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8-03 17:57
鄌郚总编

那段终生难忘的峥嵘岁月

  那段终生难忘的峥嵘岁月
  于遂兴,1935年12月出生,1953年1月入伍,1954年4月从江苏省徐州市贾汪矿入朝,1956年3月回国后退伍
  1953年1月,年龄还不满十八周岁的于遂兴,响应国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在家乡昌乐县于家山前村报名参军。当时昌乐县报名参军的有2000多人,他们换上了棉衣棉裤棉鞋,戴上了狗皮帽子,配发了武器,然后徒步来到青州集结训练。一个月后,于遂兴加入了坦克部队,跟着坦克八团开到了江苏省徐州市贾汪矿驻扎。1954年4月接到上级命令,搭乘火车入朝,到朝鲜开城以北的白寺洞,与驻扎在那里的坦克五团换防。火车进入朝鲜境内,沿途处处都是美国飞机轰炸留下的痕迹,铁路两旁,到处都是弹坑,不远处,扭曲变形的铁轨,被敌机扔下的炸弹,抛出十几米远。被敌机炸毁的火车车厢弹痕累累。
  坦克八团到达白寺洞接防后,这里也是到处充满了战后的惨象,墙倒屋塌,弹坑遍地。白寺洞村战前一个600多人的繁华村庄,战后村里仅剩30口人,且全是老弱病残。村内没有一间立着的房子,到处都是被敌机轰炸留下的残砖碎瓦和一个个巨大的弹坑。朝鲜的老乡们,只能在悬崖下的岩壁上,开出一个个简易山洞勉强生存。当时虽然停战,但敌人仍不死心,经常派出特务对驻军和居民进行搔扰。每到夜里敌特们便在周围的山林间沟壑中,放冷枪、吹哨子、发信号弹、打手电。因此团里规定,任何人都不能单独外出。要外出必须三人以上结伴同行,并且要荷枪实弹。一天夜里,住在白寺洞后山不远处某部步兵营的一个战士,因夜里闹肚子,独自外出方便,结果再也没有回来。到了第二天,营部得到战士失踪的消息后,便组织士兵四处寻找,最后在距营房约800米远的山沟里发现了该战士,但头颅已被敌特割去,仅剩下一具无头尸体。
  部队驻扎在山沟里,出门就是山,抬脚就是沟,且沟里都有水,但数九严寒,滴水成冰,大家吃水都困难,别说是洗澡。因此战士们经常一两个月洗不到一次澡。为此团里号召各连,要自力更生,就地取材,每个连都要修建一个能容纳几十人洗澡的简易澡堂。为了早已建好澡堂,让战士们洗上热水澡,身为班长的于遂兴,总是抢最累的活儿干,到山上背石头的活儿最累最危险,他天天抢着到山上背石头。为此他曾两次砸伤脚,一次砸伤手,但他轻伤不下火线,一直坚持到澡堂建成。建澡堂这件事,于遂兴荣立三等功。为了保证连里烧澡堂和做饭用柴,只要不值勤,不挖防空洞,于遂兴都要到周围的山上,砍伐被敌机扔燃烧弹烧死的枯树。十几天的时间,他竟为连里砍伐了几千斤干柴。
  战场上敌我双方虽然停战,但战后重建又摆在了人们面前,为了帮助朝鲜老乡恢复生产重建家园,驻守在白寺洞的坦克八团的干部战士们,在搞好正常备战训练的基础上,抽出时间还要帮助朝鲜老乡,填弹坑、修公路、建家园。在白寺洞村的西北角,战前这里是村里最繁华的地界,但一切都毁于战火。不仅这里的房子都被炸平,进出村的道路也被炸毁,弯弯曲曲的路间上,空留下十几个硕大的弹坑,每个弹坑都方圆四五米大,三四米深,有的还蓄满了水。几天来战士们和朝鲜老乡,先后填平了四五个弹坑后,前面又遇上了一个方圆八九米大,四五米深的航弹弹坑,里面同样积满了水,绿油油蓝生生的一大片。要想从周围山上运来土石填平大坑,必须将坑里的水弄净。于遂兴连的干部战士们齐上阵,用脸盆筲桶忙活了一天,弹坑里的水下落了还不到半米。照这个速度,何时才能将坑里的水弄干。最后于遂兴找到连长,两人到团里要来一台大功率苏式抽水机,经过一天一夜不停地抽,终于将水抽干了,坑底躺着一辆被敌机炸毁的我军坦克,旁边还有三句残缺不全的志愿军战士的遗体,战士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将志愿军战士的遗体抬出弹坑安葬了,但那辆被敌机炸毁的坦克残骸却永远被埋在了地下。
  转眼近七十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也早已散去,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些为国流血牺牲的先辈们,是他们前赴后继出生入死抛头颅洒热血,才为我们赢得了现在安逸的生活,我们要永远记住他们。
  讲述者:于遂兴
  整理者:王效民  刘海波
  地址: 昌乐县乔官镇退伍军人服务站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