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8-18 21:56
鄌郚总编

蒯宪与潍坊金石文化

  蒯宪与潍坊金石文化
  -
  潍坊自古以来就是金石文化重镇,发展至今,金石文化的艺术传承展现出新的风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不光拥有宝贵的金石文化遗产,更拥有卓有成就的领军人物及众多金石文化艺术爱好者。6月18日,“稽古斯在·蒯宪金石书法艺术漫谈”在潍坊日报社四楼记者驿站举行,这是画都沙龙升级后举办的首期潍坊文化沙龙活动。来自潍坊市书法篆刻界、美术界、文艺评论界、收藏界的众多大咖齐聚一堂,共同感受金石书法的独特魅力。
  图为蒯宪作品《楚公钟颖拓题识》。
  主编:马道远 副主编:李海滨
  编辑:台 可 美 编:许茗蕾
  校对:曾艳(01、08)代进(02-03)封敏(04-05)王明才(06-07)
  欢迎广大读者提供新闻线索并提出宝贵意见,本周刊邮箱为56352618@qq.com
  本报周一至周六出版
  -
  潍坊文化沙龙首秀 蒯宪漫谈金石书法艺术
  蒯宪向来访嘉宾介绍作品。
  潍坊文化沙龙——蒯宪金石书法艺术漫谈现场
  蒯宪篆刻印屏作品《稽古斯在》。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燕
  6月18日,“稽古斯在·蒯宪金石书法艺术漫谈”在潍坊日报社四楼记者驿站举行,这是画都沙龙升级后举办的首期潍坊文化沙龙活动。来自潍坊市书法篆刻界、美术界、文艺评论界、收藏界的众多大咖齐聚一堂,共同欣赏书法艺术,感受金石书法的独特魅力。活动现场,嘉宾们围绕蒯宪其人其事其作品展开热烈讨论,对他长期潜心金石书法艺术研究、书法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扎实的功力给予高度评价。
  -
  蒯宪档案
  中国书法篆刻家,师从清代著名金石家陈介祺后人陈君藻先生,研习篆隶兼及篆刻。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理事,篆刻委员会委员、篆书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第三、四、五届副主席,篆刻委员会主任,先后担任全国篆刻展、全国刻字展、全国篆书展、全国新人新作展、西泠印社海选及山东泰山文艺奖评委。现为西泠印社社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山东印社副社长、潍坊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万印楼印社社长、潍坊市文化馆研究馆员。
  -
  提前到场,感受金石书法魅力
  一走进潍坊日报社四楼记者驿站大厅,便看到墙壁上悬挂着蒯宪的十余幅金石书法作品,神奇古奥的篆书、典雅古朴的篆刻朱印、奔放不羁的章草题跋……笔墨间透露着他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创作能力。
  苍劲有力的金石书法旁,几盆造型优美的盆景疏密有致,点缀其间,更显格调高雅。一路轻步细赏,沉醉其中,享受其独特的美学意蕴。
  活动开始尚早,却有不少慕名而来的书法爱好者提前到场,纷纷驻足欣赏、拍照、轻声讨论交流。“纵观蒯老师的篆刻作品,无论是秦汉印一路,还是古玺鸟虫风格印,都蕴含各个时代的气息,同时也会看到很多印章图式都有对经典印章的传承融合;具有《平复帖》风格的章草题跋,更是气息高古,率意十足。”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坊子区博物馆副馆长陈其发说。
  -
  年近七旬,分享多年创作心得
  蒯宪,68岁,是地地道道的潍坊人,师从清代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后人陈君藻先生。蒯宪母亲祖上与陈介祺父同胞,母亲的祖父、父亲皆为潍上书法名家。受家庭的熏陶和影响,耳濡目染,蒯宪从小与书法、篆刻结缘,擅长甲骨文、篆书、篆刻、章草等,艺术成就颇高。
  蒯宪师古不泥古,有着自己的艺术主张,潜心研究,致力于艺术创作,其治学成就、为艺精神值得同行推崇和褒扬。其书法笔性率意灵活、劲健爽利,特别是篆刻以汉印为基础,既有甲骨锲刻的感觉,又有金石韵味。
  此次受邀参加潍坊文化沙龙活动,蒯宪围绕书法与金石艺术这一主题,分享了他多年来书法创作的心得体会。“这些都是我近几年创作的作品,较全面地体现了我的艺术观念、创作模式和书风面貌,希望得到同行的指导和交流。”蒯宪说。
  -
  嘉宾齐聚,热烈讨论金石艺术
  活动现场,嘉宾们围绕蒯宪的书法与金石艺术展开热烈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气氛和谐热烈。
  “我与蒯老师认识多年,对其书法比较熟悉,但此次再见蒯老师的书法作品,令我耳目一新,对他的艺术创作又有了新的认识,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于希宁艺术馆馆长张卫华说。
  陈介祺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张荀表示,蒯宪在书法、篆刻、金石、古文字方面均卓有造诣,其书法诸体兼擅,特别是甲骨文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在金石、古文字方面,蒯先生身上流淌着簠斋先生家族的血脉和文脉,其书法、篆刻、题识无不洋溢着浓浓的金石气,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更是我们的楷模。”张荀说。
  我与金石书法
  -
  艺术思想应该体现于作品之中
  我与书法篆刻结缘,始于家庭的熏陶和影响。母亲祖上官侨与簠斋陈介祺父官俊同胞,母亲的祖父陈柏岩、父亲陈筱岩皆为潍上一时书法名家。儿时,外婆时常讲一些陈氏及二岩先生的逸事,家中还保存着簠斋监拓的诸如毛公鼎、天亡簋、琅琊刻石、曹望憘造像石之类金石拓本,刻有“伟堂夫子”“寿卿清玩”的毛笔,官侨以下各辈印章等文房用品。父亲素与一批学养深厚的文化人有过往,由父亲引荐我得以向他们请教书法、篆刻。更重要的是在当时学校废教的情况下,他们指导我读一些文史经典和与书法、篆刻相关的书籍,为后来发展积累了基础。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调入文化单位,组织社会文化活动、辅导基层之外,从事专业创作和研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个人的艺术观念、创作模式和书风面貌。我认同“字如其人”之说,认为作品是书家道德追求和艺术修养的外化,艺术风格是作者审美取向的反映。
  之于华丽,我更追求朴素;之于繁复,更倾向简单;之于浓烈,更希望平淡;之于人为,更崇尚自然,万象生于自然其间也。总想以此物化于作品之中,然而又总是不能尽如己意。但我还是相信,艺术家以作品立世,其艺术思想应该体现于作品之中。
  由此,我注重书法作品的思想性,思想决定境界、品格、气局,故思想性又有普遍意义。思想性具体于一件作品可能并不显见,而纵观全部(包括作者的全部和全部的作品)却始终客观存在其中。我并不认为书法家自然就是思想家,只是想强调书法创作过程以及书法作品所呈现的理性思维和文化价值的追寻。
  -
  学术思路所能打破的创作樊篱
  随着金石学的兴盛,清末至民国间金文书写备受重视。其章法布白多依器物铭文格式排列,笔法看重金石气息。我较欣赏商周彝器中徽号、少字数铭文形式,注重表现金文奇异瑰丽的图案性和古典的造型美,笔法力求突破平实匀停、敦厚端重,揉以行草笔蕴,赋予作品自由清新、率真天然、蓬勃积极的时代感,或再以他体题跋,呈现新的视觉效果。
  甲骨文出土后,人们重视其考古、文献和文字学价值,而探求其艺术特质的研究却少有创获,以至于新中国成立前后,书家大都仍以金文笔意书写甲文,结体规范整饬,章法一如其他书体,并无特色。甲骨文与金文虽然同属古文字,使用朝代先后相连,且有并列使用的时期,但在艺术特征上存有明显的差异。甲文载体是兽骨,金文是青铜;甲文以刀锲刻,金文以范铸造。从文字学角度分析,甲文象形意味更浓,金文相对抽象规范。两相比较,甲文更具原始混沌的美学价值,而这种独特价值的存在为丰富甲文的艺术表现提供了可能。
  篆书创作还有一个绕不过的重要问题就是用字。特别是甲骨文中能为创作所用之字只千余,这无疑是一大限制和障碍。创作者能做的不是突破限制,排除障碍,而是遵守法则,在规定的空间内完成规定的动作。如果能以“带着镣铐舞蹈”形容格律诗写作,那么借此形容甲骨文书法创作也丝毫不算过分。
  与作品思想性比较,创作模式似更具方法论的性质。以学术之视野把握书法艺术发展脉络,超越时代、地域、门派诸限制,特别是突破书体之间樊篱,取长补短、杂糅融合而形成自家风格路数,似应是当代书法创新的正途;以学术之手段解决文辞斟酌、故字取舍等实际问题,似亦应是篆书及篆刻创作方法的正确选择吧。
  -
  应遵循篆刻艺术的本体规律
  中国金石学至清末,山左乃重镇,潍县陈介祺乃领军旗帜,其收藏之丰富,鉴赏之精当无人能出其右。既使今天传统金石学为现代考古学、语言文字学及书法、篆刻等艺术学科分解取代,而陈介祺的学术思想仍影响深远,其考古、传古的方法仍具有现实意义。老一代金石学者考据古物之笔记、手札、题识等不仅蕴含着学问智慧和人文情怀,而且还丰富了书法的艺术表现样式。
  篆刻虽然与书法有密切的关联,却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我们似乎应遵循其本体的规律,着重表现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而任何试图美术化和强调技术化的倾向只会降低其欣赏品味,最终消解其固有的文化历史价值。我不反对篆刻创新,注意到一些富有原创精神和卓有成果的实践;我也赞同篆刻艺术领域的拓展和审美观念的外衍,只是不主张勉力强牵;我还同意“印从书出”,探索将书法所承载的意蕴印化于篆刻之中,使印面及边款更具写意情调,相对于工艺制作更加凸显人文因素。以上观点在我的篆刻作品中或有体现。
  新的时代文化繁荣,书法热潮经久不衰,其间流派纷呈,主义彰显,名家辈出。如果依然墨海艺潮,我愿随波逐流;若过分喧嚣浮躁,我还是想清寂一些,不知道这样是不是真我,也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人生的美学追求。
  蒯宪
  02-03图/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驰(署名除外)
  -
  潍坊文化沙龙首秀 蒯宪漫谈金石书法艺术
  蒯宪向来访嘉宾介绍作品。
  潍坊文化沙龙——蒯宪金石书法艺术漫谈现场
  蒯宪篆刻印屏作品《稽古斯在》。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燕
  6月18日,“稽古斯在·蒯宪金石书法艺术漫谈”在潍坊日报社四楼记者驿站举行,这是画都沙龙升级后举办的首期潍坊文化沙龙活动。来自潍坊市书法篆刻界、美术界、文艺评论界、收藏界的众多大咖齐聚一堂,共同欣赏书法艺术,感受金石书法的独特魅力。活动现场,嘉宾们围绕蒯宪其人其事其作品展开热烈讨论,对他长期潜心金石书法艺术研究、书法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扎实的功力给予高度评价。
  蒯宪档案
  中国书法篆刻家,师从清代著名金石家陈介祺后人陈君藻先生,研习篆隶兼及篆刻。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理事,篆刻委员会委员、篆书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第三、四、五届副主席,篆刻委员会主任,先后担任全国篆刻展、全国刻字展、全国篆书展、全国新人新作展、西泠印社海选及山东泰山文艺奖评委。现为西泠印社社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山东印社副社长、潍坊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万印楼印社社长、潍坊市文化馆研究馆员。
  -
  提前到场,感受金石书法魅力
  一走进潍坊日报社四楼记者驿站大厅,便看到墙壁上悬挂着蒯宪的十余幅金石书法作品,神奇古奥的篆书、典雅古朴的篆刻朱印、奔放不羁的章草题跋……笔墨间透露着他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创作能力。
  苍劲有力的金石书法旁,几盆造型优美的盆景疏密有致,点缀其间,更显格调高雅。一路轻步细赏,沉醉其中,享受其独特的美学意蕴。
  活动开始尚早,却有不少慕名而来的书法爱好者提前到场,纷纷驻足欣赏、拍照、轻声讨论交流。“纵观蒯老师的篆刻作品,无论是秦汉印一路,还是古玺鸟虫风格印,都蕴含各个时代的气息,同时也会看到很多印章图式都有对经典印章的传承融合;具有《平复帖》风格的章草题跋,更是气息高古,率意十足。”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坊子区博物馆副馆长陈其发说。
  -
  年近七旬,分享多年创作心得
  蒯宪,68岁,是地地道道的潍坊人,师从清代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后人陈君藻先生。蒯宪母亲祖上与陈介祺父同胞,母亲的祖父、父亲皆为潍上书法名家。受家庭的熏陶和影响,耳濡目染,蒯宪从小与书法、篆刻结缘,擅长甲骨文、篆书、篆刻、章草等,艺术成就颇高。
  蒯宪师古不泥古,有着自己的艺术主张,潜心研究,致力于艺术创作,其治学成就、为艺精神值得同行推崇和褒扬。其书法笔性率意灵活、劲健爽利,特别是篆刻以汉印为基础,既有甲骨锲刻的感觉,又有金石韵味。
  此次受邀参加潍坊文化沙龙活动,蒯宪围绕书法与金石艺术这一主题,分享了他多年来书法创作的心得体会。“这些都是我近几年创作的作品,较全面地体现了我的艺术观念、创作模式和书风面貌,希望得到同行的指导和交流。”蒯宪说。
  -
  嘉宾齐聚,热烈讨论金石艺术
  活动现场,嘉宾们围绕蒯宪的书法与金石艺术展开热烈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气氛和谐热烈。
  “我与蒯老师认识多年,对其书法比较熟悉,但此次再见蒯老师的书法作品,令我耳目一新,对他的艺术创作又有了新的认识,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于希宁艺术馆馆长张卫华说。
  陈介祺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张荀表示,蒯宪在书法、篆刻、金石、古文字方面均卓有造诣,其书法诸体兼擅,特别是甲骨文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在金石、古文字方面,蒯先生身上流淌着簠斋先生家族的血脉和文脉,其书法、篆刻、题识无不洋溢着浓浓的金石气,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更是我们的楷模。”张荀说。
  我与金石书法
  艺术思想应该体现于作品之中
  我与书法篆刻结缘,始于家庭的熏陶和影响。母亲祖上官侨与簠斋陈介祺父官俊同胞,母亲的祖父陈柏岩、父亲陈筱岩皆为潍上一时书法名家。儿时,外婆时常讲一些陈氏及二岩先生的逸事,家中还保存着簠斋监拓的诸如毛公鼎、天亡簋、琅琊刻石、曹望憘造像石之类金石拓本,刻有“伟堂夫子”“寿卿清玩”的毛笔,官侨以下各辈印章等文房用品。父亲素与一批学养深厚的文化人有过往,由父亲引荐我得以向他们请教书法、篆刻。更重要的是在当时学校废教的情况下,他们指导我读一些文史经典和与书法、篆刻相关的书籍,为后来发展积累了基础。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调入文化单位,组织社会文化活动、辅导基层之外,从事专业创作和研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个人的艺术观念、创作模式和书风面貌。我认同“字如其人”之说,认为作品是书家道德追求和艺术修养的外化,艺术风格是作者审美取向的反映。
  之于华丽,我更追求朴素;之于繁复,更倾向简单;之于浓烈,更希望平淡;之于人为,更崇尚自然,万象生于自然其间也。总想以此物化于作品之中,然而又总是不能尽如己意。但我还是相信,艺术家以作品立世,其艺术思想应该体现于作品之中。
  由此,我注重书法作品的思想性,思想决定境界、品格、气局,故思想性又有普遍意义。思想性具体于一件作品可能并不显见,而纵观全部(包括作者的全部和全部的作品)却始终客观存在其中。我并不认为书法家自然就是思想家,只是想强调书法创作过程以及书法作品所呈现的理性思维和文化价值的追寻。
  -
  学术思路所能打破的创作樊篱
  随着金石学的兴盛,清末至民国间金文书写备受重视。其章法布白多依器物铭文格式排列,笔法看重金石气息。我较欣赏商周彝器中徽号、少字数铭文形式,注重表现金文奇异瑰丽的图案性和古典的造型美,笔法力求突破平实匀停、敦厚端重,揉以行草笔蕴,赋予作品自由清新、率真天然、蓬勃积极的时代感,或再以他体题跋,呈现新的视觉效果。
  甲骨文出土后,人们重视其考古、文献和文字学价值,而探求其艺术特质的研究却少有创获,以至于新中国成立前后,书家大都仍以金文笔意书写甲文,结体规范整饬,章法一如其他书体,并无特色。甲骨文与金文虽然同属古文字,使用朝代先后相连,且有并列使用的时期,但在艺术特征上存有明显的差异。甲文载体是兽骨,金文是青铜;甲文以刀锲刻,金文以范铸造。从文字学角度分析,甲文象形意味更浓,金文相对抽象规范。两相比较,甲文更具原始混沌的美学价值,而这种独特价值的存在为丰富甲文的艺术表现提供了可能。
  篆书创作还有一个绕不过的重要问题就是用字。特别是甲骨文中能为创作所用之字只千余,这无疑是一大限制和障碍。创作者能做的不是突破限制,排除障碍,而是遵守法则,在规定的空间内完成规定的动作。如果能以“带着镣铐舞蹈”形容格律诗写作,那么借此形容甲骨文书法创作也丝毫不算过分。
  与作品思想性比较,创作模式似更具方法论的性质。以学术之视野把握书法艺术发展脉络,超越时代、地域、门派诸限制,特别是突破书体之间樊篱,取长补短、杂糅融合而形成自家风格路数,似应是当代书法创新的正途;以学术之手段解决文辞斟酌、故字取舍等实际问题,似亦应是篆书及篆刻创作方法的正确选择吧。
  -
  应遵循篆刻艺术的本体规律
  中国金石学至清末,山左乃重镇,潍县陈介祺乃领军旗帜,其收藏之丰富,鉴赏之精当无人能出其右。既使今天传统金石学为现代考古学、语言文字学及书法、篆刻等艺术学科分解取代,而陈介祺的学术思想仍影响深远,其考古、传古的方法仍具有现实意义。老一代金石学者考据古物之笔记、手札、题识等不仅蕴含着学问智慧和人文情怀,而且还丰富了书法的艺术表现样式。
  篆刻虽然与书法有密切的关联,却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我们似乎应遵循其本体的规律,着重表现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而任何试图美术化和强调技术化的倾向只会降低其欣赏品味,最终消解其固有的文化历史价值。我不反对篆刻创新,注意到一些富有原创精神和卓有成果的实践;我也赞同篆刻艺术领域的拓展和审美观念的外衍,只是不主张勉力强牵;我还同意“印从书出”,探索将书法所承载的意蕴印化于篆刻之中,使印面及边款更具写意情调,相对于工艺制作更加凸显人文因素。以上观点在我的篆刻作品中或有体现。
  新的时代文化繁荣,书法热潮经久不衰,其间流派纷呈,主义彰显,名家辈出。如果依然墨海艺潮,我愿随波逐流;若过分喧嚣浮躁,我还是想清寂一些,不知道这样是不是真我,也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人生的美学追求。
  蒯宪
  02-03图/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驰(署名除外)
  -
  醉心书法篆刻长期研究积累
  孙敬明 中国先秦学会常务理事 潍坊市博物馆资深研究员
  多年前,蒯宪先生、沈光伟先生、封思孝先生在北京办展,名动京城。去年蒯先生办展览,我去参观,那天雨雪交加,今早活动开始前也下雨,可谓是“时至仲夏,天地交泰,云播雨降,翰墨华滋,万千气象”。
  大家怀着对潍坊金石文化,对蒯先生的仰望之忱,相聚于潍坊日报社这个文化宝殿,共享这场艺术盛会。潍坊作为金石之都,从陈介祺一辈传承下来,前有郭味蕖、陈寿荣、陈君藻,现有蒯宪。书法篆刻涉及金石学,金石学涉及考古学。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不断,最重要的就是汉字。
  中国的金石学是从考古学演变过来的,潍坊的考古学、金石学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当年陈介祺在北京拜于阮元门下,从十几岁就收集玺印,并得到父亲陈官俊的支持,可以说渊源已久。陈家传承已是八代、200多年了,蒯先生是陈家的外甥,血脉有遗传基因,且他把书法篆刻当成学问来研究,他今天的成就,是夜以继日、长期积累、认真研究、学习的结果。
  -
  用“三个并重”谈蒯宪书法艺术
  丁汉邦 潍坊技师学院院长
  今天的潍坊文化沙龙群贤毕至,各位专家、老师的点评既专业又幽默风趣,充分展示了潍坊的文化实力,这样的艺术雅集进一步推动了“东亚文化之都”创建。
  我对蒯宪老师雅慕已久,今天用“三个并重”来谈一谈。首先是学养与技术并重。潍坊的书法氛围浓厚,特别是在蒯宪、纪君等人的带领下,潍坊的书法艺术位于全国前列。蒯宪老师以学养为领先,其艺术成就推动了潍坊书法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蒯宪老师在书法技术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由甲骨文向草书转化,大胆用锋,变化丰富,极尽浑然之妙,这在全国不可多见。
  其次是继承和创新并重。蒯宪老师的作品既高古又现代,注重形式上的创新与探索,在颜色布局上有装饰性,颇具现代性。
  最后是创作与教育并重。蒯宪老师的创作在全国乃至东亚文化圈都有很大的影响。在书法教育上,蒯宪老师虽然没有在大学任教,但他多年来以各种形式推动潍坊书法发展,传道授业解惑,带出了一大批优秀学生,推动了潍坊的文化发展。如果说蒯老师是艺术界的一棵大树,那么他的学生与其共同成为一片森林,这片森林成为潍坊文化的又一个高峰,成为人人向往、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一片热土和圣地。
  -
  为雅集献诗,书道觅金石
  高增光 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 服务中心主任
  我是潍坊市文化馆馆长,蒯宪先生是潍坊市文化馆研究馆员、理事长,有着这样的机缘,我在这里也说几句。
  “沙龙”原本是泊来词,这类活动,在中国古代叫“雅集”。魏晋时期,有建安七子的邺下游、竹林七贤的竹林雅集,当然最著名的是有王羲之参加的兰亭雅集。古代的雅集都会作诗,我以活动的主题“稽古斯在”为题,斗胆为今天的雅集献诗一首,博大家一笑,也作为今天活动的概括:“嵇叔夜之竹林兮,古文人好雅集。斯潍畔之高士兮,在书道觅金石。”
  -
  作品“很讲究”,极具音乐美感
  王居明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中国美协会员 潍坊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蒯宪先生是当代书坛的优秀代表人物,也是潍坊文化界的杰出人物,他用自己的杰出艺术成就为潍坊金石之都夯实了学术的根基。
  品读蒯先生作品,无论是书法还是篆刻,给人总的印象是冼练、精准、干净。用潍坊话说就是“很讲究”。这源自蒯先生的修养和学识,也源于他对艺术的敬畏和对人生的透彻领悟。
  蒯先生的书法作品不仅彰显出书法美术的特征,还具有结构、线条、章法之美,而且极具画面美感,特别是书写过程中笔势的节奏和墨色精微而丰富的变化,使其作品极具绘画美意和音乐美感。可以说,蒯先生的作品不仅可看,而且可听、可闻。他为人谦诚不失傲骨,处事冷静且豁达。他在任市书协主席时,敬重养贤,激励后学,为潍坊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蒯先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
  基于古代原貌,丰富创作风格
  纪君 山东省书协副主席 潍坊市书协主席
  说到蒯宪老师的书法,那就必须要提到他的甲骨文。蒯宪老师不仅善于传承,还善于创新,我们今天看到他的甲骨文,是在古代原貌基础上,又丰富了自己的创作风格,把大篆的丰厚、小篆的简约等融汇到甲骨文创作当中,让我们看到了一系列大气磅礴、非常精彩的甲骨文画面,除了精神博大还有字形的博大。蒯先生的甲骨文大字创作正如古人所说的“密不透风”一样,是全国首屈一指的,也是非常难得的。
  蒯先生书法作品当中墨色变化也非常出彩,有非常强烈的层次感。蒯先生的篆刻作品可以说是“书存金石气,室有蕙兰香”。同时,也体现了金石气的原貌和书法作品的神采。蒯先生的篆刻作品也体现出他的书法底蕴,正所谓“书印相近,风格一致”。
  -
  拥有深厚文化底蕴艺术魅力尽显无余
  时振华 潍坊美协名誉主席、潍坊同志画社社长
  国画和书法看似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但自古以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国画用笔的表现来自于书法的笔法,所以称之为“写”意画。我和蒯老师都有着对传统书画的师承,交流用笔笔法的心得比较多。欣赏蒯老师的书法也是从一个画家的角度去感受其艺术的魅力。
  所谓书画同源,也就是都源于抽象的线条,书法更加概括和抽象,绘画趋于形象和写意。但是,基本语言来源于几千年演化出来的极为丰富又有意味的“线”。它显现了每个书画家的神经末梢,所以,才有了“书”如其人,“画”如其人的说法。黄宾虹先生讲“画画当如写字法”——这是画中国画的秘诀!因此,我读蒯老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积淀又有现代创新意识的书法,是以抽象美的绘画因素来欣赏的。
  -
  多次走出国门,传播金石文化
  齐鲁滨 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 潍坊学院教授
  潍坊是文化重镇,正在积极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东亚文化隶属于汉文化圈,而汉文化的重要标志就是汉字。历史上日本、韩国与当年的南越等国家就有使用汉字的传统,包括现在的新加坡,更是直接使用我们的汉字简化字。
  说到汉字,就不得不提金石文化,蒯宪是潍坊金石文化的杰出代表,可以说是一位“文化英雄”。我与他交往40年,对其学术成就、艺术造诣,都深有了解。从古至今,潍坊的金石书法艺术氛围浓郁,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名声大噪,吸引了各国学者慕名前来学习交流。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潍坊每年都组织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的书法家、教育工作者、学者等纷纭而至,学习金石文化。不仅如此,潍坊的金石文化还走出潍坊,走向世界。为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蒯宪十数次走出国门,出访日本、韩国及欧美各国,举办展览,传播潍坊的金石文化。如今潍坊的金石文化享誉海内外,蒯宪做为文化的使者,功不可没。
  -
  学问探究与艺术创作双楫并进
  张卫华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于希宁艺术馆馆长
  蒯老师的艺术成就已被社会广泛认可。特别是他的古文字书法创作,在国内独树一帜,体现出与潍坊地域文化金石传统的密切联系,可谓缘源有自。
  近几年来,随着书协领导职务的退出,他慢慢淡出社会活动,潜心于碑帖题识,古印考释等金石学学术研究,佳作频出且愈来愈学者化。同时他特别关心金石学交流与传播,体现出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
  -
  作品兼具高度与深度,引领新时代艺术潮流
  谭卫 万印楼印社副社长、秘书长
  蒯宪老师饱览诗书,艺术学问高,涉猎范围广,尤其是在甲骨文、金文、篆书等方面有其独特见解,并将其运用在篆刻艺术当中,是把书法融入到篆刻艺术中成功的典范。
  提到蒯宪老师的篆刻创作,就离不开对书法创作的理解,他在甲骨文、金文、篆书、章草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见地。其实,无论是哪种书法,文字的结构、独白、格调等方面都是相近的,蒯老师对文字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并运用到日常创作中。
  蒯老师经常参加全国重要的书法展览,在书法上开阔了眼界,创作出的作品既有高度又有深度,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创作水平,还对潍坊中青年一代的书法篆刻创作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引领和推动作用。
  在书法艺术创作风格上,蒯老师既有传统又有创新,他的艺术风格走在了潍坊书法界的前列。尽管如此,蒯宪老师依然十分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创新、善于创作,引领了新时代艺术潮流。
  -
  释读《十钟山房印举》,填补学术空白
  谭晓昌 潍坊市书协副主席 秘书长 篆刻委员会主任
  大约3年前,蒯宪老师带领我们万印楼印社的5位社委,共同承接了《十钟山房印举》一万余方印章的释文工作,每人承担两千余方,蒯宪老师负责释文难度最大的古玺部分,在做好自己释文工作的同时,他还起到了很好的组织带头和学术引领作用。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组织大家一起研讨考究。大家在释文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集思广益予以解决。同时,大家互相交换各自的释文部分,相互审核,提出异议,确保释文质量。最后,蒯宪老师对每位社委的释文反复审核、查疑纠错。
  经过大家的努力,《十钟山房印举》如期出版,在全国反响良好,为金石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份资料,填补了《十钟山房印举》无释文的空白。
  -
  几十年如一日,练就深厚功力
  于伟健 合兴美术馆馆长
  在金石、古文字传承方面,蒯先生身上流淌着陈家的血脉和文脉,在书法、篆刻、金石、古文字方面均卓有造诣。传承和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努力也功不可没。蒯老师几十年如一日,治学严谨,才练就了现在的深厚功力,取得了现在的成就。
  书法很难,而蒯宪选择的篆书、金石难上加难,普通字体可以临摹、仿写,而金石、甲骨文很难临摹,蒯老师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实属不易。蒯老师是潍坊书法界的领军人物,将来会是金石书法界的一座艺术高峰。
  相识30年,两家文脉和血缘相近
  -
  郭远航 潍城区美协主席 郭味蕖美术馆馆长
  今天看到蒯宪先生的金石书法艺术,对于一个喜爱金石文化的人来说,真的是感到莫大的心理满足。
  我认识蒯宪先生整整30年,1992年郭味蕖故居开馆,当时从北京来了数十位知名画家,包括80岁的田世光先生、许麟庐先生以及中央美院院长靳尚谊先生,大家在长卷上签到,最后许麟庐先生说:“请蒯宪写上‘郭味蕖故居陈列馆开馆留念’,这是陈家的外甥,这是文脉。”郭味蕖先生还收藏有蒯老师的外祖父拓的一件金石拓扇,蒯老师又从学我祖母的胞兄陈君藻先生,可以说文脉和血缘都非常近。
  潍坊的艺术前辈郭味蕖先生、于希宁先生、陈寿荣先生都受到金石的蒙养,才使他们的艺术达到了那样的高度。金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正脉,金石入书入画,都提升了它们原有的内涵和风骨。今天在蒯老师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他的艺术风采,他的继承和发扬。
  -
  义理推勘考仓籀
  蒯宪篆刻作品《敬畏》并题识
  蒯宪篆刻作品《阴翳礼赞》并题识
  潍坊自古就是金石文化重镇,经过历代发展,传承至今。观《蒯宪金石篆刻集》不难发现,蒯宪治印以学问为先导,大著于金石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玺印学艺术传承发展。
  中华玺印,滥觞先秦,向以海岱间称盛,殷商“亚醜”铸器,战国田齐造兵,多模印铭文。春秋以降,玺符通行,汉印封泥最为繁荣,王朝郡国、邑侯冢宰,考课上计、公务大事、礼聘往来、驿传简牍,莫不封泥钤玺者,故天地所遗,齐鲁间尤夥。魏晋隋唐铁马烽烟,或河清海晏,惟玺符所用远逊前朝。宋代金石学勃兴,而玺印特立一门。
  明季,周亮工宦游山左北海,尚文博古,雅好金石玺印,不惟著作联翮,凡此于齐鲁间推举奖掖,浸润华滋大有力焉!于是安丘张杞元文献印学世家兴,“老三张”“少三张”“新三张”绵延四世,高纛齐鲁印派于潍汶峡岞。风流所致,胶州高凤翰,长山聂际茂,历下朱文震,游艺激荡。惟潍上簪缨郭门伟绩,见龙、启翼、麐、裕之、恩坚赓续数代;迄清季陈氏相府,文懿公簠斋,绍承河东余续,弱冠喜印,长而富藏精鉴,宗仰海内,且能广大弘扬,创千古巨制《十钟山房印举》,百代绾宗,万岁功名。而若子孙厚滋,阜,文会,君善,继揆,进,箕裘不坠者凡七世;再高氏望族,庆龄《齐鲁古印捃》、鸿裁《续齐鲁古印捃》,鸿篇美富,天下艳羡。复传古钟鼎铭刻、雕镂印篆雅艺,则王石经,宗彝,端,英民父子祖孙;石经乃簠斋文事友,以吉金文字入印,高古绝俗,盛时名扬京师;举凡封疆庙堂、江湖博雅以得王氏铁笔为荣幸。洎今则簠斋裔孙君藻、寿荣暨郭氏子宣,杨君宗仁诸先生,篆籀铁笔,高纛同侪。而少年才俊,印篆自逞面目,独具新意者宛如百花奇葩,辉耀潍水之湄,竖帜白浪河干。
  如蒯君白岩,乃潍上陈氏阀阅之显甥,乡风包孕,生而好学,蒙外家累世泽沾至深,擅书善篆。且早以书名天下者也。而其铁笔篆艺或知之者不如其书名矣。观其篆隶,绾毂三代,兼容汉魏,而饶有新意。诚篆籀书道传古一人,山左海右印林翘楚。
  辛丑六月初吉,荷承蒯君之雅,降趾知松堂,惠示新著《蒯宪金石篆刻集》,煌煌巨制,斐然大观;并命为之序!余忝为老友,不敏,亦不辞。翻书尝想当年天下于《西泉印存》赞誉良多,簠斋公曰:“王君通隶法,名字采中郎(字曰君都)。好古天机妙(阮文达公谓,非天机清妙不能好三代文字),多材雅事详。印摹镫照汉,帖橅(mó)搨追唐。何日编钟鼎,同登尗(shū)重堂。”簠公乃金石学一代宗师,每每深怀景仰之忱,焉所望其项背;然古之君都,今日白岩,金石篆籀、隶法铁笔之道可谓相通而又传承广大者也。
  今幸得拜读《蒯宪金石篆刻集》,感触良深:举凡治印以学问为先导,绩学好古,海右能治印学者,潍上此君矣!大著不惟篆籀勾画,丹铅焕彩,而类次印学随笔,考证札记,传古理念;更不拘囿印学一门,乃融汇古文字研究驭书道法,印学翰理,铁笔篇章,宛如三足鼎立而唯美极致。如“义理推勘”考仓籀,“心摹手追”吾从周。“书印参酌”辨章镜,“有关簠斋”仰山斗。“一期一会”咏扶桑,“印道千秋”西泠俦。“庚子纪事”龟蛇蠢,“旦复旦兮”命维新。“百年人物”数风流,“大块假我”梦蝶人。“朱墨琱璚”王兵戎,雪笺纵横小乾坤。大著于金石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玺印学艺术传承发展,以及诸种科学艺术之辩证关系,乃至学养核心、家国情怀、庄周人生、美之探索与追求等都予人以无量之启迪也!
  (作者简介:孙敬明,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中国钱币学会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社会科学专家库成员,山东大学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潍坊市博物馆资深研究员。)
  -
  丹青不知老将至
  蒯宪作品《北魏映房等造像残石题识》
  蒯宪作品《朱墨琱璚笔记》
  《十钟山房印举》散页考释
  当代书法自新时期以来,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其间“现象”丛生,繁荣的背后存有诸多问题,其中突出表现为书家群体性的后劲不足,甚至多数书家在成名之后艺术水平出现倒退的现象,而许多曾活跃一时的书家逐渐淡出书坛,以至于有人以“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来比况。当代书家无疑被推到了大浪淘沙的境地,而其中能沉淀下来成为这一时代书法宠儿的,当以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部分书家为主。蒯宪即是其中突出的一位,并成为立足于齐鲁,影响于当代书坛的颇有成就的书家。
  -
  艺术与学问相互参融 于甲骨实物追索感受
  蒯宪的书法以甲骨文、金文为主,兼及隶书、行草书,并工于篆刻。甲骨文、金文等古体书法是当代书法创作中的软肋,相对于其他书体,因其“难”而少有涉入者,所以一直处于冷寂的状态。甲骨文、金文书法难于振作,主要原因是古文字学基础的普遍薄弱,绝大多数古体书法创作者多停留在依靠字书集字、依样描摹的现状,不解文字构形之理,而画虎成犬,更遑论于表达文字构意以及随机创变了。所以说甲骨文、金文等古体书法创作本是有一个准入门槛的,这即为对古文字的谙通。
  蒯宪的甲骨文、金文书法就是在这一前提下逐渐入道与渐具气象的,亦缘于其家学背景与生活的地域文化环境。蒯宪少时即受到母亲及外祖的熏陶与引导,又得陈介祺五世孙陈奎章(字君藻)的具体指授。蒯宪的外祖陈筱岩及陈君藻先生等皆是富学问者,所以在指授书法篆刻时,多强调要有文字学与文史之根柢,并引导其读《说文》及学写诗词,灌输要注重古文字的学习与探究等。所以与一般的古体书法书家所不同,蒯宪的甲骨文、金文书法可谓是艺术与学问相互参融的结果。蒯宪在长期的古文字学习与探研中,无疑不失于相关知识的得备,并有着自我的体悟。其将甲骨文书法的审美寄兴定位于“追求爽朗多姿、直曲通变的笔致,结体以纵势为主,横斜为辅,章法天真烂漫,浑然天成,在意境与内涵上追求殷人朴素、虔诚、古雅、虚活的“气息”。而其更注重从甲骨实物中去追索与感受,尤其是留心体味不同分期的甲骨刻辞的风格与内涵,揣摩这类象形字的“线条式简化”的古文字体系转换为现代笔墨下的个性表现。这种强烈的对本体的拓展意识,显然超越了民国时期的甲骨文书家,当然这也是当代书家的时代优势。
  -
  把握贯通篆隶内在精神 冷静对待常与变的关系
  蒯宪早年即临习金文,后多见簠斋藏器拓本,心向往之并追踵先贤,受到簠斋思想的影响,对金文的内在精神得以把握与贯通。蒯宪于吉金铭文的取法较为广泛,既专注于商代少字数象形意味较强的器铭,亦投情于西周多字数谨严典雅的铭文,像《散氏盘》《毛公鼎》这类含有写意性的金文,更是其案头所不离的。而其创作与探研的重点,主要尝试以大字金文笔法,糅合行草书意味,并力求金石气与书写性的结合。其中,尤注重从商周族徽、庙号等少字数铭文中开掘书法意境,因为这类文字更富于原始的象形意味与神秘之感,借助于象形也更利于生发意境。蒯宪少字数的甲骨文、金文书法形式,或受到日本现代书法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日本现代书法对蒯宪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艺术观念上,也就是说其较早即有了拓展书法笔墨表现力的前瞻意识,并且探索性地体现于古体书法中。
  蒯宪的背景决定了其少时习书即直入汉隶精髓,几十年来求索不已,主要是以《张迁碑》《礼器碑》《石门颂》等为中心的汲取与融化,其从追求凝整、骏爽,到得备朴拙雄浑,再融入金石韵味,都随着笔力的增进而日渐得心应手。在对汉碑的继承与创变问题上,一般的书家虽能得具汉碑的字样范式,不偏不倚,法度严谨,但多拘泥于字形与笔法,作品整体平稳,对“势”的理解与把握不足,飘逸者不能沉着,古拙者失却灵动,故难以获得激赏。相对于行草及楷书,隶书风格创变更为艰难,守之则匠,过之则野,两难之间适度把握外,关要在于强笔力、增意蕴,方能开拓新境。蒯宪的隶书正是把握了以上问题,并冷静地对待了创作中“常”与“变”的关系,即在保持安妥而不乖戾的前提下,尽力强化体势的开张与个性表现,并且用力于内涵的开掘上。其强化了横势用笔,而有些作品平直笔画与字形的匀齐,乃取法于汉铜器刻款铭文,虽略失缺于变化,但有了方整峻宕之感,而用笔的精妙入微,轻松自然,又能平中寓奇,匀中含韵,生发了别具的意趣。
  -
  守孤寂而沉潜 觅艺术之本真
  行草书是当代书法最热的书体,而当代行草书普遍存在取法接近及风格雷同的突出现象,反映了书家在书法史识上的不足及个人风格追求上的迷茫。蒯宪早年习书,于篆隶之外浸淫晋唐,曾痴情阁帖,耽于北碑,还一度倾心于颜、柳,后肆力于章草及简帛书法等。其行草书,以《平复帖》筑基,参以汉晋传世章草及王羲之《十七帖》,更融入了出土秦汉简牍及魏晋残纸,用笔上又得篆隶笔法之助,从而形成了体势淡宕、用笔简率、内涵朴茂的艺术风格。就其个性而言,在当代行草书中可谓昭然独具。唯其力求奇趣,略有萧疏之感,而其格韵实不凡常,亦映现出其心意闲淡、超然尘世的心性。而这种行草书,尤适合题跋及识语等,与其甲骨文、金文书体颇为称副与协调,而相得益彰。总体而言,蒯宪的书法以甲骨文对联与少字数的金文书法为最优,这两类作品,皆辅以其行草书题识,无论是在作品的形式感上,还是内容的人文内涵上,抑或是艺术个性的开拓上都有着不凡的表现,集中体现了其书法创作的综合实力与价值所在。从具体的笔法而言,其求用笔的活脱、松动及内在韵律,在生宣与墨色的渗化中开拓点线质感的丰富性,以篆籀用笔强其骨力,以隶行之笔生发姿媚,以功力融铸风格,以心性统领意蕴,可谓是才情、功力、修养的济化。
  蒯宪从事篆刻,也是其长期浸淫金石文字的必然之择。蒯宪自幼生长在“万印楼”下,青少年时期即接触《十钟山房印举》等,并受到陈君藻、陈寿荣等治印大家的熏陶及具体指授,其篆刻情结是与其书法及金石文字紧密相连的。而后来作为山东书法与篆刻的中青年才俊与领军人物,其有机会多请益于蒋维崧、邹振亚等前辈。在担任中国书协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期间,参与有关全国性篆刻展览及活动的组织与评审,对当代篆刻的动态有了全面的了解,对篆刻的艺术语境与内涵开掘有了深入的思考。蒯宪的篆刻,既能延续王石经、陈君藻、蒋维崧等前贤的精劲雅致,又能轻松游刃于当代流行的甲文、古鉨写意性印风中。而难得的是,其没有蹈于当代印坛写意印多趋于野、而工稳印多近于匠的覆辙,在全面继承与广泛吸取中明晰追求的方向,保持了博取而知扬弃、融合而不驳杂。故其印风一如其人,不激不厉,饶有风规,别具一种韵致,既能得刀笔挥运自然之妙,又有以刀披石中的意外之趣。尤其是其赖于文字学的修养,所治印保持了用字及篆法的精当与考究,这与当代多数印人于文字篆法的错乱不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是其真正谙通文字,并始终对之存有敬畏之心的体现。
  近十余年,蒯宪的影响虽与日俱增,但其更淡定、更沉静、更能寂守于书斋了,也更自信与有远向了。蒯宪的淡定与沉潜,体现在他疏于应酬,少参与无益活动之事,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境况。而其以“不言斋”颜居,乃取《庄子》“不言则齐,齐与言不齐,言与齐不齐也,故曰无言。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之语意,这当是其内心的写照。以不言为至言,守得住孤寂与沉潜,才能放逐自我,才能觅得艺术之本真,这正是蒯宪特立孤介、志趣拔俗之处。而在蒯宪的书法与篆刻中,多有借“和众”“敬事”古玺印语而引发者,且所治“敬事”之印还常钤于书作中,这无疑亦是其心迹的表露,正如其《和众敬事》书作题跋中云:“和众者,与大众同声气,凝聚人心民意也。敬事者,敬畏人事也。不敬人则人不敬,不敬事者事难成。”与人和善,诚笃于事业,此正乃蒯宪人生与艺术的真实写照!
  (作者简介:陆明君,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书法研究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
  06-07图片由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刘燕翻拍
  -
  携金石书法赴日交流
  1990年,蒯宪首次应邀赴日本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巡回展。
  1987年,蒯宪随潍坊市书法家协会代表团出访日本,举办“特别书法讲座”。
  2018年,在日本日向市举办“一期一会”蒯宪书法篆刻展。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日两国书法篆刻界来往增多,双方学术探讨、艺术交流氛围日益活跃。1990年,经国家文化部批准,蒯宪应邀赴日本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巡回展,30多年来,他先后16次出访日本,举办巡展、讲座等各种形式的友好交流活动,与日本书法篆刻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也是他艺术观念和审美取向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
  -
  回眸历史再续前缘 两国书法交流加深
  潍坊居潍水之滨,乃东夷故地,域内名人辈出,金石文化传统悠久。金石学兴起于宋代,集大成者是欧阳修。1068年欧阳修以兵部尚书知青州,所撰《集古录》是学术史上第一本金石考古学著作。1116年赵明诚隐居青州,撰写的《金石录》三十卷已成为经典。明末清初书画篆刻家周亮工两次在此地为官,首撰《印人传》并助推安丘张贞父子开“安丘印派”风尚。其后,潍坊涌现出刘燕庭、李璋煜、王绪祖、段松龄、陈介祺、王石经、郭麐、郭伟勣、郭启翼、高庆龄、高鸿裁等大批金石学家,陈介祺更以收藏之富、鉴别之精、传拓之佳而“海内学者奉为泰斗”,潍坊亦因此成为全国金石学中心之一。时至今日,潍坊仍金石书画雅风士林,而以“金石之都”影响世界。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日文化交流逐渐恢复,两国书法篆刻界互派具有影响力的名家率团访问、游学、展览,进行学术探讨,艺术的氛围日益活跃。同时,各地书法组织也开始与日本书法界开展各种方式的广泛交流。潍坊曾先后举办古今中外书法展览,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题写展标,刘炳森、武中奇、刘艺等名家参展。日本方面,有代表篆刻界的梅舒适,代表近代诗文的种谷扇舟,以及代表现代书法的森和风等名家作品参展。古代主要有郑板桥、陈介祺的作品。此后,潍坊市与日本日向市缔结为友好城市,两市举办过多次书法交流展。
  1986年,经国家文化部批准,潍坊市书法家协会与日本习字研究社缔结为友好团体,定期举办展览、讲座和互访等交流活动,蒯宪作为组织者始终参与其中。这期间,日本篆刻家协会主席梅舒适以及尾奇苍石来访潍坊,与中国书法同仁探讨简化字书法问题,日本书道艺术院名誉院长种谷扇舟、日本创玄会理事森和风等先后多次在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十笏园博物馆举办个展,这为中国书家了解日本书道风格、流派和创作现状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1990年,经国家文化部批准,蒯宪应邀赴日本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巡回展,获得广泛好评。30多年来,他先后16次出访日本,四次举办巡展、讲座,与日本书法篆刻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通过现场挥毫、座谈研讨、实地考察碑刻遗迹等形式相互交流切磋,对恢复中日民间交往,促进文化艺术沟通融合,加强和平友好往来发挥了积极作用。
  -
  传承借鉴中革新,三十年风格大成
  这是蒯宪人生中最好的30年,是他艺术观念和审美取向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日本20世纪前的书法在杨守敬、吴昌硕等碑派影响下,和中国书法界的关系一直是亦步亦趋,体现出中国文化圈的影响力。日本二战后的书法实践诸如“墨象派”“少字数派”等,在现代西方文化语境下就书法的发展提出了问题和答案,从而被西方社会所接受。同时,与中国传统文化慢慢远离,书法呈现新的图式可能。当然,新的形式的探索也可为我们所借鉴,近几年日本书家井上有一在中国的影响,也说明了日本书法的借鉴意义。
  蒯宪的甲骨文等古文字创作在全国得到普遍的认可,并代表着新的高度,但他并不满足。他把潍坊传统金石书法观念带去日本的同时,也在思考借鉴日本同道的创作思想经验。他在古文字少字书写上借鉴了日本人对清人篆书的反叛和革新,笔法更加自由,章法更加抽象图案化,墨法浓淡关系对比更加强烈。书法的原典性和保守性决定了每向前突破一点都不容易。借鉴日本书法,把古文字书写放大到极致,突出其抽象象形意味,这是在当代大美术背景下书法的有益探索,是推陈出新的多方追寻,他无疑是成功的。少字数篆书创作如“齐鲁风”“同扬斯道”,融入日本少字数派的创作技法,素纸一张,大篆列陈,笔墨淋漓,浓则厚重如漆,枯则干裂秋风,浓淡润燥中似有泼墨山水之韵致。章法布局不乏解构、重组、合文之巧思,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大开大合间彰显崭新的视觉效果。
  中国书协前主席苏士澍说,蒯宪功力深厚,用笔变化丰富,取法多元,风格独具。著名书法篆刻家李刚田先生认为,蒯宪的篆书既有深厚的传统风貌,又有强烈的现代图式感,为当今篆书创作的亮点和代表。
  -
  举办书法篆刻展览,见证中日文化交流
  由“书”及“印”,“印从书出”,传达出蒯宪恢弘的艺术视野和艺术理想。
  2018年,“一期一会”蒯宪书法篆刻展在日本日向市举办。展览中的“一期一会”组印,是他与日本书法界友好文化交流的美好记忆。
  “阿苏山”印和五言绝句是记录作者登临日本火山阿苏山的经历;“苍龙”印则是为日向市习字研究社社长山岸苍龙名章。“京都又过”记录的是他参观京都友邻馆陈介祺藏品并赠送馆长手摹“日庚都萃车马”的故事;“阴翳”为观照东洋幽玄审美文化品格;“静峰米寿”则是为静峰先生米寿而祝……
  他把每次出访的经历都写成诗句,发表在报刊上,或直接书写成作品、刻成印文,成为真挚情感的表达。如此累牍成册,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不独是抒情纪事的艺术表达,更具珍贵史料文献价值。蒯宪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以书法篆刻记录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历程,彰显出人文艺术家的独特魅力。
  张卫华
  本版图片由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刘燕翻拍
  04-05文/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燕 实习生 于姝雯
  图/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驰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