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3-01-14 14:52
鄌郚总编

厉文礼在潍县

  厉文礼在潍县
  作者:王学坚
  潍坊学院校报电子版
  上世纪三十年代,是潍县历史上各个方面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社会比较稳定,民风乡俗淳朴敦厚,工商发达,市场繁荣,文化教育也蓬勃有生气。据1934年中国北方四大银行(中国、大陆、金城、盐业)联合对全国经济进行调查的结论中,潍县经济列全国第十七位。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其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作为当时在潍县主政的厉文礼,他对潍县的积极治理和有效经营,应该说在这当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厉文礼(1907-1954),字郁周,原籍河北蓟县,后迁居北京。1926年毕业于京兆农业学校。早年干过教师,以后历任国民党军队秘书、少校书记官、第十五路军192旅少校军法主任,1929年成为国民革命军第三路军总指挥韩复渠的部下。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阎锡山的晋军围攻潍县半月不克。8月12日晋军西撤,韩复渠率部队西追。韩看厉文礼年轻干练,办事认真,便留任其为诸城县县长,1932年6月又调任潍县县长,时厉年仅25岁。他在潍县县长任上,从1932年到1937年干了5年多的时间。
  除匪禁毒,安定社会
  厉文礼当了潍县县长之后,首先抓社会治安和稳定社会的工作。这方面他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情:一是建立健全区、镇、闾等各级地方行政机构,委派办事可靠的人员担任各级管理职务;二是清查城镇街道户口,摸清各地方的治安情况;三是及时处理积案要案,扬善抑恶,安定人心;四是除恶打霸,净化社会。在这方面,他到任不久便做了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当时,潍北有一寺庙的僧人伪装善僧,实为勾结土匪无恶不作绑票勒索的匪徒。时县城内外常人有家的子弟被拐被绑,他那里便是“肉票”的藏匿和转移处。厉文礼得知这一消息后,便微服私访,很快查明真相,连夜带人到潍北捉拿。到了那里只见那恶僧正由一女人陪同饮酒作乐。历文礼喝道:“拿下!”接着带回去审讯,恶僧对其罪行供认不讳,厉文礼即将其处死。处决前曾有被蒙蔽的百姓替其求情,厉告知实情,百姓才恍然大悟,对厉的做法称颂不已。由此案作突破口还破了不少案子,抓捕了一些坏人。此事之后,潍地的土匪大多有所收敛。
  厉文礼上任后做的再一件净化社会的事情是禁毒。当时潍县城内吸毒的人较多,吸毒成瘾不仅使人倾家荡产身心受害,且导致家庭不和、社会风气败坏。吸毒的人多,贩毒活动猖獗。厉上任伊始便张贴布告,大讲吸毒之害,严禁吸毒贩毒,违者重罚,重者枪决。厉明察暗访抓了几个典型,公开处决了靠贩毒暴富的于氏兄弟,大大震撼了毒民。他又查封吸毒场所,销毁烟具,处理有关人员。这样一场雷厉风行的禁毒行动,终于使吸毒贩毒之风得到控制。在此之后他配合国民党中央开展的新生活行动,倡导人们实行健康生活。
  除匪禁毒的行动,稳定了当时的潍县社会,为潍县的各方面建设打下了基础。
  修桥拓路,建设地方
  潍县所属地域主要是潍县县城和周围四个关厢,其中县城和东关人口最集中,经济最发达。县城与东关有白浪河水相隔。县城的朝阳门(东门)与东关的庆城门(东关西门)之间原来先后有石桥和木桥相通。据《潍县志稿》记载,早在金大定六年(公元1166年)朝阳门外就有一石桥。五百年后倾圮无迹。潍县人陈调元又倡建石桥三十余孔(乾隆志),名青龙桥。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石桥又被拆除,桥石移建东关耀武门外的万年桥(大石桥),此地改立木桥。木桥横跨河面,全长20余米,宽2米左右。为避免汛期冲毁,每年端午节前拆除,中秋节筑成。到20世纪30年代,潍县经济逐步发达,木桥只供行人往来,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另外,当时县城朝阳门外的南坝崖,低洼狭窄且屡遭水患,这里日渐增多的商户皆是棚厦,仅东门瓮城外地势较高处有草房店铺。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潍县开为商埠(1904年)和现代交通铁路和公路的建造发展,潍县的经济商贸日渐发展繁荣。实行铁路公路联运后,南关大马路成为交通枢纽,使地处大马路与北坝崖商业中心连接线上的南坝崖显现无限商机。而当时南坝崖的地理状况极不适应形势需要。
  面对上述情势,上任不久的县长厉文礼为综合治理东门外与南坝崖地区,谋划了四项相互关联的工程:一是建造城东门与东关庆城门之间跨越白浪河高水位的钢筋水泥大桥;二是拆除东门瓮城,利用拆下的土层改造拓宽南坝崖;三是修建向城里供水的蓄水池、泵房、管道、城上水箱和城内东马道配水设施的“自来水”;四是修建开发建设南坝崖商业街的基础设施。
  连接县城东门和东关庆城门、横跨白浪河的钢筋混凝土大桥于1933年8月动工。当时县政府就建桥工程实行招标。结果,大桥工程由在青岛的德国建筑商设计承包,后又转包于潍县云亮包工局(后改称营造厂)潘云亮承包施工。所用水泥、钢材分别由比利时、荷兰进口。工程历时一年,于1934年8月落成,取名朝阳桥。县里举行了隆重的落成通车典礼。由县长厉文礼、驻军师长及绅商各界组成游行队伍,乐队前导,军警随后,通过大桥。当时全县轰动,城乡居民扶老携幼,万人空巷,争往观看。大桥长102米,宽6.6米,高12米(水下4米)三孔,钢筋混凝土筑成。桥南侧中上方刻有县长厉文礼监造字样。大桥在当时社会已经是非常可观了,既便于行人,又利于运输,汛期到来,畅通无阻,群众无不称便。大桥的建成对推动潍县的经济交流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大桥的建设水平之高、质量之好在当时是空前的。如在街北端与大桥西头相交处,采用了法国巴黎塞纳河上马塞纳大桥与滨河市场半平交半立交的设计手法,并在街南口设计一座典型欧洲风情的大街们,既实用又增添区域景观。大桥质量上乘,十分坚固。1973年在新建大桥拆除原桥时大费其事,这时原桥已用了四十年。
  建朝阳桥所用费用,建筑费共49800元,桥头两端涵洞建筑费10555元,设计、监工津贴各费4000元。资金来源:除山东省政府发还的保安费垫借59旅(1930年晋军围城时守城驻军)军费41328.9元外,其余由城厢市房的房东捐款。
  建朝阳桥时,拆除了东门的城楼和瓮城,大桥建成后,利用余下的部分款项厉文礼又提出在东门的原城楼处建了一幢哥特式小高楼,上置大型四面钟(人称 “标准钟”),每天按点报时,钟声悦耳洪亮,远近都能听到,此成为潍县一景。潍县人称此楼为“东门楼子”,是潍县的标志性建筑。
  在建朝阳桥的同时,厉文礼倡导翻修拓宽了南坝崖街。原白浪河坝崖自县城东门至火车站,路面窄而不平,南端更多荒草乱石,行人甚感不便。厉文礼先令拓宽白浪河新坝,将坝崖平整后当作房基出售,所得现金,复用于扩建坝崖街。街之北段路面加宽后铺设了花岗石,南段即“大马路”,铺以沙、石、灰土。沿路两侧多建为商肆与工厂,发展为繁华热闹的商业区。
  修自来水打压水井,解决百姓饮水困难也是厉文礼重点关注的问题。
  根据厉文礼提出的关于修建县城东门外和南坝崖区的综合性计划工程,县政府实施了潍县最早的自来水工程。
  潍城居民,自古以来即饮用白浪河水。在自来水和城内压水井修建以前,居民吃水多以车推、肩挑为主,也有买水吃的。有外乡人逃荒来潍,多以卖水为业。他们卖的水,有从白浪河挑的,有去东关米市马道一甜水井挑的,也有去南河口东面一水泉挑的。城里大户人家皆以大车拉水,有三四头骡马驾驶。商号用水多为伙友自挑。总之,用水很不方便。
  1934年,县里先在白浪河畔建蓄水池两个,又在东城墙上安装水柜,水柜则与东马道靠城墙的许多水龙头相接。池水用水泵抽入水柜,水柜之水即通向各水龙头。自来水的建成,解决了千百年来人们出城取白浪河水饮用的麻烦,水质也好于以往。
  但自来水供应的居民有限,仅是县城东马道附近的居民。且有时引上的水不很清洁,同时路上有积水,路面泥泞,整个县城的饮水问题未得根本解决。1935年至1936年,由县政府倡导协调,潍县的同和诚银号总经理张舆忱、华丰机器厂滕虎忱、信丰染印公司武伯平等人出资,在南门外设爱丰打井厂,由戴礼贞负责,雇用季节工,在潍县城里、东关、西关、南关、北关、东北关及沿河村庄打了很多压水井,从此较好地解决了潍县居民的饮水问题。
  拍摄《潍县大观》,展示宣传潍县
  1935年,潍县县政府拍摄了一部无声黑白纪录影片,片名为《潍县大观》。影片全长1650米,可放映55分钟。影片全面介绍了潍县的情况。关于拍此影片,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厉文礼为了展示宣传潍县,宣扬他在潍县的政绩,不借花费巨资从上海请来摄影师拍摄的;一是说当时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主张拍一部《山东大观》影片,内容是几个有名的市县情况,让各有关市县自行拍摄。但不管怎么说,事实是在厉文礼主持下拍摄了电影《潍县大观》。据说现在此片是山东省各县市唯一保留下来的一部历史影片。
  《潍县大观》全面展示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潍县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和历史风貌。主要内容有:一是潍县城镇的主要建筑。映出的有“东莱首邑”的石坊、有潍县县政府横额的大门、有上刻 “北海名区”的二门和守卫森严的县大堂。有新建成的朝阳桥、通济桥(俗称小石桥,原是一石桥,1933年改建为钢筋混泥土建筑)、东门楼子标准钟、自来水蓄水池。银幕上有东马道居民在水龙头下接水的镜头,有大马路(今和平路南段)、有南坝崖商业区,坝崖街上的跨街牌坊,南面上书“坝崖大街”,北面上书“表海雄风”。二是潍县的工业发展。映出了较大的工厂的经理、厂址、产品、生产过程等。有华丰机器厂的经理滕虎忱、副经理丁执庸及厂址、产品和工人做工的情况;信丰染印公司总经理武伯平、经理尹焕斋、厂长郭履平和产品包装、出库、运输及工厂外貌、废水池等;惠丰火柴厂经理丁子明和火柴制造及操作熟练的女工等;上海公司经理刘英民及收购加工黄烟情况等等。影片还介绍了工商业知名人士胡镜心等。三是商贸繁荣状况。影片展示坝崖街商铺、戏院及人流往来情况。出现潍县沙滩大集的镜头。白浪河沙滩上,简陋挨次的茅棚,参差密集的人群,熙熙攘攘的赶集人群,还有生意兴隆的布市,满载货物的马车等景象。四是文化教育情况。有十笏园和玉清宫的全景和社会名流游十笏园的镜头。映出县立初级中学、县立文庙小学、私立继志小学、群化小学等。还有学生打篮球、做体操、表演拳击和幼稚园儿童打滑梯及文教界知名人物丁叔言、郭松存、丁稼民等。五是驻军活动情况。此外,还有地主收租、农民交粮、民众生活镜头。
  影片《潍县大观》使人们目睹了20世纪30年代潍县的城镇建设、工业发展、商贸繁荣、文化教育以及风土人情等多方面情况,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是难得的历史声像档案。它全面展示和宣传了潍县,扩大了潍县的影响,提高了潍县的知名度。是今天人们研究民国时期潍县的人文景观、乡风民俗的宝贵资料,具有不可低估的史料价值和历史意义。
  重视工商发展繁荣经济文化
  潍县是山东中东部重镇,是东西南北交通要冲,自古以来文化底蕴深厚。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内外各种因素,社会经济文化呈强劲发展势头。为适应这一形势的要求,身为县长的厉文礼在进行城乡基本建设的同时采取了不少措施推动潍县的经济文化发展。其中的重要措施是开辟建设南坝崖商业区。
  如前所述,在对南坝崖进行拓宽和基础建设的基础上,厉文礼将南坝崖街两边的路面分段进行出售和招商。在短时间内潍县以及外地的绅商纷纷在南坝崖购买地皮,盖起了大批的商铺和其他经营场所,南坝崖逐渐发展成为潍县最为繁华热闹的商业区。在南坝崖先后开业的大、小商号近300多家,经营种类有洋广百货、书籍文具、饭店货栈、金银珠宝、布匹绸缎、戏院舞厅、工艺绣品、电料电器、镶牙照相等各种行业。在众多的商户中,较有名的有:“王万春堂眼药店”,系明皇室后人王庆宇由京来潍创建。贺伟斋的“义成祥油磨房”。王念英德 “益寿堂药店“(别称“虫子阎王”)。张寇群的“华北书社”,是潍县当代进步书籍最多种类最全的书店。“兴华文具店”,品种齐全,湖笔微墨、宣纸端砚、派克笔全星笔等应有尽有。郎吉人、李少白合办的“辅仁药号”,是全县最大的药店。巩希禹的“泰祥号百货店”、李正华的“义丰号百货店”都以服务周到闻名。“鲁东饭店”,是康洪奎等人合办,以鲁菜为主的大饭店。天津劝业场贾姓老板来潍开的“摩登女子服饰店”。青岛蓝诗的“安琪舞厅”。济南“瑞蚨祥绸布庄”来设分号经营布匹绸缎。“潍县饭店”,专营西餐,常有旅居潍县的西方人来光顾。卞文贵的 “新华堂理发店”、刘玉臣的“美丽美容理发店”王增利的“双胜理发店”门口都安装圆柱形红白蓝三色斜条旋转灯。孙永川的“恒利银楼”所产金银珠宝首饰行销全国。“潍东货栈”兼营货物运销客商食宿。日商“东亚文具店”专营日本产品各种文具用品,质优价廉。另外,潍县名绅丁叔言购得坝崖路西一块地皮,出资兴建中华大戏院,又在南城墙下购得地皮,兴建中华池澡塘。中华大戏院曾邀请京剧名家黄桂秋、李宗义、苟慧生、王永祥等来潍演出。
  有材料记载,当时南坝崖全长544米,花岗岩条石铺砌的平坦街道两旁,商铺、楼房鳞次栉比,白天人如潮涌车水马龙,晚上霓虹闪烁眼花缭乱,“洋车”(人力车)来往鸣叫,流行歌曲回荡。集购物、餐饮、娱乐、商旅、服务于一街,喧嚣而张扬地处在全县工商业发达区域的中心地带。走进这条街,感觉就像进了上海黄埔滩上十里洋场,人们戏称它为潍县的“小上海”。
  由于修建了朝阳大桥(当时人们称之为“天桥”),城里与东关之间畅行天阻,这大大促进了潍地经济的交流发展。同时也促使原来的商业街东门里大街(当时叫中山路)与东关大街的进一步繁荣。东门里大街原是县城的商业集中地。一进东门,两旁店铺参差矗立、比比皆是,一直到大十字口。1934年以来,店铺竞相装饰门面,利用留声机放戏剧、歌曲唱片,招揽顾客。每逢农历二、七大集,东门里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晚上泰东商行、宏大百货店的霓虹灯招人围观。有的店铺夏天营业到晚上10时左右。东关大街的商业店铺也较为更加发达活跃,尤其是东关庆成门“沙岺子”一带,饮食业呈现空前繁忙热闹景象。
  除了南坝崖商业区、东门里大街和东关大街等街商业区外,潍县当时还有南北沙滩等城乡集市商贸区。每逢二、七大集沙滩集市上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潍县大集当时在全省是很有名的。厉文永县政府对农贸集市采取鼓励开放政策,各方面提供方便,不加什么限制。
  除了商贸,工业方面当时也有很大发展。腾虎枕的华丰机器厂,到1936年资产已达40多万元,投资入股的绅商、各界人士300多户,组成了华丰机器厂股份有限公司。该厂生产的各种发动机以及救火机、织布机、弹花机、轧花机、水车等产品,质量好,信誉高,行销全国18个省、市。另外,较有名的工厂有信丰印染公司、惠丰火柴厂、德信亨织布工厂、同盛铁厂、裕鲁颜料公司、华东制革厂、大华染织厂、华德颜料公司等。到1935年,全县有一定规模的铁工厂11家,铸铁厂34家,职工1554人,资本总额为897350元,年产值337000余元。三十年代潍县工业所以有了大发展,这与当时潍县较安定的社会环境和政府的鼓励工商与宽松政策很有关系。
  当时,潍县的文化生活也比较活跃。除了县城各处的戏院、剧社外,厉文礼还在南沙滩辟一大型娱乐场所,取名“快活林”,曲艺、评书、马戏等艺人,多在快活林卖艺,从而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训练公民,建立组织,应对日寇侵略
  上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我国的侵略。在占领了东北三省以后,又逐渐向华北地区进逼。日寇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所不为。面对如此严重形势,潍县也掀起了抗日救国的浪潮。当时作为潍县县长的厉文礼,对蒋介石消极抗日的做法表示不满,明确地表示要准备抗日。
  首先,是对公民进行军事训练。1937年春,潍县设立了地方公民训练处,由驻军七十四师师长李汉章任处长,县长厉文礼任总队长。潍县10个区,每区为一个大队。训练先从第一区作为试点。第一区区长丁叔言为第一大队长,郭雨若为副大队长。训练人员从区内各镇18岁以上、45岁以下、无残疾的公民中抽取。当地驻军派出精干的军官作为军训教官。
  公民训练的内容是:第一个月为徒手训练,第二个月为四路八翻拳,第三个月为三路八翻刀。队员每人发大刀一把,大部分统一着装。训练期间曾举行阅兵式,由驻军长官和县政府官员进行检阅。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渠来潍视察时曾向受训人员讲过话。经过训练,潍县大部分青壮年都具有了一定的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提高了抗日救亡的思想认识。
  再是,在公民训练的基础上,潍县成立了民众自卫大队,组织维持社会治安,并作为抗日后备力量。自卫大队在县政府领导下活动,地方绅士丁叔言为大队长。
  另外,在1937年秋,厉文礼发起组织了 “潍县各界抗敌后援会”。该组织的工作主要是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为地方抗日作好必要的物质准备,以及协调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各方面的关系。
  当时,中共潍县的地下工作人员在潍县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潍县地方队部”,积极宣传抗日和进行抗日准备工作。厉文礼对“民先队”表示支持,并送给了 “民先队”200元钱活动经费。
  还有就是组建潍县地方抗日游击队。抗战开始后不久,山东省政府为适应抗战要求重划行政区,组建游击队。潍县县长厉文礼被任命为山东省第八行政专员兼游击队司令,仍兼任潍县县长。厉文礼便以原潍县第三区考斌之所属区武装扩编为第一团;以原潍县公安局为基础,由局长胡鼎三组成第二团;由高密县县长张汉组成第三团;由王有为、王治平负责将二十里堡大英烟公司出经费组织的自卫团,改编为第四团;由昌乐县县长张天佐组织县武装为第五团。以上5个团由山东第八区游击队司令部(厉文礼)统率。
  结友名绅丁叔言携手共事老潍县
  厉文礼在潍县任县长期间,多与潍县商绅打交道,其中与名绅丁叔言交往尤为密切,厉文礼在潍县做的许多事情,大都得到丁叔言的支持和帮助,厉与丁在共同治理潍县的过程中结为好友。
  丁叔言(1888-1946),是潍县丁六宅和后期丁四宅的掌门人,是潍县名绅。他虽出身富家,但从年轻便生活简朴,作风正派。对于地方公益事业积极支持,热心参与。他为潍县乡民做了很多好事善事。他创办了多处丁氏学校,每遇荒年便开仓捐款赈济灾民。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追求进步。在厉文礼任潍县县长期间,对厉所举办的各项事业都大力支持,慷慨解囊相助。如修朝阳桥、拓建南坝崖、修自来水打压水井等等莫不如是。厉文礼每遇县里的重大事宜,都与其商讨,征求意见,取得支持,厉与丁相互敬重,视为知己。
  在厉文礼拓建南坝崖商业区的时候,丁叔言积极响应,在该处购买了一块较大的地段,出资兴建了中华大戏院,又建了中华池澡堂。1935年厉文礼拍摄《潍县大观》的时候,丁叔言也拿了不少钱。影片《潍县大观》中有丁叔言、丁稼民兄弟与所建丁氏学校师生在一起的镜头。1936年厉文礼组织公民训练建立潍县自卫大队、建立潍县各界抗敌后援会的时候,时任潍县第一区区长的丁叔言踊跃参加,并在其中担任一定职务。1938年1月8日日寇逼近潍县,厉文礼率部撤出县城的时候,丁叔言跟随厉文礼到安丘山区打游击,当时厉文礼是苏鲁战区游击二纵队司令,他任命丁叔言为政治处副主任。
  1946年农历腊月初八,丁叔言被张天佐所逼,服加鸦片的白兰地毒酒自杀前,画了一幅山水画,题名是增厉文礼留念的。可见丁与厉交谊之深。
  1947年,丁叔言遗著《五十年之回顾》出版印刷的时候,丁叔言之子将著作交厉文礼(当时厉文礼被国民党免去先遣军司令职务,任其为山东省政府顾问闲职,闲居潍县丁家)阅读,厉读后颇为感慨,对丁叔言深为怀念,特为该书写了序言。从序言中可看出厉文礼与丁叔言的历史关系。在此,特将厉文礼的序言全文照录如下:
  “余自民国二十一年,署篆来潍,遇有地方应兴应革事宜,与叔言先生,时相会晤。见其关心地方,公而忘私,心窃许之。嗣后遇有兴建工作,多与商槯。如建筑东门外大桥,朝阳门外白浪河西岸,辟为马路,左右修为市房,以及改良饮水,修凿城关各街机器水井诸大端,莫不参加协助。先生赋性秉直,遇事刚果。精文艺,工丹青,虽家计裕如,而自奉俭约,惟对地方公益用款,则率先首倡。并创办丁氏小学数处,躬亲指导,深得教育奥秘。以故毕业学子,多一时之俊彦。民五革命军莅潍,民十九讨逆军在潍坚守,当是时军需万急,地方困难,先生莫不垫巨款,以渡难关。故本省军政当局,皆交口称之。民二十六年,抗战军兴,余奉命组织游击部队,先生以文弱之身,激于义愤,弃家从军,当时政教人员,莫不踊跃参军,先生兴有力焉。迨至胜利传来,匪患复炽,地方之经济日窘,军事之供应浩繁,先生以频年输将,债台高筑,痛民力之凋敝,怅补救之无力,衷心忧郁,固结莫解,因之愤懑填胸,决然弃世。地方叹失依畀,余亦痛丧益友,抚今追昔,曷胜怆然。兹其哲嗣澄志,以先生五十年之回顾见世,余披阅一过,不禁慨然系之。回忆先生行已立身,处世接物,无不一扫时俗陋习,疑其所为,必更有异于常人等,而吾未得悉也。今读其遗著,迺自有生以来,凡关于家庭琐事,以及社会国家巨细各节,靡不详为记载,始叹其学识道德有自来也。爰不揣简陋,而为之序。
  厉文礼 序于丁家花园”
  从以上厉文礼写的序言中,我们既可看出丁叔言的道德和人品,厉与丁的友谊合作关系,也可看到厉文礼在潍县所做的事情。
  主动撤离潍县,密嘱管好地方
  1937年12月,日寇自济南经周村继续东侵,逐渐逼近潍县,潍县形势紧张。厉文礼虽掌握武装力量,但考虑根本不是日军的对手,便决定撤出潍县到外地打游击。在作出这一决定时他曾对县里的商绅说:“在敌我双方力量悬殊,根本抵不过日军的情况下,主动撤出县城,这是保民的唯一办法。”1938年1月8日,潍县县长、山东省第八区行政专员兼游击队司令厉文礼率部队从县城东门撤出潍县去了安丘。当厉文礼撤离前夕,潍县绅商陈启之、康子周、李宝斋、丁献之、张养田、毛采臣、郭雨若等人,向厉文礼请示潍城沦陷后的机宜,厉文礼密嘱:“我走后日军到来,你们要负起维持地方的责任。”当日夜晚,上述七人在棋盘街丁献之家召开秘密会议,议定:组织维持会,并公推前商会会长毛寄尘为会长(当时毛未在场),郭雨若、毛采臣为副会长,暂定在商会议事。
  1938年1月10日早,潍城绅商闻知守军已全部撤退,日寇即将到来,均感惶恐不安,遂纷纷到商会探听消息,商讨对策。被推选的维持会会长毛寄尘、副会长毛采臣提议:守军已撤,日军将到,我们应前往迎接,有愿去的就一同前往。于是打起备好的一面日本太阳旗,邀请留日学生李觐堂任翻译,约有三四十人,出潍城西门迎接日军。正好碰上大队日寇由西关而来,率领日寇的是联络队长片野大佐。遂接日寇进城驻下。
  日寇占领潍县后,由商绅组成的县维持会负责人毛寄臣等向片野大佐等日军头目说,今后日军需要物品,由维持会负责购买,日军不必自行购买。接着,维持会迁入原县政府办公。此后,至1938年4月28日伪县公署成立前,日军在潍县的诸多事务大都由县维持会办理。
  日寇侵占潍县后,曾多次到四乡农村进行“扫荡”,犯下滔天罪行。对于潍县县城一带,宣称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未进行大规模的烧杀抢掠。当然在经济上则控制破坏,在文化教育方面则大搞奴化教育。
  对于厉文礼主动撤出潍县一事,以后人们多方议论,这样做对不对,一直没有统一认识。这是一桩历史悬案。
  厉文礼撤出潍县后,便到了安丘的西南山区打游击,一直到1943年日寇进攻游击队时被俘。
  关于对厉文礼的评价
  关于对厉文礼这个人的评价问题,历来有所争议。有的人说他好,有的人说他坏。具体是,潍县人大都说他好,安丘人大都说他坏。说他好是因为他在潍县任县长时为人民做了好事;说他坏是因为他在1943年被日寇俘虏被迫降日后反共反人民。所以说对厉文礼总的评价,很难以好人或坏人一言以蔽之。不过,对任何人的评价,我们认为都不能以其有罪而避其功,也不能以其有功而遮其罪。功就是功,罪就是罪,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上文所谈主要是厉文礼在潍县任县长时期的表现,也就是他一生中所谓功的方面。谈厉文礼在潍县不止是关系厉个人的问题,尤其是关系到对潍县上世纪30年代的历史认识问题。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