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8-12 22:44
鄌郚总编

潍县城厢的牌匾故事

  潍县城厢的牌匾故事
  潍县为北海名区,人文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城内曾留有不少庙宇、寺院、园林及众多的官宦豪绅府第,清末开辟为商埠后,现代民族工商业有了发展,因此作为各类建筑物标志的牌匾也遍地可见。而每一面牌匾的背后,都隐藏着动人的故事。由于社会的变迁,具有几百年人文历史的牌匾,多被摧毁无迹,现将其中的部分记录下来,并列举几个牌匾故事,以飨读者。
  主编:马道远 副主编:李海滨
  编辑:台 可 美 编:许茗蕾
  校对:曾 艳(01-02)代 进(03-04)
  刘 辉(05-06)封 敏(07-08)
  --
  匾额承载潍县人文历史
  潍坊地处齐鲁之邦,文化底蕴深厚。城门及庙宇祠堂、府第住宅、园林及商业店铺、学校等各类建筑物上的牌匾也随处可见,其中不乏有当朝皇帝所书的牌匾。这些牌匾寓意各有不同,有昭示功德的、有寄托理想的,也有感恩教化的。
  -
  县衙六面匾额 “东莱首邑”醒目
  匾额是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潍县城东门、西门、南门、北门上的匾名分别是“朝阳门”“迎恩门”“安定门”“望海门”。在县城北城墙上的青阳亭内有县令何熔书写的“青阳晴眺”匾额,县城北门空心楼炮台上悬有“海天一柱”匾。
  东关坞七座城门上各有匾额:“升曦”(东门)、“鸣凤”(南门)、“奎文”(西南门)、“庆成”(西门)、“通济”(偏西门)、“耀武”(西北门)、“游麟”(东北门)。
  潍县县衙坐落在县城南北中轴线的北端(今向阳路中段),县衙内外有六面匾额:“东莱首邑”匾在衙前的石坊上;“北海名区”是知县郁浚生书,在县衙二门上额;“镜清砥平”在县衙二门背面上额;“良心”由潍县书法家田泮生书,在县衙三堂内;“戒碑”在县衙二门甬道木牌坊上;“潍县县政府”在县衙大门上额。另外在南坝崖南首横街门上有“表海雄风”匾。
  -
  文庙匾额最多 康熙雍正皆留书
  文庙的匾额最多,“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分别在文庙前过街的东西两座牌坊上。“文庙”悬在进门的棂星门上。“万世师表”为清康熙皇帝书,在文庙大成殿内上额。“斯文在兹”为雍正皇帝书,在文庙大成殿的东山墙上。“生民未有”为乾隆皇帝书,在文庙大成殿西山墙上。
  “状元”下书曹鸿勋名字,在文庙戟门内西山墙上。“状元”下书王寿彭名字,在文庙戟门内东山墙上。
  在玉清宫的山门上悬有“祝圣延年玉清宫门”匾额。由清雍正潍县知县张端亮书写的“大通明殿”在正殿上方。
  重建于宋咸平二年(999)的石佛寺的山门上,悬有清顺治潍县知县罗承胤书写的“石佛寺”。
  城隍庙的匾额,“福绥黎庶”在庙外过街西牌坊上,“保障金汤”在庙外过街东牌坊上,“惟德是辅”在庙内大殿上额,“神之听之”在庙对面的戏楼上,为清乾隆知县郑板桥所书。
  东岳庙,山门上额有竖写的“东岳庙”,二门外上额外、内有潍县名宿于祉书写的“大造之门”与“发育万物”。“安澜轩”在东岳庙禅堂内。
  城厢关帝庙的匾额不少,“关侯庙”在城里胡家牌坊关帝庙巷子;“威震华夷”石刻在东关绿瓦阁西拱门外,为清初“神笔”刘尔之书;“忠扶汉鼎”在绿瓦阁东拱门内上额;“文武圣神”在东关前所东街关帝庙大殿上;“协天大帝”在北坝崖西关帝庙大殿上方;“笑逐颜开”在北坝崖关帝庙后院准提菩萨大殿上方。
  散落在城厢各地庙宇上的匾额还有“孔相祠”,在胡家牌坊关帝庙巷子北首西侧;“泰山行宫”在城东门里路北;“三贤祠”在海道司巷;“皇姑庵”在城里荷花湾崖庵门上;“法云慈雨”在皇姑庵大殿上;“碧霞宫”在东关耀武门里关帝庙山门上;“天仙宫”在城里南宫大门上额;“药王庙”在南宫庙门上额;“五道堂”在西南关庙门上额;“仙师庙”由状元王寿彭书,在五道堂隔壁仙师庙门上额;另有“三官庙”“准提庵”“地藏王庙”“保安庙”“八蜡庙”等。
  清代潍县城厢氏族家庙的匾额:如“陈氏家庙”为状元曹鸿勋书,在城里北门大街;“福”“寿”匾为道光皇帝赠协办大学士陈官俊母九十寿辰所书,悬在家庙大厅内。“郭氏家庙”在郭宅街路北;“乐善好施”在城内刘氏家庙的牌坊上;“于氏迁城始祖之祠”在新街子路北祠堂大门上额。“谭氏先祠”为尚书、淄川毕道远书,在东关李家街路东;“徐氏先祠”在北关齐家庄花园西南庙门上。
  -
  潍县四大名门望族 府第匾额各有特色
  清代潍县陈、郭、张、丁等望族的府第上都有匾额:
  由名家何绍基书写的“康济功深”“徳敷圜闠”分别悬在增福堂街陈介祺故居的东、西大门上;“耆臣寿母”是道光皇帝为陈官俊母夏氏九十寿辰所书赠,悬在其主厅上额。
  “父子兄弟叔侄科甲”在城里郭宅街郭宅大门上,“太史第”在城里南巷子路东郭育才家大门上,由陈介祺书写的“升平人瑞”悬在城里东马道路西郭宅大门上。
  在湖广总督张兆栋于西门大街的住宅上,除了悬有“太史第”外,另有悬于内室的“懿矩颐龄”匾,是光绪皇帝书赠张母宋太夫人的寿匾。
  “大中丞”匾在城里郭宅街闽浙总督刘鸿翱家的大门上额。
  “进士第”在城里胡家牌坊街丁四宅的大门上额,明清时代,科举匾额在潍县城关到处可见。王寿彭的“状元”匾,悬在了东关后所街王氏族长的大门洞内;城里北门大街路西的广东道陈氏大门上,除悬有“进士第”,还有“祖孙进士”。在东关,后门街姚象环家悬有“文魁”;苟家巷徐培基家悬有“经魁”;东北关长盛街谭占元家大门上悬了“武魁”,他家的后门上有“小登科”匾。城里西门大街路北三条过道陈述经家大门上,先是悬有“鹿鸣接响”,后来又有了“恩加四品重宴琼林”匾。
  另外,歌功颂德匾也不少见。“望重达尊”匾在东关杜佐宸的大门洞内;“天鉴孤忠”匾在城隍庙陈宅门额;“热心教育”,为陈蜚声书,在东关北魏家巷宋彝民家;“辅翼工商”,王智元书,在南胡住潘同科家。
  书斋、堂号匾如“静俭斋”在十笏园、“重瞻山斗”在东关中兴街韩氏祠堂内,“师俭堂”在西门里路南于氏故居内(以上三匾是郑板桥所书),“乐寿堂”在布政司街张云衢家大厅内,“杜忍耐堂”是杜佐宸为东关后门街杜绍芳家大厅所写。
  悬在私人园林景点上的匾额,在十笏园内的有曹鸿勋书写的“春雨楼”“四照亭”、李宗海书“稳如舟”、李亚如书“深柳读书堂”、翟云升书“鸢飞鱼跃”,还有“小书巢”。“剩园”原在南宫街孙葆田家,后移入十笏园。在草庙子花园有“西园草堂”“靖月亭”“西南诸峰林壑尤美”“莺声处处闻”(董其昌书)等。
  -
  商业发达店铺林立 门头匾额名人书就
  潍县开埠、胶济铁路通车后,民族工商业有了很大发展,城里东门大街、东关大街、南北坝崖到火车站一带的路段,林立店铺的门头上,多有书法名家书写的匾额,如山东督军郑士琦书写的“学生营业部”;状元曹鸿勋书写的“东盛菸店”“裕仁堂药店”;天津书法名家华世奎书写的“聚兴石印局”“庆德楼”;进士陈蜚声书写的“玉露春澡堂”“中华大戏院”;书法家郭恩言书写的“华丰机器厂”“金华饭店”“惠东大药房”“博济堂”“泰东商行”“金城商店”“颐春号”“蚨丰铁工厂”“山东商行”;书法家郭谷石书写的“萌和堂”“颐康药店”“致新商店”等。
  新学兴办,一些私立的学校,也有名家匾额。例如陈蜚声为丁氏学校书写了“继志小学校”;黎元洪为丁氏第一小学写了校训“勤朴”;在私立广文中学,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书写的“教泽深远”,悬在教学楼门洞内,此处也有郭恩言书写的“继往开来”匾额。在教会创办的乐道院,有门匾“乐道院”及“仁里德邻”。冯玉祥为中华基督教会题写的“人格救国”匾,悬在城里南门里教堂内。        宋伯良 谭先民 遗稿
  --
  刘鸿翱“大中丞”寓意深刻
  刘鸿翱致仕回乡后,在城里郭宅街西首路南置房安家,并在其大门上方悬“大中丞”门匾。刘鸿翱遵父叮嘱,与在京及家乡的同窗好友,搜集家乡先贤的著作、编纂《山左文钞》。刘鸿翱任福建台湾兵备道兼提督台澎学政,根除台湾科举之弊,令人称道。
  -
  刘鸿翱安家郭宅街 悬“大中丞”让后人深思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时任福建巡抚的潍县人刘鸿翱致仕回乡,在城里郭宅街西首路南置房安家,名曰“蜗居”,并在其大门上方悬上了“大中丞”门匾。大中丞在明清时代是巡抚官职的别称。据说门匾上的这三个字是取自掖县明代神笔刘重庆书丹的拓片。刘鸿翱在其蜗居悬上“大中丞”门匾的寓意让后人深思。
  刘鸿翱,字蜚英,号次白,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生于潍县城里郭宅街路北其祖父刘九序的住宅里。父亲刘济川嘉庆庚辰举人,任寿光县教谕。他在北门大街中段路西筑室,名曰“既翖(xi)堂”,与其弟刘峒一同迁入。堂号的寓意为兄弟和顺相居。刘鸿翱兄弟五人,系三母所生,他们之间兄友弟恭,刘鸿翱为此也为自己与兄弟们的居室悬了“同怀堂”匾额。刘鸿翱与胞兄刘鸿翥于嘉庆十二年(1807)同时中举,1809年又同登进士。刘峒之子刘伯英(鸿翱从弟)嘉庆十九年(1814)中进士、其兄伯蕴于嘉庆二十一年中举。刘济川、刘峒家的住宅所在,后被称为刘家过道。
  -
  联合多名同窗好友 共为家乡先贤出书
  刘鸿翱自幼博览群书,中进士后,所做辩论、序记、志文,文采出众,时任礼部尚书的大学者姚文田,评论他的文章“得天地真气,犹如欧(阳修)苏(东坡)复出”。
  刘鸿翱初为七品小京官中书舍人,其职责是在内阁负责抄写诏书。父亲晚年曾对他说:“我们山东是孔孟桑梓之邦,有德化文章的高士很多,但是他们的文章能够得到出版面世的实在很少。康熙年间刘以贵先生早想为此辑刊山左文献而终无结果。日后,你若有成,能将家乡先贤的文章彙为一集,存诸久远,就是家庭破产了也是值得的。”为此,刘鸿翱与在京及家乡的同窗好友联系商定,于嘉庆乙卯年(1819)开始搜集、编纂《山左文钞》,于道光辛己(1821)出版。共得文639篇,分前后集二十卷。同参订者有潍县的学友陈凤翰、陈述经、张丰、刘函纲及长山孙贯一、济宁孙善宝、李德立。同出资镌版者有乡党郭璋、宋庆和、田名传,胞兄刘鸿翥及曲阜孔继鸿、蓬莱周寿龄、历城金洙、费县李锡玠、益都宋国经。
  之后,刘鸿翱又开始搜辑《山左古文钞》,于道光八年(1828)出版,共得文241篇,同搜辑者有诸城李璋煜,证评者有孝感陈运镇。期间因刘鸿翱调任江苏太湖司马,时在松江任太守的邹平李景峄独自承担了刻板印刷费。刘鸿翱不遗余力为家乡先贤出书,乡党张丰写诗赠鸿翱说:“南北行踪近各分,去年犹与日论文,案头乐事应推子,泉下幽魂定感君。清浊源流判泾渭,古今臭味辩莸薰,迩来自愧风尘裹,独立苍茫咏夕曛。”
  -
  拒绝千金诱惑 太湖兴学募资
  刘鸿翱为江苏太湖司马(知府的副职、同知的别名),太湖旧无书院,前任司马罗琦在文昌宫旁建仰云书屋。因学子缺乏生活费,刘鸿翱计划募集资金,正巧有一市民因债务打官司找上门来,愿意让利千金给仰云书屋作膏火资金,刘鸿翱告诫他说:“你无事让利可也,而今有事于官府,虽让利千金,我不能为仰云书屋接受。”又说:“仰云书屋是士子力学之地,学莫大于辩利义。凡事之无所为而为之者义也,有所为而为之者利也。你以诉讼之故,让利我仰云书屋资,是有干(涉)于我也,我以你诉讼之故受你之让利是有所挟(持)于你也,上有所挟于下,下有所干于上,皆利也,非义也。”而后,刘鸿翱公正执法平其诉讼,再与仰云书屋的董事倡议劝捐,太湖绅士徐学巽首倡义捐,使经费得以无缺。刘鸿翱还就这件事告诫学子们说:“辩利义,学者终身之事也,虽余亦自警焉。”
  -
  力除科举积弊 改变台湾学风
  再后,刘鸿翱任福建台湾兵备道兼提督台澎学政,当时台湾考试之弊,为内地所无,其民聚族而处,每族立一始祖庙,公产数万至数十万不等,由秀才轮掌。每逢考试,夤缘(行贿拉关系)无所不至。前任观察(道台的尊称)曲阜孔昭虔,力除此弊,当地民众十分不解并使出许多解数,引诱苦劝其接受贿赂,孔昭虔急了,连忙说:“我不是不爱钱,无可奈何的是我姓孔啊!”由此成了当地民众的笑谈,说什么“圣人子孙,不利于台湾考试”。而后继任观察是满洲人平庆,他为拒行贿,在考院大书:“尔(你)无文字休言命,我有儿孙要读书”。当地民众又忿然讥笑说:“平庆也是姓孔的。”
  刘鸿翱接平庆任后,正值这年既是岁考,也是科考,民众又怂恿他“宜顺人情”。刘鸿翱说:“我不姓孔,也不计较子孙读书登第,承蒙圣恩航海而来台湾,要是有负圣恩,我害怕过海翻船哪!”原来,孔、平两位任上,虽然杜绝了行贿,但是在科考中,仍有请人顶替代考之弊。刘鸿翱用县、府复试之法,在县试时按学额加倍录取,然后经府复试,再通过相互具结,三复乃定。由此根除了顶替代考。而后,他在台竟劝于学并建设了新考棚,使台湾学风大变,百姓将此归功于鸿翱,刘鸿翱却说:“此孔、平之遗也,余何功之有!”
  -
  做官近四十年 书室皆名绿野斋
  刘鸿翱做官近40年,公事余暇最爱读书与写文章,他在北京做官时,其居处花木繁盛,义取绿野,而后在江、浙、闽、台为官,其书室皆题名“绿野斋”,其著作名则为《绿野斋文集》《绿野斋制艺》《绿野斋太湖诗草》《绿野斋诗集》等。晚年归隐后又在其“蜗居”西南建起绿野斋小园林一处,内有“带草书屋”为课读处。
  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一月初十,刘鸿翱端坐而逝,享年71岁。
  陈瑞曾
  --
  陈家“鹿鸣接响”传为佳话
  唐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举行乡试后,地方长官要宴请得中的举子。宴会上,因歌唱《诗经·小雅·鹿鸣》而名之曰“鹿鸣宴”。明、清沿袭旧制,在乡试放榜次日也要举行“鹿鸣宴”。清嘉庆年间,潍县陈大观家族三支在很短时间内多人接连中举,由此在其西门里三条过道的中大门上高悬了“鹿鸣接响”的牌匾。时隔60年之后,陈述经应邀重赴“鹿鸣宴”。同治十年(1871),又赴京参加礼部举办的“恩荣宴”。
  -
  陈氏一门接连中举 住宅悬挂“鹿鸣接响”
  陈述经,字子郛,号笈堂。父陈其绳,平素好读《朱子纲目》,母亲郭氏也博通书史。陈述经16岁应县试时,有“养成瑚琏器,耻作斗筲才”的抱负。嘉庆五年(1800),他与本县的刘济川、陈官俊等人同时中举。第二年(1801),他的从兄陈述东(陈其谟之子)也中举。同年,陈述经和族弟陈官俊跟随族叔陈廷钰一同赴京参加会试,陈廷钰曾在家乡设帐教书多年,这次赴京,他对自己与侄子们的功课抓得很紧,他们隔日课文一首,“晚投逆旅,必令具稿”。在京住在萧寺时,有老和尚夜间睡觉很少,天不亮就敲钟,陈廷钰等也相呼起读,“危坐终日,未尝跛倚”。未几,陈述经家中遭了丧事,因其父病故未能参加会试,一事未更而童昏殊甚。陈廷钰、陈官俊两人双双落榜。而后,陈廷钰获大挑一等得授四川射洪知县。嘉庆十三年(1808),陈述经与陈官俊二次赴京,陈官俊得中二甲二名进士,陈述经又名落孙山。但他毫不松懈,回家后继续认真读书,同时也用心课教两个弟弟。终于在嘉庆十六年(1811),陈述经得中二甲二十名进士。其二弟陈述芹,嘉庆癸酉(1813)中举,第二年弱冠成进士。三弟陈述贤,也在嘉庆戊寅(1818)中举。而后陈述经之三子象枢,成为道光十九年乙亥科(1839)第一名举人,陈象枢从兄陈象轸也在同科中举。陈述芹的次子陈象仪,道光十七年拔贡。此时的这个家庭中,赴过鹿鸣宴的人接二连三,因此他家住宅的大门上就高高悬起了“鹿鸣接响”的匾额。
  -
  不逐名利远权势 闽商馈赠均不受
  陈述经为人孝友正直,立心淡泊,中进士后,于内阁中书省充任中书、典籍、国史馆校对官,勤勤恳恳干了十多年。道光年间,他才得以外放浙江温州府同知,在调任衢州路过富春江行至(严)子陵钓台时,当地有俗言说,做官的若登钓台,恐对仕途不吉利。对此,陈述经一笑置之,纵身到达钓台最上头。
  陈述经在浙江居官清正,讼词亲批,民甚德之。有闽商赠匾饰,被他移到神祠,其余馈赠,悉却不受。他常与二三学子讲研诗古文词,这里的同知衙署,此时简直成了“学府”。而由其分理的在富春江上运行的铜船、粮船的虚实,他却无不洞烛其弊。当时的漕督周天爵虽是陈述经的同年友人,但是陈述经却从无一言上陈,原因是他不想在上司那里博得官声。好友林则徐路过衢州,造访陈述经于寄居的破庙中,对陈述经说:“十哥(陈述经大排行第十)在此读书,洵(实在)可乐也!”
  嘉庆二十五年,有一位查办两广的钦差大臣路过,衢州太守力邀陈述经奉陪,陈述经以这位大臣是朝廷权要某党而避不赴宴。这时,陈述经弟陈述芹已在广东任会同县知县三年,因其政绩优异受保举,即将束装入京陛见,陈述经生怕弟弟误与权党晋接,急忙给弟弟发信,以母年迈在家,兄弟三人都在外省做官膝下无人尽孝请改教职,年仅30岁的陈述芹遂因此解组归里,陈述芹直到38岁时,才得选授登州府教授。可见陈述经兄弟淡泊名利,砥节砺行不阿权贵之心何等坚定。
  陈述经与刘鸿翱两家在潍县城是世交,陈家住西门里三条过道,刘家住北门大街,可谓拐弯街里。陈述经比刘鸿翱年轻,却与其父刘济川同年中举,刘鸿翱比陈述经晚七年中举,却早两年中了进士。陈述经在衢州任同知时,有一年,刘鸿翱由徐州府调赴广东南韶连道任职路过杭州,留有“故人十年不相见,倾盖余杭共对灯,薄宦心情真洒落,高谈志气尚飞腾”的诗句。刘还在诗句中说:“梅麓多年推老成,笈堂(陈述经号)童稚久交情,量移邻郡仍分佐,权领州符即专城。”赞叹陈述经“谁知吾弟介书生,萧然琴鹤无余物,剩得心田看子耕”。
  中举六十周年再赴“鹿鸣宴” 耄耋之年受邀参加“恩荣宴”
  陈述经不满六十岁回到故乡,每日与几位从学的士子,笔墨自娱,居家三十多年,有要事未尝不出,而县署则非公不入。清咸丰十年(1860),正是陈述经中举60周年,这位德高年韶的老人受邀,得以与新科举子一同,再次出席了“鹿鸣宴”,可谓“重宴鹿鸣”,此事在潍县少有。
  同治十年(1871),已是八十多岁的陈述经又受邀赴京参加礼部举办的“恩荣宴”并恩赏了四品衔。按照朝廷的例规,清代于殿试传胪之次日在礼部设恩荣宴,也称琼林宴,宴请新科进士,读卷大臣、銮仪卫使、礼部尚书、侍郎,以及受卷、弥封、收掌、监试、护军参领、填榜、印卷、供给、鸣赞各官与新科进士一体赴宴。归隐几十年的陈述经受邀赴宴,更可谓之殊荣。由此,陈述经家的大门上,又增悬了“恩加四品重宴琼林”的匾额。当时兴花钱捐官,在赴京之前,曾有人建议他乘此良机,捐一虚职,或能得到朝廷更大的荣耀,陈述经对此又是一笑了之。最终,我行我素的陈述经,以淡泊名利颐养天年,寿享91岁,著有《静吾斋诗文抄》。
  陈述经昆仲以诗书传家,其后世子孙人才辈出。例如:同盟会会员、潍县商民协会会长、公益书局经理陈鹤亭、辛亥革命后在潍县首倡女子放足并开办第一个志成女学堂的晚清秀才陈纪元、潍县一代象棋大师陈天才、医学博士陈毓真、著名中医陈广庭、陈倦民(陈天泽)父子、书法家陈国勋等。      陈瑞曾
  --
  双匾感念陈氏教育功德
  乾隆年间,潍县大修学宫及文昌阁,陈尚志义行出力最多,县令赖光表亲笔题写了“功崇学校”匾额悬在其大门上。嘉庆年间,陈尚志曾孙陈迪聪申请成功恢复增加潍县县学的生员名额,乡绅为此在其大门上又悬挂了“德光学校”匾额。两块匾额的背后还演绎出了“金巷子”与“八支旗杆底”的故事。
  -
  经商致富义行传家 板桥题写修城碑记
  陈尚志(1623-1756),字素贞,原住北门里。清康熙年间,父亲教私塾谋生,家境十分贫困。当时也在读书的陈尚志曾对人说:“世人都以为读书能够光宗耀祖,但不尽然,科举是座独木桥,我家贫寒如此,单靠这座独木桥遥遥无期。”于是他毅然弃学经商,以养家糊口。后来究竟做什么买卖,潍县名人宋书升在为他写的《家传》中没有提及,只是说他:“虽不工心计,然贸易辄盈其息,好像有神灵暗中保佑。”十余年时间就发家致富起来。
  当时,潍县城里有一名无赖,经常寻衅闹事,也曾对陈尚志家以借贷行敲诈。有一天,无赖喝醉酒后在街上与陈尚志相遇,还未开口,陈尚志就对他说:“咱们活在世上为人,可不能恃强不义,我想再资助你点银子,权作你养家糊口的本钱,盼望你正儿八经地谋生计。”无赖感激地从陈家拿了钱,从此改邪归正,再不祸害乡里。
  清乾隆年间,赖光表、郑板桥相继任潍县县令。赖光表在任上时,倡修学宫与文昌阁,陈尚志慷慨捐资出力最多,为此赖光表将“功崇学校”匾额悬在陈尚志家大门前。乾隆十三年(1748),郑板桥倡资大修潍县城墙,陈尚志又首先响应,带头捐修了四十尺。为此,郑板桥专门为他题写了修城碑记。
  陈尚志在平素教导子孙“既要懂得一丝一粟来之不易,又要慷慨义行丝毫不能吝啬”。因此,他的三儿子陈汝梅,在嘉庆年间与族人商议并出资建立了陈氏家庙。三个孙子中,陈阳旭修建了北城炮楼,陈阳和修缮了潍阳书院等。
  陈尚志致富后,曾在他老家城里北门大街东侧,建了连片高大的住宅,在宅后疏泉垒石,修建了“楫青轩”小花园颐养天年。后来,在这里居住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小街。潍县人因这里是陈尚志发家致富的金盆宝地,为图吉利,就为这条街道起名为“金巷子”,沿袭至今。
  -
  振兴教育苦求学额 敦请名师科举起家
  陈迪聪(1752-1822),字颖思,号鹤亭,陈尚志的曾孙。他秉承先祖遗训,继续以急公好义传家。
  陈迪聪的父亲陈阳舒21岁弃世,他是背生子,因旁无昆仲,遂弃学经商并料理家务。母亲23岁守寡,86岁辞世。陈迪聪尽孝道六十年如一日。他的堂兄陈迪光早早去世,撇下年幼的孩子陈学群,陈迪聪对他就像自己亲生的一样抚养。而后,陈学群又早亡故,陈迪聪又抚养学群的孤儿陈毓启长大成人。后来,刘鸿翱在为陈迪聪所作的墓志铭中称道他“复翼两世,盖三十年如一日”。
  据《潍邑陈氏族谱》:从陈尚志经商发家致富到陈迪聪传承四代人中,已经有贡生头衔的多达13人,但他们大多不是通过科考而是通过义行捐赠获得的例贡生。这件事让陈迪聪内心很不平静。为了要求自己的后人凭真才实学科考扬名,陈迪聪首先在振兴地方教育事业上无力不出。
  据《潍县志稿》:“嘉庆十四年,邑人陈迪聪倡首联合同仁李琅等,请于山东学正钱椒、山东巡抚杨志信入奏,得旨各予额二名(指县学生员名额)归于潍县。”此事的原委经过是:明清两代都有规定:官办的县学,吃廪膳补助的生员名额为20名。明朝在1387年为防元军复起,曾在辽东(今大连、瓦房店附近)设置金州、复州二卫,卫籍归属山东,因金、复二卫的家属流寓潍县者甚多,为此也给潍县县学增加了学额四名。清朝入关后,金、复二卫撤销而学额亦即裁去。到嘉庆年间原来流寓潍县的二卫家属子弟,前后入学者80余人,尽占用了潍县的学额。为此,嘉庆十四年(1809),陈迪聪等倡议据理上诉由地方政要请旨恢复并增加了潍县县学的生员名额。陈迪聪等为办成这件事“束装就道,历关山,冒雨雪,入省赴京,计三易寒暑”。潍县的学额得到恢复后,邑人为感谢陈迪聪,将“德光学校”的匾额又悬在了他家的大门上。
  陈迪聪对自己的儿子在教育上更是不遗余力。他聘请名师教育孩子,当时潍县教育界的名宿如韩梦周、高守训、刘济川等,都是迪聪的座上宾与莫逆交。每逢四方文人名士路过潍县,陈迪聪必“敦请到家,肃具觞豆,流连数日”,借此以熏陶教诲后辈在课业上锐意进取。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陈迪聪的长子陈凤翰,在嘉庆九年(1804)中了优贡,嘉庆十六年(1811),陈迪聪次子凤喈拔贡,出任江苏荆溪县知县。同年,陈凤翰于顺天府中举,次年,以二甲九十名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始任广东封川、阳江知县,继任福建兴化、建宁、泉州、延平、福州、邵武等六地知府。再后,凤翰次子毓玟增贡生,凤翰的孙子们中有陈梦庚是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陈晋康为光绪二十七年(1901)举人。为了宣扬科第连绵的荣耀,陈迪聪住宅的大门前空场上,曾接连不断地竖立起八支旗杆,焕发了以科举起家的新风。由此,潍县人又给金巷子叫起了“八支旗杆底”的美名。
  陈瑞曾
  --
  督修城墙获赠“保障万家”
  清咸丰十一年(1861),为防捻军侵犯,潍县开始创修东关坞围墙,历时六年建成后,防止了捻军再次入侵。时在家乡办团练的刑部主事陈传奎与主政地方的历任知县一道谋划,并自始至终监督了工程的进行。潍县士绅将“保障万家”匾额悬挂在了陈传奎家的大门上。
  为防捻军再次进犯 督修东关围墙六年
  陈传奎,字星五,清咸丰六年(1856)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部主事。咸丰辛酉(1861),他在家乡办团练,正值捻军进犯潍县,在城外三里庄一战,潍县官军损失惨重,当时地方乡绅、居民因东关坞土围子坍塌损坏,要求官府重建围墙呼声强烈,作为知县张楷枝高参的陈传奎也认为捻军还会再次犯潍,力主修建东关围墙,张楷枝拍板决定彻底创修东关围墙,由家住东关的乡绅王巨清、廪生韩义、住城里的陈传奎、陈官良、蒯昭晋等参与,并推选韩义为团长,负责总理修筑围墙之事。
  这一浩大的三合土石方工程持续进行了六年,直到同治五年竣工。期间,潍县的知县,除了张楷枝于咸丰四年、五年、九年至十一年三次断续执政,另有郭定柱、程绳武、周懋祺、靳昱四人交替。而陈传奎却做到了六年如一日地对修坞工程实行了严格监督。围墙的建成不仅有效防范了捻军再犯,坚固高大的围墙也将东关形成重镇,数万户居民的生命财产赖以保全,由此,潍县乡绅居民将“保障万家”的匾额悬在了陈传奎家的大门上。陈传奎还因此保升员外郎,赏戴孔雀翎。
  -
  清正廉洁明断诉讼 写出《秋审实缓比较》
  陈传奎出自潍县陈大观世家,其太高祖陈兆鸾,顺治六年进士,历任湖广荆州府、江南池州府、山西太原府司李(推官别名,掌管狱讼的官),后来当了河南彰德知府。他深谙大清律法,在太原任上,因清廷镇压姜姓叛逆,告密者牵连无数无辜良民,他在审理时,“调停于法网之中,宽释于法网之外”,曾为被诬陷的52人平反昭雪。陈传奎曾祖陈廷钰,乾隆乙酉(1765)举人,嘉庆年间曾连任四川长宁、綦江、清溪、定远、纳豁、大宁、射洪七县知县,后升合州知州,长达20年,也以明断诉讼、清明廉洁为民称颂。家族的传承,深刻影响到光绪年间已在刑部做官的陈传奎。他认为,刑曹做官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命,书生不通律法,奸吏舞文,弊窦乃生。因此,他每日稽经诹律并札记下来,历时6年辑成《秋审实缓比较》二卷。可惜的是光绪七年(1881),陈传奎因补升工部都水司主事,六年读律考稽的成果因官职更换而尽付东流。而后,陈传奎在工部从政勤恳谨慎,光绪十四年(1888)擢升员外郎、逾年再升都水司郎中,京察一等,记名以道符,卒年69岁。
  -
  ◎相关链接
  张昭潜记述东关坞围墙建设细节
  潍县东关坞围墙,清咸丰十一年(1861)创修,同治五年(1866)竣工,历时六年。坞周围一千四百五十七丈(4839米)、高一丈五尺(5米)、顶宽九尺(3米)、下宽一丈六尺(5.33米)、垛口一千二百二十三,设坞门七座。其规模几近潍县县城。遗憾的是,如此巨大的城建工程,建成当时没有留下任何碑记。
  潍县名宿张昭潜《无为斋文集》,在其《韩府君家传》中,对于修建东关坞的经过有更详细的记载,可谓弥补了地方志书对东关坞建设细节的缺如。
  潍县东关坞建设之议,起源于捻军侵犯潍县。张昭潜在文中说:“咸丰之季,天下乱。”粤匪(指太平军)踞金陵,耽耽虎视东境,南宿北徐诸捻匪又起,贼氛日恶,潍境戒严。辛酉(咸丰十一年)春二月,贼果大至,豕(shǐ)突狼贪,蜂拥而来,若火燎原,网有障蔽,居民洶洶奔窜四逃,杀戮掳掠以数万计。凤凰山下,脂凝膏野,血流波道,骨肉惨亡,十室九哭。贼既退,于是东关筑坞之议起”。
  发起筑坞的潍县知县张楷枝推选担任团长、总理修筑东关围墙事的廪生韩义。韩义年三十七遭妻丧,即不复娶,而友爱两弟甚笃。既而两弟夫妇相继而亡,所遗诸孤皆幼,他把几个孤儿当成自己的孩子抚养。他的两姊出嫁后卒,所遗子女或长或幼,因家贫婚嫁之礼皆所未备,韩义都收而鞠养之,为之延师娶妇择配,使其皆得其所。当时家中生活拮据,他典衣鬻(yù)产以给之而毫无吝啬。
  东关围墙修建之初,因为当时刚刚经历了捻军犯潍的巨大伤害,东关的老百姓对于修建围墙,很少有微词。但在工程进展中,由于修围墙要侵占老百姓的田园,也需要拆毁许多庐舍,当涉及到了切身利益时,怨言大兴。张昭潜文章中记叙:“有无赖子谭某、杜某、杨某遂借端滋事聚众抗违,时署潍县事程某自行伍来莅斯任,力捕数人将斩之。面对如此形势,韩义急向程绳武进言说:“以军法治乡党恐非所宜。”使程意稍夺。而后,韩义又请诸位绅董再向程某婉言,杀人之事才得罢休。
  还有,因为工程浩大,所需资金京钱总计多达27万余缗,由于东关的殷实户无多,工程常常无钱开销,由此,东关的父老乡亲“匍匐告瘁”。这时又有人以“殉情惜费”之说向韩义进言,韩义说:“殉情惜费吾非不能,特又十数万生灵聚此坞中,脱弗坚牢,贼至一轰而歼之,人也何以执其咎,参之肉其足食耶?事败垂成,功亏一篑,吾唯有以身殉之而已。”闻者皆谅之,筑坞工程历时六年建成,事隔仅一年后的同治丁卯(1867),捻军再至,因为有了围墙屏蔽,“相持兼旬,无一死者”。当时,直隶陆路提督刘铭传率师来潍,知道韩义的才能,欲保荐之,韩义坚以母老辞。后上其功,赏给六品顶戴。 陈瑞曾
  --
  杜佐宸两次主政获褒奖
  “望重达尊”匾是潍县各界为祝贺杜佐宸75岁诞辰,悬挂在他家住宅大门上的匾额。杜佐宸痛恨清政府腐败,加入同盟会,创办潍县第一所公立学校。他拥护山东独立,任荣城县民政长时,一举克复县城消灭了反动势力。潍县政权出现真空时,他两次主持县政,维护了社会安宁。
  -
  向往革命加入同盟会 兴办新学参与斗争
  杜佐宸,字紫庭,潍县东关人,庠生,家庭寒素。事亲至孝,其兄去世早,遗有一子,杜佐宸视若己出,抚育成人。杜佐宸性倬异豪爽,见邻里不平事,必挺身而出。因之,邻人遇事有急难,悉求其解。清末列强入侵,政府腐败,割地赔款,忍辱求安,杜佐宸为此痛心疾首,向往革命。1905年,适有同盟会员徐镜心来潍县,在文华中学教书,宣传反满反帝为振兴中华而发展会员,杜佐宸毅然加入中国同盟会。
  光绪末年,朝廷宣布废科举兴学堂,杜佐宸与地方同好刘树声、李咸升、于瀛、武焕奎等组织智群学社,提倡新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五月,他们创办的东关公学(又称第一公立高等小学堂)正式成立,公推杜佐宸为校长,这是潍县第一所公立学校。1907年,杜佐宸等又将东关大街上一座关帝庙的神像拆除,创办坤明女子学校。在兴办新学的同时,以学校为革命秘密基地,发展组织,竭力宣传革命,积极参加反清革命活动。同盟会人陈干发起震旦公学,从事革命教育,杜佐宸担任筹款招生事宜;他曾去青岛与同盟会骨干陶成章、景梅九共谋会务进行策反暗杀活动;山东保矿事起,杜佐宸积极参与斗争,为此深受清政府痛恨。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端方接到派往东京的间谍密电,知陶成章由东京回国去青岛震旦公学任教,持有与杜佐宸等联络介绍信,端方密电山东巡抚,令潍县知县伺机捕杜并谋杀之。潍县知县曹倜将杜佐宸扣押,并押解济南,入历城狱。曹倜虽奉命抓捕杜佐宸,但敬其为人,不肯指控其为革命党人,以与人有隙判杜佐宸出学。杜佐宸两年多后于宣统三年(1911)出狱。
  -
  拥护山东独立 怒斥咨议局议长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山东同盟会员徐镜心等在济南组织策划当地驻军、绅商、学界响应号召,拥护起义,并争取了咨议局副议长于普源,拟召开咨议局全体会议,讨论如何应对武昌起义之事。事前党人秘密集会于大明湖之历下亭,商定改咨议局为山东联合保安会,由徐镜心任会长。20日,在咨议局举行山东联合保安会成立大会上,咨议局议长杨毓泗、副议长王景禧应召到会。大会斥责杨毓泗向清不向汉,理当斥逐。杨不服,尚犹自辩。与会的杜佐宸奋起厉声怒斥杨毓泗:“昏聩的老东西,竟不识时务到这般田地,今日之事你只能听命,还不速去!”杨毓泗见众怒难犯,唯唯退去,大会顺利进行。大会选举夏继泉为会长,于普源为副会长。消息传开,群情欢腾。驻防军第五镇协统贾宾卿及军官多人到联合保安会,发表声明宣告独立。第五镇统制及省城司、道官员纷纷出逃。22日,绅、商、学各界代表于山东联合保安会开会,议定推举孙宝绮为都督,贾宾卿为副都督,23日宣布山东独立,投入中华民国政府。
  在烟台宣布独立后,军政府权力一度为王传炯把持,王传炯首鼠两端意图反侧,与敌暗通声气。党人到南京晋见大总统孙中山请求支援,孙中山命胡瑛为山东都督并派舰护送胡瑛来烟台安定局势,当时杜佐宸被任命为巡查道,而后荣城县于1912年为守旧士绅袁子经等把持后,山东军政府派杜佐宸为荣城县民政长(即县长),于东州为秘书,同营长左雨震率军赴荣成,一举克复县城消灭了反动势力,并积极推行了新政,兴办教育。
  杜佐宸在卸任时行囊萧然。
  -
  危难之时两次主政 保障安全避免骚乱
  1916年,临时大总统袁世凯背叛国人冒然称帝,孙中山命居正率东北军来潍,袁军第五师师长张树元退出潍县城,县知事出走,潍县政权出现真空,阖邑人士公推杜佐宸为临时维持会会长主持县政。他一面筹集军需,一面和辑军民关系,因杜佐宸与居正相识,都是同盟会员,凡地方大事皆行商讨,这样就保障了潍县城社会的安宁和工商业的正常经营。
  1928年,山东督军张宗昌退败,县长李家驎出逃,从江浙一带溃败的五省联军孙传芳部退来潍县,敌兵土匪骚扰,潍县火车站日本驻军也时常籍口其商业供销事件胁迫县政府,一时又出现社会动乱,杜佐宸再次被推为地方维持会长兼县知事,他因地方组织武装维持秩序,亲自参加巡视协调各方关系而日夜操劳,废寝忘食。当时附近各县都遭兵燹匪扰,唯有潍县安然无恙。
  杜佐宸因深孚众望,诸多善举,1933年,75岁寿辰时,才有了潍县各界敬献匾额以祝寿的事。
  1935年,杜左宸因病逝世,享年77岁。
  陈慕虹遗稿
  --
  冯玉祥潍县题“人格救国”
  “人格救国”匾额,是隐居泰山的冯玉祥将军1934年胶东之行路过潍县时,给当地中华基督教会题写的匾额。他以自己爱国、救国的实际行动诠释并昭示了匾额的含义。
  -
  冯玉祥开启胶东之行,呼吁民众抗日救国
  1934年5月15日,在泰山已隐居大半年的冯玉祥将军开始了为期半月的胶东之行。
  九一八事变后,主张积极抗日的冯玉祥,于1933年在张家口被推举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总司令,与日寇交战一个月,就收复了沦陷的几个城市。但不久,便被蒋介石斥之为“破坏了整个国策”“妨碍了中央统一政令”。在中央军和日军的内外夹击下,“同盟军”瓦解。1933年8月,冯玉祥不得不抱恨离开张家口,解甲泰山。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步伐已经加快,蒋介石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倒行逆施,冯玉祥心急如焚。在他看来,“山东是中国想要保全领土完整和南北联系所必争之地”。为此,他决定由泰安出发到胶东一带走走看看,在各方面做些实地的观察,更盼望各地的爱国忧民的志士,“痛心危亡,急速奋起,筹谋防卫国家及民族的大计”。
  -
  针对日本独占中国宣言 在潍县站痛心疾呼
  5月15日晚10时,冯玉祥乘坐的列车驶进潍县火车站。列车刚刚停稳,驻军74师师长李汉章、潍县县长厉文礼、潍县公安局局长胡鼎三等军政商报各界人士,登车谒见。在车上寒暄片刻,冯玉祥下车到候车室稍作休息。一进候车室,冯玉祥就神色凝重地对大家说:“4月17日日本发出的独占中国的宣言,大家在报上想必都已看过。我觉得咱们再不努力,再没有切实的办法,不仅要亡国,进一步还要灭种!日本这个宣言,实质上是要将中国屈服于日本淫威之下,使变为朝鲜第二。人家六千万人口的国家,欺侮咱们四万万五千万人口的国家,连狗都不如,连猪都不如,连孙子都不如。我们还有什么脸面见人?除非是我们爱活着,不然的话,我们照着镜子,要钻到任何一个污秽的水沟里死了去!痛心呀!痛心!”冯玉祥话音落下,整个候车室里“空气死一般寂静”。
  -
  视察华丰机器厂 称赞滕虎忱有血性
  5月16日清晨,在蒙蒙细雨中,按照行程冯玉祥要参观考察潍县的民族工商业。他首先来到信丰染印公司,这是潍县自1904年开埠后,于1933年10月刚刚开业的第二家印染企业。信丰公司位于潍县大马路北段(今和平路胜利街交叉口以南),占地60多亩,职工近百人。冯玉祥了解到,信丰公司要从青岛、济南购纱,分送给预定的民间织户,然后将织成的白布回收,染色后运销各地。他们所用的纱,绝大部分为日商纱厂纺就。由此冯玉祥得出结论,潍县的纺织业虽然是民族工业企业,但在实质上并不能脱离日本帝国主义者的经济势力而独立经营。
  从信丰公司出来,冯玉祥冒雨赶往华丰机器厂。受到经理滕虎忱的热忱接待。滕虎忱出生于潍县滕家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读过三年塾学,15岁随父到青岛,在德国设立的铁路工程处当过苦力,后在青岛水师工务局马尾岛船坞干工13年。1914年欧战爆发,日本在青岛取代了德国的统治后,他毅然辞职,先去济南干工,后来在潍县乐道院负责医院和学校发电设备、机械设备的维修。1920年,集资开办华丰机器厂。在滕虎忱苦心经营下,短短十几年时间,生产的织布机、弹花机、水车等已经行销国内18个省并走进了1934年华北工业展览会。1932年,华丰厂就先后试制成功了低速15马力、8马力、25马力柴油机。
  在陈设简单的经理办公室里,滕虎忱向冯玉祥讲了他的半生经历及创办华丰的经过。两人相谈投机,滕虎忱询问冯玉祥:“我听说冯先生在张家口的时候,同日本人打了几仗,现在情形怎么样?”冯玉祥叹道:“现在情形,已危险到万分了。在察哈尔的时候,成立的是民众抗日同盟军。一月的工夫,收复了康保、宝昌、沽源、多伦。后来不抵抗主义者污我为赤化,又说我为汉奸,派遣大军进攻张家口,强迫我离开,不准我抗日。”冯玉祥追问滕虎忱:“你不给日本人做工,你觉着这是你对付日本唯一的手段吗?”滕虎忱说:“日本把我们的青岛占了,听说又提出二十一条,难道说我仍在那里给日本人当奴隶,制造洋枪大炮,来打我们自己的同胞吗?”冯又问:“你对于十几年来从事的铁工业,抱有什么目的?”滕虎忱说:“我觉着挽救中国的唯一办法,是从重工业着手。如果咱们自己能够制造各种机器,咱们的国家,还能不强盛吗?!”冯玉祥听后称赞滕虎忱:“全国如有二百人能像你这样有血性,能奋斗,国家前途就有很大的希望!”
  -
  在广文中学演讲 勉励学生为国学习
  5月29日,冯玉祥东行返回泰安时,再次路过并停留潍县城。下午,他履约来到广文中学,在校长崔德润陪同下到学校各处参观。参观结束,冯玉祥来到学校礼堂。这时,有近千座位的礼堂已经全部坐满,连走道上也站满了人。除了广文中学全体师生外,还有许多闻讯而来听讲的。冯玉祥的演讲,据崔德润的回忆内容大致是,“我在多年前就听说,美国人在潍县办了个学校,今天路过潍县,有机会亲眼看看这个学校。你们有这样的条件学习,将来要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你们每人都应好好想一想。从前人常说,学优登仕,读书是为做官,升官发财,这种思想是要不得的”。冯玉祥深切勉励广文学子:“同学们,要记住,受教育、学本领,为国家、为民众。读书想升官,做官想发财的,没有一个好东西。”
  另外,冯玉祥在潍县还造访了中华基督教会,为教会题写了“人格救国”的匾额。而实际上,冯玉祥将军的胶东之行与他在潍县的所言所行也正如他题写的匾额一样,做到了以人格救国的典范。
  陈瑞曾 孙超
  本期图片由齐英华翻拍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