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8-18 22:20
鄌郚总编

衡王府风物拾遗

  衡王府风物拾遗
  在青州,大明衡王府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符号。明代,自朱棣“靖难”称帝后,为防止各地藩王篡权夺位,取消藩王兵权,只让其享受爵禄。成化二十三年(1487)宪宗皇帝第七子朱祐楎被封为衡王,弘治十二年(1499)就藩青州。第一代衡王朱祐楎乐善好施、大雅不群,朝野上下声名俱佳,被他的哥哥弘治皇帝称为“诸藩之范”。青州衡王府共传六世七王,历经147年。显赫一时的衡王世家,在时代列车前行的呼啸声中,荣华富贵烟消云散,兴衰荣辱芳华摇落,唯有散落的王府遗物、遗迹和传说故事,诉说着曾经的历史沧桑。
  本期撰稿:房永江
  图为衡王府石牌坊。张雯 摄
  主编:马道远 副主编:李海滨
  编辑:台 可 美 编:王 蓓
  校对:曾 艳(01-02)
  代 进(03-04)
  王明才(05-06)
  封 敏(07-08)
  欢迎广大读者提供新闻线索并提出宝贵意见,本周刊邮箱为56352618@qq.com
  本报周一至周六出版
  -
  风范一方衡王获立石坊
  刻有“大雅不群”字样的石坊。 张雯 摄
  青州城区西南隅,益都卫校大门南侧,巍然矗立着两座写满沧桑的石牌坊,它就是明代衡王府石坊。石坊位于原衡王府正门(午朝门)前,系大明朝廷为褒奖衡王风范地方而立,上题“乐善遗风”和“大雅不群”匾额。四百多年来,沧海桑田,它不仅见证了衡王府的兴衰荣辱,还演绎了一串串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
  -
  风雨四百八十载,造型宏阔刻工精
  衡王府石坊,坐北朝南,南北两坊相距43.5米,占地约5000平方米。两坊建筑风格相同,尺寸一致,均由28块巨石组成,石质为砂页岩。衡王府以石坊为中轴线,向后及两翼展开,左右对称,气势恢弘。
  石坊造型宏阔,刻工精细,堪称珍贵的历史遗存。两石坊皆为四柱三门式牌坊结构。每坊东西宽11.5米,南北进深2.72米,中高7米余,侧高5米多。石坊底座为须弥状,高1.2米,宽1米,分上、中、下三层,底层厚0.25米,刻云头花边;中层内收0.1米,高0.4米,雕荷花、牡丹等图案;上层与底层齐,镌狮子、麒麟图案。每块巨石上有狮子12只、麒麟2只,形态奇伟,惟妙惟肖。石柱为方形,分立底座上,中间二柱各高5.82米;两侧二柱各高3.95米。每柱南北两面各镶透雕麒麟1只,高1.95米,昂首蹲立,每坊8只。四柱上方各嵌巨石横匾,匾上浮雕均为二龙戏珠图。中门二横匾,上刻大字,南坊为“乐善遗风”“象贤永誉”,北坊为“孝友宽仁”“大雅不群”。剔地阳文,字形宽博,笔画流畅,相传为权臣严嵩所书。
  据考,两座石坊建筑时间在明嘉靖十九年(1540)至嘉靖二十一年(1542),为第二代衡王庄王朱厚燆在位时所建,距今已480年。
  1987年,青州市政府动员石坊附近居民搬迁,辟为街头公园。
  1990年8月9日,青州市政府公布石坊为“青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山东省益都卫生学校投资修建衡王府石坊园,设立铁栏围墙进行保护,并设专人管理至今。
  2013年3月15日,国务院公布石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山东省政府立碑保护。
  乐善遗风大雅不群,弘治帝赞诸藩之范
  第一代衡王朱祐楎就藩青州39个年头,他礼贤下士,乐善好施。他虔信佛道,驼山昊天宫珍存的“昊天宫”碑,其碑额即衡王真迹。衡王喜欢青州,极赞青州之美,一日登临望春楼,举目四望,喜形于色,抒怀畅吟曰:“远望三山叠苍翠,近闻二水流潺潺。范公亭里听遗训,昊天宫中悟道禅。”
  朱祐楎自打就藩青州以来,一直与地方上处得很好,即便遇到自己府上的人同外界发生纠葛,他也不仗势欺人,总是说:“此乃我左右之过也。”因此,他名声很好。以后的几代衡王,均以继承“祖训”为荣,出了几多文雅之士。他们结交的也都是社会上的一些文人墨客,王府上下,琴棋书画风气甚浓,乐善好施名博朝野。于是,朝廷给衡王府立了两座石牌坊,题写了“乐善遗风”和“大雅不群”的匾额,以示褒奖。并被他的哥哥弘治皇帝誉为“诸藩之范”。衡王朱祐楎号乐善子,这“乐善遗风”的意思就是赞扬衡王府保持了乐善子的良好“家风”。遗憾的是,这种家风并没有保持到底,及至第六代衡王——宪王期间,衡王府变得腐败奢华,荒淫无度,仗势欺人,权势凌驾于地方官之上,正人君子避而远之,地痞流氓纷至沓来,渐成藏污纳垢之地。
  -
  ◎相关链接
  王府巍峨壮丽,清初夷为平地
  衡王府坐落于青州南阳城中部偏西,建筑规模宏大,巍峨壮丽,占地近16公顷。设东华门、西华门、后宰门,正南大门俗称午朝门。建筑风格与北京紫禁城皇宫极其相似,只是规模略小。机构设置也与皇宫相似,如长史司、审理所、典膳所等,还有伴读、教授、引礼、承奉、宫女、内监等,一应俱全。
  安致远《云门山记》载:“北眺郡城中,故王宫殿,绿瓦朱楹,映日可辨。”其《青社遗闻》载:“青郡衡藩故宫,最为壮丽……其正殿七级,王座尚有朱髹金龙椅在其上。西甬道旁,紫薇成行,垂露摇风,红紫映日。拱北亭外,名花周匝;望春楼下,清沼回环。楚王章华之盛,梁苑平台之游,拟斯壮丽,未为远过。”王士桢《池北偶谈》载:“衡藩故宫,乱后尚存望春楼及流觞曲池,上有偃盖松,盖数百年古物。予顺治丙申饮于此,柑橘、绣球尚数十株。后丙午(1666)丁未(1667)间,周中丞有德建抚署,乃即德藩废宫故址,移衡藩木石以构之,落成,壮丽甚,而衡藩故宫鞠为茂草矣。”可见衡王故宫之豪华壮丽。
  清兵入关以后,至清朝初年,衡王府被抄,富丽堂皇的宫殿被夷为平地,安致远《青社遗闻》中说:回首(衡王府)繁华,已成昔梦!奇花怪石,尽归侯门,画栋朱梁,半归禅刹。
  -
  传说“醉买石坊”,拆卖铜钉铁铆
  清初,衡王府被查抄,府中财物,包括宫中女眷被公开拍卖,标价极廉。公开拍卖府中财物和宫女人丁的场面,曾成为当时一景。府前恍若闹市,人声鼎沸、叫买叫卖、好不“热闹”。特别是被拍卖的人丁女眷被堵住嘴、装在布袋中像牲口一样进行拍卖的场景,丧失人性、惨不忍睹。但因所拍“物品”价格低廉,很快被抢购一空。
  据说有一名为“豆腐小”的光棍汉,想买个媳妇回家,无奈囊中羞涩,便用一担豆腐与公差达成协议,挑了一个装人的口袋,待挑回家敞开看时却是一个老婆婆,急得“豆腐小”直跺脚……
  却说剪子巷刘二猛,贪玩好饮,家中薄产尽化为杯中琼浆。这一日,刘二猛闻得官府出售衡王府财物,甚喜,醉醺醺前来抢购。不料,被拍卖人员告知:“人、物皆已售完,仅余石坊两座,两贯钱即售。”刘二猛未辨其详即解囊购之。及归家,酒醒,后悔不已。叹曰:“此庞然大物,购之何用?”时有友人为其谋之曰:“巨石无用,顶上装饰可取,卸之零售,兴许获利。”刘二猛闻之大喜,从其谋,雇人拆卸石坊。石坊画栋雕梁,飞檐斗拱,仅铜钉铁铆便拆了数筐,获利千百倍。唯巨石未动。
  -
  衡王尊道家刻云门巨寿
  云门山“寿”字
  万春洞
  青州云门山摩崖“寿”字,历来誉满天下、四海闻名,素有“云门献寿”“寿比南山”之说,民间还有“人无寸高”的俗语,实为中华古寿文化第一山。究其来历,实与衡王崇道有关,乃“大明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初九日衡府内掌司周全”所书。九月初九日是重阳节,为斗母与重阳帝君吕洞宾诞辰,明朝廷于这一天祀三皇、北极真武,衡王府亦步亦趋,大事操办,摩崖题刻巨“寿”在这次道教祀典中应运而生。
  -
  摩崖题刻云门献“寿” 千凿百斧不露痕迹
  云门山上的“寿”字,镌刻在山阴处一巨大的摩崖之上,它结构严谨,端庄大方,通高7.5米,宽3.7米,仅右下角一个“寸”字就有2.3米高,人攀其上,足蹬“寸”勾,上不着“寸”顶,当地人戏称“人无寸高”,足见“寿”字之巨。
  约上三五好友,早起攀登云门山,是青州人晨练约定俗成的选择。
  在森森树荫中,迎着清凉的晨风,拾级而上,上山的路渐次艰险,几经峰回路转、跌宕起伏,有一个位于半山腰的“望寿阁”。望寿阁是一处比较大的平台,走到这里,大多数攀山者都会在此小憩一会儿,一来中途休息,二来抬头遥望一下似乎近在咫尺的大“寿”,情趣倍增,不失为一处佳境。
  望寿阁正殿建于悬崖之上,高大宏伟、古朴壮观。殿内供奉福、禄、寿三星,东西两边厢房内供奉着关公和财神,许多游客喜欢在此进香拜神,祈愿自己和家人平安如意。
  从望寿阁再出发,攀登一段陡峭的山崖后,“壁立千仞”之势的摩崖之上,一个巨大的“寿”字赫然而立。
  云门山“寿”字是怎么来的呢?
  细观摩崖题刻“寿”字,左侧有题款云:“大明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初九日衡府内掌司周全”字样。
  据考,九月初九日是重阳节,为斗母与重阳帝君吕洞宾诞辰,明朝廷于这一天祀三皇、北极真武,摩崖题刻巨寿实与这次道教祀典有关。书写人周全,直隶冀阳人,先后担任过衡王府内典膳、内掌司,也是个书法家。端详此“寿”,笔法古朴苍劲,气势磅礴,虽千凿百斧雕成,却不露分毫痕迹,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非凡的聪明才智和深厚的艺术造诣,实乃书法石刻艺术之瑰宝。从那时起,它就得到了青州官民、朝野上下的喜爱,来云门山拜寿的人与日俱增。近年来,众多的中外游客都把能到云门山拜寿作为一个心愿。
  “道曰今生,佛说来世”。云门山“寿”字,除了作为书法艺术的魅力,道教文化的内涵不容小觑。
  无独有偶,云门山东北坡还凿有一“万春洞”,枕书酣卧洞内的陈抟,号称“睡仙”,为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后人称其为“陈抟老祖”,活了118岁,深得道家仙人之妙,被奉为长寿的象征。
  据考,“万春洞”和摩崖巨“寿”均为第二代衡王朱厚燆命人开凿。
  -
  传说“雪蓑献寿” “寿光”由此得名
  却说衡王就藩青州,终日逍遥,喜欢结交文人雅士,名士雪蓑自然成为座上宾。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有一天,恰逢衡王朱厚燆寿诞日,送礼祝寿者自然不少。据说衡王发出告示,谁送的寿礼最值钱、最名贵,就让他坐首席。一时间,当地文武百官、豪绅贵族,抬猪羊、携厚礼,争富比贵,蜂拥而至。但却没有一人敢冒然去首席就坐。
  时近中午,从门外姗姗走进一人,却是穷道士雪蓑。只见他旁若无人,径直走向首席,安然而坐。众宾客惊愕不已,责问他献了何等礼物,敢如此傲慢。雪蓑微微一笑,让宾客们到院里观看云门山景。众人抬头南望云门,只见在云门山摩崖处,有一金光闪闪的“寿”字立于悬崖之上,光芒四射、直逼王府,众宾客不禁被眼前的景象惊得目瞪口呆、拍手叫好。然有好事者细细查看,却发现“寿”字下面的“寸”字少了一点,遂告知衡王,衡王遂以目寻之。雪蓑闻之微微一笑,取来一匹绸缎,让百官一齐撩水研墨,厄尔墨成,他把绸缎卷作一团,沾满浓墨,信手向南抛去,那绸缎竟像条乌龙,凌空飞舞,直奔摩崖“寿”字而去,不偏不斜地补上了那一点,众人不禁又是一阵喝彩,衡王心中更是好不得意。据说,这道金光向北一直照到渤海之滨,那寿光县名即由此而来。
  却说众宾客酒席筵罢,衡王一时兴起,率众宾客浩浩荡荡上了云门山,一观究竟。待到得“寿”字近前一看,哪里有半钱金子,全是用红泥糊在山崖上,外边贴了层麦秸皮儿,那闪闪的金光,都是太阳反光映着麦秸皮儿发出来的。衡王为了让“寿”字永久保存,找来名匠,将“寿”刻于摩崖之上,这样一来,“寿”字是保住了,金光却永远消失了。
  -
  ◎相关链接
  云门山万春洞 与巨寿相呼应
  云门山东北侧,有一“万春洞”,系明朝嘉靖年间衡王府冀阳周全开凿。该洞高1.6米,宽1.2米,洞室宽阔,深达5米。“万春洞”俗名“陈抟洞”,内有北宋名道陈抟枕书长眠的高浮雕石像一尊,其安祥悠然,憨厚可掬。传说也是寿的象征、吉的祥物,民间更有“陈抟一睡八百载”之说,是与山顶大寿字一缘而来。当地老百姓有“摸摸陈抟头,一辈子不发愁,摸摸陈抟腚,一辈子不生病”的俗语。所以不少游人,为图个吉利,已经把陈抟老祖的头和腚摸得锃光发亮了。
  在陈抟石雕像头部上方,有隐士雪蓑题写的《山居吟》一首:
  野宿石床类洞天,
  斗笠脱放海东边。
  夜深熟睡白云起,
  莫管龙来榻下眠。
  其诗文豪放,字体刚劲有力。雪蓑,有关资料记载,姓苏名州,道号雪蓑,生卒年月不详。他是明代大书法家、诗人、道人、杰出的思想家,虽没有载入正史,但无论他的思想还是诗词、书法,一致被世人默认。
  他徙居青州数年,与衡王成为至交,品茗畅谈,题诗互答,常遨游于章、莱、青三邑,后入山采药,往来于海岱之间。
  他善榜书,信手挥洒,笔势矫健,一蹴而就。现云门山上留有他的六处墨迹,如“神在”“超尘离梦”“鬼斧神工”等。这些作品,均为不可多得的书法杰作。洞中石壁上还有明代姜寒古所作的“君睡容我醉,我醉学君睡,醒者徙纷纷,未许把同臂”的诗句,耐人寻味。洞外另有“凉书台”“仙人脚印”等古迹。
  本版图片由张雯拍摄
  -
  偶园本为衡王府东花园
  青州偶园,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园林,原为明代衡王府东花园,清代康熙年间归属名臣冯溥,至今其遗留文物尚存其半。衡王府东花园又名奇松园,它位于古城偶园街中段东侧,面积20000平方米。清顺治三年(1646),衡王府遭查抄拆毁,奇松园赖其地处偏隘而幸存。
  -
  奇松园多松柏竹木 风格质朴稳重大方
  李焕章《织斋文集·奇松园记》载:“奇松园,明衡藩东园之一角也。宪王时以其府东北隙地,结屋数楹,如士大夫家,青琐绿窗,竹篱板扉,绝不类王公规制,盖如宋之艮岳,元之西苑也。中有松十围,荫可数亩,尽园皆松也,故园以松名。效晋兰亭流觞曲水,管弦丝竹,吴歈越鸟,无日无之,亦吾郡之繁华地。迨府第毁后,兹园赖其地处偏隘,园亭池沼,颇有烟霞致。又老松虬枝霜干,日长龙鳞,故国乔木,人所羡仰。郡丞朱公以其值,买之,以饷四方之宾客。后朱公去转,售之今相府,深锁重关,游人罕至矣。念斯园自旧朝来,隶帝子家,辱于阉竖、舞女、歌儿,其后胥徒啬夫,阜圉夏畦,皆过焉。卒未有文人骚客,载笔携筒,拈韵赋诗,以遨以游,骋目娱心……癸亥夏闰六月二十八日雨中记。”
  文中宪王为衡王府第六代衡王朱常?,万历二十四年(1596)至天启七年(1627)在位。奇松园当建于其时,因园内有众多古松柏树而得名。
  顺治三年(1646),衡王府被查抄拆毁,奇松园虽“赖其地处偏隘”而幸存。但由于无人管理,一度为“胥徒啬夫”(即小吏农夫)杂居,山麓养马,空地种菜,经年荒废。据毛奇龄著《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兼刑部尚书易斋冯公年谱》记载:冯溥在五十五岁时(康熙二年,1663年)曾给假回籍,相中奇松园,并请同年吕宫题名,欲购之。
  康熙初年,青州府同知朱麟祥将此园买下,用以招待四方宾客,朱离任后,将此园售予冯溥,由于冯溥当时仍在京为官,奇松园“深锁重关,游人罕至”。直至康熙八年(1669)冯溥回乡,将奇松园重新修造。
  从《奇松园记》中还可知,奇松园风景以松柏竹木为主,有池沼之盛,并曾有曲水流觞之雅事。奇松园内无假山,有丘阜小山,否则不会有“阜圉”之说,根据偶园假山主峰上现存的明代古柏及古木根桩判断,奇松园中当时植满松柏,偶园假山的前身是奇松园中的明代土山,园内景致和建筑风格,以质朴见长,“如士大夫家,青琐绿窗,竹篱板扉,绝不类王公规制”。园中现存的三株明代圆柏,园中横跨大方池的大石桥都是明代衡王府遗存,大石桥为平桥,中段略高,作三小拱横跨池沼,望柱柱头仅浅刻一线略作提示,四面浅雕牡丹纹。整体看,此桥稳重大方,具有明代建筑风格,是不可多得的园林古桥精品。由于体形敦实,虽为平桥,与池潭、假山相比仍显厚重、宏阔,这应是冯溥在修建偶园中有意保存下来的明代古桥。
  -
  冯溥奇松园度晚年 筑叠石假山精打造
  冯溥于康熙八年买得奇松园后,就请求致仕,想一心打造“奇松园”,均未获准。只好在京城觅地建造“万柳堂”,以实现自己“混迹市朝内,神游林壑下”的人文理念。康熙二十一年(1682),73岁的冯溥被恩准致仕,皇帝赐御宴,赐游于西苑瀛台,赐御制诗曰:“环海消兵日,元臣乐志年。草堂开绿野,别墅筑平泉。望切岩廓重,人思霖雨贤。青门归路远,遗兴豁云天。”诗中包含着乾隆皇帝对冯溥信任之情,臣僚依依惜别之情,也表达了希望冯溥安享晚年的良好祝愿。
  光绪《益都县图志·人物志九》载:冯溥回到青州之后,“辟园于居地之南,筑假山、树奇石,环以竹树,优游其中者十年”。这段话说明偶园叠石假山是为冯溥所为,园中奇石也是按冯溥之设计重新竖立,并在园的四周植竹优化环境。
  冯溥在偶园“存诚堂”中度过了十多年的悠悠岁月。
  冯溥去世后,直到乾隆初年,偶园变化不大。道光年间开始逐渐走向败落,从道光以后直至上世纪初,仍为冯氏世守,但已荒芜。
  新中国成立后,偶园收归国有,1950年辟为人民公园。20世纪80年代,园林建筑专家、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先生几次来青州考察,称赞园中假山为“今日鲁中园林最古之叠石”,全国唯一幸存的“康熙风格”的园林建筑,并主持了山体的维修工程。21世纪以来,园景几次得到重修,园名改为“偶园”旧称。
  -
  ◎相关链接
  “偶园”得名之谜 或为别馆匾牌
  长期以来,偶园名字的来历是人们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
  最常见的说法是:冯溥曾在北京外城广渠门内造有一座别馆,堆土山,辟荷池,种有大片柳树而不杂他树,富于自然野趣,成为京城一大名园,题为“万柳堂”,又名“亦园”。此园围墙低矮,平时不设看守,不置门锁,任人游玩,有若公园。冯溥经常与文官、墨客在园中举行各种雅集活动,作有大量诗文,传唱一时。
  康熙二十一年,冯溥回到故乡青州,在奇松园旧址上进行重建,并将新园定名为“偶园”。这个名字与北京的亦园同样都含有“偶然”的意思。园中正堂名为“佳山堂”,也用作全园的代称。
  偶园匾牌为吕宫所书。吕宫,字长音,号金门,清江苏武进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及第,中头科状元。累官至宏文院大学士加太子太保。他立朝矜尚气节,著撰甚富,书法精妙,与冯溥乃同年进士。
  匾牌长180厘米,高76厘米,榜书“偶园”二字。上款题“为易斋老年翁书”,下款书“年弟吕宫”。刻印两方,一为阳刻“吕宫之印”,另一方因字迹模糊、难辨其详。匾牌现收藏于青州博物馆。该匾字迹端正,刻工清楚,只因年深日久,木质略有干裂,满是沧桑。
  耐人寻味的是,吕宫在康熙三年(1664)便已作古,不可能在8年之后的康熙十一年(1672)为冯溥书写匾牌。据此推断,“偶园”匾牌似应为冯溥在北京的别馆之名,早已悬挂多年,只是在冯溥致仕以后跟随主人来到了青州,挂在了青州偶园的大门口。
  本版图片由房永江拍摄
  -
  园内景物见证王府沧桑
  “福”石
  “寿”石
  “康”石
  “宁”石
  放眼今日之偶园,佳山堂前旧物依然,古柏、池沼、石桥,绿意森森、曲水流觞。园中的两株明代黄杨,6株明桂及十余块奇石均为从衡王府移至偶园的原物,特别是“福”“寿”“康”“宁”四大奇石,玲珑华美,为湖石之上品。另,“偶园(二进)门内之石屏,上书明高唐王之篆书,亦为衡王府遗物”。历经世事沧桑,这些移入偶园的衡王府遗物,竟像活化石,依然演绎着一串串动人的故事。
  福寿康宁四大奇石 “一两石头一两银”
  漫步偶园,假山巍峨、花木葱茏,楼阁亭立,曲水流畅,数以万计的奇石点缀其间,其中来自衡王府的福、寿、康、宁四大奇石备受游客青睐。
  “福”石,高2.4米,宽1.63米。整体造型像一个“福”字,体态华贵、丰盈端庄,四周多孔,玲珑剔透,左右通风,上下贯通。若在石下生烟,则紫气顺孔出入,缭绕升腾,堪为奇观。
  “寿”石,高3.7米,宽1.7米。形态雍容,上窄下宽,像一个倒三角形,石身多孔,灵光四通,神韵兼之,跌宕起伏的石肤,悬石压顶的气势,光彩夺目的透洞,给观赏者历经沧桑而神气矍铄、风骨劲健的感觉。
  “康”石,高3.7米,宽1.7米。其形态上下曲折狭长,大洞勾连着小洞,石肤丰满圆润,石体挺拔,其姿又如同鹤立,婀娜隽秀。纹理纵横交错、丰满大度,可谓天赐之物。
  “宁”石,高2.3米,宽1.2米。其亭亭玉立,英姿绰然,为园内藏石之冠。虽经常年风化,愈显鬼斧神工,上悬下收,玲珑奇巧,有道是观石赏形,它给人以宁静致远、心旷神怡之意境。
  关于福寿康宁四大奇石,在青州还流传着一个“一两石头一两银”的故事。说自从大学士冯溥去世之后,家道逐渐败落,其后代靠变卖家产维持生计。有一年,一个南方富商看中了四大奇石,以一两石头一两银子商定成交价格。富商回去筹措银两之际,冯家后人却犯了难,心想:如果把这镇园之宝卖了,怎好向子孙交代呢?后来还是夫人给他出了个主意:称石时一定要连同石质雕花底座一起称上才行。待富商拿了银两来时一听傻了眼,只好作罢。
  佳山堂前三株圆柏 最高树龄为六百年
  偶园佳山堂前、假山脚下草木森森,池水荡漾,挺立着数株古柏,3株为明代奇松园旧物,高大挺拔,依然苍翠。市园林管理部门特制的蓝色保护标志上标注着它们的信息:其中一株树高15米,冠幅5米,胸围1.8米,树龄600年;一株树高18米,冠幅6米,胸围2.1米,树龄450年。
  -
  四百年明桂飘香 一岁秋景一树金
  金秋时节,偶园里的桂花馥郁一身浓香,摇曳起一树金黄,在甬路旁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于近处嗅一嗅,一不小心便醉了心扉。
  园内导游标志载明:偶园内现存桂花六株,为明朝衡王府遗物(其中丹桂5株,莲子桂1株),树龄均已达450余年。据《山东通志》记载,清兵入塞攻陷青州后,明衡王朱由棷逃亡,禅僧达法将该树保留在法庆寺,法庆寺败落后,移至偶园。这六株桂花均以乡土树种流苏为砧木嫁接,一直栽于盆中,历经岁月沧桑,依旧枝繁叶茂,中秋时节,繁花盛开,香溢满园。
  -
  朱载玺以石为友 狮子石重现青州
  偶园内,默然矗立一石,石高约五尺,色调灰黑,其形怪异,配有基座。石面上有数行文字,经辨认,铭文曰:“唯石名狮,明师负荷。介我广居,棹楔之左。与尔定盟,似无不可。百千万祀,永怀不堕。我藉明师,明狮自我。珍重珍重,安妥安妥。”署款是“万历九年辛巳八月望日,新诚信玺铭”。经考证,该石为衡藩新乐王府旧物。
  新乐王名朱载玺,乃衡王朱祐楎第三子朱厚熑长子,嘉靖三十六年(1557)袭封,万历二十一年(1593)薨逝,赐谥“康宪”,在位36年。
  朱载玺初得到此石,看其凹凸有致,像一头蹲坐着的雄狮,十分高兴。他令人将石置放于王府庭院的东侧,取名为“狮石”,亦称“狮子石”,并在石上题写了铭文。铭文为4字句韵文,共48个字,着重体现了作者与狮石的关系,抒发了对狮石的感情和祝愿,情真意切,希望狮子石永远珍重、安妥。
  铭文落款是“新诚信玺铭”。原来,朱载玺,字信父,号诚轩,即新乐王的“新”加字和号“诚”“信”,再加名载玺中的“玺”而成。
  衡府的王爷们条件优越,多有闲情逸致,如琴棋书画、游山玩水等等,朱载玺喜欢玩石,竟然与石“定盟”,结为“师友”,视为“亲人”,其情可嘉。
  万历初年,大明王朝还处在强盛阶段,朱载玺尽享承平年代的荣华富贵,狮子石也身价倍增。然而,随着衡王府的败落,狮子石也流落他乡,不知去向。
  狮子石重现青州城,是在清道光年间。益都生员冯衿《蕉砚录》对此专门做了记载,大致描述如下:
  平民杨如玉,家住西营后所,距衡王府后宰门数十步远。有一天,杨如玉的母亲夜做一梦,梦见一位年轻女子,装扮艳丽,向母深施一礼,说道:“我在你家已经住了多年,如今我就要嫁人了,特此谢过伯母。”杨母深感诧异,未及搭话,忽然惊醒,原来是南柯一梦。
  次日,门外来了一位买树的顾客,径直买下了杨如玉院中的老槐树。刨树时,“狮子石”赫然现身。
  狮子石出土后,临时置放在杨家的茅屋檐下。冯衿记道:此石将欲出世,先托梦于人,必然有识之者将石安置于合适的地方。
  冯衿,字孝明,号丽石,冯溥玄孙,一生未仕,著有《蕉砚录》传世,他在记录此石时,狮子石仍“以不字之贞,有待而行”。孰料,此石合当有缘,竟归于偶园,适得其所。现置于园内“北海世家”门前。
  -
  本版图片由房永江拍摄
  -
  石狮铁鹤铜钟留存于世
  铁鹤
  石狮
  青州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洋溪湖畔,规模宏伟,金碧辉煌,是一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2008年5月,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青州博物馆大门前蹲守着一对巨型狮子,昂首挺胸,神态威猛,气势凛然,为明衡王府遗物,虽经400余年沧桑,威仪不减。走进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青州简史陈列厅,门前的两只铁鹤亦是衡王府旧物,鹤长颈,高足,嘴微张,双足立于龟背之上。博物馆北厅内还藏有两座铜钟,同为衡王府遗物。
  -
  石狮高度“超标” 犯上未被追究
  青州博物馆以它丰富的馆藏文物每天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参观,而大多数外地朋友来到后往往直奔馆内而去,忽视了大门外蹲着的两尊石狮子。
  这两尊石狮体量巨大,气势雄伟。石狮头饰鬃髦,胸挂石铃,身配饰物,圆雕蹲立,瞪目鼓瞳,栩栩如生。石狮为一雌一雄,雄狮左前掌踏地,右前掌踩绣球;雌狮左前掌踏绣球,右前掌抚幼狮脊背。造型逼真,雕刻精美。石狮乃明衡王府遗物,1979年移入益都县博物馆收藏。
  两石狮通高2.65米,比北京故宫门前的石狮还高19厘米。
  在封建社会时期,等级森严,稍有逾越,就可能招致杀身之祸。青州衡王府的石狮为什么比故宫门前的石狮还要高呢?
  相传,衡王府门前的石狮是当年武宗皇帝朱厚照即位以后,朱祐楎在重修衡王府时雕凿的,他故意把府门前的石狮子比故宫门前的石狮子高出19厘米,是为了彰显他乃当朝皇帝叔父的地位。而武宗皇帝朱厚照即位时年龄尚小,对叔父的行为也无奈他何。因此,留下了历史上罕见的犯上却没有被追究的案例。
  古时候,摆放石狮是极有讲究的。
  首先不能放一只,必须要放一对,左为雄狮,右为雌狮,但是雄狮和雌狮的表征又有不同,左侧雄狮的右前掌下必须压个绣球,绣球意味着一统天下,江山永固。而且雄狮的嘴一定是张开的,象征着一种威严;右侧的雌狮子右前掌下抚摸着一个幼狮,意味着母仪天下,子孙延绵。除此以外,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家摆放石狮子讲究也不同,比如说故宫门前的石狮子是45个发卷,意味着九五至尊,那么一品大臣摆放的石狮子只能是13个,意味着十三太保,品级越往下发卷就越少。
  -
  铁鹤立于龟背之上 佑翠竹夫妇到白头
  青州博物馆简史陈列厅门前立着两只铁鹤,乃衡王府重要遗物。铁鹤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双足立于龟背之上,亭亭玉立。灵龟四足着地,呈伏卧状。玉立的铁鹤昂首曲颈、长喙微张、似引颈欲鸣,且顾盼生姿,几跃跃欲试,显出一种展翅欲飞的神态。
  这对铁鹤原存于云门山街道办事处时家店村的铁鹤观内。清康熙《益都县志》记载:“铁鹤观,在城南十五里许。明衡藩良医所良医正马崇儒铸铁鹤二只,约丈高于殿前,故名。”两只仙鹤分别铸造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和万历十五年(1587),尺寸、样式完全一致,高4.2米,长1.53米,宽1.05米,重3吨。根据仙鹤胸部铭文记载,它是由衡王府下属和妃嫔出资铸造。其高度高于颐和园门前的铁鹤。
  关于仙鹤铸造的缘由,民间流传着一段故事。相传,第四代衡王朱载封为爱女翠竹寻到一位佳婿,但是翠竹还未过门,男子就因故去世。后来翠竹再嫁,丈夫又意外去世。因此一时间谣言四起,落了一个“妨男人”的名声。朱载封为了祈求平安,便想让女儿嫁给穷人家平平淡淡过一生,于是将翠竹许配给了时店村家境贫寒、憨厚老实的王二顺。为防止再有意外发生,朱载封找人算卦,卜师说:“欲待白头老,尚需寿禽陪。”衡王遂命人在时店村头建铁鹤观,观内铸造铁鹤一只。后来为好事成双,万历十五年秋,又铸一只。在寿鹤灵龟的庇护下,翠竹夫妇以九十高寿而善终,流传下一段鹤寿延年的传奇佳话。
  世事沧桑,山河巨变,铁鹤观历经百年风雨后毁于乱世。唯两只铁鹤于1965年移至青州博物馆收藏。
  -
  推崇佛道铸两铜钟 朱翊鍄梦题“心寺”
  衡王府遗存文物中有两口铜钟,收藏于青州博物馆北厅。一口是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铸佛经铜钟,铜钟高1.4米,底径1.1米,下部为八翼翅。铜钟上半部有两圈佛像,每个佛像皆坐于莲花座上,手部动作不一。铜钟腰部铸有佛经,佛经之下为一周铭文。根据佛经后面的铭文可知,该铜钟是商河王朱翊鍄为拜佛而铸。另一座为明崇祯十二年(1639)铸八卦纹铜钟,钟高1.61米,底径1.23米。肩部上下为两组变形回纹。铜钟腰部为一圈铭文,末尾署名可知铜钟为衡王铸造。铭文下的铜钟翅翼部位是一圈八卦图。两座铜钟的上部皆为帝王宗室方能享用的双龙头吊环。明代最高统治者吸取前朝教训,对于宗教采取平和包容的态度,藩地位于青州的历代衡王都对佛教和道教很是推崇。历代衡王受其影响在青州留下了诸多佛教、道教的文化遗存,尤以道教为多。道教八卦纹铜钟据推断是最后一位衡王朱由棷命人铸造的。
  商河王朱翊鍄乃恭王朱祐楎之重孙,善书画,好佛道。传说,他为便于参禅藏经,有意在王府临近筹建佛堂,并请高人为之设计,屡更图样俱不合心意。一日午寐,梦入深山,但见寺院玲珑肃穆,遂击掌赞曰:“遍觅无着,竟藏于此,幸乎!”
  朱翊鍄工于绘画,醒来挥洒成图。翌日,请能工巧匠破土动工,依图构建,遂成。因寺于心生,朱翊鍄题书“心寺”二字,悬于寺之门楣。
  后来,商河王朱翊鍄督工铸造铜钟一口,钟面铸佛经、佛咒与坐佛,故命名曰“经钟”。
  心寺经钟悬于经钟楼,曾为青州一景,原址位于益都卫校院内。
  今青州城内有心寺街,街名即因寺而得名。
  本版图片由张雯拍摄
  -
  王府故事流传名著坊间
  《红楼梦》《聊斋志异》书影。房永江 摄
  在青州古城,流传着许多有关衡王府的故事,林林总总,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犹如一首首不老的歌谣,向人们诉说着它曾经的历史沧桑,它也同遗存文物一样从某些侧面印证着衡王府那些逝去的岁月芳华。在文学领域,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聊斋志异》中都出现过它的鼎鼎大名,不惜笔墨介绍了衡(恒)王府宫女林四娘的故事,使衡王府这位“玉为肌肤铁为肠”的“姽婳将军”名动华夏。
  -
  衡王纳贤 春风大雅能容物
  名士杨渑谷,曾在朝中御前为官,因性情傲慢,冒犯了皇帝,被削职为民,回青州老家隐居。此人书法极好,衡王慕名请他到王府做门客,他称病不去。衡王就派侍医赵柳南登门拜访。
  这一天,杨渑谷正在家里提笔写字,赵柳南来了,对他说:“衡王爱才,邀请您是诚心诚意。”杨渑谷笑而不答,信笔在纸上写了一句:“自知性僻难为客。”搁笔起身进了内房。赵柳南等了许久,不见杨渑谷出来,就把他写的这句话收拾起来,带回了王府。
  赵柳南把杨渑谷的言谈举止如实禀报衡王,衡王朱祐楎也没生气。他看了看杨渑谷的字,爱不释手,提笔写了一个下联:“且喜身闲不属人。”令人把这副对联装裱起来,又派赵柳南给他送回去。杨渑谷看了衡王对的下联,正合自己心意,就跟着赵柳南去拜见衡王。朱祐楎待他如上宾,请他写字,他饱蘸浓墨,信笔一挥,又写了一句:“春风大雅能容物。”
  朱祐楎知道这是在称颂自己,连说:“岂敢,岂敢!”接过笔来,对了一句:“秋水文章不染尘。”
  杨渑谷明白是在指他,也连说:“惭愧,惭愧!”自此,二人成为莫逆之交。
  -
  衡王嫁女 山村小伙中彩球
  第三代衡王朱载圭生了三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一个在京城做官的大户人家,过门三年男人就吐血死了,年轻守寡。二女儿嫁给一个官宦子弟,封为郡主,尽管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可惜男人是个面黄肌瘦的病秧子。两个女儿每逢回娘家不是哭哭啼啼,就是长吁短叹。三女儿看在眼里,就多了个心眼,到了待嫁年龄,父母给她所择配偶,她皆不依,说泰山老母托梦,叫她抛彩球选女婿。朱载圭信佛,只好依从,一面选择吉日,高搭彩棚,一面亲自到云门山碧霞祠降香,祈求泰山老母保佑。
  可巧,衡王府抛彩球选女婿的这一天,家住青州西南山区井塘村的吴姓小伙进城卖柴,看见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往王府那边涌动,便向买柴的饭馆掌柜打听。饭馆掌柜与他开玩笑说:“衡王爷的三公主抛彩球招仪宾呢,你小伙子双眉带彩,印堂发亮,一表人才,快去碰个运气吧,就是选不上还蹭顿饭吃呢!”吴姓小伙听说后心里想:这王府招仪宾与咱穷人家是八竿子打捞不着的事,不过,这晌午饭正愁没有着落呢。于是,他提了提精神,壮了壮胆子,抬脚向王府走去。
  他来到衡王府的望春楼前,一张张八仙桌已经坐满了人,他挤进去,好歹看见还有个空位子,就一屁股坐在了上面。待跑堂的仆人端上酒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端起碗来就吃。这时候,三公主正在绣楼上偷偷观看,她见首席上坐着一个农村小伙儿,虽然衣衫褴褛,却长得浓眉大眼、虎背熊腰,吃起饭来狼吞虎咽、大快朵颐,不觉心中窃喜,抬手就把彩球抛向了他,招为仪宾。
  成婚以后,衡王为女儿陪嫁了上百亩好田,建了仪宾府,还修了一条从王府到井塘的青石大道。
  -
  女杰林四娘,破阵救主传英名
  林四娘貌美似花,出生于武官世家,歌喉婉转,武艺不凡。因其父遭诬陷被害,四娘流落于秦淮河,沦为歌女。
  六世衡王朱常?,游秦淮,幸四娘,为其赎身纳为妾。四娘进府,指教丫鬟习武艺、练战阵,香汗洒尘埃,脂面映刀光。故《红楼梦》中有诗云:“恒(衡)王好武兼好色,遂教美女学骑射。浓歌艳舞不成欢,列阵挽戈为自得。”
  崇祯初年,青州城外流寇作乱,衡王率兵丁出城征剿,一战再战,不幸被困。而城内兵微将寡,无人敢破阵救主,唯林四娘义照肝胆,为报衡王知遇之恩,率众女将连夜出战,杀向贼营,但终因寡不敌众,血染疆场。
  趁林四娘与敌酣战之际,衡王被兵勇救出。朱常?感念林四娘救命之恩,事后葬四娘于后花园,晨昏祭奠,屡屡昏厥。誉其为“姽婳将军”。
  《红楼梦》中贾政讲林四娘的故事,就是以此为题,让贾宝玉叔侄三人作诗,考他们的学问,年仅13岁的贾兰先写出:“姽婳将军林四娘,玉为肌骨铁为肠。捐躯自报恒(衡)王后,此日青州土亦香。”
  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有《林四娘》篇,言衡王府宫女林四娘,遇难而死,鬼魂与陈生幽会,意绪风流,色艺双全,作诗“静锁深宫十七年,谁将故国望晴天。闲看殿宇封乔木,泣望郡王化杜鹃”。
  -
  衡王修庙,难逃灭顶之灾
  最后一代衡王朱由棷,贪婪腐化,怯懦无能。崇祯十七年,清兵入关后不久,他就向清廷使臣王鳌永提交了投降书。当时清廷初立,立足未稳,采取招抚政策,顺利接受了朱由棷的降表。
  可是,朱由棷仍然寝食难安。一天,他微服郊游,遇见一个赶驴的长者,肩上背着柴禾,累得气喘吁吁,却不用驴驮。朱由棷觉得奇怪,就向那老者发问。老者答道:“做善事者,得以善报。”他见老者说话古怪,相貌不凡,就向老人问卜。那老人向衡王打量一番,说他气色不好,不久恐有大祸临头。朱由棷急忙向老人乞求解脱之方,老人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你趁有钱有势,要为老百姓多谋善事。”朱由棷问谋些什么善事,老人教他在青州修一百座寺庙。
  朱由棷回宫后把出城所见说与王妃及心腹家人,王妃泣曰:“自从先王修心寺,藏经参禅,王府已多年没做这等善事了,那老人想必是神仙点化,亦可从之。”众人皆点头称是。
  于是朱由棷立刻召集府中主管营建的官员,征集工料,即日开工,限期修建一百座寺庙。
  无奈到了朱由棷时期,府内风气已经是江河日下,上下腐败奢华,荒淫无度。营建官员横征暴敛,贪赃作弊,最后连青州旧有的寺庙、道观、庵堂总共凑了98座,谎称一百。其中还有半数是以土地庙滥竽充数。竣工后,朱由棷满心欢喜,觉得可以高枕无忧了。
  清顺治二年(1645)正月,朱由棷奏请入觐,清廷命其来朝侯旨。次年五月,清廷以衡王蛊惑人心、图谋不轨的罪名,杀朱由棷等宗室11人。处死衡王后,清廷随即命令将衡王府其他郡王拿送至京,这些人到京后,再无音信,全都秘密处死。随后衡王府被查抄。
  -
  诸多王府文物散落民间
  明代孔子石刻像(资料图片)
  济南巡抚院署大堂(资料图片)
  衡恭王墓。房永江 摄
  2017年2月16日,国家旅游局公示青州古城入选5A级景区。漫步古城,有不少珍贵的衡王府遗物、遗迹散落其间,成为景区独有的一道文化景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散落的衡王府遗物,有的收藏于博物馆,有的却流落他乡,还有的安身名刹古寺,更有不少此类“宝贝”还散落在民间,有待发掘。
  -
  十二生肖俑唯缺午马 孔子像石刻栩栩如生
  十二生肖俑是衡王府玉田怀简王朱厚烃墓出土的墓葬随葬品,现保存在青州博物馆,共11件,皆为陶质,件件栩栩如生,当为泥塑精品。
  朱厚烃,恭王朱祐楎次子,封为玉田王。玉田王妃马氏,性温柔,貌美艳,深得郡王喜爱。马氏命短,早故,玉田王厚葬之。
  墓葬发掘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塑品高10厘米左右,11件动物惟妙惟肖,生动别致,唯缺午马。经分析认为墓中女主人姓马,寓以与十一生肖同好之意。
  孔子石刻像现收藏于青州博物馆,乃明衡王府遗物,是朱载玺根据唐代吴道子所绘制的孔子像为蓝本,摹刻出的孔子形象,栩栩如生。该石刻高142厘米、宽79厘米,为线刻,画面为孔子像的上半身,像高84厘米。孔子头戴折冠,中掼长簪,冠有丝带系于颌下,眉目清朗,眼神灼灼,美髯飘逸,富有神气。石刻的下部有约600字的撰文。
  -
  清济南巡抚院署大堂 拆王府大殿木料所建
  清巡抚院署大堂在济南珍珠泉东侧。
  大堂建于康熙五年(1666),由山东巡抚周有德拆青州衡王府大殿木料建造。
  昔时为清山东巡抚及民国山东军政首脑施政、断狱的场所。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面阔五间,进深16米,歇山九脊,翘角飞檐,前为卷棚式,六根大红柱支撑着错落的云头斗拱。红柱之间,为落地槅扇,檐角脊端,皆饰吻兽。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宏伟壮观。
  1937年12月,日军攻进济南,珍珠泉大院内建筑多被焚毁,巡抚院署大堂也遭受严重破坏。
  1951年对其重新整修,恢复原来面貌。
  1979年9月济南市革命委员会公布为济南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青岛湛山寺石狮子 原置王府东华门外
  湛山寺位于青岛市区湛山南麓,它虽然年轻,却有一些老物件。三进门前有石狮一对,分踞左右,雕工精美,乃青州衡王府遗物。
  这对石狮子原置于衡王府东华门外。据考证,石狮工艺独特,源远流长,乃北魏时期艺术石雕。
  清末,德国人修筑胶济铁路时掠至青岛。1934年由胶济铁路委员长葛先庭赠送湛山寺。后来,这两个石狮子均遭到严重破坏,1984年在修复湛山寺时对其进行了修复。
  -
  驼山昊天宫衡王遗墨 龙首碑帽现完好无损
  驼山昊天宫院内有一龙首碑帽,为衡王朱祐楎所立,这也是衡藩诸王留在驼山的唯一踪迹。据资料考证和现存龙首碑帽题记可知,衡王朱祐楎曾经重修过昊天宫。由于朝代更替,风雨侵袭,衡王所立碑记、碑身和赑屃倒地碎裂,所幸龙首碑帽完好无损。20世纪末整修复立古碑时,无意中将龙首碑帽“张冠李戴”配在它碑之首,虽不匹配,可也为保护古碑、研究衡王其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重要史证。
  该龙首碑帽为优质青石雕成,镌刻精致,技艺超群,远望似真龙再现,龙首中间镌有题记,宽36厘米,高45厘米,竖写“昊天宫”3字,楷书,字径13厘米。右刻“乐善子书”4字,字径2厘米,并刻有印章两方。上为:“皇明宗室”,边长5厘米,下为“衡王图书”,边长6厘米。两方印文皆为篆书。左刻印章五方,均为方形小印,字迹未辨。
  -
  法庆寺“龙墩”瓷盘 康有为观后即赋诗
  法庆寺,旧址在青州市区西北隅前营子村西侧。该寺从清初至上世纪初,一直是青州规模最大的寺院,《山东通志》称该寺是山东省内四大禅院之一。
  1925年,“戊戌变法”运动领导人之一康有为造访青州时游览法庆寺。时庙宇雄伟,古柏参天,是为胶济铁路沿线著名古刹。
  康有为游览期间,由方丈慈宽陪同、介绍古寺。其中,有一件用荆树根雕成的座椅,玲珑剔透,庄重古朴,是当年衡王乘坐的“龙墩”。还有一对古瓷盘,盘大一尺四寸,彩绘“鹿鹤同春图”,生动逼真,极为美观,均为衡王府旧物。康有为观后颇为感动,当即赋诗《游法庆寺》,书赠方丈慈宽留念。
  绿瓦红墙松柏宫,闻移衡府殿材工。
  树根倚几庄严在,瓷画双皿色相同。
  华屋山丘何所住,王侯帝释尽归空。
  元戎小队郊相引,俯仰山河落日同。
  诗中内容佐证了衡王府被查抄以后,其珍贵金石和文物,流入法庆寺的史实。“元戎小队郊相引”一句,指青州满族旗兵团一个连为其护卫,团长吴延年。
  民国十九年(1930),国民党二十二军六十四旅进驻法庆寺。期间,旅长宁春孝将寺内部分碑刻拓片、珍贵文物掠走,剩余之佛经圣卷及其重要物品交存设在县文庙的益都县民众教育馆收藏。
  -
  三阳山衡恭王墓 七王墓保存最好
  衡恭王墓,位于青州市王坟镇王坟村西北200米处,省级博临公路从墓前经过。1992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建立文物保护标志。
  据《益都县图志》载:明衡恭王墓,在城西南三阳山前,面河背山,占龙冈之穴。衡恭王朱祐楎(1479—1538),宪宗第七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封为衡王,弘治十二年(1499)就藩青州,卒于嘉靖十七年(1538)八月,时年61岁(虚岁),谥号“恭”。
  该墓葬封土高4米,墓顶直径6米,墓底直径18米。原有内外城墙环绕相护,城墙以石块与石灰垒砌而成,今已破坏。墓室结构不详。在距墓葬西南方向60米处,原王坟中学院内出土衡恭王地卷一方。1997年9月,益都县文物管理所(现称青州市文物管理所)征集入馆。该地卷为方形,石灰石质,残高39厘米,宽58厘米,厚10.5厘米,残存298字。
  该墓保护较好,是目前为止衡王府六世七王墓葬中保护最好的一个。
  本期参考资料:《青州市志》《青州古城》《青州碑刻文化》《青州纪胜》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