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3-02-16 21:22
鄌郚总编

刘春山丨家乡的山泉

  家乡的山泉
  原创 刘春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读罢唐朝大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联想到家乡的留山和神润谷山泉,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我的家乡位于安丘西部山区,距安丘城30公里,是一个拥有一百余户的偏僻小山村。相传,东晋大将刘裕领兵攻打南燕(今青州)时曾在此驻扎军队,其驻军指挥部和狩猎之地就在留山之上,后来刘裕登基称帝,史称“南宋武帝”。在这里,勤劳善良的先辈们,男耕女织,繁衍着后代……
  家乡,在我心目中永远是一幅优美的画卷。
  渠风流韵,处处飘香。童年时期,家乡的春天格外迷人。留山旺盛开的桃花染红了整座山坡,村子里紫红色的梧桐花、山野里雪白的刺槐花等待着蜜蜂的到来……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家乡那“观之清澈透明,尝之甘甜解渴,听之叮咚、叮咚”的山泉和人们取神水而排起长长队列,他们虔诚地等候情景,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到了八十年代初,我曾为家乡的山泉唱过一首赞歌,记得歌词大意是:“你从山中走来,满载理想和追求,穿越曲折的道路,发出叮当声响,把细长的躯体在峭石上织成白色彩带……”
  那是在我耳畔“叮咚”唱歌的山泉,那是滋润过我干渴心田的山泉,那是流淌在我心灵深处的山泉……
  家乡辉渠镇,素有“百泉之乡”的赞誉,雹泉、绪泉和温泉为安丘三大历史文化名泉。其实,在俺留山旺的大山深处还藏着几眼更为神秘的养生泉,那是四万年前火山爆发时遗留下的古泉,系远古火山体玄武岩天然喷泉。较有名气的几眼山泉分布在青龙岭、虎豹岭、御马沟、红泥崖等美丽的山涧,它们的名字各具特色,除大家熟悉的“神仙泉”外,还有青龙泉、饮马泉、火眼泉、锅框泉、凉水泉、滴水泉等,细品泉水,泌人心脾,每眼山泉都蕴藏着源源不断的能量。
  自古以来,每眼山泉都流淌出一段美丽的故事,这些从大自然里生长而发出的故事,总会让家乡的父老乡亲们百听不厌,若细细品咂,着实耐人寻味。
  据俺村的老人们讲,咱那御马沟的泉流就是“神泉”。这不是个人杜撰,而是实至名归,世代流传下来的名字,相传,刘裕当年喝过这山泉的水后,到了晚间仙家(当地人对珍稀动物的称呼)都去找水喝。这里不妨追本溯源,我先后查阅了部分古志及历史资料,其中对家乡的“神泉”有这样的记载:“由黑峪子庄进山,沿御马沟西侧南行,遇到第一处泉眼就是神泉,这是从虎豹岭石缝中流出的一缕清泉,旱不涸,涝不溢,长年累月,细流汇入崖下老龙湾(又名南石湾)。何谓有神,当年刘裕及将士们饮用此泉水之后,精神焕发,一鼓作气攻占南燕(今青州)国都广固城,大获全胜。老龙湾东侧有一古寺院(村里人称瓦地),院中有饮茶台遗址。起步前行爬坡,朝南天门方向,至仙人洞(又名朝阳洞),洞下方有一清澈奇泉曰饮马池,当年刘裕大将军在此饮过战马……”这段文字足以构思出“神泉”和“神池”的内涵,至于是否因此得名,由于年代久远,我没有细究。
  刘裕大将成为南宋开国皇帝后,被封为刘山主神,俺当地人尊称他为“刘山爷爷”。每年的清明节和农历的三月三、六月十三,是留山庙会的香火日。据统计,每年到此的游客及香客有五、六万人之多,方圆百里之外皆有人来此进香祈福和取“神水”,祈保全家吉祥安康。
  从我记事起,就听说过这眼“神泉”,童年时,与小伙伴们一起在泉子旁边掐过薄荷,摸过小鱼小虾,曾经因从石缝里抠蟹子被几个大人制止过。话说那“神泉”真的奇特,泉水汩汩地向外喷涌,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的碧波泛出光芒。同伴们有的用手捧起清清的泉水品饮着,有的用大葱叶子当吸管去接泉水喝,有的干脆趴在地下探头去够泉水喝,天真快乐,真是惬意极了。农忙时节,我还时常见到劳作的大人们(村里人称之劳力),都会抽空到“神泉”饮水解渴,大家喝了泉水后伸伸懒腰,打个哈欠,有的还高亢几句山歌,心情真是爽快极了。
  说起“神泉”来,我回想起了一段神秘的传说,是家乡的几位老人跟我讲的。说是在很久以前,在老龙湾南岸,有一个大哈啦,下方是一整块黑色玄武岩石,足有十多个平方大,岩石中间有一天然凹处,刚能容纳两个大人,里面水清见底,流水在这凹处都是短暂停留几分钟。人躺在凹处,水流刚好从人体上面流过,乃一“天然浴缸”。到了晚上,神仙们下凡就到此来洗澡,有时声音怪怪的。一传十,十传百,这事传得多了就神秘起来,许多人晚上再也不敢从这里路过。原来,这个神秘的传说,是流水冲击崖壁石头的声音,受山沟内呼啸的山风影响,发出的声音自然忽大忽小。
  留山旺之“神泉”,当年刘裕在此饮过战马。举目仰望,在神泉上方有一处险峻悬崖,相传是齐国丞相姜太公的钓鱼台,大家笃信钓鱼台下的山泉自然就有灵气。“神泉”里的水昼夜不停,先是汇入老龙湾,老龙湾是否有龙,谁也叫不准。大人们讲里面有“水长虫”,用手比划着似擀饼杖粗,红色的管它叫“杏树根”;还有一种个头小的叫小风梢,头贴水面游得比刮风快。老龙湾面积不算很大,但水很深,清澈难见其底,偶尔看到小鱼小虾、蝌蚪、泥鳅、蟹子等游来爬去……水流北泻至村后水库,水库蓄积河水后,浇灌着两岸及下游的农田、果园,这都是那眼“神泉”的功劳。记得有一年,村子里用大网拉鱼,有30多斤重的花鲢鱼,队里的干部用铁钉钩把鱼挂起来,像卖猪肉那样用刀砍下来再过称分配给社员。在那个生活极不宽裕的年代,能吃上鱼肉美餐真是幸福,现在回忆起这件事来,印象颇深。我想,一眼山泉滋养了不知多少万物。现在,因小河断流,先前的情景化作美好的记忆……
  随着时间的转移,神泉似乎成了全村及附近父老乡亲们的“供水基地”,有开着汽车、三轮车拉水的;有骑着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带水的;还有用手推车、小铁车推水的……一眼小小的山泉,滋润人们心田,让大家喝上了“甜水”。
  泡茶之水,最好莫过高山喷泉之水。古今品茶鉴水名家都曾跋山涉水,孜孜以求,凡有山泉之处,必定也是爱茶人士趋之若鹜之地。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著名茶界祖师陆羽在《茶经》中论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所指“山水”即山泉水也。明钱塘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清人张大复甚至把水品放在茶品之上,他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谈到:“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在历史上,留山旺曾经出过王一平、马洪兰等多名百岁老人,当您闲暇之时可来俺村子里转上几圈,在街头随时遇到八十岁以上的高寿老人,他们身板硬朗,待人亲热。“快到俺家里坐坐喝碗茶……”这是老人们待客的口头禅。
  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个人都渐渐长大成人,有的人选择在家乡继续进修,但更多的人则是步入了社会大家庭。渐渐的,城市的喧嚣和职场的竞争使得我们感到空虚和茫然,我们向往到外面去走一走,看一看,却又害怕沦落天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渐渐地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茫然失措之时,喝一口来自家乡的甘甜泉水,清爽的味道便在舌尖荡漾。品味泉水,淡淡的,却有沁人心脾的安定和力量。凭着对泉水的依恋,将杯中的水一饮而尽,那洒脱与大气如同泉水爽快。执着于泉水的恬淡,那是对梦想的坚持。而我,正是陷入涓涓泉水中难以自拔的人。
  有一天,我顺着村前小河前行,来到“神泉”旁边,默默伫立着,心想,一眼山泉为何无休无止地流淌?又为何渐成小溪,再汇集江河入海。人们高歌“百川纳海”,却是没有多少人去赞美山泉,看到了家乡的山泉,浮想起了汇入江河和大海的波澜壮阔,是啊,是悄无声息的山泉,流水潺潺的小溪造就了大海的汹涌澎湃、波澜壮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站在村前山岗上,心想是谁把山泉揽入怀中,滋润着她,不让她干涸和停息!举目远望,三面山坡尽是翠绿的侧柏、刺槐和平柳树。顺坡而上,树下是厚厚的落叶植被,绵软软的。当爬到山岗高处,举目环视,眼前一道道山一道道岭,黑幽幽的,树木是一片簇拥着一片,一团紧挨着一团,这会儿我全明白了,原来是它们养育了山泉。怪不得人人喜爱“留山小米”,原来是这里的山泉水浇灌而得之谷子。
  家乡的山泉,是我童年的故事,在我心田里留下了永恒的记忆。猛然间,已成尘封的回忆,叹息昨日不再回。
  家乡山泉多,泉水叮咚响,流过山川,流过田野,流出了一道靓丽风景……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安丘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