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10-31 20:39
鄌郚总编

乐道院记忆

  乐道院记忆
  文/潘理达
  潍县乐道院地处美丽的虞河南沿,设有高大的围墙,有两个大门,正门(北大门)和医院北门,正门门楼正面贴制有“乐道院”三个大字的横匾,门两旁各有一座约一米高的青石墩,人们喜欢坐在上面休闲纳凉。进入正门有一条通往学校和教会的马路,马路两旁生长着高大的白杨树,路的左面(东)是一个大厅房,四面玻璃窗,十分明亮,当时是医院的门诊部,往前走是两层高的“道学楼”,原来这里是教会讲道的地方,后来医院已作为眼科楼使用,是医院门诊的一部分。右面(西)石坝上面是一座圆棱形大教堂,它是西洋式建筑,白墙红瓦,既华丽又庄重,建造别具一格,教堂经常有盛大聚会和礼拜。教堂周围的大柏树林里每天傍晚都有无数飞鸟夜宿,嘻闹欢叫,很惹人喜欢。学校高大的“钟楼”上,悦耳的钟声“嗡嗡”地响彻潍县城。最南面便是环境幽雅的“外国院子”,园内十分清静,这里有数座青砖红瓦小洋楼,住着几位外国牧师,外人很少入内,鸟儿在一米多高树杈上作巢,这里有着异域美景,国外风情,很有身处青岛“八大关”的感觉。
  走进乐道院铁栅栏东门,左边是医院“十字楼”,各科住院病人都在那里,那时虽然人员、设备都很差,但还是担负起了昌潍地区各县区重病、大病的诊疗任务。大门两边各有一排小平房,是医院职工居住的地方。往前走去,西南方是数座西洋式小楼房,名为“专家楼”,住着医院的多位知名专家,医院东南角还有一个“小岗楼”,晚饭后人们喜欢到上面去浏览野外景色。
  乐道院外还有南、北乐道村,村里有不少人在医院工作,孩子们在广文中学和附小上学,人们都非常熟悉。“乐道院”外虞河北面不远处是解放后建立的“昌潍医士学校”(后改名昌潍医学院),原来有一小木桥与医院相通,后来建起了虞河大桥使学院与医院连接在一起,十分方便了。经过几十年的变迁,乐道院的芳容也改变了不少,后来的人们了解的少了,为此,特试着写出从前乐道院的大体模样,帮大家回忆那段悠久的历史。
  1882年(清德宗光绪八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派牧师狄乐播偕夫人阿撤拉氏(一说为狄珍珠),来潍县传教,并在当地教友的协助下,在老潍县东关处买地建立乐道院,道院由教堂、学堂、诊所3部分组成。用以传教、办学和开办诊所。
  乐道,在汉语中有喜欢修道、喜好圣贤之道、乐于称道等意。可这位美国牧师不曾想到,用以传教、办学、行医之用的乐道院,60年后却成了西方同盟国在中国侨民的囚禁之地。
  1941年12月,日军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此后,美国政府为限制众多的日本侨民在美国本土的活动,将侨居在旧金山、夏威夷等地的数万日本人强行集中到洛杉矶附近的指定地点,隔断其与外界的联系。
  随后,日本政府采取报复政策,将其侵占领土上的美、英等敌对国侨民强行扣押,设立集中营进行圈禁。南方日占区侨民强行集中到分布于上海和香港的10多个集中营,北方日占区侨民则囚禁在山东潍县的集中营。
  1942年3月,驻潍县的日本宪兵队长汤本宣典率日本宪兵和伪军强占乐道院,把所有人员赶出,将房屋和区域依次编号,并进行拆除改造,用以关押侨民。这就是日本人称之为“潍县敌国人集团生活所”的潍县集中营。潍县集中营又称乐道院集中营,因设在山东省,一些外国人也称为山东集中营。它是二战时期亚洲最大的同盟国“集中营”。
  从1942年3月到1945年8月,潍县集中营先后关押英、美、法、新西兰、加拿大、古巴、希腊、澳大利亚、荷兰、比利时等近20个国家的侨民2008人。其间,因交换战俘释放了500人。
  被关押的人员以美、英两国居多,主要是原驻北平、天津、青岛、烟台等地的同盟国侨民,其中有牧师、教师、医生、商人、学生等,仅儿童就有327名。成人侨民中有许多知名人士,如曾任蒋介石顾问的雷振远,华北神学院院长赫士,齐鲁大学教务长德位思,曾获奥运会400米冠军的世界著名运动员利迪尔,辅仁大学附中教师、新中国成立后任美国第二任驻华大使的恒安石等。
  他们之前散居在中国各地,多年来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到了集中营后,生活完全变了。这里的粮食供应实行定量配给制,其中多为高粱、玉米等杂粮。随着日军不断扩大侵略战争,资源消耗殆尽,集中营内侨民吃的高粱和玉米多已发霉,土豆腐烂变质,肉上则满是蝇蛆。由于营养不良,侨民体重下降,憔悴消瘦。80多岁的戴存仁牧师体重减到不足80斤。除了食不果腹,侨民们大都衣衫褴褛,很多孩子因为无鞋可穿,天暖和的时候常常光着脚。与食物和生活用品短缺相比,精神的折磨与虐待同样令人无法面对。消息的封闭使得集中营里的他们成了聋子。
  此前,乐道院内学校、医院以及生活设施俱全。日军进占后,征用民夫砍伐树木,拆掉内部院墙,四周围墙布设电网,新建的岗楼上全部安装探照灯。院内修了环墙路,墙头架设铁丝网,日军看守肩扛上刺刀的枪,牵着军犬在院内巡逻。昔日绿树成阴、环境优美的乐道院,顷刻间变成了一座阴森恐怖的人间地狱。“墙壁剥落,地板空荡,没有自来水,原始式茅厕,简陋的烘炉,两间有淋浴的房屋,三间巨型的公共厨房,一间残破的教堂,一间空无一物的医院,几间茅棚店子,一排排监狱式房间,还有三幢高高的单身宿舍。”澳大利亚人李大卫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
  在集中营里,除少数家庭单住一间房外,多数混合居住。小平房内,每间住8个人。大房间里,几十个人挤在一起。在年幼的戴爱美记忆中,每铺床相隔的空隙只有18英寸。打鼾、打嗝,小便时冲击便盆的声音,成了夜间的‘音乐’。对一些成年人来说,隐私权利被剥夺最难忍受。
  日军将他们分成6个队,大人和孩子混合编队,每队二百多人,每人戴一个小牌子,写着自己的姓名和号码,国别仅用英文字母表示。
  早晨听到钟声按时起床,早饭后到操场集合点名,用日语报数。除80岁以上老人外,所有侨民必须参加劳动,有专长的充当医生、护士、厨师、修理工等,其余的轮流帮厨或种菜、运煤、拾柴、刨地、清除粪便垃圾等。
  潍县解放时乐道院医院只有72名工作人员,当时胃大部切除术算是大手术了,最大型的医疗设备是一台10毫安的X光机,那时的病房就是保留至今的医院东北角的十字楼,各科病人都住在那里。门诊设在医院西北角一个不太大的厅房里,当时医院的环境很幽静,鸟儿会在离地面两米多高的树杈上筑巢,也无人捕捉。
  广文中学及广文附小都是教会学校,校长是寿光人黄乐德牧师,他也是乐道院的院长。黄院长的儿子黄安慰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教务人员,善讲故事,很受人们爱戴。广文中学是潍坊二中的前身,培养了不少优秀学子,是一所口碑很好的中学。记忆特别深刻的是广文中学钟楼上那口大钟,它那悦耳的嗡嗡声响彻潍县城,极具特色,现已放在潍县集中营纪念馆陈列展出。
  被称作“南外国园子”的院落,里面住着美国牧师,每家住一座小洋楼,环境十分幽静,外人很少入内。不少外国人最后留在了中国,在“南外国园子”可见到不少他们的卧式墓碑。还有座落在乐道院北门西侧的那座大教堂,它的建筑别具一格,既华丽又庄重,每年的圣诞节这里都有盛大的聚会,讲圣经、唱诗篇,讲故事,有很漂亮的圣诞树和由小朋友妆扮的圣诞老人,到会每人还会分到一包糖果,来的小朋友特别多。晚间大家一起在外面玩,有的外国人还爬上楼顶高唱英文赞美诗。
  乐道院是世界闻名的潍县集中营的所在地,数千名外国侨民在这里受尽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百般凌辱和奴役。日本投降时,各国侨民得知获得自由时那欢呼跳跃、万分激动的感人场面,以及外国人用白布铺在广场上做成醒目的大十字,引导自己国家的飞机前来空投物资的壮观情景。一些外国人与中国的风俗习惯大不相同,他们晚辈可以直呼自己长辈的名字,还见到他们不分男女老幼一起在院外虞河里裸泳等新奇的事。解放前夕外国人都纷纷回国,不少人已在中国住了大半辈子了,他们恋恋不舍地含泪而去。
  2005年,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潍县集中营解放60周年之际,潍坊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200余万元,对潍坊二中和潍坊人民医院院内的5处潍县乐道院既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进行了维护修缮,并作为潍坊市重点文物依法予以保护,同时,在虞河边上建起了纪念潍县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碑和乐道广场。
  作者:潘理达 , 退休医生,爱好习作小散文。现居坊子新区双羊新城。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