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3-01-18 18:09
鄌郚总编

老潍县东门里大街

  老潍县东门里大街
  东门里大街是老潍县城的一条重要街道。它指的是从大十字口向东和东城门以里的这一路段。这是潍县城的一条有名的商业街。街上店铺很多,而且大部分是老字号,老铺子。除了商店,街上还有一些文化古迹和娱乐场所。因此,它一直呈现着一种繁华热闹景象。白天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夜晚灯火通明,行人不断。街道路面是用青石板铺就,街两旁的房屋都是民族形式的古建筑,飞檐琉瓦,雕梁画栋。所以在繁华热闹之中又有着一些古色古香、幽深久远的味道。人们都喜欢逛这条街。因为从这里不仅可以买到一些称心如意的东西,还能够领略享受古雅有趣的文化氛围。五十多年前少年时代的我,经常和小伙伴们到这条街上闲逛玩耍。它留给我的都是一些美好难忘的印象。

  致新、潍中和刘石头
  从大十字口向东不远,便可看到路北有一家商店,名字叫“致新商店”。这是潍县城最有名的一家点心铺子,相当于北京的“稻香村”。据说是一位名叫谭筱斋的人士开设的。它所做的点心不仅质量高、品种全,而且诚信可靠,货真价实。尤其有着最好的服务态度。所以一向深受人们信赖和欢迎。店里的点心有口酥、蛋糕、芝麻片、枣泥饼,以及大稀枣、兰花根等等,都是当地百姓爱吃的糕点。该店是前店后厂,店铺后面便是生产作坊。做出来的点心能及时送到店里售卖,因而点心都是新鲜的。再加上经营状况好,店里从来不卖陈货。致新商店一向以干净卫生著称,店里的柜台和放点心的窗格子从来都是擦得铮明瓦亮,不落纤尘。各种点心都是色彩鲜艳,摆放有序。店里很讲究包装。包点心的纸都是特制的方形黄纸,包好之后上面再敷一张方形红纸,红纸上印有致新商店的店名等字样。点心不管所买多少,都是包的有角有棱的,四角吊直。店员的服务态度很好,不管是什么人来买,也不管是买多少,都是殷勤客气,一视同仁,真正做到了诚信待客、童叟无欺。致新商店的买卖常年很好,平时买点心的人络绎不绝,逢到年节更是门庭若市、排队挨号。那时候的我在逛东门里街的时候,有时候也免不了到该店里看看,虽不买什么点心,但我喜欢闻店里那种又香又甜的糕点味道。不过记得在我十岁那年父亲卧床病重的日子里,哥哥常带着我到致新商店给父亲买芝麻片吃,每次买一角钱的,也就是两三片之多。哥哥总是让我咬点尝尝解解馋。那芝麻片的煞舌头尖子的甜美味道至今想起来还令我难以忘怀。
  致新商店的斜对面路南,是潍城有名的餐馆潍中饭馆。潍中饭馆也是多年的老字号,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潍坊人平日里讲到吃便会说“上潍中饭馆去”,可见该饭馆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了。潍中饭馆有着最好的厨师,做的都是正宗的传统潍县菜。什么拌辣皮、芥末鸡、四喜丸子、火锅肘子,各种凉拌热炒、煎炸烹调,这里样样都有,做得地道可口。主食包子面条、鸡鸭和乐,更是别处餐馆无法比拟的。潍中饭馆的饭菜选料严格,做工精细,而且讲究卫生,所以人们吃起来放心。饭馆里平时都是顾客盈门,座无虚席,人总是满满的。路过这里经常会听到店伙计传菜的吆喝声和食客们猜拳行令的声音。我最喜欢看馆子里那压和乐的。那木制的和乐床子横放在一口大锅上,那压和乐的人坐在和乐床子的一头,使劲往下一压,床子另一头的和乐面条便会齐刷刷地下到锅里。再就是爱看馆子里的师傅炒菜。那炒菜师傅左手握着炒瓢,右手拿着勺子,在熊熊的炉火上紧炒慢炒,炒瓢翻个不停。每当炒好一个菜后,便把菜火速倒入菜盘,接着用勺子敲敲炒瓢。这时便听到跑堂的伙计一声吆喝:“来啦!”迅速过来将菜端走。那个场面,那种气氛,颇有意思。潍中饭馆除了在门头经营外,还往各家各户送菜。一些庆祝年节或办喜丧公事的人家往往要到潍中饭馆订饭菜。到时候馆子里便派专人挑着木制食盒去送菜。其服务态度之好颇受人称道。
  除了致新商店和潍中饭馆,在东门里大街的西头还有一个地方应该提一提,这就是刘石头所开的水果店,它坐落在潍中饭馆的西侧。这是一家大水果店,店里所卖水果品种很多,而且都是成色很好的。烟台苹果、莱阳梨、龙岩蜜橘、海南香蕉等名牌水果这里都有。西瓜则是常年在这里摆着卖的。除了水果还卖炒栗子、炒花生,栗子花生往往是现炒现卖。那刚出锅的热栗子热花生香喷喷的是很诱人的。店主便是刘石头和他的儿子。刘石头是个大胖子,常见他手里拿着马尾甩子坐在门头上打水果上边飞来飞去的苍蝇,他的儿子倒是走来走去的干这个干那个。他为什么叫刘石头,是他的小名还是绰号,至今我也不知道。

  “两孙”药铺和狮子头
  从致新商店、潍中饭馆再往东走,不远路北处便是潍城有名的孙家药铺(全称是“颐和堂孙家老药铺”)。这里有两个孙家药铺。两个药铺东西紧邻,门头铺面摆设都一样。这两个药铺都是姓孙的族人开的。据说是在清朝乾隆年间潍县名医孙仲采最早创办的,有“家传八世,年近三百”之久。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期,颐和堂东家水巷子孙宅和金巷子孙宅提出分伙。从此,孙家药铺分为两家,一家用原址,店名加“仝记”字样。一家在原址东面另辟门面,店名加“信记”字样。孙家药铺是在潍坊最享盛名的药铺,相当于老北京的同仁堂、百草厅。药铺风气纯正,经营有方,为广大百姓所信赖。药铺历来重视药品质量,都是派人到产地采购上等药材,之后让老药工细心操作,遵古炮制。店内明柱上一直挂着“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牌子。药铺的服务态度极好,既认真又热情。柜台的压方板上写有“细心看方,慎重配药”的警句。在配方时,各味药都分别单包,并标上药品、重量,以便于复核。包扎牢固后,再附上一面过滤药汁的小罗,交于取药人,并告诉煎药注意事项。店里雇用的伙计都是经过严格培训后才上柜台称药的,他们对顾客的态度温和而亲切。我记得两家孙家药铺内都挂有匾额,上书“但愿世间人长久,宁可架上药生尘”的字样,表明着店铺济人救世的经营宗旨。两家药铺都常年聘有坐堂大夫,一边看病,一边配药。西边的孙家当年的坐堂大夫有陈倦民,东边的孙家坐堂大夫好像是王彝民。有趣的是,两家孙家药铺经常为争究谁是老字号而闹得不可开交。记得其中一家在门旁竖一木牌,上写“孙家老字号以门旁旧石狮为记”。这家孙家药铺的门旁确实有一个旧石头狮子,大概他确实是孙家的老字号吧。但是外人是不在乎这个的,因为两家药铺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是很好的,可信赖的。小时候我逛街时常从孙家药铺门前走过,有时候往门里瞧一瞧,里面便散发出一种苦甘相济的中药味道。记忆中似乎有一只大白猫经常趴在药铺的柜台上睡觉。人走在街上还常会听到从药铺里传来的用铜药臼捣药的咚咚的声响。说起孙家药铺,我与它还确实有些关系。我小时候生病时曾不止一次请里面的大夫主要是陈倦民大夫看过病。陈大夫医术高明,经验丰富,用药较狠。但经他看过的病一般都会好的。陈大夫很正直,也一直追求进步。听说他是在五十年代中期在参加一次街道宣传活动时突然中风不久便去世的。陈倦民大夫的女儿大眼睛陈老师则是我上小学一、二年级时的班主任老师。
  说到孙家药铺门旁的旧石狮,便使我想起药铺对面路南的“狮子头”糖葫芦店。这家店不大,是专卖糖葫芦的。因为店对着旧石狮,所以人们都叫它“狮子头”家。店里卖各种各样的糖葫芦,有红山楂的、黄山楂的,还有山药的等等。一串串的糖葫芦沾着冰糖,晶莹透亮地摆在那里,让人看了不禁馋涎欲滴。小时候我和伙伴们走到这里往往会驻足不前观赏好半天。

  影院、文庙以及其他
  从孙家药铺再向前走二、三十米,有一个重要娱乐场所便是新华影剧院。新华影剧院是当时东门里街上的一座高大建筑物。它始建于五十年代初,是我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新华影剧院,顾名思义是既演电影又演戏剧的地方。其实多年当中最主要是演电影的。每到晚上尤其是周末晚上这里聚集的人很多,主要是看电影的,也有的是看边上橱窗里电影宣传画的。我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在这里看过不少好电影片。如童话片《美丽的华西丽莎》,上下集故事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以及外国名片《流浪者》、《静静的顿河》等。这里也唱过大戏,如京剧四小名旦许翰英、毛世来都应邀到这里唱过京剧。据说“新华影剧院”这五个大字是潍县名医、书法家郭谷石所题。
  东门里大街上有一处重要文化古迹,这就是文庙。它位于新华影剧院的东侧(其实新华影剧院就是拆掉文庙一部分而建的)。文庙是为纪念文圣人孔子所建,其建筑精美,规模宏大。文庙临街砖砌花墙,中间有红漆木栅大门。花墙东西各立下马石碑一座,上书“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庙东西各有跨街木牌坊一座,东书“德配天地”,西书“道冠古今”。进到里面是木石结构的棂星门,上书“文庙”二字。院内有泮池、碑亭,正中是大成门,甬道直到大成殿。殿内有高大的孔子塑像,旁边配塑有“四圣”、“十二哲”像。两侧为东庑(奉72贤)、西庑(供76先儒)。院内古柏参天,蔽不见日。后院有崇圣祠、明伦堂等。文庙在潍地深受人们重视,建成多年中经常有当地和外地人前来游逛瞻仰。老潍县历史上所以人才辈出,出了那么多状元、进士,出了那么多朝廷高官重臣,这是和人们崇儒敬贤,长期的文风昌盛分不开的。文庙在五十年代初有些建筑已被拆毁被改造。最早的潍坊一中曾设在这里。以后它的西部建筑又被改建为宾馆招待所。我小时候走到这里所看到的只是它的一些遗迹。出入文庙的则是潍坊一中的学生。
  与路北的文庙相对,路南的这段东门里街有一些店铺。主要有学生营业部、小布店和照相馆。学生营业部是二层楼建筑,主要是卖学生的学习文化用品的,规模比较大,也是享有信誉的老铺子。我小时候上学用的文具纸张等都是从这里买的。小布店是专卖布匹绸缎的,老板姓张。这里的布质地优良,花样繁多,商风也好,足尺足寸,颇受人信赖。布店以东是照相馆,是位姓于的人士开的,这是潍城的一家主要的照相馆,摄影技术和经营作风都好。我们上学时的毕业照都是找这个照相馆照的。
  再往街东走,路北便是有名的“福履斋”。福履斋是一家鞋店,专卖各种布皮鞋。这里的手工布鞋远近闻名很受欢迎。鞋面料精良,做工细致,样式大方舒适,穿之走路跟脚。福履斋门面装饰讲究。晚上,门口和橱窗安装的霓虹灯闪烁明亮,很有气氛。
  过了福履斋鞋店便快到东城门了。街东头再一个比较重要的地方便是新华书店。它在路南,规模比较大。每天进进出出的人很多。有的是买书的,不少人是整天在里边看书的。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我出入新华书店比较多。当时红极一时的《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长篇小说我就是从这里买的。以后又买了著名的苏联长篇小说肖洛霍夫的四部《静静的顿河》。
  总之,东门里大街店铺很多,又有文化古迹,所以很繁华很热闹,好像全潍县城的商业和文化精华都集中在了这里。它就像是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那时候坐小汽车的人极少,骑自行车的人也少见,东门里大街上的行人都是步行,整个街就是一条步行街。街上熙来攘往,人气极盛,不像如今的一些大马路尽是车来车往,很少见行人。马路虽然宽广,但人气却不旺盛。五十年前的东门里大街就像是全潍城的一条大动脉,血液贯通,生命旺盛。尤其是在节假日,街上更是热闹非凡。记得那时候逢到过年过节,街上各家各户都要插上国旗,一些店铺都要挂上红灯。一些文艺宣传队来到街上,锣鼓喧天,观众如堵。春节期间,耍龙灯的经过这里,各店铺都要放鞭炮烟火,给耍龙灯的人送茶水点心,整个街上热气腾腾,人们开心得很。

  应当说的大十字口
  说到东门里大街,就应该说说大十字口,因为大十字口是东门里大街的入口处,实际上也可说是东门里大街的一部分。大十字口指的是东门里大街、西门里大街和南门里大街、县门口的交叉口处。这个地方周围也很繁荣,有不少的商业店铺。首先是十字口西南角的胡家烧肉和朝天锅。这里天天人员拥挤,顾客盈门。吃朝天锅的人围桌而坐,喝汤吃肉,热气腾腾。胡家对面的路口东南角往里一点,便是著名的哑巴粽子、哑巴元宵和哑巴辣椒。这哑巴系列的主人是个哑巴,姓陈,小时候因病而哑,但此人绝顶聪明能干。他不能说话,但识字,心灵手巧。他所做的粽子,晃的元宵,炒的辣椒可口好吃,名满潍坊。一提起他一般人没有不知道的。陈家哑巴的这些吃食杰作是大十字口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紧邻陈家哑巴往南则是扈家火烧铺。扈家火烧铺打的“砍火烧”、“杠子头火烧”也是潍坊名吃。大十字口的西北角有一处百货商店。那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日用百货给街道增添了不少热闹气氛。
  东门里大街街名前后几经更改。开始叫东门里,以后改为邓发东街(为纪念邓发同志而起的名字),再以后改为东风东街,直到今天。今日的东风东街宽阔无比,早年东门里大街两边的沿街建筑早已拆除殆尽,代之而起的是一座座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昔日东门里大街的影子已经难寻难觅,它只是留在一些老潍县人的记忆中,在个别潍县城的老照片中也可瞥见它的某些外部形骸。呜呼岁月沧桑,此乃物也不是人亦全非了。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