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12-29 07:45
鄌郚总编

房永江丨泥土与大树的絮语

  泥土与大树的絮语
  --------《人民公社拾记》读后感
  青州·房永江
  “山上绿了,几千亩光秃秃的山变成了绿色,”
  “到了冬天,……社员们修大寨田深翻土地,十几年下来,大部分山地修成了梯田,地面平,土层深,保水抗旱。”
  “在临朐县南部九山镇的群山深处,有一座享誉国内外的中型水库——淌水崖水库,这是一座造型独特、坝体雄伟的石坝水库,因大坝建在高20多米的淌水崖之上,故名淌水崖水库。它是20世纪70年代九山人民历经6年艰苦奋斗创造的奇迹,是九山人民用汗水浇筑的丰碑。”
  ……
  读着傅光永同志在《人民公社拾记》一书中描绘的一幅幅 “山水画卷”,让我深信不疑一条真理:“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傅光永同志的《人民公社拾记》(以下简称《拾记》),是一部集史料性与文学性于一体的长篇纪实作品,他用历史的眼光,质朴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人民公社时期发生在临朐农村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作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笔,如涓涓细流,娓娓动听,如激流澎湃,荡气回肠,令人赞叹。
  我读了《拾记》以后,感同身受,受益匪浅,有几点读后感愿与大家分享。
  一是为小人物立传。
  全书第一部分即用大量笔墨记述了一个生产队长的故事,作者把他心中的生产队长称为“大干部”,可见其在心中的位置。
  集体经济时期,正是有一大批像生产队长这样奋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基层干部,才支撑起人民公社这座大厦的脊梁。
  20世纪70年代初,我曾有过在生产大队工作的经历。我们大队有5个生产队,每一位生产队长都是顶呱呱的好把式,俗话说的“耕耩扶耧、扬场播簸箕”,样样精通,拿得起放得下。正如《拾记》中老队长所言,他们是“觅汉头”。每天一大早,他们要比社员们早起,打钟或者吹哨子吆喝人们上坡,分派农活。不管是锄地还是割麦,队长得第一个“插趟子”,随后社员们才像雁羽队一样依次下锄。劳动中,队长就是领头雁,他干活的速度要一直保持在“领头雁”的位置,人们以此还习惯地管队长叫做“把头”,而这“把头”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担当的……而且,他们当中很多人在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十年甚至二十年。
  科学种田、植树造林、奖勤罚懒、养猪、烧窑、与社员们同吃丰收宴等等,作者为人们记下了一个为大家操劳大半生的生产队长。《拾记》中的“老队长”就是那个年代无数生产队长当中的一个,值得一书。
  二是用事实说话。
  人民公社时期,有经验也有教训,有成就也有遗憾,作者没有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而是以“拾记”的方式,客观记录。
  其中,“大食堂”“大批判”“大右派”“大变革”等篇章真实记载了那些历史拐弯处真实而珍贵的“镜头”。
  我想,作者运用“拾记”的方式,书写史料性作品,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尝试,值得点赞,学习。
  当然,“拾记”就不是全景式的、全方位的,而主要是以亲历亲为的事件为主。这也是作者对自己作品的一个定位。
  三是文风朴实,情真意切。
  作品文字细腻,话言通俗,家长里短、同事之间、传说故事、农谚俚语,顺手拈来,运用自如,贴近生活,看点不断。
  譬如:作者住村工作的时候下户吃派饭,女主人使“牛粪烧火下面条”,她用刚刚捧过牛粪的手去抓面条的情景,既可信、可能,又让人看到了那个年代干部与群众打成一片的真实情况。
  再如:觅汉、廓落、灵警、细密、挓挲、愀凄等方言词语的运用给人一种如临其境,亲切自然的感觉,增加了作品的亲和力和可读性。
  纵观《拾遗》,字里行间,一位在时代洪流中锻炼成长的青年干部脱颖而出,他从一个“农业学大寨工作队”队员,逐渐成长为公社干部、党委委员、水库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公社(乡镇)党委书记、县级领导干部等职。他,就是《拾记》的作者——傅光永同志。
  应该说,《拾记》中作者对自己的着墨极少,他不是为自己而书。发现作者的成长故事,是我在阅读当中的“收获”。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那一代与共和国同龄的农村青年、回乡青年,他们的奋斗和成长故事,历史永远不会忘记。
  这一代青年人,经历了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风靡一时的《蹉跎岁月》《兵团岁月》《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知青文学作品,曾经温暖了千万颗知青们的心。时代同样也呼唤农村青年回乡创业、锻炼成长的故事和作品。
  读罢《拾记》,掩巻遐思,作者那浓浓的乡情,满满的乡愁,溢于言表,给人以无尽的感怀。他思念生产队里的老队长、众乡亲,思念家乡的青山绿水、临朐煎饼、歇脚树、山豆角……他把自己的思乡之情倾注笔端,犹如泥土与大树的絮语娓娓道来,浸人肺腑,撼动心灵,让每一位读者为之动容,一睹为快。
  ------------------------
  作者简介
  房永江,青州人,退休干部。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政协青州市文史特邀员,青州市五老志愿者。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网络媒体发表文学作品14.5万字。主编出版《状元赵秉忠》、编著出版《状元宰相王曾》、执行主编《青州镇村志·谭坊镇卷》,出版散文集《弥水情深》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弥水学会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