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12-17 06:50
鄌郚总编

临朐·张永贵丨众志成城铸辉煌

众志成城铸辉煌
——记“弥水文化学会”发展历程
临朐·张永贵

  时光荏苒,“弥水文化学会”及《弥水》杂志已经大步走过了十年的历程。这十年是努力拼搏大力发展的十年,是弥水人众志成城铸辉煌的十年。
  我是“弥水”酝酿准备、成立、发展的见证人之一。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弥水的成立和发展壮大,离不开高传广老师的高瞻远瞩,艰辛和努力。我想分三部分来论述。

  “弥水文化学会”创建前的酝酿及成立
  记得在2010年4月,高传广老师在仙庄村族兄张景文家里,见到了我1995年主持新修订的《张氏家谱》,他很感兴趣,便请张景文老师带领到我家拜访。我们一见如故,谈的十分投机,我知道高老师是一个有志向的人,他奋战九年,编撰了《龙塘村志》,开创了当地编修村志的的先河。临走时我把新修订的《张氏家谱》赠送他一本,他给我一本《龙塘村志》。我们相互留了QQ号,此后几年的时间里,我们把个人写的文章和周边文友写的文章通过QQ相互传阅交流,结识了一群文友。
  2012年5月23日,张景文、高传广两位老师,又来到我家,他们是带着意向来的,就是商讨把黄楼、郑母、临朐龙山这几个临近乡镇的文学爱好者组织起来,创建一个文化学社,创办一本刊物,搭建一个学习交流平台,把好的文章发表出去,特来找我商讨并征求意见。我们一拍即合,达成共识。高老师要我负责龙山园区文友们的宣传组织工作。这期间,高老师也和黄楼镇、谭坊镇郑母区域、青州城里文学爱好者达成了共识,并筹建了以高传广为首的领导班子。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2012年9月10日,在高传广老师的组织带领下,临朐、青州两县市四个乡镇的文艺爱好者怀着兴奋的心情,齐聚黄楼丽豪大酒店,在热烈的掌声中,弥东学社在黄楼镇丽豪大酒店正式成立。到会的有《青州文学》主编耿春元先生、画家风信子先生、青岛三利集团吴绍哲先生等29人。青州市黄楼镇有高传广、高传岗、郭麟书、张秀英和冯伟山等13人;青州市郑母镇有房永江、冀恒春、庄传富等5人;青州城里有张秀英、风信子等4人;临朐县龙岗镇有张永贵、武曰强、居思兴、秦广业等6人;临朐县东城区1人。
  弥东学社成立后,大家热情很高,立马又投入了《弥水》杂志的创刊工作。

  《弥水》的艰难创业岁月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弥水学会顺利地成立了,《弥水》杂志要出版,钱从哪里来!2013年,是最艰难的一年。摆在“弥水”领导班子面前的头等大事是《弥水》的出版经费问题。大家想一下,当时会员29人(其中有特邀嘉宾及附带司机1人),即使每个会员多交百元会费,用在出版经费上,只是杯水车薪。好在三友印务的崔老板可以拖欠,但不能长期拖欠。每次学会领导班子开会,首要一项就是讨论筹资问题。秘书长郭麟书老师每次公布收支账目时,都是紧皱眉头,每个人也都急在心里。我曾发表意见:《弥水》杂志是条船,他的乘客就是发表在上面文章的作者,“钱”就是弥河之水,钱是《弥水》的生命线,假若河中无水,再好的船也无法航行。大家齐心协力,向弥河注水,让《弥水》这只小船永不搁浅!
  资金进不进,宣传打头阵。每次《弥水》出版后,我就骑着电动车把,《弥水》分发到临朐各部门。这年我77岁,身体尚可。分发的单位有吴兴社区、龙山政府、临朐宣传部,党史办、政协文史办,及某些学生所在的机关单位等等。这是做宣传广告,让他们首先知道,在青州,最近新创办了一本刊物名字叫《弥水》。某学生,在学习期间,很合的来,20多年后,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我两次把《弥水》送给他,我放下了师道尊严,就直接打开窗子说亮话:“你老师和几个朋友创办个《弥水》杂志,出版经费有困难,希望你赞助一下。”他慨然应允。隔了一个星期,我又来到他单位,好多人都在忙,学生把我领进一个无人的办公室,让我坐一坐。一会儿,他领进一个管理出纳青年人来,看着我,对他说:“你拿3000元钱来给张老师!我写了收到条交给他。就这么痛快,我第一次为《弥水》筹得3000元的赞助,很是高兴。
  龙山高新技术产业园,是临朐城北的经济开发区,也是2012年设立的。作为我这样的平民百姓,没有理由随便进出政府大院的。我拿着《弥水》这块敲门砖,一次次正大光明的进出龙山政府大院。我把《弥水》给政府文书,他再分发给党委书记,各科室。我知道文书是喜欢舞文弄墨的。我要求把他的诗歌、书法放在《弥水》上发表,我们成了朋友。我发现园区的规划远景图立在大路旁边,我约武曰强老师依着规划的内容,写了一篇《龙山赞》发表在《弥水》上,因为有《弥水》牵线认识了临朐的宣传部刘部长,他又把《龙山赞》转发在潍坊日报临朐版。龙山政府领导看到《弥水》如此的为自己宣传,政府领导集体商议。赞助了5000元。
  临朐东城有姐弟俩都是我的学生,姐姐大学毕业后,在龙山中学任教,弟弟是个小小的企业家,我把《弥水》杂志先给他姐姐,再让他姐姐转给弟弟,如同上说的话一样,老师和朋友创办了一个刊物,让他赞助点出版费,并给他在刊物上做广告。他也应允了。这次是唐树栋老师开着车,带着我和高传广、孙琪山老师一同去的。到了学生的厂门口,心里反而不安起来。你不就是个老师么?你凭什么有脸向学生要钱。这时真的进亦难,退亦难!我进入了深思。若筹不到钱,“弥水”很可能被卡死在摇篮里,大家辛苦了几年的心血,会付之东流。要脸还是要《弥水》?!在狠狠地拷问着我。既来之则安之,来而不往非礼也,我在学生的厂子门外的小卖部了买了一箱鸡蛋,作为礼物。我们参观了他的厂房,给他照了相,写了广告词,我们在离开时,学生一把给了5000元。在路上唐树栋老师激动地说:“没想他会马上给钱,也没想他会给的这么多!”
  几年了,我的心里始终有说不出是什么滋味的“结”。
  也不是每件事都这么顺利。一天我来到某社区,找到已退休两个老同事,他带领我到了某学生的厂里。偌大的厂房里,一排排货架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产品,真是琳琅满目。这个学生多年不见,毕业后没有共同经历,我俩闲聊几句,就没有了共同语言。好在两位老同事,多年不见,有拉不完的话题,也不觉寂寞冷场。中午了,这个学生抱歉的说:“我已定下饭店了,中午你们和张老师一同去吃饭就行,我到城里有事。”我知道办个企业的难处,我理解学生的苦衷,或贷款、或欠债——哪里有粉不涂在脸上的。就这样中午蹭了一顿饭吃,饭后带着学生给我的几本产品介绍图书回来了。虽然没有募到捐,但我理解现在办企业真的不容易,也说明办杂志拉赞助的不容易,一年来,如此情况我一遇到两三次了。
  吴兴村社区驻地,十几年前,卖了一块山地,村委把换得的钱为村民办了许多好事实事。在园区率先实现了村中硬化、美化。填沟造地,兴建了大型广场,修了舞台,建了社区办公室。仰泉河从中间流过,溪水叮咚,垂柳依依,是龙山园区的先进村庄,村书记也是模范书记。由于我多次给他送去《弥水》和其他文学刊物,增加了办公室的文化色彩。村领导也同意把村的巨大变化报道出来。
  老年节这天,还是唐树栋老师开车,带我和高传广、孙启山老师到吴兴村采访,这天吴兴村特别热闹,舞台上演出,村民黑压压一片坐在下面观看。我们的采访为村民助兴,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回来后,我和孙启山老师和写了一篇报道,刊登在《弥水》上。吴兴村赞助了1000元。有来有回是一礼,我买了一箱绿茶给他。
  唐书栋老师在“弥水文化学会”成立后不久就加入了学会,他全心全意把精力投入到“弥水”的发展壮大上。事无巨细,任劳任怨,不计报酬。每次有活动,他总是开车前行。南下临朐、沂山,北上寿光、滨海,从不计报酬。在这期间,张秀英,唐树栋等其他老师,通过企业,房地产开发商及个人亲友积极赞助,弥水走过了艰难的创业期。
  
  “大弥水文化”的倡导,使“弥水”走上辉煌
  “弥水”成立初期,可用“七八个人,三五条枪”来形容。困于这样的小圈子里,毕竟成不了大气候。高传广老师提出并倡导“大弥水文化”,它包括整个弥水流域的县市区:临朐、青州、寿光、滨海、昌乐,也可辐辐射到全省,乃至全国。进入2013年后各县市的文化精英纷纷加入“弥水文化学会”,壮大了弥水队伍,提高了作品质量,增加了经济来源。这时济南、临沂、肥城、江西等地的文学爱好者也加入其中。“弥水文化学会”能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大弥水文化”的倡导。当“弥水”召开两周年庆典时,会员发展了100多人,以后逐年增加,到今天已有各地参加的400多名会员。
  10年间,“弥水文化学会”已从一棵柔弱的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这是广大学会会员,同心同德,众志成城铸就得辉煌。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弥水学会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