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4-19 19:04
鄌郚总编

追寻古潍县的文化印记

  追寻古潍县的文化印记
  ——潍坊四老人重建“四面碑”
  潍坊新闻网2007年11月23日电 时光如水,日渐消弥了岁月的痕迹,尘封了沧桑的经年往事。然而,在众多“老潍县”人的记忆中,“四面碑”依旧是个牵动人心的历史字眼和文化符号。
  “四面碑”,本名《重修玉清宫碑铭》,为科举以来潍县历史上第一位状元、也是书法大家的曹鸿勋所书,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书法艺术价值,只可惜此碑在文革期间被毁。2006年,潍坊四位老人立志重修“四面碑”,以期为潍坊留下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日前,重建后的“四面碑”面世,消息既出,潍人震动。一时间,政府要员、社会贤达、文化界尤其是书画界名流齐集,品鉴欣赏,探究溯源,成就了潍坊古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一段佳话。
  风雨飘摇“四面碑”
  初冬时节,寒风乍起。11月16日,记者来到潍城区玉清西街附近的一处雅致院落,见到了重建后的“四面碑”。自然,也认识了重建“四面碑”的四位老人,他们分别是陈祖光、周庆元、庄悦江、丁宝泉,均已年过六旬。
  “它是古潍县的一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提起“四面碑”,现为潍坊市政府督学、潍城政协文史编委副主任的周庆元言语凝重,神态肃然。周庆元一生从教四十余年,退休后转而从事地方文史工作,六年内建树颇丰,先后发表文史作品近200篇。
  欲识“四面碑”,须先了解玉清宫。周庆元介绍,玉清宫俗称北宫,位于古潍县的城北门偏东,“金大定”(1161—1190年)时道教宗师丘处机的弟子尹清和所建,初为道观,元武宗三年(1310年)扩为宫。历史上的玉清宫,主建筑为三座大殿,殿宇宏阔,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雄伟壮观。宫内古柏参天,晴好之日登城远眺,晨曦初露,辉映殿宇,松林之间,烟雾缭绕,美不胜收,这就是被列为潍县八大景之一的“玉清烟晓”。元代山东首位科考状元张起岩观玉清宫,写下了名诗《玉清烟晓》,玉清宫愈加名闻遐迩。历代有识之士更是不断对玉清宫进行修葺与扩建,使其胜佳一方。
  玉清宫的繁荣与声名吸引着诸多名人的驻足留连。道教宗师丘处机常于寒暑之季在此寓居;真人马丹阳、大师李真常等到此论道;知县郑板桥最看好玉皇殿内匾额“大通明殿”四字的绝妙书法;江南名士胡征君所撰《重修玉清宫碑铭》文采飞扬,语惊羽林……历经千百年的风风雨雨,潍县玉清宫积淀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以致民间传有“先有玉清宫,后有潍县城”的说法。
  “玉清宫内名碑林立,其字常有拓者,其文常有人传抄。然就影响而论,玉清宫的碑碣应首推‘四面碑’。主要原因是‘四面碑’为清光绪间潍县科考状元曹鸿勋所书而后上石……”谈起“四面碑”之名,周庆元津津乐道。
  曹鸿勋(1846—1910年),字竹铭、仲铭,号兰生,潍县西南关人。自隋唐科举形成制度以来,至清光绪帝之前,潍县一带没有出过一个状元,不少人为此叹惋。直到清光绪二年(1876年),曹鸿勋打破了一千二百多年的沉寂,一举夺魁。曹鸿勋以书法闻名,墨迹多上石,潍人对其书法津津乐道,后学者竞相摹仿。
  说起曹鸿勋与“四面碑”的渊源,周庆元作了详细介绍。早在清乾隆间,知县郑板桥与邑人韩亮德捐资倡修玉清宫时,就请好友胡征君(字天游)撰写了《重修玉清宫碑铭》,可是没等到上石,郑板桥就罢官南归了,立碑之事只得搁浅。后来,胡征君的《重修玉清宫碑铭》收入《石笥山房集》。直到光绪初年,进士陈介祺从《石笥山房集》中发现了《重修玉清宫碑铭》原稿,遂产生立碑的想法,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付诸实施。清光绪二十二年,潍邑名士郭熏之、高鸿裁、丁毓庚等二十人缅怀前贤,收集佚闻,大倡立碑,他们找到了当时正在京师詹事府任左春坊赞善的曹鸿勋,请其书写胡征君的《重修玉清宫碑铭》并为之记。完成后,人们便选石、摹勒、刻字,立在玉清宫玉皇殿侧。
  周庆元说,“四面碑”用四块同样尺寸的石料组合而成,外形呈正方体立柱,四角镶有石边,上顶盖有檐头,碑下有石座。铭文与曹记镌刻于碑的四面,这种碑式天下少见。正文为欧体,共2500余字。曹鸿勋在书写上是很下了一番功夫,其字苍劲俊秀,实为潍邑书法一绝,一时间潍人争相摹写,到玉清宫拓碑者四时不绝。每天清晨,人们便携带纸、墨及工具,赶到“四面碑”前排号坐等拓碑。拓碑的人中有收藏家,有学书人,也有不少的碑帖商贩,制了拓片后拿到市场上出售。“四面碑”之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周庆元说,千百年来,玉清宫几经兴衰,到解放前已是末世光景。潍县战役前,国民党军占领玉清宫,动用民伕,大兴土木,宫内古松被肆意砍伐,用于防御工事。待到军队逃离时,玉清宫内一片颓然,往景不复,但“四面碑”犹存。1959年,玉清宫原址建为潍坊市聋哑学校。及至文革期间,“四面碑”终被毁于一旦。现在,在玉清宫原址还可看到,部分殿宇的主建筑仍存,独自在风中诉说着曾经的沧桑岁月。
  四老人重建“四面碑”
  作为古潍县的一处历史文化印记,“四面碑”承载了人们太深的情结。而这一情结,也是四位老人重建“四面碑”的真正缘起。
  退休于潍坊五中、今年已71岁高龄的丁宝泉老人,至今对儿时的“四面碑”记忆犹新。丁宝泉回忆说,他自幼酷爱书法,1942年入读私塾,当时的私塾学堂,临摹“四面碑”是“必修课”。儿时的他,时常在玉清宫内看到外地慕名而来的学书者和收藏者,小心翼翼取得“四面碑”的拓片。“四面碑”声名远扬,成为古潍县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令人可惜的是,解放前“四面碑”没有随玉清宫在战火中消失,却在文革期间毁于一旦,着实令人惋惜。
  2006年初,传出政府要对“状元胡同”周围进行改造的消息,于是,古潍县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一些文化界人士谈论的话题。春夏之交的一天,潍坊众谊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的陈祖光约请周庆元叙谈,提出了要重建“四面碑”的想法。一直致力于古潍县文史研究的周庆元,立即对这一想法表示赞同。而此前,善书法的丁宝泉老人也多次在同仁中提到这一想法,苦于条件不备而无法实施。北海书画院的庄悦江当时也在场,当他把这一情况告诉陈祖光时,陈祖光当即表示愿意承办,并承担所有费用。于是,他们拟定了以四人为成员的建碑班子,并作了分工,由周庆元拟写《后记》,陈祖光、庄悦江、丁宝泉则多方搜集原碑的拓片。四位老人开始奔忙起来。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四位老人欲重建“四面碑”的消息传出后,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与四位老人熟识者纷纷当面或打电话进行询问。还有一些不认识的热心人,包括一些新疆、湖南、内蒙古等地的朋友,从网上获知消息后,纷纷致电来函,表示愿意提供“四面碑”拓片。
  不久,《后记》初稿拟出,“四面碑”拓片也先后收集到了数份。经过仔细比较鉴别,四人确定了其中最完整、最能体现原碑文书法风格特征的一份备用。
  随后,他们又多方征询,确定了“四面碑”的尺寸大小。选石的过程颇为不易,每块石料长1.85米、宽0.85米、厚0.12米,四块石料的尺寸必须完全一致,而且必须是“贞珉”,糙者不用。按照这样的标准,选一块还好说,要选四块就难了。经过在石料厂的多次奔波搜寻和精心挑选,石料才总算备齐运回。
  根据最终确定的碑拓,昌乐的雕刻高手毕思宇师傅开始了上石工作,而碑帽、碑座,陈祖光则另找了厂家制作。期间,碑帖时有更换,四位老人来回奔波,百忙不厌,仅复印的费用就在千元以上。市书法家协会、市博物馆的领导和专家也时常到现场指点,提出建议。为了确保质量,第一块石碑在刻完后被废,重新选购了石料另刻。上石告竣后,组装工序更是严谨细致,一丝不苟。
  历经一年多的殚精竭虑、奔波操劳和倾心付出,潍人关注的“四面碑”终于重建面世。矗立于潍城区玉清西街之北的“四面碑”,一时间成为潍人关注的焦点。
  “‘四面碑’承载了古潍县的历史文化,重建‘四面碑’非哗众取宠,我们只是想给子孙后代留存一份古潍县的历史文化印记,不至于有太多的遗憾!”面对记者采访,四位老人谦虚地表示。  (记者 许文海/文 王勇/摄)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