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11-23 20:55
鄌郚总编

张天宇 | 关于济水祭祀的那些事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在古代祭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济源是济水的发源地,济水作为古代四渎之一,很早便被列为国家的祭祀内容之一,两千多年来,延绵不绝。

  望祭——祠——庙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古人相信天地鬼神、名山大川,皆有神灵主宰,故而祭祀他们,以保佑国家长治久安,这是古人的信仰。为了便于祭祀,分出主次,便要给这些名山大川划分等级。祭祀的规格按照等级不同,祭祀的礼品、器物也有所不同。《史记》中引用《周官》之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可见至少在周朝,对于四渎的祭祀是享受诸侯待遇标准的,那么济水的待遇等级,还是蛮不错的。但是在当时主要是采用望祭,就是不必亲自到达,在其他地方对着济水所在的方向遥空祭拜一下,有这个意思就行。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便开始巡游天下,并祭祀天下名山大川,在《史记》中对秦代祭祀,作了一个说明,是说从五帝到秦代,天下名山大川,有时在诸侯境内,有时在天子的领地,祭祀之礼有轻有重,秦始皇便下令由祠官祭祀,也便于记住名山大川的方位,并规定了祭祀的时间与祭祀物品。当时对于济水的祭祀规定是,每年春季要祭祀一次,但是如果冬天天暖河水不上冻,秋季干旱河水枯竭等等各种异常的天气情况要随时祭祀,祭祀用的东西是大牛小牛各一头,还有其他一些牲畜,珪币等。史载:“崤山以东,名山五,大川祠二…...水曰济,曰淮…...”,可见对于济水的祭祀,当时已经有固定的场所“祠”了。到汉代便有明确的记载“济于临邑界中,皆使者持节侍祠”,汉承秦制,应该相差不大,都是派大臣前去,毕竟皇帝亲自去祭拜,天下那么多名山大川,也不太现实。
  从周代的望祭,到秦汉开始设立“祠”,皇帝派使臣前去,对济水的祭祀方位,一步步具体化,范围逐渐缩小。直到隋开皇二年,在济水源头设立济渎庙,一直到清末,济水祭祀地点再无变化,从祠到庙,建筑规模开始呈现恢弘之势,规格礼节日益隆重。
  附祭北海
  中国古人心中有着天圆地方的概念,认为中国之外有东西南北四海,也要定时祭祀。北海这个地方在古人心中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渤海,一个是贝加尔湖(今俄罗斯境内),在秦汉之前的北海多指渤海,秦汉以后多指贝加尔湖。能将北海列入自己的国家版图,也是历代帝王的政治意愿,毕竟那里太过遥远,只有在国力强盛的时代,才有机会收复,哪个帝王不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代英主呢?想当年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封狼居胥,饮马瀚海(贝加尔湖),造一代汉武盛世,后代皇帝怎不希望自己也能创造如此大的功业呢?但是一切还要靠实力说话。
  如果国力不胜,北海不在疆土之内,但是又不能不祭,怎么办?古人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在济渎庙内为北海神设立祠堂,在祭祀济水神的时候,顺带把北海神也祭祀一番,这便解决了北海神无法祭祀的问题,也圆了皇帝的梦想,于是济渎庙成为一庙祭祀二位水神的地方。

  祭祀改革
  济水的祭祀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一帆风顺,其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比如在祭祀北海神的时候,就有一个问题,过去对于四海的祭祀采用的是望祭,如何祭呢?“筑坛望祭”,就是筑一个大土坛,在上面举行仪式,这便造成一个问题,每次大动干戈把土台建好了,祭祀时候用一下,完后便不再使用,时间一长,风雨侵蚀,泥土坍塌就又不行了,年年如此,劳民伤财,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唐代。唐贞元十三年(797年),皇帝派钦差大臣前去祭祀,庙中主事向济源的县尹建议修建一个北海神殿,永为祭祀之所,当时的钦差大臣十分支持,后北海神殿建成,至此不用浪费人力物力筑土坛了。
  第二个改革,是祭祀器具的改革。当时祭祀济渎北海二神所用器物一百二十二种,每次祭祀后多有损耗,需要先请示上峰,再去洛阳采购,来回一百多里,路途遥远,途中还要缴纳税钱,很是不便。济渎庙的主事给县令建议制作结实耐用的木质器具,以节省费用。也许是天意,那年济渎庙中的树木多有被大风摧折的,县令便派人就地取材,制作了很多祭器。在《济渎庙北海坛祭品碑》中记载:“济渎北海坛二所新置祭器及沉币双舫新器物等一千二百九十二事。”这项改革节约了大笔资金,是个不错的主意,很是启发后人。
  第三个改革,投沉祭祀的改革。古代山川祭祀,祭山用“埋”,祭水用“沉”,济水祭祀的最后一道程序便是向济水内投沉祭品,这些祭品或是帛书或是钱币等,这倒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这种投沉仪式,需要人驾船至于河中心,再将祭品投下去,那就需要找个船,但是一般的船还不行,需要用的这种船,是双舟并列的一种船,古人称之为“舫”。这就难办了,本身北方内陆地区,船本就不多,还要用那种叫“舫”的船,就更不好弄了。不过好在济源还有,在什么地方呢?沁河渡口,那里有这种船。于是百姓们驾车到数十里外的沁河渡口,费好大的劲才把那家伙弄到这里,早已是汗流浃背。然后还要把“舫”打扮得“花枝招展”,最后钦差大人乘着“舫”驶向河心,开始投沉,向济水神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完了,还得需要百姓们劳神费力再送回去,好麻烦的。济渎庙的主事,在这件事上也向县令大人提出了建议,得到了同意,最后在制作木质祭器的时候也制作了一个“舫”,以后不用再去沁河渡口借了。
  第四个改革,祭祀洁净之变。在济渎庙主事未曾提出变革建议之前,每次的济渎祭祀大典,除了需要到洛阳采购一部分东西外,还需要向当地的百姓借一些家具,供桌,火炉,食案等物件,但是祭祀结束后,送还过程中常常出现打碎,损毁,丢失等问题,多有不便。另外考虑到祭祀的器物要干净,是对神灵的尊重,借来的往往无法保证,所以,有必要改变这种情况,于是济渎庙主事,向县令提出这个问题,更加坚定了济源县令要专门制作一套器具的决心,最后终于新置器具将这个问题解决了。

  一张建筑布局图
  在济渎庙里有这样一个碑刻,全称是《济渎北海庙图志碑》,当今天的我们看到这幅图时,一定会非常惊讶:这不是一张建筑效果图吗?还是空中鸟瞰的角度,立体感还很强,让我们不由得佩服古人的智慧及高超的画技,能把济渎庙的整体建筑布局和样貌画得如此逼真。此图的年代是明天顺六年(1460年),我想不论是百姓还是达官显贵,看到这幅图,即便没有游览完济渎庙,也可以对济渎庙的大致情况了然于胸了。我想如果不是济水神和北海神的尊贵地位,怎么会有这样一张美丽的建筑布局图呢?碑上刻字已是费力,何况要刻一幅画?这需要雕刻者多么小心翼翼,费多少时日才能完成啊?今天的我们看到这幅图,对比今天的庙宇留存,什么建筑没有了,什么建筑今天还在,就会一目了然,比起挖遗址,查古籍,要方便得多。不得不说济渎庙留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的财富。

  渎令的设置
  在隋代实现中国统一以后,曾经一度让巫觋来管理岳渎事务,巫觋是由上古原始宗教里的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至商周逐渐成为固定的职业,被国家所用,后来神权衰落,皇权加强,加上佛,道兴起等,巫觋的地位日益衰弱,但是在隋代,对巫觋仍给予较高的社会地位,四渎的祭祀他们是重要的参加人员。
  在唐代则有渎令来管理四渎祭祀,渎令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官职,你如果去百度也无法查到对渎令的专门讲解,这个职务在唐代的官员体系中出现,而他的全称是岳渎令。其职务级别是正九品上,和校书郎同级(校书郎,工作内容和校对员差不多,但是属于国家级别的校对员)。我们可以看出岳渎令的职务不高,但是属于有编制人员。
  我们今天对岳渎令的理解,便是五岳有岳令,四渎有渎令。在《新唐书·百官志》里记载:五岳四渎令各一人,祝史三人,斋郎各十三人。”说明正式的国家工作人员十七人。侧面看出当时的祭祀规模之庞大,不过个人感觉还是有点多了,在唐贞元年间发生了变化:“渎令一人,祝史一个,斋郎六人”,人员还是精简不少。而至宋代又继续精简,《宋史》:“诏岳、渎并东海庙,各以本县令兼庙令,尉兼庙丞,专掌祀事”。这下更是精简人员,不再专职,都用成兼职了,一来说明王权对祭祀的强化,行政管理加强;二来可能说明国家的财政在岳渎祭祀上逐渐理性化,注重节约。自元代开始,便将祠庙的管理交由僧道管理,明清亦是如此。

  朱元璋的改革
  在济渎庙内有一通高大威严的石碑——大明诏旨碑,这个碑是奉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命令刊刻的,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根据碑文记载,我们知道了立此碑的缘由。
  济水祭祀兴起以来,历代皇帝经常对济水神进行加封,比如济水神的封号“清源公”“清源王”“清源善济王”等等,朱元璋即位后,一举改变了历代对济水神加封的制度,朱元璋认为,“高山广水”皆受命于天帝,我们都是人,怎么可以在神的面前随便加封号呢?这不是对神的不敬吗?于是乎颁布诏书,进行一体更正,可以说朱元璋在这件事上还是非常具有改革意识的,对后世影响很大,也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人们的过度祭祀,随意加封的习俗。
  在朱元璋即位后,就对全国各地历代神只、名山、大川、忠臣、烈士等祠所进行了全国性的摸底调查,并登记造册,对不符合或者不被国家认可的祭祀,俱被看作“淫祀”,一律禁止,并将国家祭祀规模划分为大祀,中祀,小祀三个等级。当然,这可能也与朱元璋早期长期与白莲教、明教等打交道,从实践中知道宗教的利弊之处,所以必须进行规范,也有保朱明王朝不受“异教”影响之意。
  当然,对于济水祭祀,还有济渎潮赐,济水神显灵等文化,留给后人无限遐想,通过一座皇家水神庙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了解了古人的思维,及帝王登基,太子册立,征战等等许多历史事件都会在这里找到蛛丝马迹,让我们知晓昨日的风云。当一切都已远去,让我们掩卷长思,细品一下济水悠久的文化吧。
  -
  作者简介
  张天宇, 河南济源人 。爱好旅游、读书,闲暇之时喜欢写作,曾有作品发表于《济源晨报》《大河文学》《精神文明报》等 。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