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3-01-18 20:29
鄌郚总编

老潍县的文化名人

  老潍县的文化名人
  老潍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与老潍县结下不解之缘的文化名人也是数不胜数,苏轼、周亮工、郑板桥、陈介祺、范春清、丁锡田……这些文化大家在老潍县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苏轼雪夜留宿潍县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冬,他自杭州通判调任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太守,任职二载。
  苏轼初到密州,时值灾年,乡亲父老剜野菜度日。身为朝廷命官的苏轼,和同僚刘庭式一起,自觉加入剜菜度荒的人群中。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以野菜果腹,写过一篇《后杞菊赋》,其小序云:“余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俸,殆不如昔者。及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日与通守刘君庭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扪腹而笑。”
  熙宁八年十月,苏轼率同僚到常山冬祭。归途中,在铁沟习射会猎。表面看,这是习猎,实质却是备战。当时的北宋,西北边陲有辽和西夏大军压境,虎视眈眈。“澶渊之盟”后,外强中干的宋王朝,一直采取纳币求和国策,苟且偷生。而北宋名将王韶,抵御西夏,偶传捷音。苏轼闻之,深受鼓舞。他也习猎、作诗,以此表达报国之志。《江城子?密州出猎》便是此时写成的千古绝篇。
  熙宁九年(1076年)冬,苏轼奉调改知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县)。他冒寒上路,于年除日赶到潍州(今潍坊市潍城区),因大雪相阻,在石佛寺(今市中级法院址)投宿一夜。石佛寺俗称南寺,始建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为高僧元德主建。石佛寺老方丈,盛情款待太守,共进年夜斋饭,恳请题诗留字,东坡欣然应允。
  第二天是熙宁十年(1077)大年初一,雪过天霁,苏轼偕眷启程。但是到达青州时,又下起了雪,为此,他赋诗一首,题为《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以记此行:“除夜雪相留,元日晴相送。东风吹宿酒,瘦马兀残梦,葱茏晓光开,旋转馀花弄。下马成野酌,佳哉谁与共。须臾晚云合,乱洒无缺空。鹅毛垂马鬃,自怪骑白凤。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欹栋。老农释耒叹,泪入饥肠痛。春雪虽云晚,春麦犹可种。敢怨行役劳,助你歌饭瓮。”
  范春清甲骨文的功臣
  世间很多事情都是出于偶然,譬如说曾经轰动中国近代史的伟大事件―――甲骨文的发现,就是一段难能可贵的佳话。史学大家郭沫若在《卜辞中的古代社会》一文中说,最早发现甲骨并把它带到京师的,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潍县范姓估人”,“估人”就是古董商。而这名来自潍县的古董商就是范春清。
  范春清,字守轩,号雄卿,潍县范家人。范家祖辈隶耕,有祖业田四十亩,堪称小康之家。春清与弟弟怀清二人生长在传统文化积淀厚重的潍县城郊,受金石学家陈介祺影响,虽然生在农家,却爱古董,所以干脆一股脑儿卖了祖业田,以此作本,到潍县城开了个古董铺,当起古董商来。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隆冬,哥俩心血来潮乘了骡车,赶赴河南省安阳县城,再从安阳城徒步去了距县城三里的小屯村外。远远望去,满坡是人。走近一看,村民们正挥锹弄镐,在地上翻刨。上前一问,原来大家在刨“龙骨”。而龙骨有神奇的治病功效。范春清在一块颇大的牛胯骨上,用放大镜发现了一些纹道。凭借平时倒腾古董的经验,直觉告诉他这些纹道大有学问,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罢了。哥俩在小屯村没有别的发现,便有一搭没一搭地买了四五十片“龙骨”,回到安阳,小住一宿,次日直奔京城而去。
  来到京城后,哥俩转了好几家古董店,店主们对于龙骨都不“感冒”,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卖给了菜市口一家达仁堂国药店,因为老板识货,知道龙骨可以入药。自后哥俩便返回潍县过年。
  说来也巧,京城国子监国子祭酒王懿荣,因染小恙,到达仁堂国药店抓了几服药。他有个习惯,煎药前,必把每味药包解开察看。这回察看,意外发现龙骨中稍大的一块上面有些纹道,即拿放大镜细观,他凭直觉判断这是一种文字,一时非常兴奋,药也不煎了。赶紧差伙计到药店问明了龙骨的贩运者。于是,山东潍县古董商范春清,陡然也就成了大名鼎鼎的京城国子祭酒王懿荣的座上客。
  范春清应邀赴京,在王懿荣的府上,王懿荣、罗振玉和刘铁云这些闻名全国的大学者纷纷询问范春清从何处得来甲骨奇货,这让他认识到龙骨绝对是值钱的宝贝,于是便支支吾吾回答说:“这是从河南汤阴弄来的呀!”常言道,兵不厌诈。范春清指东打西,含糊其辞,告别北京,又上安阳。这次他运到北京的甲骨有八百多片。凡大片的牛胯骨,上头文字居多者,二两银子一块,言无二价。王懿荣眼巴巴看着这么多好货,岂有不动心之理?结果就把自己的俸银全搭上了。就这样,范春清不但发了大财,还成了京城的名人。
  丁锡田方志收藏巨擘
  丁锡田(1893-1941),字倬千,号稼民,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五月初四生于山东潍县丁宅。闻名遐迩的十笏园,正是他家私人园林。此人自幼聪慧好读,家塾启蒙,曾受教于谭次屏与韩善甫诸先生。后入潍县丁氏第一高等小学攻读。毕业之后,即在家刻苦自学,博览经史。后被聘为该校教师,以业绩优胜,擢升为丁氏第二高等小学校长。民国十三年(1924年),他参加了黄炎培创办的中华教育改进社,并在南京出席过该社地理教学组年会,成为中国禹贡学会的会员。
  丁锡田平生爱好史地,刻苦攻读,独立思考。在当时偏于闭塞情形下,他通过书信往来,与顾颉刚、柯绍?搿⒏邓鼓辍⒄耪??R、王献唐、傅丙鉴、闻一多、王统照等全国知名的教授学者,建立联系,切磋学术。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甚至专程到潍县访问他,彼此受益。几十年后,丁锡田之子、著名史学家丁伟志,是这样回忆他的父亲的:“父亲大约是小时候缺钙,所以脑袋长得特别大,是家乡出了名的大头。他一生烟酒不沾,一心扑在学术和教育事业上,是我们那个大家庭里出了名的书呆子。他除了热心于办学之外,把精力全放在研究古代史、历史地理,以及搜集乡土文献方面……我有这样一位学者型的父亲,但是由于他过早地去世,我并未能在学业上受到他多少具体的帮助,充其量从他那里只是模模糊糊受到过一些学术精神的感染而已。”
  丁锡田是位地方志收藏迷,尤其对山东九州十府一百单八县的方志,情有独钟,收了个一应俱全。如《潍县志》,有三个版本,明万历版,清康熙版,清乾隆版。这位方志迷,后两种版本都有,只明万历版没有。他打听得北京图书馆仅藏一套,就想了一条锦囊妙计,函请当时正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同窗张政?R先生(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曾为北京大学教授),利用周末时间到北图借抄,边抄边寄,终于完璧。据说在他的家中共藏有全国两千多个县的县志。
  重订乡邦文献,出版《潍县文献丛刊》,是丁锡田有功于桑梓文化传承的重大建树。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他注意到潍县有了一座新式和记印刷局,印刷方便,因此便手编了《潍县文献丛刊》,收纳乡贤著作,分辑刊行。前后出过三辑,收书目二十余种。其中与乡土有关的有《韩文靖公遗集》(即《韩熙载夜宴图》主人公文集),《勤斋集》(元萧爽斗撰,四库全书本),《全潍记略》(明潍县令周亮工撰,习庵本),《潍县竹枝词》(清郑板桥撰,传抄本)等。此外,丁锡田还参加了重修《潍县志》的工作。
  1941年3月17日,丁锡田病逝,终年四十八岁。解放后,其儿女将其在北京和潍坊两处的大量藏书无偿捐献给了当地图书馆。取之于社会,返还于国家,子女慷慨捐书,实现了锡田先生平生“文化为民”的夙愿。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