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12-17 06:37
鄌郚总编

寿光·辛相国丨情似“弥水”潺潺流

情似“弥水”潺潺流
——我与《弥水》之缘
寿光·辛相国
  2017年秋天,在一个秋高气爽,天气宜人的下午,我和寿光两位文友驾车往青州黄楼驶去。我们到达时,高传广老师已经在门口等着我们。
  青州寿光现在虽属于两个县级市,历史上边界几经变更,就像一个市差不多,又因同饮弥河水,相互交流本就很多,两市人的脾性相差无几,而朴实热情的高老师又平易近人,很亲切地接待我们,并把以前出版的几期《弥水》给了我几本,从文友们出版的文集中也挑了代表作给了我,不虚此行之感油然而生。
  我很高兴能认识高老师,在交谈中,感知高老师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具有忠厚朴实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他深感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悉心研究家谱、镇志、市志,从中挖掘良好的家风、家训,古为今用催动新时代社会文明的发展。高老师很谦虚,他说自己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因对文字的钟爱,结交了一大部分好友,不仅是青州的,还有昌乐、临朐、寿光、滨海的,有退休干部、教师、商业精英、支部书记、文化工作者,有擅长于写小说的,又钟情于散文的,有在诗词方面有独到见解的,还有美术、书法方面的名人。经常到一起交流相互学习借鉴益处很多,想成立一个组织,于是申请了“潍坊鲁风弥水文化交流中心”,创办了《弥水》期刊,挖掘弥河两岸历史文化,敬颂弥河两岸人的创新创业精神,颂扬新时代弥河流域的人和事。
  我被高老师感动,一个年近古稀的农民,凭着一股执着韧劲,把“潍坊鲁风弥水文化学会”办得有声有色。成为当地文化团体的佼佼者。采取文化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组织了各种活动,像走进柿子沟,九龙峪采风,相遇桃花溪,参观响水崖等活动。既提高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写作兴趣又通过文学作品向外界推介了旅游景点,人情风貌;既活跃了文化生活,又增强了各地文学爱好者的友谊。
  在拜访过程中,高老师领我们参观了他儿子的纯净水厂,给我们讲了先进设备的净化原理,和净化后的水质,参观了花卉大棚,讲了近几年学会的创办过程和发展过程。
  我惴惴不安地拿出了出版的教育随笔《学海拾遗》并提出了想参加学会的要求。高老师表示热烈欢迎,和我说,以后活动积极参加,相互交流学习有利于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也参加了几届年会,给人冲击性感觉还是很大的,每次都有推新,每次的仪式感都很强,每次推出的公众号都吸引很多人点赞。
  因认识了高老师,结识了“弥水文化学会”的老师们,使我对文学的爱好兴趣更浓,我更有信心练笔不辍,多次在《弥水》杂志上发表文章,也走出去参加各种采风活动对山水湖河林木草等综合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客观认识,从各位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也鼓起了我写作的劲头。
  疫情期间,《弥水美篇》以艺抗疫推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鼓舞士气,慰藉面对疫情那种无助恐慌无聊的心情。
  《弥水》杂志接地气、大多写的是我们身边的景,周围的情,是人们隐约了解又不了解详情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可读性强,且从这些文章中学到了很多,自此我和弥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也体会到了老师对新人的体贴关心。
  在“弥水文化学会”里,有一般的文学爱好者,有省市级甚至国家级作家协会会员,还有一些著名作家、记者的文章。散文、小说、游记、诗歌应有皆有。不仅享受了美好文字带来阅读的愉快,还感悟到大家风范的写作技巧。就像弥河一样具有广纳百川的胸怀。
  我与《弥水》的相识相知到融为一体,就像清澈而波澜不惊的弥河水一样,是那样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且又源远流长。“潍坊鲁风弥水文化学会”更有利于新人成长,利于草根作家的成长。大家在一起,畅所欲言,敞开胸怀取长补短其乐融融。《弥水》 和弥水公众号的编辑们不羡名家,不薄新人,本土为主吸纳各路文人怎不令人喜爱?
  同住弥水之畔,共享《弥水》文化,有缘相聚,因缘相处,愿我们的缘分天长地久,愿鲁风弥水文化研究会越壮大,《弥水》越办越好,影响越来越大,有缘人越聚越多。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弥水学会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