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10-15 16:45
鄌郚总编

五代名相韩熙载

  五代名相韩熙载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韩熙载夜宴图》是国宝级藏品,画作主人公韩熙载(907—970),字叔言,潍州北海(今潍坊)人。他虽非出身于王侯之家,可家世也算显赫,曾祖父、祖父、父亲皆为官。他天资聪颖,名闻京洛,弱冠登进士第,怀报国之志,在南唐入仕,历三朝沉浮,见证南唐国祚;他是五代时期著名大儒,“制诰典雅,有元和之风”,擅长诗文书画。
  本期撰稿:齐英华
  图为《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宋摹本)。
  主编:马道远 副主编:李海滨 编辑:台可 美编:王蓓
  校对:曾 艳(01-02) 代 进(03-04)
  王明才(05-06) 封 敏(07-08)
  欢迎广大读者提供新闻线索并提出宝贵意见,本周刊邮箱为56352618@qq.com
  本报周一至周六出版
  --
  为避祸北人寄作江南客
  926年,韩熙载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考中进士后未等授官职,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迫使他逃离中原,投奔杨吴,从此寄身江南,成为“江南客”,像其他南迁文士一样陷入命运浮沉之中。
  --
  考中进士突遭变故 父亲因军乱被诛杀
  韩熙载,字叔言,潍州北海人。其曾祖父韩钧,担任过太常卿;祖父韩殷,任侍御史;父亲韩光嗣历任秘书少监、淄青观察支使等职。韩家不是高门大户,却也并非平常百姓。这样的家庭出身,加之一直生活在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影响着他既有文韬武略,又有安邦治国之志。他自小与众不同,苦读诗书,博学多才,曾与好友史虚白一道隐居中岳嵩山读书,后游学于洛阳,在京洛一带极负盛名。
  在韩熙载的人生旅程中,后唐同光四年(926)有着亦喜亦悲的意味。这年春天,弱冠之年的他在洛阳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正值青春之年,意气风华,胸怀天下,欲展宏图,只是根据当时的官制,尚未授官而已。
  此年,父亲韩光嗣任平卢(驻青州)节度副使。青州节度使符习(?-933)率军协助后唐监国的李嗣源进攻魏博镇,出战不利,率军队欲退回青州。岂料此时,青州城内发生兵变,监军杨希望推举光嗣为留后(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是处理军队开拔后总摄政事之官职)。926年四月二十日,李嗣源即后唐帝位,是为明宗,四月二十八日改元天成。八月,李嗣源判定青州军乱是韩光嗣所为,遂下令诛杀他,韩氏整个家族都受到株连。
  ---
  为避祸乱逃离中原 好友掩护南奔杨吴
  为避祸乱,韩熙载不得不逃离中原,与史虚白一起,找到治颖州的好友李谷(903-960)。淮水的重阳渡口位于颖州颖上县正阳镇,对面是江南吴国(杨吴),交通十分便捷,加之有李谷掩护,韩熙载决定出奔杨吴。
  李谷送他至正阳,两人在一家酒馆话别,熙载说:“江南用吾为相,当长驱以定中原。”李谷则说:“要是中原用吾为相,吾当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后周南征时任命李谷为将,他率军取淮南,首立大功,而熙载未遇英主,终生不能有所为,这是后话。
  --
  徐知诰掌杨吴大权 韩熙载投靠其门下
  历经长途跋涉,熙载、虚白终于到了吴国都城广陵(今江苏扬州)。此时为吴国顺义六年,吴国皇帝是杨溥,但其实大权已经旁落,掌实权的是左仆射徐知诰。徐知诰是什么人?又与韩熙载有什么样的交集?
  徐知诰,本姓李,字正伦,徐州人,父亲李荣死于唐末之乱后,他无所依托,被唐末淮南节度使杨行密的大将徐温所收养,改名徐知诰。902年,唐封杨行密为吴王。杨行密去世后,徐温拥其子杨隆演称帝,自己实际掌控军政大权。
  徐温的几个儿子中,养子徐知诰有勇有谋实力最强。徐知诰对徐温亦是孝谨,深得其心,对外很会收买人心,宽刑法,推恩信,奖励农桑。他在府衙内设置了“延宾亭”,遍揽四方贤才,宋齐丘、骆知祥、王令谋等是他的谋客,孙晟、韩熙载、江文蔚、常梦锡、高越、史虚白、陈陶等文士纷纷前来投奔。凡来投奔的俊贤之才,徐知诰统统礼遇有加,这些学识渊博、才德兼备的儒雅文士为了报答知遇之恩,积极出谋划策,为其日后代吴奠定政治基础。
  相继除掉与自己争权的徐温长子、次子后,徐知诰掌握了杨吴政权,并拥立杨溥继位,935年进封齐王。
  --
  韩熙载不为徐知诰赏识 连补三州从事未得重用
  宋齐丘正总理知诰府上之事,史虚白初见他就放言说:“吾可代彼。”宋齐丘听了很是不平,想煞煞史虚白的傲气,便设宴招待,等他喝到半醉时,让他写作书檄、诗赋、碑颂等各种文体。不料史虚白握笔在手不停辍,瞬间写完,词采磊落,坐客皆惊服。
  徐知诰很赏识史虚白,问他军国大计,史虚白说:“中原方横流,独江淮阜。兵食俱足,当长驱以定大业,毋失事机,为他日悔。”意思是让吴国趁中原兵乱,一举北上,尽快实现统一大业。徐知诰觉得他说的十分在理,可当时他正谋划从吴国夺权,自己当皇帝,哪里顾得上统一大业,因而只是敷衍了事,擢其为校书郎,稍迁州从事。史虚白看出此人不足为谋,便以有病为由推辞官职,果断离去,从此寄情山水,诗酒自娱,绝意世事,后与其子合力著有《钓矾立谈》一书。
  史虚白看出徐知诰目光短浅,成不了大事,韩熙载肯定也能看出来,只是他生于显贵之家,少年得志,不肯轻易离开官场。为了得到当权者的赏识,他写了一篇文采斐然、气势恢宏的《上睿帝行止状》:“熙载本贯齐州,隐居嵩岳。虽叨科第,且晦姓名。今则慕义来朝,假身为贾。既及疆境,合贡行藏。”“出青山而纳履,渡长淮而弃繻(xū)”“某处士伦,谬知人理。是以副明君之奖善,恢圣代之乐贤。”这篇文章充分展示了他投奔明君,决心创立一番事业,为国效力的抱负。
  然而徐知诰本出身贫寒,长期寄人篱下,为人谨慎,不喜张扬,对韩熙载这样自视极高的热血青年,实在是难以真心赏识,加上韩熙载匿迹于溧水县南无想山禅寂院读书,又放荡嬉戏不拘名节,徐知诰认为他需要历练,所以并没有委以重任,而是连补和、常、滁三州从事。当时北方至吴的士子们大多已被擢用,熙载早在京洛负有才名,独独到了这里不为所用,尽管心中不快,可他并不以为意。
  --
  重返金陵授秘书郎 为太子师难掩失落
  937年十月,吴睿帝杨溥遣摄太尉杨璘传位于徐知诰。徐知诰置宗庙社稷,国号齐,改元升元,正式登上皇帝宝座,以宋齐丘、徐玠为左、右丞相,册尊杨溥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升元二年恢复本来的姓名李昪(biàn),自言唐宪宗子建王李恪生子李超,李超子李志为徐州判司,李志子李荣,乃自以为建王四世孙,改国号曰唐,即南唐。
  大局已定,李昪将韩熙载召至金陵为官,授秘书郎。秘书郎的工作是掌管国家图籍经典,但韩熙载却被派到东宫,掌太子东宫文翰,成为太子李璟的老师。对此,李昪说:“你早就负有才名,但却未经世事,所以命你任三州县从事,是为更好地加以历练,今日重用卿,希望能善自修饬,以辅佐我的儿子。”熙载对此也不称谢,只是“谈笑而已,不预世务”。他与李璟谈天说地,论文作诗,日子过得倒也安逸,但这些其实难掩他内心的失落。
  --
  辅佐中主上章直言不讳
  南唐中主李璟
  陆游《南唐书》卷十二中的记载
  中主朝,韩熙载深得李璟信任,真正进入政局核心圈。他亦竭尽毕生所学辅佐李璟,直言进谏。然而,其不事逢迎的个性引起朝中权贵的嫉恨,被卷入政治斗争,仕途浮浮沉沉。
  --
  深得中主信任恩礼 上章言事无所回隐
  943年,中主李璟即位,改元保大,任命韩熙载为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兼太常博士,对他信任有加。熙载慨然叹曰:“受昪知遇,不得显位,是以我属嗣君也。”他数次上章言事,言辞十分切直,无所回隐,李璟都采纳了。他后来还改了吉凶仪礼不合法式十余项。
  李璟令熙载主理李昪安葬仪式、谥法庙号等事宜。臣子们商议李昪的庙号应该继唐昭宗之后,合称宗。韩熙载与司门郎中萧俨、给事中江文蔚等建议:“以为古者帝王己失之,己得之,谓之反正;非我失之,自我复之,谓之中兴,中兴之君庙号称祖。以为昪兴既坠之业,请号烈祖。”这件事令李璟十分满意,但韩熙载并不是一个会逢迎的人,也不是事事都得李璟欢心,比如对于李璟即位当年改元,他上疏:“逾年改元,古之制也,事不师古,弗可以训。”李璟赞同熙载所说的,但以制书已行为由,坚持改元。
  李璟这次虽没采纳韩熙载的建议,可对他更加恩礼,令其以本官权知制诰。按当时制度,六员中书舍人中的一员掌管起草诏敕的工作,称知制诰;如果以其他官员兼管这项工作,称兼知制诰或权知制诰。韩熙载权知制诰,足见李璟对他的信任。
  --
  上表诛陈觉等人 未得到皇帝支持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韩熙载为人孤傲,生性懒散,朝班多缺,朝堂之上又多直言,不事逢迎,引起朝中权贵宋齐丘等人的嫉恨,自然被卷入南唐的权势争斗之中,遭到弹劾。
  冯延己(903—960,一说名延巳)为中主朝宰相,与冯延鲁、陈觉、魏岑、查文徽四人结党营私,狼狈为奸,号称“五鬼”,又与位列三公的宋齐丘结为一党,以奸倿行事。南唐保大四年(946),宋齐丘与冯延己大肆鼓吹开疆拓土,鼓动中主发动战争。宋齐丘推荐枢密使陈觉为福建宣谕使,往福州宣武威节度使李仁达入觐,李仁达不从。陈觉到建安,伪造了一份假文书,派建汀抚信兵、防戍兵趁李仁达不备,直至其城下。抚漳泉的魏岑听闻陈觉起兵,遂发兵响应。
  李璟闻之大怒,冯延己等称,兵马都已经派出去了,不可停,于是以王崇文为招使,王建封为副使与他们会合。冯延鲁、魏岑分别为南面、东面监军使,陈觉为诸军监军使,攻打李仁达。第二年三月,陈觉等人互相争功,各自为战,彼此攻取进退不能呼应,加上吴越军队增援李仁达,南唐军队溃败,损失惨重。
  此役,南唐兵败而归,李璟大怒,将陈觉等人押至金陵,由于宋齐丘和冯延己从中说和,李璟没有下令诛杀陈觉等。韩熙载与徐铉上表弹劾宋齐丘、冯延己二人与陈觉等结为朋党、祸乱国事,请求诛杀陈觉、冯延鲁,以正国法:“臣观觉等罪不容诛,但齐丘、延己内为陈请,所以得全,且擅兴者不罪,则疆场生事;丧师者获存,则行阵解体。请行显戳,以重军威。”李璟解释称,延己没有给陈觉等人请赦,将陈觉流放蕲州,冯延鲁流放舒州,两人“一家狼籍,永不录用”,与死没什么不同。
  --
  遭弹劾罪名莫须有 皇帝迫于形势降罪
  韩熙载的这次上表不仅没有得到皇帝的支持,反倒彻底激怒了宋齐丘等人,他们给他扣上“醉酒披猖”的罪名。李璟不得不罢免韩熙载,由虞部员外郎贬为和州司士参军。其实,韩熙载的酒量仅“涓滴而已”,“醉酒披猖”纯粹是“莫须有”的罪名。
  李璟没有忘记自己的老师,后来也知道了熙载并不能喝酒,所以在他任和州司士参军不久即调宣州节度推官,还复其虞部员外郎,迁虞部郎中、史馆修撰,熙载仕途回到起点。按照唐制,六部侍郎、中书、门下侍郎等未及三品的重要官员,在必要的条件下,可由皇帝赐紫,也就是可以穿三品以上官员才能穿的紫色袍服。韩熙载毕竟是李璟的旧时幕僚,又是颇具才华的人,李璟虽迫于形势将其贬官,可对他还是十分信任的,这次重返金陵,为五品郎中韩熙载赐紫,不久之后又提升其为中书舍人。
  审时度势恳切进谏 无奈不为中主所用
  讨李仁达之役,南唐不仅兵败,还错失了一个成为天下正统的机会。保大五年(947),契丹大举南下,俘走了后晋少帝石重贵,后晋北迁。契丹还遣使南唐,意欲册命南唐为中原之主,李璟回应:“唐守江淮,社稷已固,与梁、宋阻隔……其他不敢拜命之辱。”一直关注中原局势的熙载上疏劝李璟北伐,敦促他不可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陛下有经营天下的志向,恢复祖业就在此时。若是契丹北归了,中原另有新主,南唐可就没有办法再图天下了。”可此时南唐的兵力都集中在南闽,顾不上也没有能力北顾中原,李璟悲叹:“闽役惫矣,其能抗衡中原乎?”南唐白白浪费了大好时机,最终,刘知远趁机主中原,建立后汉。
  南唐保大九年(951),中原郭威灭后汉建立后周,南唐商议用兵北方,韩熙载进谏:“郭氏是像曹操一样的奸雄,虽然刚立国但军队较强大,如果我们轻举妄动,不但不成功反而有损实力。”他劝谏李璟此时非用兵之机,尽管言辞肯切,可李璟没有听,反倒派遣李金全等人陈兵淮上,这也给了后周出兵的借口。
  --
  中主不听劝谏酿大祸 失14州去帝号称国主
  保大十三年(955),后周征伐南唐,保大十四年(956),李璟任命弟弟齐王李景达为兵马元帅,重新起用陈觉为监军,出师抵御。熙载向来知道陈觉志大才疏,难堪大任,所以再次上疏力谏。他告诉李璟,出兵是大事,当先正名,“莫信于亲王,莫重于元帅”,有什么人能比得上亲王更值得信任,有什么职位比元帅一职还重要的,何必再让陈觉为监军使。
  李璟没有采纳熙载的谏言,是因为李景达曾为太子人选,他不能完全放心,这一疑虑最终埋下隐患。自955年至958年,在后周的四次征伐之下,南唐割让了扬、泰、滁、和、寿、濠、泗、楚、光、海、庐、舒、蕲、黄14州,元气大伤,与后周划江以为界,中主于958年去帝号,称国主,称臣纳贡,奉周正朔。
  南唐国势江河日下,从此无法再与后周维持均衡对峙的局面,韩熙载审时度势的政治识见最终消解在权势争斗中。
  --
  南唐势微熙载不改其志
  明唐寅所绘《陶谷赠词图》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之“清吹”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后主时期的南唐国势日渐衰落,可韩熙载心犹在,志仍存,兢兢业业地奉献着毕生所学,铸铁钱平抑物价,无论是出使还是接待来使都拿捏有度、保有志节,对后主忠心耿耿,始终直谏。
  --
  铸铁钱以提高币值 与相争论声震朝堂
  周世宗柴荣历时三年夺取了南唐的淮南14州,南唐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同时,因多处用兵,国库亏虚,征税减少。
  南唐交泰元年(958),钱币贬值,韩熙载提出铸铁钱以提高币值建议:新铸的铁钱,一枚新大钱当十枚旧钱;一枚新小钱当二枚旧钱,规格仿“开元通宝”,徐铉为书篆文。李璟遂拜熙载为户部侍郎,充铸钱使。
  新钱铸成后,广为流通,“公私便之”,物价终于被抑制,受到朝野的称颂。但铸铁钱一事最终并不十分成功,“钱货渐弊”让韩熙载心生悔意,觉得不该推行此政。因铁钱使用问题,他与宰相严续发生争论,声震朝堂,李璟以他失礼,改授秘书监,一年后复用为吏部侍郎,并升任兵部尚书,充勤政殿学士承旨。
  --
  得信知陶谷秉性弱点 略使小计挫使者气焰
  陶谷,字秀实,邠(bīn)州新平人。五代时任后周翰林学士,北宋建立后,历任礼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958年十二月,周世宗柴荣派陶谷从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出使南唐,南唐本就国力弱小,陶谷自恃本国国力强盛,态度傲慢,“假书为名,挟大国之势,气焰非常”,在中主李璟面前出言不逊,容色凛然。
  南唐派升州(南京)太守韩熙载招待陶谷,甚是尽礼。熙载的好友李谷曾给他写信提及陶谷,说陶骄横喜欢被奉承着,如果到了南唐,一定要善待之。熙载阅人无数,早看出陶谷绝非看起来那么正人君子,决定出手教训。
  此番过招,熙载使的是美人计。他令名歌伎秦弱兰装扮成驿卒之女,在驿馆洒扫庭院,故意在陶谷面前晃。弱兰面容娇好,着葛衣,戴竹钗,完全是一幅邻家女孩的模样,又说丈夫去世了,依傍父母生活,听起来让人生怜。陶谷劝慰之时意乱情迷,忘却了君子慎独之戒。第二天还以《春光好》词相赠:“好姻缘,恶姻缘,只得邮亭一夜眠,别神仙。琵琶拨尽相思调,知音少。待得鸾胶续断弦,是何年?”还捎回几句话感谢韩熙载:“巫山之丽质初来,霞侵鸟道;洛浦之妖姬自至,月满鸿沟。”
  “邮亭一夜眠”数日后,李璟在澄心堂设宴款待来使。陶谷起初态度凛然,摆出不容侵犯的驾势,李璟命人唱起已经演练数日的鸾胶之曲《春光好》,并传唤秦弱兰,歌以送酒。陶谷一听这曲,再看面前的弱兰,窘得脸红耳赤,无地自容。
  韩熙载略使小计,就大挫后周使者的嚣张气焰。这一典故后成为明代唐寅的素材,作《陶谷赠词图》,该画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
  出使北宋被扣为人质 终日愁闷署馆壁题诗
  南唐三代君主,均是吟诗作画的好手,但在军事上却始终软弱无能,仅凭长江天险苟活,中主李璟奉后周为正统,961年后主李煜(937—978)即位时,中原已是赵匡胤建立的大宋王朝,李煜眼见无力回天,对割地求和、偏安江南不以为耻,一面向宋屈辱求和,满足于“一晌贪欢”,一面又无端猜疑来自北方的官员,不肯重用他们,冯延己一党对北方人尤其戒忌和歧视,甚至不惜采用残暴手段将人杀害。
  967年,韩熙载出使中原,也有资料称他这次是回到了青州。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41年,曾经的热血青年已是六旬老翁,无法揣测他当时的心理活动,但从他的几首感怀诗中或许可以读出其中的悲凉。
  此行,使者熙载被北宋王朝扣留为人质,软禁在署馆内,终日愁闷交加,感怀备至,在署馆壁上题《感怀诗二章》:“未到故乡时,端为故乡好。及至亲到来,争如身不到。眼前相识无一人,出入空伤我怀抱。风雨萧萧旅馆秋,归来窗下和衣倒。梦中忽到江南路,寻得花中旧居处。桃脸蛾眉笑出迎,争向花前拥将去。”“仆本江北人,去作江南客。还至江北时,举目无相识。金风吹人寒,明月为谁白?不如归去来,江南有人忆。”
  史虚白的《钓矶立谈》记载,韩熙载这次出使中原,中原人问:“江南何故不食剥皮羊?”韩熙载说:“江南生产绫罗绸缎,不像北方人要用羊皮来做衣服。”中原人当时听了都不明白,直到熙载离开后才明白这句话,想追赶已来不及了。一说他指江南是富庶之地,北方贫穷才穿羊皮;一说用谐音来解读,南吴君主姓杨、后周君主姓郭,后周人用“剥羊皮”喻,为什么不杀姓杨的国君?韩熙载快速反应,以“穿纨”暗喻“裹丝”,谐音“郭死”。
  --
  对待后主忠心耿耿 不改其节写诗讽谏
  韩熙载为人自重,不为强者所屈,虽遭贬逐,不改其节,对后主李煜始终忠心耿耿,尽职尽忠,敢于直言进谏,不改其志。李煜曾经到青龙山狩猎,回来后在大理寺小憩,亲自提审囚徒,特赦了很多,群臣都称颂后主宽厚。只有韩熙载上书,谈论牢狱有司之事,称这些地方并不适合皇帝车驾前来。又请后主拿出二百万私产,以充军资库用。后主听从韩熙载的进言,说:“绳愆纠谬其熙载之谓矣。”
  开宝元年(968)十一月,后主李煜立前周后的妹妹为后,熙载觉得不妥,于是写诗讽谏,后主知道他是为了自己好,并没有生气。后来,李煜作红罗亭,四面栽上红梅,并作艳曲来歌之,熙载和其诗云:“桃李不段夸烂漫,已输了春风一半。”因淮南故地已割属中朝,熙载借诗讽南唐割地求和,只剩半壁江山,难以匡救。
  --
  相关链接
  陶谷与潍坊的渊源
  其实陶谷与潍坊也是有渊源的。他本姓唐,祖父彦谦、父涣,为避晋高祖石敬瑭讳改姓陶。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唐氏三祖”瑶、偕、谘。谘子唐揣,字子化,北海太守,受封“晋昌公”,其子唐俨,字整之,东海太守;孙子唐轮,字文转,青州太守;曾孙唐永,后周仪同三司,平寿忠武公。《北史》卷六十七(《列传第五十五》)载有唐永传:“唐永,北海平寿人也。本居晋昌之愤安县,晋乱,徙于丹阳(太湖流域,江苏南部,笔者注)。祖揣,始远魏,官至北海太守,因家焉。父伦,青州刺史。正光中(520-525,笔者注),为北地太守,当郡别将……大统元年,拜东雍州刺史,寻加卫将军,封平寿伯。卒,赠司空公。”
  唐揣一家在南北朝时期在山东北海(今潍坊)世代为官,唐揣至唐永及其四代以后皆系名门望族,唐揣是唐氏北海郡的始祖,因此其子孙以此为荣而自称“北海郡”,绵延至彦谦是第十一世。
  --
  广纳门生奖掖后学之士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之“散宴”
  韩熙载(右)与舒雅
  韩熙载是典型的“钢铁直男”,起初对礼遇自己的宋齐丘真心相交,对宋党误国之行又毫不留情面;他提携后学之士,延揽青年才俊为南唐小朝廷效力。官场历练,使他对人对事有着敏锐观察力,数次预言皆成真。
  --
  具有知人识人能力 预判多人未来之职
  韩熙载长什么样,只能从《韩熙载夜宴图》中窥见一斑,文字记载他“风采照物,每每戴黑色轻纱帽”,而且这些帽子都是他自己制作的,是当时的“潮品”,引得很多人效仿。陶谷《清异录》卷下《衣服》条载:“韩熙载在江南造轻纱帽,匠帽者谓为韩君轻纱格。”熙载还很健谈,宋人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下称其“每纵辔春城秋苑,人皆随观,谈笑则听者忘倦”。
  熙载不仅人物形象好,识人的眼力更是扎实,能知人识人,甚至能预判人未来的官职。南唐保大十二年(954),韩熙载出使后周回来,李璟询问他后周大臣的情况,他说禁卫军殿前司都赵点检(赵匡胤)“气度不凡,才略难测”。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后,李璟回想当初韩熙载的断言,对他更加礼重。
  孙晟,初名风,又名忌。《新五代史·孙晟传》载其是密州人,《资治通鉴》《南唐书》(马令撰)、《南唐书》(陆游撰)皆称其为高密人,因为高密当时隶属密州,无论哪处记载,总之他是潍坊人。孙晟初历后唐,后奔杨吴,禅代后仕于南唐烈祖李昪,官至中书侍郎;元宗李璟时官至右仆射、同平章事。孙晟是熙载的好朋友,做南唐尚书郎时,皇帝赐他一处位于凤台山西冈陇之间的宅子,熙载来新居拜访,看到他家门巷狭隘,说:“这怎么能是宰相家的门第呢?”
  韩熙载似乎已经预见了孙晟官职必能升至宰相?果然,第二年,孙晟擢升御史大夫正台席,后于保大十年(952)三月至十一月间任南唐宰相。孙晟于交泰初年出使后周,世宗问其江南虚实,因拒绝回答被杀,义死后赠太傅,追封鲁国公,谥文忠。
  郑文宝《南唐近事》卷二载,张洎(jì)第一次去拜谒韩熙载时,熙载像招待老朋友一样待他,“曰:‘子好一中书舍人。’顷之,韩主文,洎擢第后不十年,果主纶扉(犹内阁,笔者注)之笔。”熙载再次扮演了仕途预言家的角色,张洎在中主时期考中进士,后主时期迁中书舍人、清辉殿学士,参予机密,恩宠第一。
  --
  特意拜访宋齐丘 规劝其切勿受惑
  宋齐丘是辅佐李昪禅代的功臣,在烈祖登大位之前,帮着他招徕各方俊杰在手下谋事,尚能礼遇韩熙载等南迁文士,可晚年受惑于陈觉、冯延己等,“疏薄平时素所知奖者”,他疏远了平素提携的人,新招徕的人声势气焰往往炙手可热。孙晟曾规劝他,韩熙载也特意找了一天去拜访他,给他讲“群儿为飞鸢之戏”的见闻,有所感悟,想跟他分享,宋齐丘亦愿闻其详。
  熙载说,飞鸢放飞之初,丝线刚从发轮中发出,是急是缓都在小孩掌握之中,或上或下,或长或短,小孩可随意牵动。到了一定高度,风大了,线尾端激昂动摇,左右摆动,不受小孩控制。这丝线一定得谨慎放纵,太过于放纵了,飞鸢就会断线而去。放飞鸢心里知道这一点,唯独图一时之观而又力所不能加,力度跟不上,想不放纵也不行了。结果,飞鸢一得势,失去平衡,或者丝线断了飞鸢被风吹走,或飞入天空,或跌入积莽阴翳之间,以小孩之力无可挽回了。“嗟呼,天下事大有似此者,愿相君以为念”,韩熙载希望能劝说宋齐丘不要一意孤行,宋齐丘也觉得“今叔言之辩,可谓微矣,吾方思之”。然而,他最终仍惑于延己、陈觉之流,离忠于己者渐行渐远,与韩熙载等成为政敌。对陈觉一事的处置结果便是最好的明证。
  --
  大开门馆提携后辈 开销颇大入不敷出
  韩熙载知道,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唯有人才方是南唐的第一资源。他大开门馆,延纳隽彦,把有一技之长的士子、凡有点才华的青年都延请到门下。每每看到有文采的文章,他都会抄写下来,传播写作者的声名,时号“韩夫子”。他放下身段,热情奖掖、积极举荐,不顾久病体弱,身体疲惫。
  广纳门生开销颇大,熙载的官俸加“月不下数千缗(mín)”的外快,仍入不敷出,奉旨到临川出差,不得已借了三十万官钱,有司从他的月俸里抵扣。熙载上书倾诉:“家无盈日之储,野乏百金之产。”洋洋洒洒数百言,李煜批奏:“言伪而辨,古人恶之。”他有固定的收入,赐资尚优,说家里没有盈余,“无乃过欤”。李煜命有司免除逐月所扣,又从内库赐他绢百匹、绵千两,以应急需。熙载上表谢意:“伏蒙御批,水火相济,日月无私,既示其瑕疵复怜其憔悴,免逋(bū)欠使资于昏旦,赐绵绢御其风霜,神造虽洪,粉身未报。”
  青年才俊、宣城人舒雅与熙载关系极为亲密,异乎寻常,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二载,舒雅姿容秀发,以才思自命,到金陵将所学献于礼部侍郎韩熙载。“熙载一见如畴昔,馆给之。雅性巧黠,应答如流。熙载待之为忘年之交,出入卧内,曾无间。然熙载性懒,不拘礼法,常与雅易服燕戏,猱杂侍婢,入末念酸,以为笑乐。”也有人说熙载所著《格言》,有一半是舒雅之辞,但序为舒雅所作无疑。
  南唐后主甲子年(964)三月,也是宋乾德二年,韩熙载以吏部侍郎,修国史,知贡举。人们怀疑他出的题目一定会很难,岂料这天晚上,他依题目自赋诗五首,展示给诸考生,放王崇古、张洎等九人考中,门生舒雅是第一名,朝野也都认为以舒雅之才为第一是合适的。李煜命中书舍人徐铉复试舒雅等五人,他们不考,李煜御殿命题亲试,五人皆被黜落,王崇古是当科状元。
  --
  相关链接
  宋齐丘
  宋齐丘(887—959),本字超回,改字子嵩,豫章(今南昌)人。世出洪州官僚世家,祖居庐陵(今吉安)。为文有天才,自以古今独步,书札亦自矜炫,而嗤鄙欧、虞之徒。历任吴国和南唐左右仆射平章事(宰相),晚年隐居九华山,号“九华先生”,封“青阳公”。
  --
  画师描画歌舞夜宴全景
  《韩熙载夜宴图》中的顾闳中
  南唐后主李煜像
  韩熙载是南唐三朝元老,历经宦海沉浮,空有雄才大略和一腔政治抱负,终因其北方人的身份感到不安,才能无法施展,又为政敌所嫉妒,还担心君主猜忌。纵身酒色是为排解郁闷之情,还是为了避开嫌疑?一幅传承千年的《韩熙载夜宴图》里,隐藏着怎样的历史解说?
  --
  绝妙歌伎养于府 轻歌曼舞娱宾客
  韩府里养着四十余名歌伎,“皆天下妙绝”,她们善音乐,终日笙歌燕舞,“弹丝吹竹、清歌艳舞之观,所以娱侑宾客者,皆曲臻其极”,特别是王屋山,容貌俊美、体态轻盈、能歌善舞、音色嘹亮,深得韩熙载的宠幸,他又通音律,常击板配合王屋山轻歌曼舞,尽情缠绵。一时之间,南唐豪杰之士,诸如萧俨、江文蔚、常梦锡、冯延己、冯延鲁、徐铉、徐锴、潘佑、舒雅、张洎等人,“举集其门”。
  韩熙载把平日里领到的俸禄散分给这些歌伎,还故意穿着破衲衣,携筐托钵,作乞丐状行乞,让门生舒雅击手板,和音律,他边走边唱,轮流走过诸歌伎的院内,索要钱粮,并以此为乐。客人来了,也都不讲礼法,让歌伎与他们相见,坐在一起,或调谑,或争靴子、笏板,直到曲终人散,“始缓带以出”。他还曾令年轻的歌伎跟着出府,与宾客生旦聚离。熙载“过纵姬侍,第侧建横窗,络以丝绳,为观觇之地。初惟市物,后或调戏赠与,所欲如意。时人目为‘自在窗’”,若有宾客私其婢,留题曰:“最是五更留不得,向人枕畔着衣裳”,熙载知道也不见怪。
  南唐士人家中蓄养歌伎的并非韩熙载,从中似乎也透出南唐社会之态。如,陈致雍,南唐太常博士,精通礼仪制度,是熙载的好友、座上宾,两人很投脾性,他“家无担石之储,然妾伎至数百,暇奏《霓裳羽衣》之声,颇以帷薄取讥于时”,熙载赠诗于他:“陈郎不着世儒衫,也好嬉游日笑谈。幸有葛巾与藜杖,从呼宫观老都监。”
  --
  画师潜伏数夜 记录夜宴全景
  据《潍县志稿》和北宋《宣和画谱》记载:李煜见熙载上朝时能直言进谏,褒贬时弊,知其为国着想,打算以他为相,但又得知他“多好声伎,专为夜饮,虽宾客棵杂,欢呼狂逸,不复拘制。颇闻其荒纵,然欲见樽俎灯烛间觥筹交错之态度不可得”,所以有点拿不准,到底是否该委以重任,便要待诏画师顾闳中(约910—980)、顾大中(一说为周文矩)夜探韩府,看看都是些什么人参与夜宴,然后据实画下禀报。
  《宣和画谱》介绍,顾闳中是江南人,擅长丹青,尤其擅长画人物。他和顾大中潜伏在韩府数夜,将整个夜宴场景默记于心,回到宫中,用神奇之笔,以连环长卷的方式复原了韩熙载夜宴的全景,真实地记录下韩熙载夜宴的传奇故事,连什么人坐什么位置,干什么事都画得一清二楚,是为《韩熙载夜宴图》和《韩熙载纵乐图》(今佚)各一。
  李煜原本想拿夜宴这件事治韩熙载的罪,可是看过夜宴图后,连吓唬他的勇气都没有了,画中的新科状元郎粲、前科状元舒雅、太常博士陈致雍、韩氏门生紫薇郎朱铣等四十多人,皆是朝中大臣和社会名流,该如何治罪?李煜把《韩熙载夜宴图》拿给韩熙载看,希望他不要再沉湎于酒色歌舞之中。岂料,熙载看过后,除了惊异于顾闳中的描摹技艺外,无动于衷,依旧夜夜宴饮,寻欢作乐。
  --
  后主终不得以熙载为相 于其逝后痛惜追封宰相
  最终,李煜以韩熙载“终以帷薄不修,责授右庶子(太子属官),分司洪州”。熙载遣散诸歌伎,准备单车赴任。李煜本就不舍他走,以为他这次是彻底改了,遂又好言挽留,改任秘书监,很快又复其原职。可当韩熙载官复原位时,那些当初被他遣散的歌伎又重回他身边,“顷之如故”。李煜感叹曰:“吾亦无如之何!”已而曰:“吾乃今知卿之心矣。”遂迁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给事中、光政殿学士承旨,这是韩熙载最终的任职。
  970年韩熙载去世,一直在重用还是不用之间徘徊不定的李煜阅读熙载旧作,非常痛惜,“吾终不得熙载为相也”,欲追赠,又不知前代有无先例,左右人说:“晋刘穆之死后赠开府,仪同三司。”李煜追封韩熙载为右仆射同平章事,即宰相之职,谥“文靖”,命葬梅岭冈谢安墓侧。
  熙载去世五年后,宋灭南唐。
  --
  相关链接
  韩熙载生卒年有多种说法
  关于韩熙载的生卒年,史料中有多种记载,导致后世讲述时存在多种说法。
  《宋史·南唐李氏列传》载:“开宝三年,卒,年六十。”马令《南唐书》卷十三载:“开宝三年,卒,年六十三。”陆游《南唐书》载其六十三岁卒。《潍县志稿》卷三十载:“文靖以后主十年卒,年六十三。”宋开宝三年为970年,即南唐后主在位第十年,这几处记载其卒年是一致的,由享年推及生年,存在907年和910年两说。又《潍县志稿》载:“知诰纳之,熙载时年十九也(《欧史南唐世家》)。”熙载奔吴是926年,他当时19岁推断,生年当为907年。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载:“(乾德)五年,命两省侍郎、给事中、中书舍人、集贤勤政殿学士,分夕于光政殿宿直,煜引与谈论。煜尝以熙载尽忠,能直言,欲用为相,而熙载后房妓妾数十人,多出外舍私侍宾客,煜以此难之,左授熙载右庶子,分司南都。熙载尽斥诸妓,单车上道,煜喜留之,复其位。已而诸妓稍稍复还,煜曰:‘吾无如之何矣!’是岁,熙载卒。”宋乾德五年是967年。
  徐铉撰《骑身集·唐故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之昌黎韩公墓志铭》:“公讳熙载,字叔言,其先南阳人。传称武王之穆,诗美韩侯受命,晋以六卿升降,汉以三杰重轻。至东晋末,征西从事延之,以忠义之节,践艰屯之运,避乱远徙,遂家昌黎。馀庆流光,最为繁衍。曾祖均,太仆卿。祖殷,侍御史。考光嗣,秘书少监淄青观察支使,故又为齐人……春秋六十有九,庚午岁秋七月二十七日,没于京凤台里之官舍。上省奏震悼,为之涕流……”庚午年是970年,由其享年69岁推算,生年为902年。
  本文从《潍县志稿》。千年画作解读不同版本
  --
  左为《韩熙载夜宴图》第四段“清吹”中的韩熙载,右为第五段“送别”中的韩熙载。
  《韩熙载夜宴图》第三段“休息”(局部)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床上的红袍青年是新科状元郎粲,弹琵琶的女子是教坊副使李家明的妹妹,李家明则在她左边并扭头望着她,听得入神且一直关心她的弹奏手法。长案的两端坐着太常博士陈致雍和门生紫薇郎朱铣,另有宠妓弱兰和王屋山等。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韩熙载夜宴图》是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长335.5厘米,宽28.7厘米,为宋代摹本。此画所绘内容分为五个段落,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其创作缘由有多种解释,均从侧面展示了南唐的历史形势。
  --
  五段画面构成连环画 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现代学者李松1979年将《韩熙载夜宴图》所绘内容定为“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和“送别”五段画面,每段画面以屏风相隔,不同画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连环画叙事,主人公韩熙载在每段中各出现一次。
  第一段“听乐”,是韩熙载与众宾客听教坊副使李家明之妹弹奏琵琶的情景,宾主全神贯注,侧耳倾听,穿着红衣的新科状元郎粲与熙载坐在床榻上,其兄在旁;第二段“观舞”,韩熙载亲自击鼓,身着蓝衣的王屋山正跳《六幺》舞,打板者为李家明,熙载好友德明和尚亦在场,宾客们以赞赏的神色注视着韩熙载击鼓的动作,陶醉在美妙的鼓声、歌舞中;第三段“休息”,韩熙载和歌伎们坐在床上聊天,同时侧身洗手;第四段“清吹”,韩熙载盘膝坐在椅子上,坦胸露肚,手摇团扇,听歌伎们吹奏管乐,好像还在跟一个歌伎说话,五名歌伎坐在一排,参差婀娜,姿态各异,正在吹奏;第五段“送别”,曲终人散,夜宴结束,熙载一一送别宾客。
  --
  创作缘由有各种说法 多角度展现历史形势
  关于画作缘由,有各种解读,前文提到的归纳成“重用说”,还有“劝诫说”“避嫌说”,也有称其为“谍报图”的说法。
  《五代史补》指出,韩熙载晚年生活放纵,后主李煜知道后很生气,但考虑到他的大臣身份,“不欲直指其过,因命待诏画为图以赐之,使其自愧,而(韩)熙载自知安然”。李煜本想借此图来规劝韩熙载,希望他有所悔改,哪知熙载并不领情。
  陆游《南唐书》卷十二载:韩熙载跟亲信密语他蓄歌伎的原因,“吾为此以自污,避入相尔。老矣,不能为千古笑端”。韩熙载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搞烂自己的名声,意在拒绝后主让他当宰相的任命。熙载信佛,与好友德明经常一起聊天,关系非常融洽。德明曾问他为什么要拒绝当宰相,韩熙载说,中原对南唐一直虎视眈眈,一旦杀将过来,南唐的部队投降都还来不及呢,抵御更是无从谈起,所以说,南唐被灭只是时间问题。
  韩熙载是有政治观察力的,他知道,后主时代的南唐已无法挽回颓势,优柔寡断的李煜绝非明主,没有经天纬地之才,又沉迷于“一晌贪欢”,既便他当宰相,仅凭一人之力并不能改变什么,所以他没有必要成为时代的笑柄、南唐的背锅者。如此,同时可避免朝中太过显眼,招来杀身之祸。
  韩熙载有此观点是因为有前车之鉴。南唐潘佑与韩熙载一样,有才华、有政治理想,他八次上书,痛斥朝中那些尸位素餐之人,最终把矛头指向任用此等人的李煜,因惹恼李煜,招来杀身之祸,后自缢而亡,其好友李平也因此自缢。潘、李二人之死,让韩熙载对南唐不再抱任何希望,也不想搭上性命。壮志既已难酬,不如干脆激流勇退,从此不问政事,终日与歌伎饮酒歌舞,吃喝玩乐。
  另有记载:李煜即位后,有人向他举报称,韩熙载每晚召集许多大臣在家里聚会,有结党营私的企图。王士禛、郑方坤《五代诗话》卷三引《缃素杂记》云:“后主即位,颇疑北人,鸩死者多。而熙载且惧,愈肆情坦率,不遵礼法,破其财货,售集妓乐,迨数百人,日与荒乐,蔑家人之法,所受月俸,至即散为妓女所有,而熙载不能制之,以为喜。”李煜对南迁士人本心存疑虑,这番举报更加重了他的疑心,不落实是坐不安稳的,所以让画师去画。有观点据此将《韩熙载夜宴图》称为“谍报图”。韩熙载表面上过着“荒淫腐朽”的生活,实则是为避祸端而纵情嬉戏,目的是让李煜不要猜疑他别有所图,以求自保。
  --
  艺术水准评价极高 歌舞背后难掩危机
  其实无论这幅《韩熙载夜宴图》出于什么目的而作,总之其艺术水准至今看来都是极高的,千年以来,大凡收录此画的各书都对它高度评价。这幅画作将南唐士大夫们的生活常态展露无遗,将韩熙载身在酒色中却难掩内心巨大痛苦的心理描摩得十分传神,失意、郁郁寡欢的复杂性格跃然纸上。
  表面的歌舞升平,难掩南唐社会面临的深刻危机,夜里的歌舞夜宴,无法消解韩熙载的悲苦难言。南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河山”,都在这幅超出个人情感的画作中,浓缩成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哀叹。
  --
  相关链接
  张大千五百两黄金购画
  《韩熙载夜宴图》是画中精品,能历经千年流转实属不易。据清《石渠宝笈》记载:该画本入清后曾归藏清廷御书房,并钤有若干方鉴藏印。前则有乾隆皇帝一段题记,并存有南宋时的行书残缺题语。1921年,末代皇帝溥仪将此画带至长春伪满宫中,后辗转流落到北京玉池山房。
  1945年,张大千从一位古玩商那里得知此画就在玉池山房,迫不及待地想要买下来,托朋友一起看画后,当即决定要买,并商定价格为黄金500两。500两黄金,在当时能买下一座王府,而张大千也正张罗着要买前清王府,“房子以后还有,而此图一纵即失,永不再返。”张大千最终放弃买房,第二天便筹足500两黄金,交付玉池山房。
  此后,这幅画作一直被张大千带在身边,直到1951年,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
  1990年12月,邮电部发行《韩熙载夜宴图》特种邮票一套5枚。同时,潍坊市邮票公司设计发行“韩熙载籍潍坊”纪念封一套5枚和邮戳1枚,配合发行。
  --
  “神仙中人”有元和之风
  《潍县志稿》中有关韩熙载诗文的记载
  《陆氏南唐书》卷十二
  韩熙载是一个才艺卓绝、博学通达之人,文章写得好,著文颇多,但大都亡佚,史称“制诰典雅,有元和之风”,陆游誉之为“当时风流之冠”,又与徐铉并称“韩徐”。他虽才高气逸,却是无所卑屈,“简介不屈,举朝未尝拜一人”。
  --
  博学通达才艺卓绝 诗文虽多大都亡佚
  韩熙载“审音能舞,善八分及画笔,皆冠绝”。他懂乐律,戏曲、舞蹈兼通而绝妙;书法笔走龙蛇,端庄浑厚,尤其喜欢八分、隶书,横挑竖立,皆中规矩,深受世人喜爱;绘画方面,花鸟、人物、侍女、佛像等皆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时人谓之“神仙中人”。
  宋乾德丁卯年(968),韩熙载著有《格言》五卷、50余篇,论古今王霸之道,舒雅为之作序,自言“吾见五星聚奎,难其应,以韩子格言五卷成之”。分司南都时上书极陈时政,论古今得失、灾异之变,曰《皇极要览》。他卒后,李煜命集贤殿学士徐锴集其遗文为《定居集》二卷,藏于书殿。宋代存其文集五卷,传世书迹有常州《灵洞观记》碑。
  韩熙载诗文虽多,但大都亡佚,存者散见于马令《南唐书》《全唐文》《全唐诗外编》。山东文史名宿、潍县人张昭潜辑有《南唐韩文靖公遗集》录入文六首:《宣州筑新城记》《分司南都乞留表》《上睿帝行止状》《真风观碑》《汤泉院碑》《元寂禅师碑》,诗四首:《感怀》《溧水无想寺赠僧》《送徐铉流舒州》《书歌妓泥金带》。
  《潍县志稿》载录了六篇文章,《感怀诗二章》在前文中提及,另有《书歌妓泥金带》《溧水无想寺赠僧》《送徐铉流舒州》。溧水无想寺始建于六朝中期,位于今江苏南京溧水区无想山,是溧水第一名胜,熙载曾在此游历,写下《溧水无想寺赠僧》:“无相景幽远,山屏四面开。凭师领鹤去,待我挂冠来。药为依时采,松宜绕舍栽。林泉自多兴,不是效刘雷。”好友徐铉被贬谪到舒州,他去相送,写下:“昔年凄断此江湄,风满征帆泪满衣。今日重怜鹡鸰羽,不堪波上又分飞。”是为《送徐铉流舒州》。
  --
  上书奏章文辞至美 气势文采无人能及
  韩熙载的文采从那篇《上睿帝行止状》可见一斑:“幼稚便异诸童,竹马蒿弓,固罔亲于好弄,杏坛槐里,宁不倦于修身,励志以为日文。每栖身而学武,得《麟经》于泗水,宁怪异图,授《豹略》于邳圮。方酣勇战占惟,奇骨梦以生松。敢期坠印之文,上傀担簦之路。于是撄龙颔、编虎须,缮献捷之师徒,筑受降之城垒。争雄笔阵,决胜词锋。运陈平之六奇,飞鲁连之一箭。场中劲敌,不攻而自立降旗;天下鸿儒,遥望而尽推坚垒。横行四海,高步出群,姓名遂列于烟霄,行上遂离于尘俗。且口有舌而手有笔,腰有剑而袖有锥。”词藻绚丽,气势磅礴,文采斐然,时人没有超越他的。
  他向朝廷写的奏章也是文辞至美,感人至深。他授右庶子分司南都,入朝辞别,上表乞求住在京城,曰:“朽作无生之骨,犹思仰慕于圣贤;生为万物之灵,岂使困穷于终老。魂凝象阙,心滞金门,程限至终,炎蒸渐盛。重念臣向化将逾于四纪,抒诚已历于三朝。无熯(hàn)草之功可资于国,有滔天之罪见绝于时。陛下以无为之心示好生之德,虽一命已宽于时宥。叨感深仁而再迁,欲赴于遐征,转资阴德。今则羸形愈惫,壮志全消,老妻伏枕以呻吟,稚子环床而号泣。三千里外送孤客而何之,一叶舟中泛病身而前去。劲风振树,岂得常停?逝水朝宗,不堪永决。”皇帝阅罢,只好随他的便了。
  --
  才高气逸无所卑屈 艾气形容文章粗恶
  韩熙载才名远播四方,江东士人、道释用车载着金帛来请他写铭、志、碑、记的络绎不绝,又累获赏赐,一月不下数千缗。可他虽才高气逸,却是无所卑屈,“简介不屈,举朝未尝拜一人”。
  仆射严续位高寡学,人们都看不起他。江文蔚曾作《蟹赋》讥讽他“外视多足,中无寸肠”,又有“口里雌黄,每失涂于相沫;胸中戈甲,尝聚众以横行”。严续知道熙载有才,便请他为自己的父亲撰写神道碑,“欲苟称誉取信于人”,并送上珍贵礼品数万缗及一个姿色、歌艺俱佳的女子,作为润笔费。韩熙载接受了馈赠,但知道严父的品学和声誉,所以行文只叙述其谱系、品秩等。严续看后非常不满意,想让熙载再改改,增加点笔墨,熙载坚持不改,还把严续所赠物品及女子悉数退还,临登车,只写了一阕在泥金双带上,题为《书歌妓泥金带》:“风柳摇摇无定枝,阳台云雨梦中归。他年蓬岛音尘断,留记尊前旧舞衣。”
  宋齐丘的文学成就也是誉满朝野的,自认文章华美而常替人撰碑文。熙载隶书写得好,齐丘每每撰碑文都请求熙载书写。熙载握笔书写时,用纸塞着鼻子,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大笑说:“文臭而秽。”熙载好开玩笑,遇有花钱找他指点、文章又不行的人,便派侍女烧艾草熏,等人来取时,对着作品闻闻:“你的卷轴怎么有这么大的艾气呀?”后来“艾气”成了形容别人文章粗恶的典故。
  还有一个叫魏明的人,好吟诗,动辄洋洋数百言,但气格卑下,曾经带着自己写的诗去拜谒熙载。熙载推辞说自己眼睛不太好,把诗放桌几上。魏明要读给他听,熙载说自己耳朵聋。魏明惭愧而去,这在当时传为笑话。
  --
  相关链接
  徐铉与韩熙载合称“韩徐”
  徐铉(916—991),字鼎臣,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五代到北宋时期大臣、学者、书法家。徐铉十岁能文,不妄游处。初仕杨吴,担任校书郎。再仕南唐,历任知制诰、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跟随后主李煜归顺北宋,历任太子率更令、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
  徐铉工于书法,喜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合称“江东二徐”;他在文字、诗歌、散文创作方面成就十分突出,联合句中正、葛湍等共同校订《说文解字》,参与编纂《文苑英华》,著有个人文集30卷,《质疑论》若干卷。与韩熙载齐名,合称“韩徐”。
  淳化二年(991),徐铉因遭诬,被贬为静难军行军司马,病逝于任上,时年七十六岁。
  本期图片为资料图片
  本期参考文献:《宋史》《南唐书》《新(旧)五代史》《山东通史·隋唐五代卷》《潍县志稿》《潍坊古今人物》《夜宴图》《美术欣赏》《中国古代大案探奇录》等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