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4-28 10:40
鄌郚总编

田氏家族与田和墓

  田氏家族与田和墓
  在邵庄镇程家沟村南,有一座规模宏巨的古墓,叫田和墓。墓东为北辛店村,东南为上庄村,西北为沈家营村,南距尧王山约1公里。该墓由主墓及陪葬墓组成。陪葬墓在主墓西南300米,当地俗称“皇冢”。两座墓葬依山而建,南北相对,形制相同,大小悬殊。
  墓主人田和,是中国历史上重要历史事件“田氏代齐”的最终完成者。“田氏代齐”标志着中国历史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田和在位时期,齐国更加强盛,国富兵强,文化繁荣。其孙威王时,齐国为战国七雄之一。
  田和墓属于帝王陵寝,修筑距今2400余年。该墓文化内涵丰富,对于研究古齐国的历史和先秦帝王陵寝制度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1992年6月12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田和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文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田氏家族的崛起
  田和(?—前383年),史称田太公。公元前405年起任齐国相国,掌管朝政,后迁齐康公于海边。公元前386年,周王承认田和的诸侯地位,名列王室。
  田和是陈国公子陈完后裔。早在齐桓公十四年(前672年),陈完为了躲避陈国内争,逃到齐国。齐桓公任命他为卿,陈完极力推辞不就,后来做了工政,管理齐国的工业。由于那时“陈”、“田”同音,遂改姓田。
  田完之后齐庄公时期,田文子和他的儿子田无宇都是重臣,很得庄公宠信。齐景公时,田无宇的儿子田乞为大夫,开始注重收买齐国人心,他在向别人借出粮食时用大斗放粮,在别人向他归还粮食时用小斗收回,使齐国大量民众逃往田氏门下,既提高了田氏的声望,又发展了经济实力,田氏的势力逐渐地壮大起来。
  齐景公的小儿子晏孺子即位,遭群臣不满。从田乞废除晏孺子而立齐悼公开始,田乞便独专齐国之政,自立为相。田乞死后,他的儿子田常仍独揽齐国大权。因为大夫阚止曾经与齐简公一起在鲁国避过难,阚止受到齐简公的信任,因而田常对此事既嫉妒又害怕,整天担心齐简公与阚止一起谋害自己,就时刻想找机会除掉阚止。
  公元前481年,阚止与齐简公打算要驱逐田氏家族,结果泄密。这更加坚定了田常除掉阚止的决心。于是田常与自己的几个兄弟,分乘四辆马车来到齐简公的宫门外,要求见齐简公。此时阚止正在宫内,听说田常等人来到,不知是计,便出门迎接他们。田常等人进宫后,却把阚止关在了门外,田常等人就轻易地控制了齐简公。阚止集合了部分人马攻打宫门,没有成功,于是只好逃走,却被田氏人马追到半路上将他杀死了。
  齐简公担心被田常等人所害,抽机会逃走却被田常等人在徐州拘捕,田常怕齐简公回朝后对自己不利,就将齐简公杀死,又立齐简公的弟弟为齐国国君,史称齐平公,从此姜齐势力衰败下去,田氏操纵了齐国大权。
  -
  相国世家
  田和在名列诸侯之前,曾任齐康公时期的相国。从田和上溯到田乞,田氏家族共有六人做过相国,他们是:田乞、田常、田盘、田白、田悼子、田和。因此,历史上也称田氏为“相国世家”。
  田乞任相时,已掌握了齐国朝政。待到田常当政时期,实行了一系列的巩固田氏势力的措施,对于田氏代姜起了重要的作用。一是对于齐国官员为其提高待遇,对于齐国百姓借粮则继续用大斗出借,小斗回收,让市场上木材的价格不高于山上木材的价格,让市场上水产的价格不高于海边水产的价格,以此赢得了齐国的民心。二是搞好与诸侯各国的关系,主动归还原来齐国侵占鲁国和卫国的土地,并且与晋国、吴国、越国等国家经常友好往来,以赢得了诸侯国的支持,从而使齐国得到了安定,田氏权力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随着田氏政权的日益巩固,田常的野心也日益膨胀。他一举剿灭了齐国其他各大家族的势力,并且把齐国从安平城(今临淄区皇城镇)以东,南至琅邪(今诸城市)的大片土地划为自己的封地,从此使田氏直接管辖的土地大大超过了齐平公管辖的土地。
  田常为了扩大田氏家族的势力,还挑选了齐国100多名身高七尺(1.63米)以上的青年女子充实到自己的后宫,却又允许自己的族人及其宾客自由出入,到他去世时,他的儿子已达70多个。田常为扩大田氏家族势力,可谓煞费苦心,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田常去世以后,其子田盘(田襄子)做了齐国的相国。田盘在做相国期间,逐渐把齐国各主要城镇的长官都换成了田氏族人担任,使田氏几乎拥有了整个齐国。
  田盘去世由其子田白(田庄子)继续担任相国,在田白相齐宣公期间,齐国田氏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一改过去与诸侯间的友好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从公元前413年到前411年,齐国先后攻伐晋国、鲁国,毁晋国黄城、围阳狐,攻鲁城、葛邑、安陵,夺取鲁国一城。
  田白去世后,其子田悼子继承相位。公元前408年,齐军又夺取鲁国一城。第二年,齐军进攻卫国,夺取贯丘。
  唐朝诗人李白曾有诗一首,鞭挞战国初年诸侯国动乱和田常(田成子)弑齐简公之事,诗曰:“战国何纷纷,兵戈乱浮云。赵倚两虎斗,晋为六卿分。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果然陈(田)成子,一旦杀齐君。”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却记载了一首齐地民歌,歌曰:“妪乎采芑,归乎田成子。”即是说:“老太太采了许多野菜呀,要去赠送给田成子。”表现了田成子深得民心的一面。
  -
  田氏代齐
  于公元前405年,田悼子去世,田和继任齐国相国。在田和任齐国相国期间,仍然沿用对外战争来扩充齐国田氏的势力。当然在这些战争中,说了算的已经是田氏,而不再是姜氏,得到好处的自然是田氏,而姜氏得到的只能是屈辱。
  其中最典型的一次对外战争,是公元前405年(齐宣公51年)——韩、赵、魏三国进攻齐国,齐国派出牛子、括子、无害子三位将军前去迎战。括子竟然对牛子说:“韩、赵、魏三国与齐国的土地并不连接,他们远道而来围攻齐国,并没有什么好处可得,只不过是想得到一个战胜的名声罢了。我们就把国君送给他们,让他们退兵吧。”
  牛子把括子的话告诉了无害子,无害子却反对这样做,并对牛子说:“我只听说过为了保护国家社稷,英勇牺牲自己的生命和利益,却从来没有听说过为了保护国家而把自己的国君交给人家的。”但牛子并没有听从无害子的话,而是按照括子的计策把齐宣公交给了魏国,使齐宣公成为俘虏,换取了三国的退兵。
  由此可见,在田和当政的齐国,姜氏国君已经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齐国的大权已经完全被田氏家族掌控了。
  齐宣公被俘以后,田和又立齐宣公之子姜贷为齐国国君,史称齐康公,这是姜氏齐国的最后一位国君。齐康公继位以后,齐国仍由田氏专权,齐康公仍然是一个傀儡国君。到齐康公14年(公元前391年),田和以齐康公沉湎酒色、不理朝政为由,将齐康公从临淄城迁往海滨,只割给他一座小城的地方作为封地,让他奉祀姜齐祖先。
  (可是据《百家姓》记载,当时的齐康公以及齐国原先的姜姓王族被流放到海边,住在山洞里,吃东西要靠自己打猎捕鱼。他们煮食物没有铜鼎,只好用一种铜勺子来代替,那种铜勺子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作“钭”。这一群被流放的齐国贵族,后来回到了中原,他们的后代为了纪念这段艰难的日子,就取“钭”字为姓,称为钭氏,世代相传,就是今天钭姓的起源。)
  齐康公18年(公元前387年),田和与魏文侯在浊泽会见,此时魏国的实力比较强大,因而田和请求魏文侯帮助自己立为诸侯,魏文侯就派出使者,将此事告诉了周天子和各位诸侯,竟得到了周天子的许可。
  到齐康公19年(公元前386年),田和立为诸侯,成为田氏齐国的纪元元年。从此齐国田氏在实际上和名义上完全取代了姜氏,姜氏齐国完全变成为田氏齐国。田和成为田氏齐国的第一代国君,史称田太公。
  就在田氏定为诸侯以后不久,田和就去世了。此后,其子田剡、田午先后即位。在海滨养老的齐康公于公元前379年去世,至此齐国田氏完全替代了姜氏,而彻底统治了齐国。
  -
  田齐经济
  田和非常注重经济发展,他认为经济发达是国力强盛的根本。并一直发展盐商,奖励耕织,调动百姓的积极性,保护与激发社会生产力;抵制齐康公兴起的食必肉、衣必绣的铺张奢靡风气。田和的这一举措影响深远,至田齐桓公、齐威王即位,都能振作图治,使齐国经济更加繁荣。
  田齐以重视农业为发展经济基础。早在齐平公时期,田常就为自己规划了大片封地,使田氏直接管辖的土地,比国君管辖的土地还要多。到田和掌国后,对土地的重视更进一步。田和把国家农业生产看作“财经之本”,而工商业的发展不能过度,“工商众则国贫”。所以,他实行“省工商,众农夫”的经济政策,其目的是为了养活民生。
  田和又认为工商业对农业有促进作用,因此必须适当发展工商业。为此,他首先在税收方面给商人以优惠,实行关口和市场上只给商家造册登记,但不征收赋税;同时还创造良好的交易场所,整修道路,规范市场秩序,建好从业人员的居所,即做好“治市之事”。这样做是为了“商旅安,货财通,而国求给”。
  其次,田和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加强市场开放与货物流通。发展对外贸易的好处很多,归根来说,可聚天下之财,四海财力皆为我所用。
  田和的经济治国思想,被其后代人发扬光大。齐威王振作之初,曾以“田野尽辟,百姓富足,东方赖以为宁”的政绩奖励褒封即墨大夫;以道路不修,田野荒芜,民众贫苦而流离失所的失职罪,烹杀阿大夫等多人。这一方面表明了齐威王奖罚分明,另一方面表明田和经济治国思想的持续性和长久性。
  到齐宣王时,临淄城有居民7万户,街市之上“摩肩接踵”,洋溢着“家敦而富,志高而扬”的气象,因而被称作“富庶之邦”。临淄的繁荣富庶,是田齐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
  -
  兵学世家
  以田和为代表的齐国田氏家族,不仅是“相国世家”,还是中国历史上的“兵学世家”。中国主要的兵学著作出自齐地,而齐地的兵学著作多出自田氏家族。
  蚩尤是戈、矛、戟等兵器的始造者,被尊奉为“武祖”,《汉书·艺文志》有《蚩尤》两篇;后羿是弓箭的发明者,以神射著称,他以此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蚩尤和后羿都是东夷人,出自齐地,所以东夷或者齐地便是兵法战术的发祥地。殷末姜太公吕尚,继蚩尤之后弘扬了齐地传统的兵法战术,形成了完整的韬略。至田氏代齐前后,兵法战术无论在实战还是理论上,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孙武、司马穰苴、孙膑、田单等,都出自田氏一族。
  孙武,本姓田,与田和本家,是田完五世孙田书之后。田书因为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孙武继承父辈的功业,研习兵法。后来因避内乱奔吴,以兵法为吴王所赏识,并拜为将。孙武用兵两击强楚,攻克郢都;北威齐、晋等国,声震诸侯。所著《孙子兵法》十三篇传世,被奉为“武经”或“兵经”。
  作为中国古代军事学名著、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作战经验,揭示了战争的一些重要规律,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因素,受到古今中外兵学专家的推崇。自汉魏以来,有曹操、杜牧、梅尧臣等十一家诠注,并有英、日、俄、德、法等文的译本流行。
  穰苴,田完的后裔,在田和的曾祖父田乞时,齐景公封以为将,授司马一职。穰苴受命之初,自知出身低下,难以服众,请求景公派宠臣庄贾为监军。穰苴与庄贾约定次日上午在营门会齐。第二天一早,穰苴先到军门,庄贾一向恃宠骄慢,到军营时已日暮时分。穰苴依照军法将庄贾斩首示众,全军将士肃然。
  田氏代齐以后,威王使人将穰苴兵法收集、校订。今存《仁义》、《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五篇。内容大体有二:其一,军事斗争必须贯彻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标准;其二,对战争规律有所总结,对战争的阵法、战法有所研究。另据《史记》对司马穰苴的介绍,可以窥见穰苴军事思想的大概:一、以战争制止战争;二、克敌制胜,在于令行禁止,只有军法严明,才能威重令行;三、充分发挥将帅的才能,实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四、将帅以身作则,清廉无私,与战士同甘共苦;五、研究和创造新的战法与阵法,以奇致胜。
  孙膑,孙武的后代,祖上同为田姓。孙膑曾与魏人庞涓同学兵法于鬼谷子王栩。庞涓出于嫉妒,假借罪名致残孙膑的双足,使他成为残废人。其后,齐国使臣出使魏都大梁,认为孙膑是个人才,暗中载回临淄,齐威王遂拜孙膑为军师。孙膑先大败魏军于浊泽并围困魏惠王,魏王只得献城求和。在公元前353年初,大败魏于桂陵;同年,又大挫魏军于桂阳。数年之后,全胜魏军于马陵。从此,齐国威震诸侯,孙膑名显天下。
  后世以孙膑兵法与孙武兵法并传。《孙膑兵法》计30篇,共11000余字。孙膑军事思想可归纳为:一、孙膑强调战争对于国家安危、存亡的决定意义,阐发了他以战争讨伐不义、以战争解决问题的理论。二、孙膑在论述观天时,识地利等战争因素时,特别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突出了人的因素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三、孙膑以阵、势、变、权为用兵之道。讲究神出鬼没,以奇取胜;妙在随机应变,兵不厌诈。
  田单,田和的远房本家。齐湣王时,田单任临淄城佐理市政的小官,有谋略,但不被人所知。燕军攻破临淄时,齐人纷纷争路东逃,但多因车轴长,引起车辆相撞而被俘。独田单一家及其族人事先把车轴两端的长木锯下,用铁裹车轴头而得安然脱险,平安到达即墨城。即墨城中军民共推田单为将军,率众守城抗击燕军,致使燕军围困即墨城三年却不能攻下。
  田单先用反间计,使燕王逼跑了燕军主将乐毅,涣散了敌方军心。然后,用火牛阵大败燕军主力,乘胜追杀,一举收复被燕军占据的齐国城池70多座。太史公说:“用兵作战要一面与敌人正面交锋,一面用奇兵突袭制胜。用兵之初应如处女那样沉静、柔弱,诱使敌人敞开门户,毫不戒备;而在时机到来之时,则像逃脱的健兔一般,快速、敏捷,使敌人来不及防御。”田单用兵,正是如此。
  田单破燕复国,是继承发扬田齐武功的又一典范。齐地作为兵法战术的发源地和萃生地,田单的战略战术,为兵家树立起了一面“出奇无穷、奇正相生”的旗帜。
  齐地兵学源远流长。在以田和为代表的齐国田氏家族中,孙武、司马穰苴、孙膑、田单等人不仅以兵法和战术显名,更以此充实了齐地的兵学思想,使田齐兵事和田氏“兵学世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兵学史上栩栩生辉。
  -
  田和墓与厚葬之风
  公元前383年,做了四年王侯的田和去世,埋葬在他生前的择地——尧王山北麓的火石山上。世人尊称他为田齐太公。
  史书上对田和墓记载颇多。《续从征记》曰:“太公冢在尧山北五里,尚父五世葬周,此实田和冢也。”《光绪益都县图志?古迹志》:“田和墓,在城西北十二里程家沟庄前。”
  田和去世时,齐国经济富庶,军事强大,田氏家族人丁兴旺。太公田和的葬礼十分隆重,墓葬规模之大,葬品档次之高、数量之多均前所未有。
  据有关资料了解,田和墓的构建十分令人震撼。先从火石山上凿坑成为“方井”,日后,再在墓坑上覆土,成为规模宏巨的方基类型墓冢。现在人们看到的田和墓,只是在火石山上的封土,而实际墓葬则在火石山山体之中。
  由于筑墓用土,在田和墓东西两侧,各掘出一条深涧。几千年来,因暴雨冲刷,逐渐形成两道南北走向的沟壑。丰水时节,便流成清溪,东边一溪流经今天的程家沟村向北,在村东北角成一南北30米、东西40米的大湾,因湾侧原有土地庙,故叫东庙湾。西边一溪流经程家沟村西,在村西北角成一南北35米、东西50米的大湾,叫西庙湾。从周边环境来看,田和墓正南方是尧王山脉的双顶山,所以田和墓葬便有了“头枕双顶山,脚踏双庙湾”之说。
  田和墓是齐国最大的陵墓,虽经历2400年风雨侵蚀,现在就封土来看,仍不失为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在齐鲁大地上,没有任何一位君王的坟墓能与之相较。
  田和墓封土为方基圆坟类型,陵台有三级台阶,底边东西200米、南北175米;台顶东西115米、南北60米,高15米。台顶坟堆呈长椭圆形,底东西70米、南北30米;平顶,东西55米、南北8米、高6.8米。整体通高21.8米。封土为分层夯筑,夯层厚15——40厘米,夯土中含有大量的石渣、砖瓦。
  (田和墓西南有一座小型封土墓,当地俗称“皇冢”,为其陪葬墓。陵台方基两层,底东西35米、南北25米;台顶东西20米、南北13、高3.8米。长圆形坟堆,底东西12.5米、南北10米;平顶,东西8米、南北5米、高1米。通高4.8米。1965年,在封土中发现石门一扇。据考证,此系田和之妃墓,其子桓公午追谥为孝大(太)妃,名不详。)
  从该墓如此宏巨的规模上,可以窥见田和时期奢靡的厚葬之风。“富足则骄逸生”,骄逸实是奢侈的根源。齐国在田和当政前后,即从田乞到田地(襄湣王)长达180多年的时间里,田氏实行多欲政治,对外扩张称雄,对内大兴土木建造,宫台官馆多不可数。
  殉葬、淫祀之俗都是厚葬的体现与发展。当时齐人称坟墓为“丘”或“丘垄”。按照风俗要求,丘垄的“大小高卑、薄厚之度”须符合规定规格,用以区别“贵贱之等”。田齐国君、重臣、豪富之家兴“高大丘冢”,以“多藏财物”;并讲求陵墓美观,棺槨厚重,衣食丰足。由是就形成了殉金玉、殉车马,甚至殉活人的恶例!
  太公田和,虽然十分注重经济发展,但由于无限度的厚葬,致使上行下效,风行不止。直到田齐宣王,此风愈演愈烈,连策士苏秦也感到厚葬之风的可畏。到湣王继位的时候,此风更是不可节制,而以厚葬、淫祀夸富为荣。厚葬之风的蔓延和流行,在很大程度上凝滞了齐国经济发展,直接影响了齐国的综合国力。
  -
  田和墓的传说
  在程家沟村及附近的村庄里,流传着很多关于田和墓的故事。也许因为田家贵族生前奢靡、死后陪葬品厚重的缘故,这些故事多与钱财联系在一起——
  阿二捡钱
  相传,有一个叫阿二的人起早去赶集,经过田和墓时听到有“当啷当啷”的声音。循着响声走过去,月光下见夯土层上有一个小孔,正往下掉钱!
  阿二放下担子,赶紧拿一个布兜接上去,钱就“当啷当啷”地掉进了布兜里。不一会兜就满了,可钱还一个劲地从孔里往下掉。这可怎么办,阿二急忙从身边采一把草,把孔儿给堵上了。
  阿二收好钱兜,喜滋滋的挑起担子刚要走,就听墓里有人说话。一个女的说:“大王,咱们的钱库漏了。”一个男的说:“爱妃!没事了,我已经让人给赌起来了。”女的说:“咱可不能白用人家。”男的接茬说:“我给过工钱了。看这人老实巴交的,就给了他五百个大钱。”
  阿二回到家,数了好几遍,不多不少正是五百个大钱,这下阿二发了一笔不小的财,他半辈子也没挣这么多钱呢。阿二用这些钱娶了媳妇,后半辈子过的很富裕。
  -
  借桌椅
  墓北有一户程姓人家,眼看儿子大喜的日子临近,却连待客的家什都没有。一天半夜里老两口正发愁呢,忽见一个白胡子老头来到跟前说:“何不去太公冢(田和墓)借借看。”并如此这般地交待一番,然后拂尘而去。
  第二天一早鸡还未叫,老两口便悄悄来到墓北一个叫火石碴的地方,放置好供品,捡起两块火石,蹭一下擦着了火,焚香,焚纸,磕头许愿。一阵忙活后,便按白胡子老头的教导,围着墓右转三圈,左转三圈。待他们回到火石碴时,天已亮了,只见紫红色的桌椅、金光闪闪的碗筷摆满了一地。因此,程家儿子的这桩喜事,在十里八乡可谓办得排场风光。
  此后,村子里不论谁家用急,都可以来借。只要在火石碴烧香许愿,然后围墓右转三圈,左转三圈就行了。但有一个规矩,就是头一天借来的东西,第二天夜里鸡叫之前必须一样不少的还回去。
  多少年以来,田和墓近处的穷乡亲都遵守这一规矩,从不失信,也从来没有人为家什发过愁。久而久之,一些有贪心的外地人也来借,可他们多了个心眼儿,这次留下一把椅子,下次再留下一张桌子。渐渐地,再借就不灵了。
  -
  太公冢取宝
  “打开太公冢,富了山东省。”人们都知道太公冢(田和墓)里有很多财宝。据说,必须得同母所生的九个儿子齐心合力才能打开。
  附近有一户人家,生了八个儿子和一个姑娘。姑娘长大出嫁了,可八个儿子都没有媳妇。因为家里穷,他们就一直惦记着墓里的财宝。
  一天,兄弟们商量:“加上妹夫,我们不就是兄弟九个嘛!只要不说谁能知道呢。”于是,他们约了妹夫一起来到墓前,轻而易举就打开了石门。
  门打开了,可大家有些害怕,一起拥着大哥先进。大哥很憨厚,只得硬着头皮往前走,越往前走越亮堂。一会儿,里面亮如白昼,只见骡马牛羊、金银财宝应有尽有;还有赶集的、玩杂耍的,热闹如市。但是一切都静悄悄的,一丝声响也没有。
  兄弟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财宝,拿了早就准备好的麻袋,争着往里装。大哥没有麻袋,见墙角一女子正使劲推着磨,累得汗直往下淌。他说:“我帮你吧。”女子笑了笑没说话,就把磨让给了他。
  少顷,那女子抓起两把豆子,塞进大哥的兜里,小声说:“大哥,此地不可久留,你快走吧。”于是大哥赶快往外去。当他走出石门再回头,见兄弟们的麻袋里都装满了元宝,正吃力地向着门口拽。不知谁喊了一声:“妹夫,快点走!”忽然“哐当”一声,石门一下子就闭上了。
  除了大哥,兄弟们都留在了墓中。大哥惊魂未定地回到家中,将那女子塞给的豆子掏出一看,原来都是金子。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存经典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