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8-12 23:14
鄌郚总编

李竹亭与保安十团起义

  
  高密梁家屯人李竹亭(又名李鄂)是医生出身,素怀报国之志,在卢沟桥事变后受同学动员,去胶南朱陈沟加入了山东省保安第七旅,担任医训班负责人,以图抗日救国。因众人钦佩,保安第一大队、第二大队、第三大队主动提出与医训班合作抗日,四支队伍组建为山东省保安第七旅十团,李竹亭则被推举为团长。
  1939年5月,日军对滨海区东南部发动“大扫荡”,李竹亭带领十团特务连返回高密,迫切需要找一条光明的出路。李丹钧和王爱中找到了中共胶县工委,恳切表示十团愿投诚,一同抗日。9月27日,十团特务连所有官兵全副武装,悄悄离开姜家屯西大门,在高密太洛村接受改编,被授予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支队胶高第三大队的番号。据指导该部起义的五地委委员、统战部长兼民运部长崔介称,李竹亭这次起义,是山东省“滨海区最早的一次伪军起义”。
  本期撰稿:邱昭山
  主编:马道远 副主编:李海滨 编辑:台可 美编:许茗蕾
  校对:曾艳(01-02)代进(03-04)
  王明才(05-06)封敏(07-08)
  --
  赴保安七旅办起医训班
  李竹亭一心报国,难遏抗日的念头,受到同学邀约,考虑再三,将投军报国的想法与新婚不到两个月的妻子刘爱玲和盘托出。妻子深明大义,表示会照顾好李竹亭的一双儿女。于是,他来到山东省保安第七旅,担任医训班负责人。
  -
  执意圆大学梦行医,得三叔李瑞林支持
  李竹亭出生于高密县南乡第九区梁家屯一个农民家庭,原名李渭澄,字竹亭,以字行(后改名李鄂)。父辈兄弟三人,生父排行老二,三兄弟没有分家,合在一起过日子。家里有土地六七十亩(指老亩),开着油坊。伯父只生了两个闺女。李竹亭在堂兄弟中排行老大。他有亲兄弟两人,自己年幼时即由老人们作主,过继(出嗣)给伯父为子。三叔父膝下有一子,取名李鲁泉,还有两个女儿。李竹亭的嗣父李德盈不管事,也不愿意从事生产。其生父李德顺则光知道干农活。在李家这个大家庭里,执掌家业、照应场面的是三叔李瑞林(李竹亭等堂兄弟称他“三大大”)。
  李竹亭八岁在本村上私塾。两年后改上新式小学。高小毕业考入高密县立中学,再考入胶县私立瑞华中学。毕业后,到邻村北王柱村教小学。他执意要圆大学梦,且要学医。经过做工作,取得了父辈,尤其是三叔的支持,到济南考入山东医科学校。因为当时规定教会中学的毕业生不准考官办大学,李竹亭便借用高密县立中学同学李鄂的毕业证应考。
  后来,他又退学,插班考入浙江医药学校学习两年,1929年毕业,取得医师资格,遂开始了行医生涯。他两度当过军医,也曾与堂弟李鲁泉在诸城县城租用一处临街房开过永安医院。
  -
  投靠表亲坐诊看病,一腔热血报国无门
  李竹亭上高小时即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训的教育,带领同学们剪辫子、砸神像,上中学时当过学生会会长,带头参加学生运动,是思想倾向进步的一名有志书生。他数年来辗转多地,目睹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场面,受到过恶霸、地痞的刁难、欺压,深感有志不获骋,报国无门径。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李竹亭萌发了投奔到抗日洪流中,为救亡图存尽一份心力的想法。他听说胶县南部杨家山里驻有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便前去寻找,却未找到。1937年底至1938年春的胶东等地,很多官员、士绅、豪侠、土匪、恶霸都打着抗日的旗号,争先恐后拉起队伍。李竹亭对他们是否真心抗日,难以分辨,只好赶至胶县城西门,投到开药房的刘姓远房表叔门下,坐诊看病,暂时栖身,以观时局。
  不承想,李竹亭的妻子单氏赶高密大集,在哨卡上受到站岗的日伪军端枪恐吓,回家卧倒在炕,旧病复发,不长时间竟辞别了人世。李竹亭闻知,悲愤交加,回家安葬了妻子,领着一双儿女,返回胶县城西门继续行医。
  在山东省保安七旅二团当副团长的老同学李鹏久找上门来,动员他投奔七旅。一个月前,李鹏久已来过一次,称跟旅长姜黎川报告了,姜黎川同意请他到七旅当军医官,待遇从优。对姜黎川的名字李竹亭早有耳闻,姜是胶县陈村店人,上过中学,当过记者,曾为青岛市市长沈鸿烈的部下。
  1938年3月,姜黎川拉起一支地方武装,称“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游击队”,后走已任山东省政府主席的沈鸿烈的门子,讨得了一个山东省保安第十四旅(不久改为第七旅)的番号。
  -
  国难家愁如何取舍 妻子闻言鼎力支持
  这次,李鹏久又来邀约他去投保安七旅,说姜旅长这次要重用李竹亭,七旅想办一个医训班,让他全权负责。他答复李鹏久,给他三天时间考虑。
  原来,妻子单氏去世后,他除了行医问诊,还拖拉着两个孩子过日子,很是艰难。刘姓表叔对李竹亭非常同情,又看他一表人才,医术出众,想把二十出头的女儿刘爱玲嫁给他。表叔跟李竹亭一说,他倒没什么意见,就是担心刘爱玲不乐意,因为自己一来比她大十几岁,二来还带着两个孩子。表叔跟闺女提这门亲事时,她果然不乐意。但那个年代男女婚恋时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表叔翻来覆去地劝说,再加上刘爱玲看到李竹亭着实不易,产生了同情心,才同意了。结婚那天,表叔当着亲朋嘉宾的面,郑重地说:“竹亭,我就把小女交给你了,好好待她,别让她吃屈啊!”李竹亭诺诺连声。
  李竹亭想,自己与刘爱玲结婚尚不到两个月,就要离家投军,还要把一双儿女丢给她,这怎么开得了口?
  到了饭点,李竹亭依然愁眉紧锁。刘爱玲看他这番模样,追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李竹亭长叹一声,遂讲述了同学李鹏久两度来访的意图,诉说了国难当头,想投军报国,又为家事深为担忧的矛盾心理。
  刘爱玲看到丈夫痛苦的神情,决然地说:“俺不拦你,家里有俺照应,有一口饭,俺也要先留给两个孩子吃,你愿意去就去吧……”
  一个月后,在胶县西南乡的朱陈沟(此地有前、后两个朱陈沟),保安第七旅医训班正式开班。李竹亭是医训班负责人,首批学员多是他的亲友和老乡,如堂弟李鲁泉、曹家屯的妹夫姜培英(又名姜乐亭),仪家村的舅家表兄弟仪荣斋,梁家屯的李克高、李文瀚等。
  --
  拉起第十团李丹钧来助
  三个保安大队名义上归了十团,实际上并不受李竹亭调度。苦闷彷徨之际,一心组建抗日队伍的李丹钧找到李竹亭,二人彻夜交谈后,李丹钧力荐同学王爱中,以期能助李竹亭一臂之力。
  -
  四支队伍合为十团 当上团长内心忧虑
  1938年8月,保安第七旅医训班在胶县西南乡朱陈沟竖起旗号后,高密南乡有不少青壮年,纷纷前来投靠。驻扎在南乡的保安第一大队大队长王朴仁也派亲信来到朱陈沟,说想和医训班合作抗日,只要李竹亭挑头,二大队、三大队也会加入进来。
  李竹亭觉得合作抗日是好事,如果把第一、第二、第三大队各编为一个营,医训班编为一个特务连,就可以组成一个团。他把想法告诉了李鹏久,并说自己不懂军事,想请李鹏久当团长。李鹏久挺高兴,报告了姜黎川,姜旅长给了一个七旅第十团的番号,发了三个营的关防,拨了30支钢枪,划朱陈沟一带为十团筹集给养的地盘。消息传开来,三个保安大队长却提出,他们只相信李竹亭,外人当团长他们不干,尤其是实力最强的三大队长孙明斋,拍着胸脯说:“俺和李竹亭是小学同学,知根知底,这人厚道,讲义气,俺就服他!旁人当团长,老子不干!”就这样,医生李竹亭不得不当了十团的团长。
  这个团长不好当。一是三个保安大队名义上归了十团,实际上各吹各的号,基本不受李竹亭调度,他真正能指挥的是医训班改编的特务连。二是李竹亭外无靠山,内缺人才,长此以往,十团很难立足。
  -
  民先骨干李丹钧,胶南寻找抗日队伍
  李丹钧(也写为“李亶均”),又名李维廉,生于高密一个殷实之家,是独生子,其父除种地外,还做贩卖牛、经营杂货铺的生意,伯父无子嗣,李丹钧兼祧父亲和伯父,被父辈视为掌上明珠。
  他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学校,老师讲课时讲起我国东北被日军侵占,三千万同胞流离失所,很多人遭杀戮,李丹钧听了无比激愤,忘了是在课堂上,竟脱口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不少同学为之惊诧。
  1934年,李丹钧高小毕业考入高密县立中学。他勤奋聪慧,成绩一直保持优秀,作文常被老师当作范文。1936年10月鲁迅逝世的消息传来,平日里非常爱读鲁迅文章的李丹钧不胜哀痛,带头撰写了悼念文章,并组织召开了讨论会。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很突出,总是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演讲会。他的演讲慷慨激昂,声情并茂,很打动人。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李丹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积极翻印宣传材料和抗日救亡歌曲,成为“民先”中的一名骨干。
  1938年1月13日,日军侵占高密城,县立中学停办。蔡晋康游击队中的中共工委和“民先”组织随蔡部南下,李丹钧被留下就地组建抗日队伍。当时兵荒马乱,武装蜂起,中共高密党组织尚未恢复,作为一介书生的李丹钧初出茅庐,要凭一己之力拉起一支抗日队伍,不啻老虎啃天。他听说胶南的杨家山里有共产党的抗日队伍,便单枪匹马前往寻找。费尽心机,才找到了共产党地下组织的堡垒户高福堂。李丹钧向老高倾诉了心声,表示要参加共产党组织的抗日武装。老高看到这个青年爱国心切,谈吐不俗,一腔热血,就让他在一个小本子上写下家庭地址,告诉他先回家等待,到时会有人前去接头。
  1939年春的一天,中共胶县工委(对外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支队驻胶县办事处)军事部长兼民运部长彭特夫(后改名“张众音”),戴着礼帽,穿着长衫,风尘仆仆,自胶县西南乡的高家庄赶到高密南乡的西双庙,打听到李丹钧家,与他见了面,说是杨家山里老高让他来的。为不能投身抗日洪流而苦闷的李丹钧见到彭特夫,像见到了亲人。彭特夫讲了当前的抗战形势,讲了八路军和共产党的对敌斗争和取得的胜利,讲了下一步应如何在敌占区开展抗日工作。李丹钧越听越来劲,觉得彭特夫讲到自己心坎上了。他提出请彭特夫介绍,加入共产党。
  -
  李丹钧接触李竹亭 彻夜交谈举荐人才
  彭特夫在李丹钧家建立了秘密交通站,作为自己的落脚点和情报传递点。在李丹钧的协助下,彭特夫把革命斗争的触角伸向高密西乡和高密城里。一次,彭特夫来到西双庙李丹钧家,要他尽快打入姜黎川的保安部队,一方面收集情报,一方面尽可能进行改造,发展他们成为真正抗日的武装。李丹钧遂通过老师和同学的关系,很快打入第七旅六团(团长任赞亭,系高密南乡梁尹人、知名士绅)政训处工作。政训处主任是李丹钧的老师,也是任赞亭的本家,对李丹钧在使用上很放手。
  经过一个月的考察,彭特夫报经胶县工委同意,发展李丹钧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前,李丹钧利用与李竹亭的亲戚关系到十团团部开展统战工作。李丹钧妻子姜氏为曹家屯一户财主之女,李竹亭的小妹嫁给了其妻侄姜培英。李丹钧与李竹亭自打成了亲戚,一次酒席上相遇,晤谈之间一见如故。听说李竹亭在胶县朱陈沟以抗日为旗号办起了医训班,不久又拉起了保安十团,李丹钧遂找时间赶到朱陈沟,与李竹亭彻夜交谈。李竹亭诉说了自己的苦恼,尤其提到手下缺乏年轻有为的干将。李丹钧推荐了同学王爱中,说王爱中看不惯公署官场腐败,日前辞职回乡,正想投奔一个真心抗日、有名望的豪杰,以骋报国之志,展所学才华。李竹亭喜道:“我是求贤若渴,望眼欲穿啊!”次日吃罢早饭,李丹钧向李竹亭拱手作别,说一回去就给王爱中写信,请他前来投奔。
  -
  辗转找到组织秘密入党
  王爱中受李丹钧推荐到朱陈沟投奔李竹亭,被任命为副官兼秘书。在与八路军第二支队接触过后,李竹亭和王爱中心生向往,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
  改名爱中自我激励 辞职等待抗日契机
  王爱中原名王同科,1911年出生于高密西乡葛家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由于家境拮据,他11岁才入本村小学,还是半耕半读。他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起早贪黑苦读,保持了良好的学习成绩。他富有同情心,看到一名同学衣不蔽体,就把自己的一条裤子相赠。高小毕业翌年考入高密县立中学,并改名王爱中,以此激励自己今后要更加热爱中国,为国家独立、民族兴盛不懈奋斗。他喜读课外书,经常到学校图书室借阅书刊,尤其对进步书刊爱不释手。他经常和进步师生交流思想,讨论日益危殆的时局,探讨救国救民的办法。有时也参加学校组织的演讲会,指斥贪官污吏和卖国贼,谈到动情处,不禁流下热泪,闻者无不动容。这期间,他结识了低一年级的李丹钧,两人时时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互相勉励。
  1936年,王爱中自县立中学毕业,去济南做了杂工,经受了生活的磨砺,也耳闻目睹了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和社会的巨大不公。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热血沸腾,决心投身到抗日战争中去。为此,他离开济南,西渡黄河,来到聊城,成为山东省第六专员公署的职员,希望在此能为挽救民族命运贡献一份力量。但公署里大小官员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只将抗日当幌子,实则只为“稻粱谋”,做着“南柯梦”,这让他大失所望,于是毅然辞职回乡,同时也在悄悄观望,等待合适的契机。
  -
  携信赴约朱陈沟 王爱中竭力扶持
  恰在此时,王爱中接到李丹钧的来信,要他到胶县西南乡黔陬村一聚,说有要事面商。
  王爱中匆匆赶去,李丹钧向他介绍了李竹亭的身世和十团的情况,称李竹亭眼下正急需得力干将,自己于是推荐了他。希望王爱中一起实现抗日救国的抱负。
  王爱中在老家也听说了梁家屯医生李竹亭拉起队伍在朱陈沟抗日的消息,遂决定到十团看看。
  李竹亭见到王爱中,面露喜色,当即设宴款待。交谈中,李竹亭发现王爱中腹有诗书,论有韬略,思路清晰,情绪激昂,遂任命他为副官兼秘书。此后,李竹亭经常找王爱中商议军务,视其为“军师”,王爱中也竭尽其能,支持和扶助十团发展。
  李丹钧当时在保安七旅所属六团政训处工作。六团团部距朱陈沟不远。李丹钧时常到十团团部“串门”,找李竹亭、王爱中谈心,给官兵们上政治课,教唱救亡歌曲。有李丹钧和王爱中两人相扶,李竹亭渐感有了主心骨。
  -
  躲避扫荡带团返高密 找到八路军表达诚意
  1939年4月,胶县工委书记郭有邻以访友为名,悄悄来到十团,发现这支队伍的官兵面貌与保安七旅其他团不一样,而且几乎清一色是高密人,团长李竹亭有强烈的抗日愿望,便产生了将该部改编为八路军的想法。不久,八路军第二支队交通营从朱陈沟路过,借宿一夜,李竹亭和王爱中竭力提供方便。八路军严谨的作风、严明的纪律、和谐的官兵关系令李竹亭印象深刻。
  5月,日寇对滨海区东南部发动“大扫荡”,保安七旅四处奔逃。李竹亭带领十团特务连匆匆返回高密,途中大部分人跑散了。特务连以团部名义驻在曹家屯,跑散的人逐渐聚拢。曹家屯与梁家屯相邻,而且十团军需官、李竹亭妹夫姜培英的老家就是曹家屯,姜培英家是地主,便于供应特务连给养。
  快割麦子的时候,李丹钧和王爱中受李竹亭之命,回胶县朱陈沟一带,寻找日寇“大扫荡”时十团落下的物资。两人走到高家庄,有村民告诉他们:“这里住着八路军。”
  原来,十团被“大扫荡”扫得无法在胶县西南乡立足,李竹亭率部回到高密县梁家屯、曹家屯后,感觉这里距日本鬼子盘踞的高密城20里,不太安全,加之保安第三大队大队长孙明斋对十团(实际只一个特务连)虎视眈眈,李竹亭和王爱中等人很是愁闷,想找一条光明的出路。李竹亭也将苦衷向李丹钧说过。李丹钧提示他不妨去投真心抗日、军纪严明的八路军。李竹亭叹道:“高密离八路军二支队驻地好几百里。这么远,怎么去找啊?”李丹钧宽慰他:“只要有心,总会找到的。”
  这一次在胶县高家庄,李丹钧和王爱中要求群众带他们见见八路军的负责人。在八路军驻胶县办事处(即中共胶县工委),郭有邻和彭特夫接待了他们。此前,李丹钧已被彭特夫发展入党。为了保密,李丹钧与彭特夫装作第一次见面。李、王二人恳切地表示愿投靠八路军,说十团团长李竹亭也是这个意思,他们想和八路军取得联系,一同抗日。
  胶县工委安排彭特夫专程到高密李竹亭部了解情况。根据李竹亭和王爱中等的要求,经胶县工委研究,拟把十团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支队胶高第三大队,暂不公开,要求李竹亭、王爱中等以十团特务连为核心,抓紧在保安第一大队、二大队、三大队进行抗日救国教育和侦察瓦解工作,一待时机成熟,将三个保安大队争取过来,全部拉往鲁东南抗日根据地。郭有邻将此事向中共鲁东南特委(1939年7月改为五地委)作了汇报,特委书记高克亭原则上同意胶县工委的意见,并要求郭有邻靠上做工作,必要时特委直接派出干部布置并指导起义。
  不久,郭有邻亲自赶到高密县梁家屯李竹亭的家,听取了李竹亭和王爱中的汇报,对以后工作作了布置。不久,胶县工委研究决定,吸收李竹亭、王爱中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派彭特夫前往十团传达,并在十团建立党小组,由彭特夫任组长。
  --
  谋对策应对孙明斋叛敌
  保安第三大队队长孙明斋投靠日寇,计划中秋节胁迫十团一同进城接受改编。崔介去高密李竹亭处巡视,得知情况后,连夜出发赶回地委汇报此紧急情况。
  -
  受逼迫,率部开到姜家屯
  李竹亭于1939年5月份率部自胶县朱陈沟回高密梁家屯,就被保安三大队长孙明斋知道了。三大队此时正驻在梁家屯。
  孙明斋原想脚踏两只船,通过李竹亭靠近姜黎川,但又按兵不动,不得罪日本人,现在看到日本人一扫荡,姜黎川的七旅就被打散了,以为还是日本人的势力大,便暗地里与高密城里的日军挂上了钩。
  为了扩充力量,孙明斋派人与李竹亭谈判,称只要十团(其实只有一个特务连)接受他的指挥,开到离高密城10里的姜家屯驻防,原班人马可以不动,给养可以就地筹备。如此,可相安无事,否则马上向日本人报告,让日本人来剿灭十团。李竹亭无奈之下只好同意,遂把所部开到姜家屯西半部,防守围子墙的西大门。为了防备和看护十团,孙明斋也把保安第三大队开到姜家屯,驻村东半部,防守围子墙的东大门。
  -
  顶压力,形势危队伍难保
  胶县工委本来想通过十团把高密南乡的三个保安大队争取过来,一同奔向八路军二支队建立的鲁东南抗日根据地,李竹亭和王爱中等人也正在做着争取工作。可孙明斋越来越靠拢日本鬼子,公开向日军和伪县政府纳钱纳粮,帮着日伪军下乡“清剿”,影响所及,在老百姓眼里,高密南乡这三个保安大队连同李竹亭的十团,都成了“二鬼子”。
  李竹亭部下很多战士受到了亲戚朋友的责难,有的战士找到李竹亭当面申述:“团长,你领着俺出来抗日,怎么抗成了‘二鬼子’?再这样下去,俺还不如回家种地呢!”原来借给十团官兵枪支的“枪主”,有的也找上门来,直言:“俺借给你们枪,是冲着打鬼子的。你们要真的去投鬼子,就把枪还给俺!”李竹亭只好红着脸安慰,表示正在想办法。
  恰好此时,中共山东分局第一区党委五地委(1939年7月由鲁东南特委改就)派崔介为诸(城)胶(县)高(密)特派员,到三县指导工作。崔介从诸城来到胶县工委驻地高家庄,郭有邻向他汇报了十团的情况。崔介考虑一会儿,说李竹亭的队伍成分好,人员可靠,可以隐蔽下去,积蓄力量,争取更多的队伍,不要急于拉出来。胶县工委将崔介的意见传达给李竹亭和王爱中等人,反馈回来的情报是:不能再等下去了,非要马上拉出来不可,否则胶高第三大队(即十团特务连)就拉不出来了。
  情况紧急。
  -
  急请示,先做好起义准备
  崔介决定亲自去高密县李竹亭处巡视,现场作出安排。郭有邻领着崔介,一早从胶县高家庄出发,大步流星,中午赶到保安六团团部驻地黔陬李丹钧的住处吃了午饭,饭后直接赶往高密县梁家屯。天刚擦黑,他们来到梁家屯的李家大院。郭有邻前去敲门。刘爱玲迎出来,把他们领进院子。这时,李竹亭也从屋里迎了出来。
  郭有邻马上介绍说:“这是地委崔部长,也是诸胶高三县特派员。你碰到了什么困难,有什么苦衷,尽管跟崔部长讲。”李竹亭紧紧握了握崔介的手后,领着两位负责人进屋,李竹亭对崔介说:“盼星星,盼月亮,可把您盼来了。俺身上的这身皮,管怎么着也不能再披下去了!”
  崔介说:“老李,别急,有话慢慢说。来,你先坐下。”李竹亭将情况汇报起来。原来,内线向其提供可靠情报:孙明斋计划中秋节后,将全部人马,包括李竹亭的十团特务连全部开进高密城,接受日本人改编,如不听命,孙明斋就请日本人出兵解决。现在离中秋节没有几天了,如果李竹亭所部受裹挟开进高密城,一切就不能自主了。李竹亭接着说,把十团拉出去,投奔八路军,既是他个人的想法,也是他手下所有骨干成员的想法。
  崔介抬头看了看郭有邻,示意其代表胶县工委先讲讲意见。郭有邻说:“崔部长,您是特派员,事发突然,您就拿个主意好了。”
  崔介说:“我个人意见,同意把老李的人马拉出来,不过,这是个大事,必须请示地委,让地委最后决定。另外,从这里到地委驻地有四百多里,没有我们的武装力量,顽军却到处都是,这就需要统筹考虑,作出妥善安排。”
  三人商定,由崔介回地委汇报,胶县工委会同诸城县委,准备途中接应起义部队;在崔介回地委汇报期间,如果孙明斋要求部队开进高密城,李竹亭要想尽办法拖延时间,同时做好起义准备。李竹亭安排了晚饭,两位领导匆匆吃完,连夜动身,赶到黔陬李丹钧处住下。次日一早就赶回胶县工委办事处。吃罢早饭,两人又过诸城县第四区,经莒北罗圈,在泰(安)石(臼所)公路沿线的九里坡、纪家店子越封锁线,终于在莒南莲子坡找到了地委。
  -
  太洛村举义旗宣布改编
  中秋夜,李竹亭安排队伍假装喝酒,迷惑孙明斋。当夜,队伍轻装简行抵达太洛村。在这里,保安十团特务连接受改编,正式公开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支队胶高第三大队的番号。
  -
  障眼法迷惑孙明斋 急动员轻装向光明
  1939年中秋节的晚上,高密县姜家屯里。保安第三大队在东大门附近几家住户的天井里排起了长桌,上面摆满了美味佳肴。在正中央一张八仙桌的周围,坐着大队长孙明斋和他的几个中队长。
  吃喝了一阵子,孙明斋安排一名中队长到西大门附近,看看李竹亭有什么动静。那中队长是孙明斋的亲信,一听大队长安排,遂溜到西门附近,听到从一些院落里传出杯盏相撞声、划拳行令声、嬉笑声,刚要转身回去,碰到了早就认识的副官王爱中。王爱中说:“老兄,你在这里干什么?八月十五,都庆贺团圆。来来,李团长也在呢!”中队长忙敷衍地说还有公务,不待说完,就一溜烟地跑了。
  王爱中是奉李竹亭之命出来巡查。这天黄昏,李竹亭把王爱中、姜培英、李鲁泉、仪荣斋、李景华、冯仞千等心腹之人和骨干分子召集到团部,开了个紧急会议,传达地委意见:一是同意保安十团起义;二是起义工作由崔介同志具体部署;三是艾光楼(化名艾伯英)进入该部,参与领导起义;四是队伍拉出后,公开番号,李竹亭为大队长,艾伯英为政委。
  此前,李竹亭让从胶县朱陈沟撤退时跑散或暂时回家的靠得住的士兵迅速归队。中秋节这天上午,他安排军需官姜培英买来一头肥猪,交炊事班杀了,还让姜买了烧酒、月饼、水果等,放出风去,说晚上十团要好好过个八月十五,热闹热闹。紧急会议上,李竹亭安排王爱中负责巡查岗哨,一到吃喝开始,十团防守的姜家屯西大门以里,就只准进不准出;安排姜培英、李鲁泉、仪荣斋等下到班里,与士兵们同吃同喝,广造声势,但是只能以水代酒。李竹亭如此安排,是想施个障眼法,迷惑孙明斋,免得他警觉。
  王爱中巡哨回来,向李竹亭报告,说碰到孙明斋的一个中队长来西大门附近逛游。听罢,李竹亭不禁笑了起来。他让王爱中传令,队伍立即准备行动,枪支弹药一律随身携带,所有人员轻装,马匹及笨重物件一律不带,同时谁也不准请假离队,更不准回家。李竹亭还安排李鲁泉、李景华、冯仞千等人带领一个配备了一挺轻机枪的战斗小组殿后。李竹亭强调,此次行动,如果被孙明斋他们发觉了,就说是外出打游击;如果孙明斋派人马阻拦,战斗小组就用火力掩护撤退。
  -
  趁夜急行军数小时,胶高第三大队受番
  王爱中打头,李竹亭随后,十团特务连所有官兵全副武装,悄悄离开姜家屯西大门,像一股顽强的细流,匆匆向东南方向流去。
  队伍急行军数小时后,在预定地点——高密南部的太洛村,与地委派来的艾伯英和胶县工委宣传部长李华接上了头。接着,召开了全体大会。艾伯英宣布了地委决定改编十团特务连的命令,正式公开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支队胶高第三大队的番号,由李竹亭任大队长,艾伯英任政委,王爱中任秘书,冯仞千任第一分队长,李景华任第二分队长。
  化名艾伯英的艾光楼,原名艾观城,1911年生于莒县汀水村(今属莒南县)。1931年山东省立第五中学毕业,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莒县游击队特支副书记、书记。1939年3月被国民党顽固派抓捕,敌人对其施加酷刑,身体受到严重摧残,被组织营救出狱后,回鲁东南特委养病,其间受命前往高密,协助李竹亭部起义。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随着袅袅的白色炊烟升起,往日寂静的诸城县东南部山区孙家夼村变得热闹起来。左臂上佩戴着“八路”臂章的三三两两的青年军人,热情地敲开门,走进一户一户农家,抄起墙边的扫帚、笤帚,争着帮村民打扫天井的卫生,有的还举起担杖,担起水筲,来到村前潺潺流淌的小溪为老百姓挑水。
  这支在孙家夼驻过的八路军,就是李竹亭和艾伯英率领的胶高第三大队。
  --
  脱险抵莒北特务营成立
  胶高第三大队在高密县第十区驻地大朱郭被刘文斋全部扣押缴械。八路军二支队司令部以一封“兴师问罪”的信将其解救。在莒北桑园,胶高第三大队和地委警卫二大队合编为特务营。李竹亭率部起义半个月后,才得知家人遭到孙明斋的打击报复。
  -
  凌晨途经大朱郭 遇刘文斋被缴械
  胶高第三大队进驻孙家夼之前,在高密县第十区驻地大朱郭遭遇了一场凶险。
  农历八月十六日凌晨,艾伯英进大朱郭村想联系借路行军,被顽军保安团团长兼十区区长刘文斋扣押。
  李竹亭再派王爱中进村交涉,也被扣下。
  长时间不见艾伯英和王爱中回来,李竹亭预感到情况不妙,遂率队强行进村,却因寡不敌众,被刘文斋全部扣押缴械。
  其实,在行军途中,发现前面是大朱郭,李竹亭提议绕道。他知道那是刘文斋的防区,李竹亭曾和刘文斋打过交道,知道此人是个“势利眼”。现在,主力部队八路军二支队自胶南泊里西调,再无音讯,此人很可能翻脸不认人。艾伯英说,八路军二支队驻诸城的时候,曾经连续攻克瓦店、朱解、石沟河等敌伪据点,召开了诸胶边区抗日部队联席会议,成立了联合指挥部,二支队司令刘涌被推为指挥,这个情况刘文斋是知道的,对八路军的威名刘文斋应该还是忌惮的。哪想到,刘文斋以为方圆几百里没有八路军主力,他可以白捡个便宜,把李竹亭的特务连收编,自己的实力就扩大了。于是,不管艾伯英拿出八路军的证件,也不管李竹亭、王爱中等怎么解释,一口咬定李竹亭的队伍跟着孙明斋投靠了日本人,应该予以缴械扣押,还毒打了李竹亭和艾伯英。
  -
  姜培英送信解危困,起义军移驻孙家夼
  李竹亭趁着姜培英来看他,悄悄告诉姜培英,想办法出去找驻高家庄的胶县工委。姜培英是军需官,身上携带着一些钱币,他找机会给站岗的士兵送上了“好处费”,得以脱身。
  姜培英到高家庄找到了胶县工委留守的同志,听说郭有邻和崔介都住在鲁山附近的孙家夼,他急忙又赶到了孙家夼。正在为迎接起义部队准备食宿的崔介等人一听说发生了胶高第三大队被刘文斋扣押的事情,大为吃惊。
  崔介同郭有邻分析了情况,立即以八路军二支队司令部的名义,提起笔来,“刷、刷、刷”,在盖了二支队司令部关防的信笺上,写了一封兴师问罪的信,派姜培英送给刘文斋(一说来回送信的人是李华)。
  信中立即让艾伯英率领全部人枪归队,“如有差错,我部自当开抵大朱郭同他们汇合。”
  次日上午,刘文斋接到这封信,一看傻了眼,出了一身冷汗。他盘算,八路军二支队就在诸城县障日山,自己把八路军得罪了,二支队一个晚上就能赶到大朱郭,把他的团部给端了。刘文斋自叹触了霉头,慌忙从团部跑到自己在大朱郭的私宅,把与八路军关系尚好、在高密南乡和胶县西南乡有些声望的六团团长任赞亭请来,请他出面讲和。
  等崔介和郭有邻赶到大朱郭刘文斋团部,任赞亭出来迎接他们。刘文斋自知闯了祸,未敢露面。任赞亭说,人枪已经发还,对挨打的艾参谋和李竹亭团长,都作了治疗,还要赔偿医药费,云云。
  崔介坚持要刘文斋前来面见,郭有邻也帮腔。任赞亭又连连拱手,道:“看在老夫的面上,贵军宽怀大量,就不必和文斋计较了吧。”崔介看到此行目的已经达到,便和郭有邻一起,去看望了李竹亭、艾伯英等人。
  下午,在崔介、郭有邻的引领下,胶高第三大队全体指战员到达诸城县琅古尧。再一日,移驻孙家夼,这里有地下党支部,部队在此歇息休整。第二分队队长李景华后来回忆,这年(1939年)九月在孙家夼,李竹亭问他:“你愿不愿意参加共产党?”他说:“当然愿意了!”经过李竹亭介绍,他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
  接受合编担任营长 家人受牵连遭报复
  1939年10月初的一天上午,已从莒南莲子坡转移到莒北桑园的地委书记高克亭、地委组织部长李仲林、地委警卫二大队大队长谢辉等领导,带着地委、县委干部和部分指战员来到村口,等候崔介、李竹亭、艾光楼和胶高第三大队的指战员。
  李竹亭、王爱中等人到了村口,崔介将他们介绍给高克亭、李仲林、谢辉等领导。
  欢迎胶高第三大队的大会在村里的一棵古槐下召开。高克亭代表地委宣布,胶高第三大队(有100余人枪)和地委警卫二大队(有300余人枪)合编为地委特务营,李鄂(李竹亭从此时起正式改用此名)任地委特务营营长。这个特务营下设四个连,是地委直接掌握的主要兵力。
  李竹亭率部起义后,《大众日报》于1939年11月7日在头版左下角,刊载了一篇新闻,标题为《胶县伪军大部反正》,内容如下:“胶东县敌伪三大队队长李竹亭,于上月二十七日率所部反正,现已为我八路军正式改编。”其实,该部起义时间是1939年9月27日(农历八月十五),地点最早在高密县。
  1997年10月,86岁高龄的高克亭(曾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在回忆录中评价李竹亭部起义“是鲁东南区最早的一次伪军反正”。其实,起义前,李竹亭部已接受了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支队胶高第三大队的番号。
  李竹亭率部起义半个月后,一封被揉皱了的家书辗转到了他的手上,是当家的三大大李瑞林亲自写的。原来,孙明斋知道李竹亭投了八路军,领着人到梁家屯抄家,把李瑞林抓去,打了一顿。全家人凑钱,到处借钱,又把家中的粮食卖了,才凑够了赎金,把李瑞林赎出来,老人回家大病一场。李竹亭的妻子刘爱玲当时幸亏藏在顶棚上,躲过了孙明斋手下官兵端着刺刀、到处戳刺的搜捕。李瑞林告诉侄子李竹亭,跟着八路军好好干,有空儿回家看看。可惜,李竹亭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乡。
  --
  回眸举义英豪各有贡献
  李鲁泉(前左)、仪荣斋(前右)等合影
  李健夫妇
  时光荏苒,当年与李竹亭一同举起义旗的战友们、支持李竹亭的家人们后来境况如何?战友们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有的为国捐躯,有的为人民奋斗一生;李鲁泉送李竹亭的一双儿女参加革命,自己以医术特长报效家乡。回眸历史,他们都应被铭记。
  -
  李竹亭任职东北再婚 刘爱玲带大李健兄妹
  1940年夏,五地委所辖特务营划归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旅建制,王云五任营长,谷凤鸣任教导员,李竹亭(李鄂)则调任二旅和滨海军区卫生处处长。后来,他任东北挺进纵队第一师卫生部部长、东北军区总卫生部医政科科长、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沈阳卫生局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辽宁分院院长、辽宁省卫生厅副厅长兼辽宁中医学院院长等职。1949年在东北娶妻。自1939年9月27日(农历八月十五)率部离开姜家屯,直至1995年1月去世,故乡高密只萦绕在他的梦中。李竹亭原则性很强,在东北工作期间,家乡有亲戚找他“走走后门”,办点事情,他从不点头,以致于有的亲戚气得不再上门。
  刘爱玲将李竹亭遗下的一双儿女李健、李志美拉扯长大。长子李健,1945年12月在高密城郊区参加革命工作,后来南下,任河南省镇平县团县委书记,河南省团省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兼《河南青年》杂志社总编辑,河南省委办公厅秘书、秘书处副处长、办公厅副主任兼秘书处长、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河南省政协常委等职。他将刘爱玲当生身母亲看待,并为她养老送终。
  -
  艾光楼过度劳累辞世 王爱中袭击战中捐躯
  1939年9月27日晚上,李竹亭率部起义后,化名艾伯英、担任胶高第三大队政委的艾光楼,在大朱郭被刘文斋扣押缴械,遭到殴打,吐了很多血。回到根据地后,1940年3月,莒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艾光楼任民政科长,后代行县长职权。1941年1月,艾光楼任莒中行署主任。因过于劳累,致旧疾复发,昼夜吐血不止,于1941年3月10日辞世。年仅30岁。其遗骨被安葬于鲁东南烈士陵园。
  被李竹亭视为“军师”、对发动李竹亭所部起义作出重大贡献的王爱中,在胶高第三大队和地委警卫二大队合编为特务营后,担任该部连长。因指挥作战有勇有谋,先后被提拔为滨海军区司令部和山东纵队二旅六团参谋、莒中独立营副营长、海赣独立团参谋长、滨海军区独立二旅参谋长。1945年9月,在陇海铁路瓦窑、草桥袭击战中,英勇捐躯。年仅34岁。其英名刻在江苏省赣榆县抗日山上的“抗日英雄纪念碑”上。
  -
  李丹钧地下工作遇害,仪荣斋成立村党支部
  力促李竹亭率部起义的李丹钧,奉命留在高密做地下工作。1939年10月任中共高密县委委员、铁道大队大队长,1940年3月5日在空冲水村被顽固派捕去,半个月后被活埋于胶县朱陈沟。一同被害的还有中共高密县委书记、铁道大队政委孔楚白(沂水县孔家庄人)。1939年9月27日深夜,在高密县太洛村被任命为胶高第三大队第一分队长的朱公村人冯仞千,后来被逐级提拔为八路军某部营长,1944年在莒县指挥作战牺牲。他们两人的英名都镌刻在耸立于拒城河村的“高密县抗战烈士殉难塔”上(冯仞千写为“冯仁千”)。
  李竹亭的舅家表兄弟仪荣斋,也跟着他学过医。起义后,在部队入了党,家里来信,让仪荣斋回来结婚。他应父母之命结婚后,没有返回部队,失掉了组织关系。1942年9月,原任胶高第三大队第二分队长的李景华奉命回高密恢复和发展党组织,李景华到仪家村找到仪荣斋,恢复了他的组织关系,并在他家设立了一个地下联络点。不久,仪家村成立党支部,仪荣斋成为首任村支书。解放战争时期,仪荣斋当过高密县济民药房经理。新中国建立后,他调往即墨县工作,担任过即墨县人民医院院长。
  -
  李鲁泉回乡挑重担 照顾家人为党工作
  曾与李竹亭一同开过医院、1939年9月跟随其起义的李鲁泉在特务营里入了党。后来,当家的三大大(李鲁泉的生父)给他来信,称李竹亭当了“八路”不在家,一大家子人常受鬼子、汉奸、地痞欺负,老人们身体也不好,要他回家照料。听了父亲的话,他要离队回乡。李竹亭本想把堂弟李鲁泉拦下,让他继续留下来抗日,无奈李鲁泉去意已决,遂送他到了村口。分别时,李竹亭将几张在敌占区通行的“汉奸票”硬塞到李鲁泉的口袋里,攥着李鲁泉的手,说:“兄弟!我没挡下你。你回到咱老家,要记着继续给共产党做事,帮着刘爱玲拉扯拉扯那两个孩子。一大家子人,就指着你了……”言未毕,泪已流。李鲁泉也很激动,他使劲抓着李竹亭的手,哽咽着说:“大哥……你就放心吧……”
  李鲁泉自莒北赶回梁家屯,一边开着药房赚钱贴补家用,一边逐步代替父亲,挑起了主持家事的重担。他对李竹亭留在家中的两个孩子李健、李志美不但视如己出,拿着他们比对自己的孩子还上心。1946年初,他托人介绍李健到中共滨北地委创办的滨北中学学习一年半,这为李健后来在革命的道路上获得长足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李志美初中毕业后面临失学,李鲁泉想办法把她送到淄博建筑学校上学。后来,李鲁泉又专程送李志美去了沈阳,使李志美与失散了十多年的父亲团聚,并得以在沈阳一所卫生学校就学,毕业后当了一名医生。
  李鲁泉自从回到梁家屯,不忘大哥李竹亭的嘱托,继续为共产党做事,先后介绍家乡多名子弟前往鲁东南抗日根据地参加了八路军或党组织。李竹亭的老部下李景华,于1942年9月被滨海地委派回高密县恢复党组织,曾多次住到梁家屯李家大院,在李鲁泉的协助下,秘密发展党员,侦察敌情。解放战争初期,李鲁泉发挥医术特长,积极救治解放军伤员,热情给共产党的县区干部、武工队员治病,受到了县委书记和县长的夸赞和重用,担任了高密县济民医院首任院长、高密县民主政府第一任卫生科(县卫生局长前身)科长。新中国建立后,他还被推荐为山东省政协委员,先后五次当选高密县人大代表。
  -
  本期图片由邱昭山及李竹亭亲属提供
  参考资料:《高密党史人物第一辑》(鞠维积撰稿),《胶高游击第三大队始末》(李鄂回忆,鞠维积、张其胜整理),高克亭回忆录《我的革命生涯》,崔介《回忆胶高第三大队起义》,郭有邻《在高密建立抗日武装》,《中共高密党史大事记(1921—1949)》等。李竹亭的亲属李丹锡、李志芳、周立新等为本文采写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