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3-01-08 22:04
鄌郚总编

通俗读本《赵登禹南苑殉国》


  《赵登禹南苑殉国》是西安通俗读物编刊社编印的书籍,它以大鼓词的形式,生动叙述了七七事变的过程,重点介绍了赵登禹的牺牲经过。1937年底首次出版,这里展示的是1938年初再版本。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现代着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致力于抗日宣传工作,发起组织了通俗读物编刊社,采用大鼓词、小调(民歌)一类的形式,把抵御外侮的故事编成通俗说唱。抗战期间刊行的通俗读物,有六百种,共计五千万册。1936年至1940年期间,共产党员、历史学家王真在北平、西安、武汉、重庆等地任通俗读物编刊社编辑主任,负责西安通俗读物编刊社的具体工作。他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旧瓶装新酒”的创作方法,“希望用民众所熟悉的文体给他们以新的内容与思想”,“适应民众低级鉴赏力以改变他们的低级趣味……克服过去文艺脱离民众的危机”。通过这种新的方法与形式,使得更广泛的民众能够参与到抗战文艺当中。就如这本《赵登禹南苑殉国》,使广大民众真切地了解赵登禹将军的英勇事迹,感召大家崇敬英雄,动员民众加入抗日队伍。
  该书运用大鼓词的形式,讲述的主人公是广为人知的抗日英雄—赵登禹,七七事变时任第二十九军一三二师师长,驻守在北平南苑。书中对七七事变前卢沟桥地区情况这样描述:
  七月七日正伏天,卢沟桥上起了战端,那小鬼居心要把这座桥来占,半夜三更往上钻。眼睁睁离近桥身已不远,桥上的守兵可为了难,有心开枪来抵抗,长官的命令重如山,那就是:“人不犯我我不能把人犯,先开枪的命难全!”有心撤退不抵抗,千斤重担担在肩,万一此桥失了守,误国之罪有口难言。这才是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进退不得左右为难。
  这一段描述了日军对卢沟桥这一交通要道早已虎视眈眈,已暗中重兵集结,拿下卢沟桥指日可待。7月下旬,日军大举进攻北平。27日,军长宋哲元任命赵登禹为二十九军北平南苑驻地指挥官坐镇南苑。28日,日军发起最后总攻,目标就是南苑。赵登禹曾经率兵与日军大战,取得着名的喜峰口大捷,此次与日军又将血战一番,大鼓词中继续说道:
  这时节日军要把南苑占,来与那一百三十二师大战一番,领兵的师长赵登禹,他本是大名鼎鼎的将魁元,二十二年长城战,在夜晚领兵摸出西峰关,杀死了日本小鬼无其数,他的英名天下传,到后来又与日军战察北,打退日军收复沽源。
  这次日军早已做好准备,调集重兵并动用30多架飞机向二十九军阵地发起猛攻。敌我力量相差悬殊,中国守军伤亡惨重,日军从东、西两侧攻入南苑,双方陷入肉搏战。即便如此,赵登禹临危不惧,亲自率卫士30余人,指挥二十九军卫队旅和军训团学生队与日军进行激烈的厮杀,赵登禹指挥部队顽强抵抗日军。决战前总动员,尽显英雄气概!
  眼看着日本要把平津占,守土有责责重如山!大丈夫国难临头不敢干,枉在人世活一番!大家要死一齐死,大家生还一齐还,现如今敌人围困如铁桶,除了拼命还有什么巧机关?
  血战数小时后,场面异常惨烈,赵登禹右臂中弹负伤,仍不顾一切继续作战。
  眼看着国破家亡万分危险,弟兄们死的死来残的残。有言在先绝不后退,情愿为国把命捐。回去对我老母讲:你就说忠孝不能两顾全!
  赵登禹在民族大义面前,无所畏惧,最终壮烈牺牲,年仅39岁。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