟事业,也是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有待继续推进改革。
  2000年3月15日,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丹麦记者向朱镕基提问说,中国在民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可以在基层进行选举,你觉得是否可以扩展到乡镇一级、县一级?朱镕基回答说:“感谢你对我们基层直接选举好的评价。至于直接选举将来能扩大到哪一级,有多快,我当然希望越快越好。”朱镕基的回答颇具前瞻性,而且十分积极。当年我在电视转播时看到朱镕基的回答,印象很深。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四川、深圳等地在争议中探索乡镇干部直选或公选。2006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姜彦秋建议早日修改选举法和宪法有关条文,为乡镇长直选创造条件。2007年10月18日,在“十七大”记者招待会上,时任中组部副部长的欧阳淞说,全国已有三百多个乡镇开展领导班子直选试点。2008年2月,南京市政府四十七名组成人员(市属各局、委一把手)实行公推公选。其中,有十六人参与四个局长职位竞争,他们首次通过电视直播方式发表竞选演说并回答问题,引起轰动。这个办法,改变了“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当中选人”的弊病,有助于提升执政能力。同年8月,贵阳市有四个区县级党委一把手职位空缺,八十一人参与竞争,决出八人,再通过电视演讲答辩,在一定范围内投票选出四人。
  选举发展的燎原之势,急切呼唤官员产生机制的改革。用朱镕基的话来说,就是“越快越好”。
  以上所谈的,大都是切近民生问题的改革。至于机构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证券市场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等,朱镕基也是倾全力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近十年,延安发生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变化,就是那里的山头都变绿了。当地人说,这是朱镕基自1999年起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的成果。
  一位学者说:“万里长城蜿蜒伸向千山,无穷无尽。在历史的厚壁上,留下了一个壮士血汗犹酣的掌印,这就是朱镕基的印记。”信然。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铁骨红梅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