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8-04 07:30
鄌郚总编

王效民丨南岩北村古楼




  南岩北村古楼
  昌乐县乔官镇南岩北村。在村子的中央,耸立着一座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二层古楼。楼高11米,长8米,宽5米,砖石结构,墙厚约一米,楼梯、楼板均为木制,重梁重檐,楼两头均镶有雕刻兽头。
  据村里长辈们讲,这座古楼是村里王姓祖上王保君所建。当时王家祖上有八十多亩地,王保君又是家里独苗,明朝万历初年,王保君在县学考中秀才后,家里人又送他到潍县的程符山麓台书院读书。当时书院里有位家是定陶县叫王政君的学生,和王保君是好朋友。王政君家境殷实,他有个叔叔在莱西县当知县。谁知天有不测风云,王政君在书院读书的第三年,他叔叔因判错案件屈杀了人,被屈杀者的亲属告到了万历皇帝那里,按大明律当斩,多亏同僚极力辩护求情,最终判得个家产充公,全家发配到甘肃。王政君虽未被发配,却成了身无分文的穷光蛋。
  当时书院里的学生很多都是势利眼,看王政君家失势,大都对他避而远之,唯恐沾上晦气,唯独王保君依旧和他是好朋友,王政君的衣食住行及读书的费用全是王保君家接济,书院放假,王政君也是到王保君家度过,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两人结伴去济南考举人,结果王政君考取第三十八名,而王保君却名落孙山。不久,吏部下文任命王政君为宁津县教谕。王保君全家人都为他高兴。谁知,正当全家正准备送他上任时,王政君突患急病,不几天就病亡了。为了报答王保君家的恩,王政君临死前,嘱托王保君要代他赴任。王保君含泪将他下葬之后,便拿着王政君留下的文书等到宁津县上任去了。
  王保君到任上后,积极配合知县搞好全县的教育工作,业绩显著。不料,到任的第四年秋,县里在秀才考试中舞弊,被落榜的学子告到省里。结果知县被降职,教谕被削职遣回原籍。王保君削职回籍后,便和长辈商议,出银4000两,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修建了这座砖石结构的古楼。从此,王保君再不参与政事,在楼内办起了私塾,一心一意教村里子弟读书。
  据村里老人们讲,明清时代,村里出过十几名秀才,但从没中过举人进士。究其原因,据风水先生讲,该村是荷花脉,村里盖了四座明楼,荷花窜了杆子,风水破了。
  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雨雪风霜,南岩村的四座明楼,三座因种种原因先后被扒掉。唯独王保君留下的这座保留至今。据村里史料记载,清宣统二年(1910年),王家曾对此楼进行过大规模维修,解放后的1963年,又对此楼搞过一次维修。据村里老辈人讲,清宣统二年修楼时,王家家境很好,招待修楼的也招待得很好,顿顿大盘大碗,鸡鸭鱼肉,但维修进度却很慢,楼顶上倒瓦每天仅倒了三趟,王家主事的老辈们一看,第二天招待得更好了,但却只倒了两趟瓦。家里人一看,这是磨洋工,混吃喝,于是撤了大盘大碗,仅用普通饭菜招待,结果第三天一天就完工了。后来发现,当时磨洋工倒的瓦非常细密结实,从未漏过水,而突击干的那些,几年之后就开始漏雨了。
  在近代风雨飘摇的大动荡中,这座古楼也曾遭受过战火的洗礼。据《昌乐县续志》载:“三月,刘桂堂匪军过境,始占莒州、沂水一带,中央军杨虎城部讨之,刘始北窜至境,分驻乔官、北岩、边下等镇。声言攻城,时城内新由益都开来赵文斌部,恐寡不敌众,又招来窦宝璋部,与刘匪发生激战,刘匪败,遂西窜。”这段文字的背后,记录着南岩北村一段悲怆的故事。
  那是1929年初春,驻扎在北岩街的刘桂堂匪部,一天派人送来条子,让村里人送一担馒头去北岩,村里不理。又过几天,土匪又派人送来条子,让村里送10担馒头到北岩,村里人仍然不理。到了农历正月十二日,土匪五百多人,突然包围了村子,他们杀人放火抢东西,顿时村里浓烟滚滚,哭喊声,枪声响成一片。村里人纷纷向楼上躲避,衣服东西都扔在了楼下,土匪向楼上开枪,村里的青壮年则用土制手榴弹还击。这样僵持了一个多小时,土匪始终没有攻上楼。但楼门墙壁上却弹痕累累,至今墙上门上的枪眼还清晰可见,最后土匪打死打伤了十几个村民,放火烧毁了扔在楼下的衣物后返回了北岩,在国军的追击下,不久西逃。战后,村里人在楼下烧毁的衣物中,仅捡拾的铜扣子就足足捡了一升。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人们都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而见证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古楼,却依旧静静耸立在古槐巨大的绿荫下,等待着人们对其历史的挖掘、考察、考证……
  作者:王效民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