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12-19 19:34
鄌郚总编

你知道这些地名学知识吗?

  你知道这些地名学知识吗?
  每翻览古代史籍,就留意中国地名学史的渊源。现把积累的资料缀合成章,名为“中国地名学之最”,供大家参考。
  一、最早记录地名的文献
  殷墟卜辞,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迄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能辨读的最早文字,也是记录我国地名的最早文献。
  殷商甲骨的内容,绝大部分是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包括宗教、战争、农业、牧业,手工业,田猎、天文气象,政权组织以及方国状况等方面。诸多的实录里,就有着丰富的地名史料,涉及到行政区划名,方国、山名、水名、聚落名等。如《殷墟书契菁华》第一页第二版记录:“沚蓝田⊙告曰:土方征于我东鄙,⊙二邑,⊙方亦牧我西鄙田”。在这短短的二十二字中,就有沚,土方,东鄙、邑、⊙方、西鄙六个地名,其中邑、鄙、方都是当时较为重要的地名通名。众所周知,在文字未发明之前,地名仅以其简朴的发音,流传于人们的口语,成为口头交际的工具。到文字形成后,才使得地名书诸于形。甲骨文最早把我国的口传地名转化为文字形式。
  二、“地名”一词最早出处
  “地名”一词的形成,现在看来,似乎并非那么平常、简单,它确有一个复杂的逻辑思维过程,是归纳,分析,进而概念化的结果。自甲骨文始记地名以来,《山海经》则有“山名”、“川名”、“县名”之词。至战国时,在史料汇编《战国策·魏策》中就率先出现了“地名”一词,其中记录了一位宋国学者的话:“吾听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天地名”即天名和地名。但是,根据文义可知,这个“地名”,词汇,与我们现在理解的“地名”概念截然不同,当时的人把整个地表面作为一个无此大的实体,而“地名”则仅仅是这个无此大的实体的专称,因此,《战国策》中的“地名”,并不是“山名”、“水名”等词汇的进一步概括;而仍然是在地名通名用字后加一个“名”字,构成一个固定的词组。象这类固定的组合词汇,在西汉时,就大量地出现于有关的文献中,诸如“郡名”、“邑名”、“水名”、“泽名”等,但是,西汉一代,仍未能再进一步升华成为现代意义的“地名”概念。东汉时,班固著《汉书地理志》才完成了这一思维过程,他说:“先王之迹既远,地名又数改易”,这个“地名”的概念内涵,就与《战国策》中“地名”的意义不同了。与班固同时代的许慎在其力作《说文解字》中,也运用了这个词汇:“×,地名,从邑×声”。
  这样,现代意义的“地名”概念出现了。
  三、“历史地名”一词最早出处
  “历史地名”一词的形成,亦是借鉴先前业已存在的有关词汇,加以概括提炼而来,正史曰史始于唐,唐以前之正史曰“书”。“历代史”一词始于清,“历史”是“历代史”之缩写。“地名”一词始于战国,其概念至东汉时日趋丰富成熟,但后世学者,多不采用,常把其内含置于“舆地”,“地理”“方舆”等词义中如,《历代舆地图》、《通×地理今释》,《方舆胜览》等。清李兆洛曾计划编写《历代史地名长编》一书,其中“历代史地名”与“历史地名”最为接近。李鸿章在为李兆洛著《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一书作序时,首先提出了“历史地名”的概念。
  四、现存最旱的地名学著作
  所谓地名学著作,并非专指讲地名学理论的著作。地名学著作的判断,应以其书中所反映的地名学思想而定。现代不少学者把《汉书地理志》作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地名学著作。这是一部以汉代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志书,收集了汉代县以上行政区划名称,重要的军事区划名称,各政区内的主要自然地理实体名,人工建筑和名胜古迹名,共达四千五百多条。
  五、最旱地名词典
  晋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京相璠所著《春秋土地名》是我国第一部地名词典。该书主要对先秦诸史中所载春秋时期的地名,进行渊源、类别、位置的解释。这部书也是我国第一部以地名而命名的书。该书在南北朝后散佚,但在郦道元《水经注》、杜预《春秋释地》等书中有不少引文。
  六、最早地名沿革表
  清代学者陈芳绩编纂的《历代地理沿革表》是我国第一部地名沿革表。陈“博观二十一史,广搜天下志乘”,“以有虞之十二州,秦之四十郡,汉之千四百五十县为纲,而取汉以下诸史地志为目”编成表格。分部表、郡表、县表三等。部表以有虞时十二州及交州为纲,每州下列自虞至明历代辖境内的州、国、道、路、府、省等地方区划,郡表以秦之叫十郡为纲,每郡下列自秦至明历代辖境内的郡、州、路、府等地方区划;县表以汉一千四百五十县为纲,每县下概述自汉至明的演变历史。各级政区的变动多有时间旁注。共有四十七卷。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