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12-20 16:29
鄌郚总编

昌乐肖金光丨衡王井

      井,是一口古井。村里人唤作“衡王井”,又有人叫它“母亲井”。日月轮转,一晃间,在岳辛庄村里的那条老街上,它已是度过近四百余年的岁月时光了。
      据村中祖祖辈辈的传言,衡王井乃明朝末年青州末代衡王朱由(木取,读音zhi)所挖。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的春天,那是一个多事悲哀之春。农历三月十八日,闯王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兵临北京城下,紫禁城告急。十九日凌晨三点钟,明思宗崇祯皇帝在皇宫后的煤山上的一棵歪脖子树上上吊自杀,时年33岁。
      噩耗传到青州城末代衡王朱由(木取)的耳中,由不得他大吃一惊,顿时心生悲愤,放声大哭起来。作为朝廷的一代藩王,感恩朝廷的恩待礼遇,无奈皇朝的气数已尽,无力回天,眼下自己能做到的就是穿戴好王服,朝着北京城的方向,郑重地作了三叩九拜之礼,以告慰王兄崇祯皇帝的在天之灵。
      没过多久,衡王又得到一个不幸的消息:闯王李自成已派出将军姚应奉率军前来攻占青州。
      闻听此信,衡王心急如焚。他独自登上西关城头,扶墙往城外眺望,只见一望无际的山川田野之间,眼下虽已是三月暖春之季,可依然是一片萧条荒芜之气。遥看不远处村庄之上袅袅升腾起的缕缕炊烟,衡王心头百感交集。四年前的那个冬天,关外鞑子曾经派兵前来攻打青州,由于守城将士誓死相战,清兵攻城未下,撤退西返。敌兵焚烧乡村,毁庐舍,牵持子女而去,百姓呼天喊地,残不忍睹。想到这里,二行眼泪悄然从他脸上滑下。可如今,战事又要来临,百姓又要惨遭横祸,我该如何是好呢?
      沉思良久,衡王断然决定:退出青州府城,奄息战火,让百姓免遭荼炭。
      注意一定,衡王回转衡王府中,稍做一番准备,随即率领手下一干士兵护卫出东门,没到半天的功夫,就来到了昌乐县城,暂时落脚。没过多久,前去青州府城打探的士兵回报,闯军已占领府城,正准备继续东进。看来昌乐县城已经不能再待下去了,下一步该撤往哪里好呢?这时昌乐县令凑上前来,禀报衡王说,离县城东南二十里处,有一座山,名叫方山。此山山势险峻,连绵数里,能守能攻,可作落脚之处。
      昌乐城南,萧萧古道上,一行人马在衡王的带领下,急切而行。队伍行进到离县城十五多里处时,一条河流横亘眼前。一经打听,衡王得知此河名叫小丹河。跨过宽阔的河滩,顺东崖一处隘口小路而上,进得一个临河而居的小村庄。衡王站定身子撒目四望,但见村西崖下的河流,滩涂宽阔,两岸土崖壁立,宛如刀削一般,地势易守难攻;南望数里之处,一座突兀的山峰耸然而立,山峰往北顺延,一直延伸到村庄的东边。此处依水傍山,真乃是一个驻兵修整的好地方。衡王心中一喜,随即决定在此驻扎下来。
      此村乃是岳辛庄村。
      “村里来了衡王的兵”的消息不胫而走,村民闻听欣喜相欢,纷纷涌出家门,夹道欢迎衡王爷的到来。人们纷纷腾出来好屋,做上好饭,热情地款待衡王爷的将士们。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青州的衡王爷是一个乐善好施,体恤百姓的好王爷。衡王也为此十分得高兴。为了回报乡亲们的热情相待,衡王专门发出王令,严加约束部下的将士,不得有丝毫骚扰百姓的事情发生。
      衡王带兵在村中驻扎下来后,他一边派人四下里刺探敌军的情报,一边把军士们按排在村里的空闲之地上,操练军技。稍有闲暇时间,便会走街串巷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的疾苦。青州第一代衡王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七子,于成化二十三年被封为衡王,弘治十二年就藩青州。第一代衡王乐善好礼,爱护庶民,贤名传播于朝野之上,曾受到弘治皇帝的表彰嘉奖。后几代衡王也能传承“祖训”,深得百姓的爱戴。传到末代衡王时已是六世七王了。
      经过一段日子的走街入户的观察,衡王发现岳辛庄村虽然临河旁居,可村中没有一眼水井,乡亲们吃水都得到村西崖下的小丹河里去取。天暖之时方还便宜,可一到寒冬下雪的季节,村民下沟爬崖,路滑艰难,十分得辛苦。于是他找来村里一个明白地理之人,在大街上挑中一处与南面方山水脉相通之地,派来自己的兵士开挖水井。水井挖成之后,乡民们提水饮之,顿觉甘甜清冽,十分的好喝,为之备感高兴,由衷地称赞衡王爷为乡亲们办了一件好事。从此村民结束了祖祖辈辈去村外河里肩挑人抬的历史。水井挖成之后,衡王特意在水井四旁栽植下了九棵国槐,以示对已故王兄崇祯皇帝的敬念之情。
      一晃四个多月的时光过去了,时已立秋。忽一日傍晚时分,从村外走进一人,前来拜见衡王爷。此人乃是原大明王朝青州府守备李士元将军。他一下子跪在衡王爷的面前,激情义愤,泣拜相告:原先占领青州府城的闯贼匪兵已被自己率军消灭,收复了府城。可不久前,府城又被清朝鞑子兵所侵占。现如今清廷已委派户部右侍郎王鳌永前来招抚山东,已进驻青州府城。自己这次来拜见王爷,就是想扶佐王爷称帝即位,挑旗抗清,为崇祯皇帝报仇雪恨!光复大明王朝!面对这位忠义将军的慷慨之言,衡王爷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之中。
      是夜,凉风习习,圆月当空。衡王爷漫步至水井之旁,临井而立。他探身瞅望井中,只见那方清澈的井水倒映着一轮金灿玉润的秋月。他伏身拾起一块青石,随手丢进水井之中,伴着一声“嘭”的响动,井中圆月随水波动而散碎开来。他皱紧了眉头,心中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那个“水中捞月”的典故。他拿眼紧盯着水中复又归圆的明月,耳畔回荡着那位李将军的泣拜慷慨话语,心里难已归入平静。是啊!眼前摆在自己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挑旗抗清,为光复大明王朝而喋血沙场,而这样一来必定会引起一场更为悲惨的杀戮,祸延百姓,荼毒生灵。二是写下降表,归顺清廷,这样一来,自己身后定会背个叛国求荣的骂名,而庶民百姓却会摆脱一场战争的灾祸,换取一份安宁的生活。思来想去,终于他牙关紧咬,剑眉轻挑,扬手将攥在手里的另一块青石重重地砸进了水井之中,又是一声沉闷的“嘭”响,响声钻出井口,在月光溶溶的乡村夜色里幽幽飘荡开来。
      第二天清晨,天刚拂晓,一骑快马冲出村西隘口,穿过那片河水潺流的河滩,踏上河岸上的那条苍茫古道,一路扬尘直向青州府城奔驰而去。
      阴沉的天空中,稀疏地飘洒起丝丝细雨。闻讯而来的乡亲们齐聚水井之旁,依依不舍地前来送别衡王爷。衡王面带微笑,拱手作揖一一谢过众位乡亲。他挥手示意,让兵士将一些银两逐一分发到每个人的手中,满含深情地告诫众人说:“银两不多,略表心意,希望你们瞻养好父母,抚育好孩子,安安稳稳地过一个太平安宁的日子吧!”然后他要来筲桶,往水井中提上清水,一一浇灌在那九棵国槐树下,正帽肃衣,跪在地上,郑重地朝九棵国槐磕了三个响头,在乡亲们热泪盈眶的目光中,毅然离村而去。
      公元1645年,清世祖顺治二年秋,末代衡王被押往北京。次年五月,衡王及世子以 谋反罪在北京伏诛。一代衡王的故事就此流逝在历史的滚滚红尘之中;可衡王井的故事却穿越了历史的星空,至今依然在岳辛庄——这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里流传的很响。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弥水学会 潍坊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