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8-18 22:06
鄌郚总编

青州文学70年

— 本帖被 刘文安 执行取消精华操作(2023-04-24) —
  青州文学70年
  -
  从冯毅之开启青州新文学创作到青州被授予“中国诗歌之城”,青州文学创作者通过不断学习熟悉掌握各类文学体裁的创作,不断开拓新平台,扩大创作群体,使得青州文学发展终成气候,70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本期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州市文学创作从发轫到繁荣的发展历程。
  本期撰稿:孙 瑞
  主编:马道远 副主编:李海滨
  编辑:台 可 美 编:王 蓓
  校对:曾 艳(01-02)
  代 进(03-04)
  王明才(05-06)
  封 敏(07-08)
  欢迎广大读者提供新闻线索并提出宝贵意见,本周刊邮箱为56352618@qq.com
  本报周一至周六出版
  -
  青州新文学创作开先河
  冯毅之
  郝湘榛
  郝湘榛的小说集《人之初》
  冯毅之诗文集《风雨沧桑一百年》
  冯毅之为青州新文学创作的奠基人,上世纪20年代,他在恩师胡也频、楚图南的影响下参加革命,在抗日战争期间写就大量诗歌。郝湘榛为青州籍乡土文学大家,他把乡村记忆、磨难坎坷化作创作源泉,创作了诸多乡土文学作品,受到全国文学界广泛关注。
  -
  冯毅之幸遇恩师胡也频 革命中开启新文学创作
  冯毅之,1908年生于益都县(今青州市)长秋村。1921年考入益都县高等小学,1928年毕业于山东第十中学(现为青州一中),次年考入济南市高中。幸运的是,就在这一年,胡也频、楚图南到校任教,还是班级主任。在他们的教育影响下,冯毅之懂得了马列主义,知道了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救中国。1930年夏天,因他们参加革命运动,激怒了国民党统治者,要把他们逮捕入狱,幸而事先得知消息,冯毅之和胡也频、丁玲夫妇逃亡上海,楚图南逃亡东北。冯毅之到上海后参加了“左联”,还参加了“左联”“社联”举办的短期创作学习班,在冯雪峰、鲁迅、茅盾、夏衍、潘汉年等先生的教导下,对革命理论和文艺理论有了进一步了解。当年10月,冯毅之去北平,在那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建北平“左联”,在三人小组中任组织部部长。其间开始学习写作,曾写过《洋车夫日记》,短篇小说《日月星》《母与子》及《悼胡也频老师》等不少诗作,从此奠定了从事革命和文学事业的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冯毅之到家乡组织游击队,后任八路军四支队营长、益都县县大队队长、县长。其间写了大量诗歌,在日本投降后以《怒火与炮火》为名结集出版。1942年冬,侵华日军以飞机大炮、重兵对益都县近邻淄水上游马鞍山地区扫荡两昼夜。冯毅之和他的战友、亲人在守卫战中,宁死不屈,在死难者中,有他的父亲、妹妹、爱人和三个孩子。战后,冯毅之擦干眼泪,写下了《马鞍山组诗三首》等诸多诗篇。其中《思亲泪》写道:“父亲苍颜白发,妹妹妙龄青春/爱人忠顺温存,孩子活泼天真/我们决不做俘虏/粉身碎骨碧血淋”“民族解放史用血写成/悲痛泪水令敌人高兴/我回到房中合上眼睛/四处传来报晓的鸡鸣。”诗人面对亲人的罹难,不是用眼泪祭扫亡灵,而是以更勇敢的战斗迎接胜利的曙光,这是何等坚强的革命战士情怀。读着《我的孩子》,更让人止不住泪水:“你们渴望成长不愿死亡/千万被杀害者又何尝两样/也不要埋怨送你们到山上/战争年代哪有安全的地方//我的孩子,瞑目吧/爸爸要握紧枪和笔/笔写下这血海深仇/枪要敌人头碎血流。”老一辈革命战士就是用鲜血和生命写诗。
  解放战争期间,他任过青州市市长、鲁中文协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省直机关工作,先后任山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山东省文化局局长兼党组书记、山东省文联主席兼党组书记,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中仍坚持写作,写了《解放战争日记》,出版了诗集《苦难与快乐》。  1958年“整风补课”时被错划为“右派”,1978年平反后出任山东艺术学院院长,1983年离休。1999年出版诗文集《风雨沧桑一百年》。冯毅之是青州新文学的开启者和奠基人。
  -
  郝湘榛遭百般磨难 成为乡土文学大家
  1929年,郝湘榛出生于益都县高墓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8年毕业于昌乐师范,先后任教于尧沟、郑母完小。那时他就常有文章发表于报刊,还编一些小戏剧、快板之类的文艺材料,在集市、街头演出。郝湘榛常常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给学生们朗读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他朗读起来绘声绘色,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那时的郑母属益临县,是当时的县政府所在地。1952年6月,益临县撤销,郝湘榛被调到临朐县文化馆,直到离休。
  郝湘榛的一生有过短暂的辉煌,更多的则是坎坷与不幸。1952年,年仅23岁的他出席了由王统照主持的山东省文学创作会,1953年至1955年短短3年间,相继出版了《王家湾》《一个家庭的变迁》《方向》三部小说,引起强烈反响,成为山东文学界独具一格专写农村题材的乡土作家,他在省文联成立大会上被推举为省文联委员。
  正当他对创作充满信心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他头上:1957年,他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农村接受劳动改造。面对生活的磨难和所受的屈辱,他并没有消沉,依然偷偷创作。“文革”期间,他创作的快板剧《半边天》和由此改编的同名电影风靡全国,与那时的几部样板戏电影“等量齐观”。“半边天”作为专用名词首次被收进《现代汉语大辞典》,成为妇女们的代名词。
  1978年,郝湘榛蒙受了22年的冤案得到平反,年已五旬的他,开始了第二个创作黄金期。1980年,他创作了短篇小说《人之初》,次年又写出《腰杆儿》《借猪的故事》等一系列振聋发聩的作品,其中《人之初》《腰杆儿》获《山东文学》优秀作品奖,并被《小说月报》转载。他晚年创作的中篇小说《鼠人》发表于全国著名刊物《大家》,是他50年创作生涯中的巅峰之作,引起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郝湘榛熟悉农村,热爱农民,善于以现实主义文学手法描写新农村的新变化、新面貌和崭新的农民形象。其塑造的人物鲜活真实,呼之欲出。郝湘榛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乡土文学大家。
  1992年12月12日,笔者去看望他时,他赠给笔者一本小说集《人之初》,并在扉页上写道:“真善美,真为首;假恶丑,假为冠。与孙瑞共勉。”郝湘榛2003年病逝,他在临朐工作生活了50年。
  -
  文学社团孕育优秀作者
  青年时代的张波
  《益都文艺》
  张冠钦
  《前哨》
  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年间,全县没有一个文学创作组织,也没有一家刊物供作者练笔。在益都县织布厂职工张波的推动努力下,1957年,青州第一个业余文学社团“益都县业余创作组”诞生,一批作者的优秀作品频频见诸省级报刊,文学界“益都三张”在青州更是名声大噪。
  -
  张波赴临朐“取经”,首个文学组织诞生
  新中国成立初期,翻身做了主人的工农兵群众和知识分子,创作了一些歌颂党、歌颂领袖,反映社会变革的诗歌、散文和演唱材料。这些作品大多在民间流传、演出,艺术性比较差,很少在报刊发表。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年间,全县没有一个文学创作组织,也没有一家刊物供作者练笔。益都县织布厂职工张波,是一位文艺爱好者,他意识到如果长此以往,创作不会有大的发展与提高,唯有成立创作组织,共同研讨,相互交流,开展活动,才能促进全县的文艺创作。至于如何组织,需要做哪些工作,具体怎样去做,他还想不出可行的办法。
  1956年10月的一天,张波回临朐老家,特地拜访了临朐县文化馆的青州籍作家郝湘榛,问他对此有什么高见。郝湘榛对张波提出三点:一是鼓励他多读多看多写,提升自身写作水平,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二是让他作为业余创作组的发起人、组织者,广泛联系全县的业余作者;三是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请示,取得领导的支持。一切筹备工作做好后,业余创作组便可择日成立。
  张波听了郝湘榛的建议后信心十足,一回到益都便马不停蹄地边打听边联系文艺爱好者,先后联系了北城的唐日新、席天民,矿山机械厂的张冠钦,烟厂的张祖德、姚化民,教师张祥吉等。仅用了一个多月,就联系到40余人。然后向县委宣传部、文教局、文化馆的领导请示汇报,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1957年3月的一天,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州历史上第一个业余文学社团“益都县业余创作组”诞生了。创作组成立后不久,县文化馆创办了内部刊物《益都文艺》,刻版油印,不定期出刊,由创作组的主要成员张波、张冠钦、张祖德组成编委会,负责组稿、审稿、选编每期稿件。文化馆还腾出一间小屋,作为编委办公室。创作组除了编好《益都文艺》和开展一系列创作活动外,每年还举办一次年会,总结一年来的工作,对创作成绩优秀者进行表彰。如此一来,大大激发了作者们的创作热情。
  -
  作品频频见诸报刊 “益都三张”放异彩
  1958年,昌潍地区召开全区创作会议,传达上级指示精神,要求广大作者积极创作,写出优秀作品向国庆十周年献礼。会后,各县都制定了创作计划。益都县的广大业余作者闻风而动,积极投入到创作之中,当年就有部分作者,如张冠钦、张波、张祖德(笔名方蔚)、张祥吉、孙澄清、席天民、吴建华等人开始在省级报刊发表作品,其中张冠钦发表了20多首诗歌。
  1959年,是益都县群众业余创作的丰收之年。张冠钦在6月号《前哨》(《山东文学》前身)发表了反应工厂生活的300多行的长诗《春花女》,这是《前哨》创刊10年来发表的第二首长诗,引起较大的轰动。著名诗人苗得雨曾两次从省城来益都,走访张冠钦,给予他莫大的鼓励。张波以益都西南山区水利建设为题材,创作了200多行的说唱文学《三探水帘洞》,在《群众艺术》发表后又被选入《山东十年曲艺优秀作品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作了播发,产生了较大反响,另有多首诗歌发表于《大众日报》《文汇报》。张祖德以写小说、散文为主,兼写诗歌,他的小说《工服》《夜》等,在《大众日报》《昌潍大众》发表后,受到好评。张祥吉在《山东青年报》发表诗歌20多首。另外还有孙澄清、席天民等多名作者发表了作品。在全县业余作者中,发表作品多、质量好的,当属张冠钦、张波、张祖德,他们分别以诗歌、曲艺、小说见长,又因为他们都姓张,当人们谈论起益都县的文艺创作时,就会自然地联想起他们三人,于是就把他们称之为“益都三张”。那时,“益都三张”名扬古城,家喻户晓,时至今日还常常被人们提起。
  从1959年到1966年,县委、县政府对群众业余创作十分重视,每年都举办大型创作会议,对创作成绩大的作者和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奖励,大大激励了作者们的创作热情,作品屡屡发表,引起省、地文化部门高度重视。著名作家刘知侠、王安友、苗得雨、牟崇光,以及昌潍地区群众艺术馆的领导,多次到益都考察、辅导,召开座谈会、报告会和文学讲座,促进了益都县文艺创作的发展与繁荣。
  -
  多方支持文苑生机盎然
  《工人诗页》
  《青州文艺》
  改革开放后,益都县总工会创办《工人诗页》,两年半时间里,从这里走出的优秀作者奔向了更广阔的天地。益都县文化馆多举措大力培养业余创作者。20年来,青州几乎每年召开一次全市文艺创作会,散文、小说、诗歌全面发展,取得不俗成绩。
  -
  《工人诗页》辟园地 诸多新人崭露头角
  20世纪80年代初,益都县的文学创作初现生机与活力。当时笔者在益都县电石厂工会工作,被新形势激发了创作热情,从1980年到1983年,3年多的时间里在《农村大众》《济南日报》《词刊》《工人日报》等报刊发表诗歌150余首和其他文艺作品20余篇。一群青年业余作者崭露头角,他们思想活跃,善于学习,勇于创新,且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是青州文学创作的希望所在。
  当时,益都县总工会的领导非常重视职工业余创作。1982年10月的一天,县总工会副主席王立中找笔者商量,打算以工人俱乐部的名义创办一份文学小报,请笔者当主编。小报为油印,不定期刊出,所需经费由俱乐部承担。至于小报的名字,考虑到这些作者大多是写诗的,且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居多,最后定名《工人诗页》。1982年11月6日,《工人诗页》创刊号与读者见面。编辑组写的《见面话》开宗明义:“《工人诗页》以她稚气的面目和大家见面了,她是我县工人业余诗歌爱好者的习作园地,旨在相互交流、共同探讨、不断提高,为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活跃我县的业余诗歌创作尽一份力量……”《工人诗页》每期刊发诗歌30首左右,从大量来稿中精选、修改后定稿。每期发至机关、学校和厂矿企业,既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又对诗歌创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1985年春,笔者被调到益都县文化馆任创作组组长,主编《益都文艺》(1986年县改市后改名为《青州文艺》),《工人诗页》随之停办。这份诗歌小报两年半的时间里共刊出12期,编发了30多名作者的近300首诗。作者们凭借这个平台,勤奋练笔,相互探讨,大大提高了写作水平。部分作者脱颖而出,分别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诗作:如王民德40多行的抒情诗《小城的年轻人》发表于1985年第2期《绿风》,另有多首发表于《星星》;杨小秀的《田埂上,有一个孩子》(外一首)发表于1983年10月号《星星》,还有几首发表在《绿风》;王新华的《村祭》《苞谷田头》等,先后发表于《萌芽》和《大众日报》。另外,陈福镇、王兆来、王清淮、朱华永等均在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了诗歌。他们从这块小小的诗歌园地起步,迈向更广阔的艺术天地。
  -
  文化馆成创作中心,热心扶持业余作者
  青州市文化馆(原益都县文化馆)成立于1952年7月,70年来一直是青州文艺创作的中心,除了搞好本馆人员的创作外,还担负着培养扶持广大业余作者的任务。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文化馆加大了对业余作者的扶持力度,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当时看来,益都县的小说创作力量比较薄弱,除县文化馆创作人员李万信发表了几篇小说外,很少有人发表小说。为改变这种局面,文化馆首先从小说作者的培训开始。1982年春,举办青州市首届小说学习班,历时半月,20人参加,《海鸥》杂志社小说编辑徐培范亲临指导。徐培范对每篇习作审阅后提出意见,然后让作者反复修改,直至满意。这次学习班改出了几篇让徐培范满意的作品,其中耿春元、陈沛合写的小说《归山》,发表在当年第七期《海鸥》,这是他俩第一次正式发表小说。
  1987年春,文化馆又举办了诗歌创作学习班,历时7天,15名作者参加,聘请《海鸥》诗歌编辑刘辉考亲临辅导。经过培训,一批年轻作者迅速成长,像张雯、王新光、王春爱、张爱萍等,分别在《大众日报》《海鸥》《星星》《诗神》《绿风》等省级报刊发表诗作。
  像这样的小说、诗歌创作学习班曾举办过多次,对提高作者的写作水平、促进全市的文艺创作,起到良好的作用。
  1985年5月,文化馆制定了《益都县业余文艺创作奖励办法》(草案),对在地市级、省级、国家级报刊发表的文艺作品,分别给予稿酬的30%、50%、100%的奖金。另外,每年举办一次作品评奖活动,对获奖者颁发奖金和证书。大大提高了作者的创作积极性。
  另外,文化馆还多次组织骨干业余作者外出参观学习,如1983年4月,由李万信带队,笔者和耿春元、杨小秀、王兆来、王新华、陈沛、王民德、张爱萍等共九人组成的参观团,赴烟台、威海参观学习,拜访了著名作家山曼,还请他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文学课。这次参观,既开阔了眼界,又增长了知识。
  文化馆在扶持业余作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赢得人们的一致好评。有的作者深有感触地说:“文化馆是业余作者的家,是我们心中的一方文化圣地。”
  -
  多种题材作品涌现,文学创作渐趋繁荣
  青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文学创作,一直把它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20年来,几乎每年都召开一次全市文艺创作会,共同学习毛泽东同志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党的有关方针政策,使广大作者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创作出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之作。
  冯蜂鸣的《争画》获中国作协主办的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此后由海外多家报刊转载,并选入全国通用教材小学《语文》课本。他的小说《悲壮的两小时》,新加坡选入中学教科书《高中华文》,国内选为全国通用教材中学《语文》,另有《悬念小说集》出版;陈万增出版散文集《青州史话》;张国钟的《晨之眼》《血色马莲》《鸟声》等刊于《山东文学》;徐有昌的《我是一只什么鸟》,在《散文》发表后又被《读者》转载;陈沛的《塞外有奇峡》,获1989年全国报纸副刊文艺三等奖;另外,孙瑞生、郭伟红、王小葚、顾秀梅、刘元民、傅晓、王传胜等均有散文发表于报刊。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是青州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笔者在《文汇报》《中国文化报》《星星》《工人日报》《词刊》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诗歌300余首,出版诗集4部。王秀华、王民德在《星星》《绿风》《黄河诗报》《诗潮》等诗歌报刊,分别发表了数十首诗作,出版了个人诗集,并在大赛中多次获奖。
  -
  举办全国大型文学活动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青州文坛发展逐步从单搞创作进入举办全国大型文学活动、赛事上来。青州大寿诗会、全国诗歌理论研讨会、“东方杯”全国爱情诗大奖赛,青州在全国文坛不断扩大影响力,得到全国创作者的广泛好评。
  -
  举办诗会名家云集,留下诸多诗篇佳作
  1986年7月6日至10日,山东省作协黄河诗报社与青州大寿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了“青州大寿诗会”,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诗人、诗评家与会。
  诗会期间,诗人们对诗歌创作作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游览了云门山、驼山、范公亭等风景名胜区,参观了青州博物馆、李清照纪念祠、青州酒厂和南阎村山区建设。
  参观游览让诗人们诗兴大发,写下诸多咏赞青州的诗篇,给青州文库增添了瑰宝,更让外界了解了青州的文化与美。
  这次诗会留给青州的诗有孔孚的组诗《青州行》,耿林莽的散文诗《青州细雨吟》《云门挑夫》、孔林的《归来堂有感》《访范公亭》、阿红的《望云门遐想》《云门石刻》、柯原的《青州金秋》《云门山有赠》《青州编织》《仰天山》等七首、孙友田的《写在青州博物馆》《青州美酒醉诗神》、陈显荣的《美名青州》《驼山抒情》《范公亭路,你早》、郭廓的《云门》《光明树》、王耀东的《南阎的路》《青州刺绣》、张寿朋的《古道》、姚焕吉的《云门》等。在笔者主编出版的1990年《青州诗选·下卷》和2006年《青州现代诗选》中,对这些诗篇作了选载。
  -
  举办全国诗歌理论研讨会 各抒己见讨论热烈
  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青州市诗人协会、青州市广告装潢公司、青州市特力饮料公司联合举办的全国诗歌理论研讨会于1996年4月10日至13日在青州市召开。来自北京、山东、河北、辽宁、湖北、湖南、四川、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的著名诗评家、诗人、专家、学者30余人出席了会议。
  研讨会围绕三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一、对新时期以来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回顾与总结;二、关于“第三代诗”的研究和评价问题;三、关于当前诗歌创作的现状和出路问题。大家争相发言,各抒己见,插话,提问,答辩,会议开得十分认真热烈。交流了对诗歌创作及理论问题的意见和看法。
  会议之后,《人民日报》发表了消息,《诗刊》刊发了长篇会议侧记,《文艺界通讯》开设会议专辑,发表了多篇与会者的发言。
  -
  举办全国诗文大奖赛 决定出版参赛作品集
  2000年,青州市作家协会与青州卷烟厂联合举办了“东方杯”全国爱情诗大奖赛。从6月20日征稿开始到9月30日止,共收到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参赛稿件1300多份。大赛邀请著名诗人、诗评家吴开晋、袁忠岳、田永昌、杨新敏、陈显荣、郭廓、姚焕吉、朱金晨、王存玉等组成评委会。
  此次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100名。当年10月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次年1月,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获奖作品集《牵手》。
  2006年上半年,青州市作家协会与中国搜狐网青州站联合举办了“新希望杯”全国精短文学大奖赛。共收到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小小说、散文、诗歌1250余篇(首)。大赛依然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取隐名编号的方式在网上发布,并由评委打分,再参照网民投票情况,最终根据作品得分高低排出获奖名次。
  这次大赛本不打算出版获奖作品集,但读了这些作品之后,评委组被深深地感染了。大部分堪称上乘之作,如不汇集成册将是一大遗憾,最后大赛举办方决定出版。该书取名为《推开春天的窗户》,借用的是一首参赛作品的题目。书中选入99位获奖作者的145篇(首)作品,其中小说35篇,散文28篇,诗歌82首。于2006年12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两次全国诗文大赛的成功举办,对促进青州乃至全国爱情诗和精短文学创作,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以文学的形式宣传青州,增加了青州的知名度。
  -
  多措并举繁荣文学创作
  青州市作家协会成立大会
  2020年5月23日,青州市作家协会赴庙子镇长秋村开展红色主题文学采风活动。
  青州市作家协会自成立以来,多措并举,繁荣文学创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文艺活动,组织采风,开拓视野;邀请名家授课,举办高品质文学讲座十余次,创办会刊《青州文苑》并进行年底作品评奖,激励作者们的创作热情。在青州市作家协会努力下,作者们水平逐渐提高并树立起精品意识,优秀作品层出不穷。
  -
  开展各种活动 拓宽文学视野
  看一个社团有没有活力、影响力和凝聚力,主要看其搞不搞活动。活动搞得多,社团发展自然蒸蒸日上。青州市作家协会自2000年8月5日成立以来,举办大小活动60余次。2001年7月,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与青州日报社、电信局等单位联合举办了“电信杯”文学征文活动;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组织部分诗歌作者,创作了30余首以抗震救灾为内容的诗歌,并举办了诗歌朗诵会,青州市电视台录制播出,部分作品在报刊发表;2013年,与青州市纪委、市地税局、市新闻信息传播中心举办了“转作风,倡廉政”诗歌大奖赛,编印了获奖作品集。还有一次特殊的朗诵大会令人至今难忘——为让诗歌进校园,2000年11月,青州市作家协会与益都师范及城区各高中在青州一中大礼堂举办了“迎新诗歌朗诵大会”,有2000多名师生参加。从2010年到2013年,青州市作家协会曾三次参与诗刊社与青州实验高中举办的“春天送你一首诗”大型诗歌朗诵会启动仪式,听取了著名诗人林莽、路也的诗歌讲座。
  除上述活动外,青州市作家协会更多的是组织会员采风。曾到过侯王、张家洼、李家官庄、东圣水等地,参加“孝美青州”采风;到庙子镇长秋村、弥河镇大关营村、何官镇臧台村以及高柳镇北段村、王坟镇胡林古村,开展红色主题采风;到青州华润燃气有限公司、华邦建设集团、富贵养生苑等先进企业采风;组织会员去日照、连云港、蒙山、泰安等地开展文化之旅采风。每次采风之后,每人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进行创作,作品择优选入会刊《青州文苑》。如此一来,既开阔了视野,获取了素材,活跃了文化生活,又练了笔,对促进文学创作起到了良好效果。
  -
  搭建多个平台,助力本土文学创作
  青州市作家协会在培养文学新人、繁荣文学创作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
  协会设秘书处、作协办公室、党支部办公室、《青州文苑》编辑部、创作联络部、宣传部以及小说、散文、诗歌、诗词、报告文学、儿童文学、文艺评论、网络等各个门类学术专业委员会。这些部门、平台为会员提供交流研讨的场所,也是培养文学新人、壮大文学队伍的阵地。到2020年12月,协会共有会员140名,其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3名,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33名,中华诗词学会会员20多名,中国诗歌学会会员12名,潍坊市作家协会会员96名,形成了庞大的创作群体。
  作协非常重视邀请名家授课,至今已举办文学讲座十余次。应邀授课的名家先后有谢明洲、陈显荣、王存玉、朱多锦、桑恒昌、吴开晋、袁忠岳、李家乡、孙国章、耿建华、冯恩昌、张克奇、张世勤、孙方杰等20余人,参加听课的达600多人次。
  会刊《青州文苑》创办于2011年,为双月刊,已出版60期,其中自2014年第2期开始由内部交流改为齐鲁电子出版社出版发行。会刊在选稿方面非常严格,需过四关:初选、复选、终选,最后由出版社审核通过。选稿时,对某些基础好、有亮点,但尚有不足之处的稿子提出修改意见,让作者加工修改,有的改三四遍,既保证了刊物的质量,又磨练了作者的写作。
  另外,每到年底,作协对本年度会刊发表作品进行评奖,设小说、散文、诗歌一等奖各1名,二等奖各3名,三等奖各5名,优秀奖和新星奖若干名,颁发证书和奖金,从而激发了会员们的写作热情。
  -
  树立精品意识,优秀作品层出不穷
  协会成立20多年来,会员们随着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精品意识的不断加强,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屡屡见诸国家重点报刊。据不完全统计,有20多名会员在国家级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文艺评论300余篇(首)。作协副主席王福伟的电视连续剧《共和国法官》,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产生了较大影响。刘继孔的长篇小说《南燕春梦》,改编成40集电视连续剧,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正在筹拍之中。走出青州,走向全国,已成为广大会员的奋斗目标。
  在优秀作品的鼓舞带动下,会员们深入生活,勤奋创作,取得骄人的成绩。其中迟玉红、郭伟红、王公学、李彦娟、郝增、陈峰、刘鹏、宋显炳、闫会才、薛明立、李源、王风利等,在《山东文学》《时代文学》《青年文学》《散文》《星星》《绿风》《小小说选刊》等省级报刊分别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文艺评论等。
  协会会员20年来在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3000余篇(首),出版个人诗集60部,散文集12部,小说集15部,编辑文学作品集10余部,获地市级以上文学奖160项之多。青州市作家协会为繁荣文学创作,助推文化青州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
  各类社团组成文学矩阵
  《青州文学》
  《海岱诗苑》
  《创作·悦读》
  《弥水》
  青州文学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各类文学社团先后创立,遍地开花。青州市文学创作者联合会、弥水文化学会、青州市诗词楹联艺术家协会、青州市小说学会、青州市诗词学会等,各团体积极开展活动,激发会员创作热情,青州文学界得以人才辈出、优秀作品不断涌现。
  -
  “20号”座谈会风雨无阻,文学沙龙成果可喜
  1994年,以耿春元、陈沛为首,成立了青州市文学创作者联合会(简称“创联会”),几年后创办了会刊《青州文学》。创联会成立至今,每月20日晚举办座谈会,风雨无阻,从未间断,这便是人称“20号”的文学沙龙。座谈会上,会员们共同学习、研讨优秀作品,相互交流写作体会,部分青年作者脱颖而出,取得可喜的创作成果。
  冯伟山出版了3部中短篇小说集,有两篇小小说被《小说选刊》转载,十多篇小小说入选全国年度小小说选本。202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郑武文在《北京文学》《少年文艺》《山东文学》等杂志发表小说和其他作品数十万字,且有多篇被《小说选刊》《新华文摘》《青年文摘》选载。徐晓宏于2003年至2005年先后在《诗刊》发表组诗,另有上百首诗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史鑫出版了《史鑫诗选》、散文集《石湾陶塑》,另有诗歌、小说发表于《山东文学》《西部》《诗歌周刊》等。
  崔斌出版两部作品集,其中《林徽因密码》入选《中国散文大系》,散文《爱上周庄》获“全球华文散文诗歌大赛”优秀奖。海玉在《钟山》发表短篇小说《女人》,中篇小说《钱是谁的》获《小说月刊》大赛二等奖。洪波有数百篇诗文散见于《读者》《北方文学》。徐晓昀、高琳、剑虹等也发表了部分作品。
  另外,部分老作者笔耕不辍,取得较大成绩。如耿春元出版中短篇小说集两部,多篇小说发表于《四川文学》《山花》等杂志。陈沛出版长篇小说《身世》等两部,且有多篇小说发表于报刊。孙贵颂在青州工作期间,是该协会主要成员,曾任青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发表杂文、随笔数十篇,有的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
  -
  联合青州临朐文友,搭建弥水文化交流平台
  弥水文化学会成立于2012年9月,由冯伟山、高传广、房永江等共同发起成立。初以青州和临朐两地文学艺术爱好者为主,成立时52人,逐步扩大到沿弥河各县(市、区),会员140余人。
  学会以搭建弥水流域文化交流平台、促进地区文化繁荣为己任,积极开展文学艺术交流活动,创办会刊《弥水》(季刊),内部交流。
  学会举办了“山水青州杯”全国有奖征文大赛、“弥河湿地杯”征文大赛、古诗词大赛、弥河文化研讨会等多项文化活动。学会会员作品见诸《山东文学》《联合日报》等报刊。有多位作者出版了个人专著。其中,房永江出版散文集《弥水情深》及其他作品集多部。
  -
  提供练笔园地激发热情 发表诗词楹联作品近百件
  青州市诗词楹联艺术家协会成立于2014年5月25日。现任会长张俊亮,党支部书记王学军。现有会员167人,其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和中华楹联学会会员8人,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13人,潍坊市诗词学会会员40余人。协会设有微信平台,为会员提供练笔的园地,每年刊出36期,每期发诗词、楹联100余首(副)。
  该协会通过开展业务培训、作品研讨、外出采风等活动,激发了会员们的创作热情,提高了写作技巧,取得可喜的创作成果,至今已在《中华辞赋》《中华诗词》《诗词月刊》《对联》杂志等,发表诗词、楹联近百首(副),各类微刊600余首。
  -
  成立学会创办会刊 促进青州小说创作
  2014年7月,以王永春、王永山等人发起,成立了青州市小说学会,创办会刊《创作·悦读》。学会成立7年来,积极开展工作,组织采风、笔会、研讨会、征文评奖等大型活动30余次,出刊《创作·悦读》22期。会员们在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和在选集中选载作品100多篇。王永春、王永山、郭忠亮、孙琪山、刘献良等,其作品分别发表于《延河》《辽河》《百花园》《北京文学》《小小说月报》《小小说选刊》《天池小小说》《山东文学》等报刊。其中,王永山的小小说《站起来》,获《百花园》优秀作品奖,王永春的作品获省级奖一次,地市级奖4次。小说学会的成立,对繁荣青州市的小说创作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
  设立创作基地搭建平台 每年出版两期《海岱诗苑》
  青州市诗词学会于2020年7月成立(前身为青州海岱诗社,成立于2017年),庄兰香任会长。学会下设4个分会,6个创作基地。现有会员300多名,其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40多名,山东省诗词学会与潍坊市诗词学会会员近60名。学会开设了“海岱诗苑”“青州海岱诗社”“青州市诗词学会”三大公众号平台,每周一期,已出497期,计7000余篇诗词作品。《海岱诗苑》还以书刊的形式每年出版两期。
  近年来,学会先后与山东省新华书店有限公司青州分公司、青州古城管委会、青州市文化和旅游局、青州市图书馆、青州市清风寨风景区、青州市杏花村旅游度假区等共同举办全国诗词大奖赛9次,开展专题研讨活动28次之多。通过各类活动和业务学习,大大激发了会员们的创作热情,创作水平不断提高,庄兰香、高树贞、陈万坤等多名会员在《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国家级刊物发表了部分作品。庄兰香、高树贞荣获潍坊市诗词学会第一届优秀诗人称号。
  -
  获“中国诗歌之城”称号
  《青州百年新诗选》
  2018年8月16日,“中国诗歌之城”授牌仪式在青州举行。
  《海岱新集》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州市的诗歌创作,尤其新诗创作作者队伍庞大,创作成果丰硕。旧体诗创作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日渐活跃。2018年,青州市荣获“中国诗歌之城”称号。
  -
  以新诗创作为主流,成绩卓然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州市的诗歌创作,特别是新诗(自由体)创作,较之其他文学样式的创作,一是作者队伍庞大,二是创作成果丰硕。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市写新诗的作者达200人之多。在创作成果方面,全市在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新诗3000余首,获各类文学奖160余项,出版个人新诗集60余部。
  笔者自1959年发表第一首诗至今,已在《诗刊》《人民文学》《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华诗词》《星星》《山东文学》等报刊发表诗作1000余首,出版诗集8部,获各类文学奖30余项,诗作入选山东作协主编的《山东新文学大系》《齐鲁文学典藏文库》以及由著名儿童文学家金波主编的《中国儿歌大系》等60多种选集。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张雯从1987年开始业余文艺创作,迄今已在《人民文学》《中华诗词》《星星》《飞天》等70多家报刊发表诗歌600余首,出版诗集4部,数十次获奖,202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迟玉红是近年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诗作散见于《山东文学》《时代文学》《诗潮》《芒种》《诗选刊》等文学杂志,出版诗集2部,诗作多次获奖。
  另外,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新诗的有60人之多,其中20多名作者出版了个人诗集。特别提及的是,年近九旬的老诗人李桂茂依然笔耕不辍,常有作品发表于报刊。2021年,笔者主编出版了《青州百年新诗选》,选录了60多名作者的诗作200余首。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
  旧体诗词异军突起,日渐活跃
  新中国建立初期,青州城乡20多位长者热心旧体诗词的创作,选择自己的优秀作品,用毛笔抄写清楚,先后分别装订成《洋溪诗草》《青州景观新咏》,共集诗词作品200余首,多次摘抄流传于世。
  20世纪90年代中期,青州旧体诗词创作日渐活跃,其中张景孔先后出版诗词集《庚辰诗草》《青州百咏》,且有多首诗词发表于《诗刊》《人民文学》《中华诗词》等国家级重点刊物,有多首作品在全国诗词竞赛中获奖,还与他人主编出版了《海岱新咏》《海岱新集》多人诗词汇编,产生较大影响。另有多位老年诗人也出版了诗集,如陈永庆的《履斋诗草》、曹叔民的《百岁千首》《李华峰书画诗词选》、刘继孔的《藏珠集》《荷塘踏歌》等。
  近些年来,涌现出一批热爱旧体诗词创作的中青年诗人,其中代表者张允宾、闫金亮、王效友等,其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多家报刊,并有多部诗词集问世。
  自2014年以来,青州市诗词楹联艺术家协会、青州市诗词学会等社团组织相继成立,创办了会刊和微信公众号,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取得了较大成绩。另外,魏在光创建了《东夷诗坛》微信平台,已刊出89期,为繁荣青州市诗词创作,作出了一定贡献。
  -
  诗歌文化丰富多彩 “中国诗歌之城”花落青州
  2018年8月16日晚,“中国诗歌之城”授牌仪式暨“千年诗城”诗歌朗诵会在青州市广电大剧院举行。青州成为全国第九家、山东省首家获此殊荣的城市,标志着青州市迎来了文化事业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青州两千年建城文明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青州诗歌文化。其创作源头可追溯到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创作高峰凸显于北宋,繁荣于明清两朝,初步统计历代青州诗词流传至今的有5000多首,这在浩如烟海的青州诗歌中只是“冰山一角”。青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诗城”。在现当代青州文化发展历程中,本土诗人作为一支重要文化力量,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不断发掘新的题材,运用新的语言,抒发新的情感,表现新的意境,创作出诸多精品力作。
  近年来,青州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全力打造“东方花都文化青州”品牌,先后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先进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农民画之乡、中国收藏文化名城等荣誉称号。
  “中国诗歌之城”不仅是青州市再添的一项国家级荣誉称号,也成为青州又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另一方面,中国诗歌学会也将为青州市开展多样化诗歌文化活动提供指导,推动青州诗歌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
  本期部分资料和图片由张波、张雯、张志刚、张克奇、张建海等提供。
  -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