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12-08 16:27
鄌郚总编

刘文安丨鄌郚地名考略

  鄌郚地名考略
  鄌郚镇闻名遐迩,是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道家圣地金山尽西南而望,马驹岭与高山对峙如屏,北有车罗顶九顶连环,南有雨落山虎踞龙盘,九曲河蜿蜒流淌,白浪河静美流长,擂鼓山风鸣幽谷,仙月湖碧波荡漾。观音阁、进士碑、古汉墓遗迹等古迹众多。无籽西瓜栽培、高崖炸鸡、条编工艺等非物质文化丰厚。一直流传着黄帝大战蚩尤和车罗顶封禅的古老神话,流传着罗成和九女藏夫的动人传说。整个城镇古朴典雅,广泛采用了“烟灰色”主色调,浮掠过鄌郚古国的历史风貌。鄌郚是个比较生僻的字眼,对于鄌郚地名词源的由来,众多民俗学者追本求源,阐微彰幽,比较全面地考证了鄌郚地名的由来和历史文化积淀。年代虽是久远,史料确已记载,鄌郚曾是一个古老的国家,鄌郚地名来源于周朝初期鲁国的两个下邑:鄌国和郚国。

  莱国故都
  鄌郚地域历史悠久,大约距今1万年前,沂源的原始人类开始走出深山密林,向平原地带迁徙,其中有一部分沿着源于沂山百丈崖的汶河,流落到鄌郚这里建立聚落,繁衍生息,后来成为东夷族的一个重要发源地。历史进展到商周时期,鄌郚地界属土著民族莱夷部落。《尚书·禹贡》记载:“莱夷作牧,厥匪檿丝。”孔安国注云:“东表之地称嵎夷。”“夷”是当时中原王朝对周边地区小国或部族的泛称,莱夷就是以“莱”为名号的夷人,“嵎夷”则指的是胶东滨海地区。据此,今淄博、潍坊及其以东直至半岛地区,当是东夷部落的散居之地。在商代以前,莱夷族就建立自己的国家——莱国。商殷屡征未克,直到后来商王朝的势力渐渐衰落,东夷势力也奋起反抗,断断续续的战乱延绵了三百多年,尤其帝乙、帝辛(纣)继位后,集中力量对付东夷,其中最长的一次战争长达260天。严格地讲,莱夷只是附属于夏商统治势力的部族,没有形成独立的国家。至于莱夷之得名,《说文》曰:“莱者,蔓华也。”“夷者,东方之人,从大从弓。”莱国是莱夷部落建立的国家,据考证其统治中心在昌乐、临朐一带,国都就在现在的鄌郚镇鄌郚村。到了西周时期莱国成为东方诸侯大国,爵位始为侯爵,后改为公爵。历史学家王献堂《山东古国考》载:“莱国为宗主国,是逢公伯陵之后裔,其属国有纪国(时在今江苏省赣榆县北部);州国(今安丘市杞城);维邑(今高密市);棠邑(今平度市棠乡)及今胶东半岛各莱国地莱州、莱阳、莱西等国。”莱国地域广袤,是仅次于齐、鲁、莒的山东四大古国之一。西周初期,周武王以公、侯、伯、子、男五爵之差封国八百有余,太公始封在昌乐的营丘,距莱国都城鄌郚东40里。司马迁《史记》曰:“太公封齐,兼五侯地。”即斟、斟灌、莒、薄姑、纪地。鄌郚仍为莱夷属地,为莱国都城。莱侯曾多次率众争夺营丘。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随着形势的发展,齐国逐渐发展强大,“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强国压境,迫于齐的压力,莱国于鲁庄公四年东迁莱民至郳邑,即现在的莱州、龙口一带。纪莱迁都胶东黄县以后,史称东莱。尽管还没有马上被齐吞并,实际上已经成为齐国附庸。齐国初建时,潍坊西部一些地区便由齐国统辖。随着势力的增强,齐国逐步统一了许多邻国。到春秋末年,今潍坊市所辖各县区都成为齐国的领土。可以断定,姜太公在昌乐营丘建齐后逐莱国,鄌郚地界为齐侯国郚邑属地。

  鄌郚考略
  鄌郚即初为鄌国故城,至今已经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据《绎史·春秋地图》标注,鄌郚位于郱邑之北,杞国以西,东阳以东广大地区为周纪鄌地郚邑。据《昌乐县地名志》对“鄌郚村”的词条解释:九曲河东岸,为鄌郚,相传为春秋纪国的郚邑,《昌乐县续志·古迹志》载:《春秋·庄元年》“齐师迁纪、骈、鄑、郚。”鄌郚街,即古郚城。《地理风俗记》朱虚东四十里有古郚城亭。曾是乡、镇、公社治所。鄌郚国名始于周武王三年(前1043年),周公旦长子伯禽封阜称鲁国时,已存在古国。李兆洛《四部备要·玉篇》载:“鄌郚国,鲁国下邑。在朱虚县东南。”《地理风俗记》载:“朱虚县东南四十里,有古郚亭;鄌郚是其故城欤。”西周时期属纪国的下邑。时吾邑的主人是唐尧的后裔,纪国为春秋前中国东方的一个重要国家,据史籍《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记载,西周初年,为了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封炎帝的一个后代于纪地(今山东寿光),建立了纪国。盛时疆域北至渤海、南至黄海(江苏干于)、西至古酅邑(今临淄安平镇)、东至鄑邑(今昌邑市西北今龙池乡瓦城村)、郚邑(今安丘市西南红河镇郚城村),与齐、鲁、莒并称“四驾马车”,前后历500多年。其中(公元前1046~前691年)是独立国家,(公元前691~前523年)是齐国的附庸国。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齐襄公)八年,伐纪,纪迁去其邑。”即公元前690年,齐国讨伐纪国,公元前693年,齐国军队驱走纪国的郱三邑居民,占有三邑土地。公元前691年,纪国分裂。纪侯之弟纪季以纪国的酅地投降齐国,做齐国的附庸。同年鲁庄公试图和郑君子婴商量保全纪国,郑君以国内部不安定为由拒绝。公元前690年,齐国军队攻破纪国都城。纪侯将剩下的国土交给纪季,纪侯逃亡至沂水泉庄境内的纪王崮,坚持了8年后,纪国灭亡。今寿光纪台镇纪台村东北有纪国古城遗址。到春秋战国时,鄌郚始简称邵国或称郚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鄌郚境内曾经有过鄌国、郚国、骈邑和朱虚侯国的都城。其中骈邑在白塔,白塔古称骈南,有骈伯侯古墓尚存。“骈邑”一词始见于孔子《论语·宪问》篇中,其文曰: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饭蔬食,没齿无怨言。”公元前六九三年,齐师伐纪国,郱邑则于战火中夷为废墟,地域归齐。朱虚侯国在高崖,《十三州志》云:“丹朱游故虚,故云朱虚也”。《史记·年表》载:"高后(吕雉)元年四月,封齐悼惠王刘肥(汉高祖刘邦的长子)之子刘章为朱虚侯。"朱虚国始建于高后元年四月(前187年),汉文帝(刘恒)元年(前179年)重设朱虚县(治今昌乐县城南北岩镇大南岩村处)。南朱虚侯国除,由北朱虚县所代替。南朱虚国之存在,历时达366年。鄌郚建国年代在周武王三年(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灭商之后,与太公封齐与营丘年代一致。初为鲁国侯邑,后为纪国侯邑,直到周宣王三十三年(前794年)与郚国合为鲁国下邑郚国,直到鲁庄公元年(前693年),鄌郚是被齐襄公率齐师所灭而国除。鄌郚国的历史,历时达246年。

  地名词源
  鄌郚作为词源,在字典辞书里只有地名一说,专指中国山东省昌乐县的鄌郚镇。除此,别无其他解义。逐字解析,可以翻阅历代辞典,《正字通》对鄌的解释是国名,本作唐。所列词条与郚合称鄌郚,至于"郚"在字典中的解释有两条:①春秋纪邑,后属齐。故城在今山东省安丘县西南。②春秋鲁邑,在今山东省泗水县南。《汉典》释为古邑名,则在今中国山东省安丘县西南。《说文》却直指东海县故纪侯邑。纪国建立于商朝后期,在周朝分封列国时正式确立为国,在今山东寿光,一共存在了五百多年,作为齐国的附庸国,也是个独立国家,其实鄌郚早于纪国。鄌国最初为邑,为唐尧后裔。西周分封为鲁国下邑,在周懿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899年至前892年)走向衰微之时为故纪侯邑,齐庄公元年(前794年)冬,齐师迁纪,郱鄑郚,注"齐欲"至"訾城"。正义曰:齐人迁此三邑,非三邑之人自迁也。故知齐欲灭纪,故徙其三邑之民而取其地也。苏氏云,直取其地,不取其民,故云迁,不云取。不言所往之处者,志在去之而已,非欲安存其人,故与宋人迁宿文同。其又异于邢迁也。《释例》曰:“邢迁于夷仪,则以自迁为文。宋人迁宿,齐人迁阳,则以宋、齐为文,各从彼此所迁之实,记注之常辞,亦非例也。”郱在东莞言郡,郚在朱虚不言郡者,《释例·土地名》"朱虚亦属东莞",使之蒙上郡。原为鲁国下属的鄌郚国成为了纪国的属国
  鄌郚作为地名在用字历经了三次变异,最早的鄌郚用字,是{唐邑}{吾邑}二字。有文物实证,是带有{唐邑}{吾邑}的两个字的青铜矛戈,事实上,这是最早的鄌郚用字,商周时期,"邑"本身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在文字演进的过程中,删繁就简,逐渐简化为右耳旁。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旧指县,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解析"邑"的象形结构,上为囗(wéi),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商代甲骨文即有"作邑"的记载,并称都城为"大邑商".尚书·盘庚》亦称所迁都城为"新邑",说明邑可指最大的城市首都并包括其附近农田。同时,甲骨文又有“土方征于我东鄙”,沿袭到春秋时,便有“十室之邑”、“百室之邑”、“千室之邑”等说法。如郓、邹、郚、鄑、鄄、邠、酅,均为城邑名称。{唐邑}{吾邑},顺理成章逐渐演变成鄌郚,作为地名用字,自1977年公布的《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后,鄌郚人民公社开始用唐吾作为地名,直到1986年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唐吾却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仍有残存,近年来逐渐规范和认定"鄌郚"的准确使用,虽不提倡{唐邑}{吾邑}的归依,但这是鄌郚最初的词源。

  地理探源
  考证鄌郚古国的位置其坐标:北纬36°26′东经118°51′,应该是可信的。就是在鄌郚的瓦砾地一带,瓦砾地是鄌郚的南大方,高崖干渠以南,鄌郚故城大致在这个位置。西有九曲河,静美流长;东有马驹岭,苍莽巍然。四面环岭,地落平川,旷谷逶远。记得现在的流溪河的桥下面,当时被雨水冲出了一个豪华墓室,四壁是艳丽的漆画,我曾经去看过,那已是近30年前的事了,现在回想起来,那可能是汉以前的贵族墓穴,也许就是鄌郚古国的佐证,说不定那个地方至今还是个深埋在地下的墓葬群呢。可惜时过境迁,露天的墓穴已经被流水冲刷了,或被淤泥封葬了。鄌郚镇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古文化遗址众多。据文物普查,镇西李家庄村发现有大汶口文化遗址和商代遗址,遗址发现墓葬、灰坑、红烧土、陶片等遗迹遗物;北张村曾发现龙山文化遗址,采集到工艺水平先进的黑陶鼎足、罐口沿等遗物;时马村曾发现春秋时期聚落遗址,发现墓葬、灰坑、陶片等遗迹遗物。遗址均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鄌郚镇位于县境中南部,东连红河镇,西与高崖水库库区、临朐县毗邻,南接安丘县,北交乔官镇,大沂路、潍九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鄌郚为千年名镇、郚国故城。鄌郚镇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先民就在这里建立聚落,繁衍生息。是先秦古国莱夷部落建立的国家莱国的都城,西周时期属纪国的郚邑。时郚邑的主人是唐尧的后裔,到春秋时期,郚邑简称邵国或称郚亭。清代为鄌郚厂,1948年后为鄌郚区,1958年成立鄌郚人民公社,2001年改建为鄌郚镇。境内地势北高南低,有白浪河、孟津河、九曲河、猪河、漳河、汶河流经镇域,有金山、马驹岭、一线天、白浪河源、车罗顶、打鼓山、雨落山等12处自然景观。镇政府驻鄌郚村,距县城35公里。镇域总面积总面积223.9平方公里,耕地14.6万亩,辖153个行政村,10.5万人,是省政府确立的"中心镇"。潍坊市母亲河白浪河发源于西部的打鼓山,境内车罗顶为全县海拔最高点,高崖水库为国家大二型水库。
  鄌郚一直是昌乐南部经济文化中心,鄌郚素有“南鄌北都”之称,据《昌乐县志(1992版)》记载,“南鄌北都”是指鄌郚镇金山脚下的前泉、后泉和前孔、后孔等村,北都是指朱刘街道办的都昌、戴家一代,是昌乐西瓜栽培种植的地理标识,在历史的嬗变中,逐渐演绎成繁城镇的代名词。
-
  【作者刘文安】昌乐鄌郚人,笔名搏天虹,网名竹影摇风,毕业于昌乐三中文科班,中专学历,从事电脑平面设计,报刊排版,网络建站和企业文化等。现为乡镇史志《鄌郚通览》主编,潍坊史学网站站长。作品有散文随笔、文史撰稿、古体诗词和散文诗歌等,作品散见于报刊和网络,曾获得过平面设计奖项和全国网络文学优秀奖,2013年加入昌乐作家协会,2015年加入潍坊弥水文化学会。2012年被山东省文化厅授予“山东省优秀农村文化人才”称号。
  微信:sinoat    QQ:524404836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鄌郚文史 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