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3-01-14 10:18
鄌郚总编

热闹的潍坊沙滩年集

  热闹的沙滩年集
  过年好,过年穿新衣,吃好饭,还有压岁钱。过年快乐,放鞭炮,看花灯,还可以和更多的小朋友玩耍,因此童年时最盼的就是过年。  童年时期生活虽然艰苦些,但却有着童年特有的乐趣,那时跟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滑冰,弹蛋(玻璃球),捉蛐蛐……,在童年时过年我最喜欢的还是放爆仗(爆竹),记得我七岁那年父亲在过年以前破例给我买了十个大牛爆仗,爆仗约有十几公分长,是用粗糙的黄色草纸卷制的,爆仗上虽然没有粘贴漂亮的花纸,但我却爱不释手。爆仗是从一整盘爆仗上掰下来的,呈三角形的一块,我把它们藏在最秘密的地方,一天好多次拿出来摆弄欣赏,闻它那特有的香味,直到出了正月才舍得放完。燃放大牛爆仗是既兴奋又恐惧的事,把爆仗放在地上直立着,然后用手拿着香头去点燃,手不断地抖动着,一次两次三次,引信终于被点着了, 花药立刻喷放出来 ,赶快捂着耳朵跑得远远地等待着爆响的那一刻,随着一声巨大的闷响,紧缩的心放下了,看着爆响后冒出的青烟,闻着那花药特有的香味而陶醉其中。八岁那年,父亲的朋友送给了一盘花爆仗(因为只喷花不爆炸所以叫花爆仗) ,高兴得我一夜夜睡不好,每天把它们放
  在我的被窝里搂着睡觉。因为花爆仗只喷花不爆响,燃放时心情非常放松,有时用手拿着放特别好玩;我还特别喜欢在晚上燃放冒着漂亮火花花“的‘’滴滴金”。
  六十年代以前,潍县沙滩年集上正日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有卖糖葫芦的,刀切糕的,各种美食小吃的,以及卖各种小百货的,还有说书的,耍杂技的,拉洋片的等等各种演出和杂耍,热闹极了。沙滩大集就座落在美丽的通城而过的白浪河沙滩上,是山东省很有名的集市,这里最有趣的当数“套圈”和吹“鼓荡子”了,有不少摊主在沙滩上打上桩子,用绳子圈成一个十多米直径的场子,再在场子中央摆上暖壶、茶碗、香烟、糖果等物品,然后将小竹圈卖给前来套圈的游客(一分钱四个圈),谁将竹圈完全套在“物品”上,被套中的“物品”就归谁,但这是很难套中的,因为竹圈很小(刚刚能套过物品),又轻飘飘地很难完全套上去,而且要求竹圈不但要套上去,还必须完全着地才算套中。套圈的游戏很热闹,场子周围的人都不断地向场子里抛投竹圈,摊主一面要看是否有人套中“物品”,一面忙着用带铁钩的竹杆拣拾地上的竹圈,不断地扬起手臂,使竹圈从竹杆上滑落到胳膊弯里,然后再不断地数圈卖给游客。
  一次我鼓起勇气买了一分钱的竹圈(一共四个圈),我很郑重地将第一个圈抛出去,竟然套中了一个小糖盒(里面只有一块糖),第二个圈又套中了一盒烟(很贵的烟),第三个圈在地上跳了两下后套住了一个泥茶碗,第四圈滚了几圈后套住了一个小泥娃娃,命中率如此之高惊动了周围的套圈人。我只留下香烟(拿回家给了父亲),其余的全换成了竹圈(一共40个),竹圈多了,一次数个一起抛,竹圈抛完了竟一无所获,扫兴而归,此后再也没有套过。当时我只有十二岁,很喜欢这些游戏,后来又见过几次套圈的,但是摆的物品少得可怜,而且“套圈”不是用竹子做的了,弹性都很大,就更难套上去了。
  摊主最怕“行家”来套圈了,有两三个套圈“行家”,每次来时都挎着竹篮子,套不满篮子决不回家,他们一次买一块钱的竹圈(400个),每个圈都要在嘴唇上转悠着沾上点唾沫(可使竹圈加重后飘得差),然后瞄准目标再抛出去,他们只套圈子中央那几个目标,那都是近一米高的物品(名烟、名酒等),每一摞都值二十元左右,后来摊主便不敢卖给他们套圈了,他们只好求别人替他买,再后来卖主一见到他们挎着篮子来了,便赶紧收摊走人,等他们走了以后再摆上重新开始。
  “鼓荡子”是在正月里卖的玩具,各地的叫法都不一样,太原人叫琉璃咯嘣,北京人叫“牛儿喇叭”“琉璃喇叭”湖北人叫“滴咚”,山东潍坊人叫“鼓荡子”。   “鼓荡子”为玻璃制品,用烧制玻璃瓶的工艺吹制而成。颜色多为白色、紫红色或绿色,通体透明,大的约一尺长,小的也近半尺,形状有的像喇叭,有的像宝葫芦,只不过底部为平底,因底部非常薄,可振动产生“鼓荡、鼓荡”的清脆响声。玩的时候,嘴对着鼓荡嘴,轻轻地吹气吸气,即可发出悦耳的“鼓荡”声。这种玩具一般玩耍不过当日,往往因为吹吸交替动作不协调,“呸”!“稀里哗啦”随着玻璃碎片的散落,底部已被鼓破。也有的人用双手合在一起,将其琉璃嘴子插入手掌心,用双手一张一合产生气流,将琉璃咯嘣弄响的,这一般都是大人的玩法,小孩是弄不响的,现在这种玩具已很少见了。
  我非常喜欢赶年集,时常在正月里 跟爸妈到大集上去游玩。大集上年前年后的各种交易都很有意思,如买瓜果数量较大时,都要请“称子”给过称,“称子”是中间人,也是所谓公平秤量人,过称后卖方要给他一定报酬,比如称一刨地瓜(20斤),买卖双方都要给他两个大地瓜,称了黄瓜也要给他几支黄瓜等,他们都挎着筐子拿着称,在集市上招揽执称的机会。
  大集上卖粮食叫粜(tiao)粮,买粮食叫籴(di)粮,交易时不用称来称量,而是用“斗”和“升”来量取,“斗”和“升”都是木制的盒子,每斗约30斤,每升约3斤,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在这里念dan),交易时有经纪人“斗子”管斗量,粮食倒满“斗子”后,用刮板刮平“斗子”口多余的粮食,刮下的粮食归“斗子”人所有。向斗里倒粮食是个技术活,用刮板刮平斗里的粮食也有一定的手法,同样是一斗粮食,但有时重量可差不少呢!
  大集上牲口市场和黄金市场也很热闹,交易都是在经纪们长袖子的掩盖下,互摸手指来讨价还价。那时的商人多穿长布衫,袖筒宽而长,买卖时或撩起前衣襟,或缩进右手或递出衣袖,双方在衣襟下或袖筒中互捏手指议价,双方手指捏来捏去,嘴里不停地说着“这个这个”一会价格就谈妥了,周围的人是不知道他们讲到怎样的价钱,二人“谈妥”了交易就成了。  如今的交易市场都明码实价了,可以公开讲价了,称量也用公斤称了,都跟旧时大不相同了。
  那时正月大集上非常热闹,跑高跷的、跑狮子的,唱戏的,盲人说书的,看西洋景的……,儿时过年的许多趣事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