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3-03-02 18:33
鄌郚总编

“古今第一”李营丘

  
  在昌乐的土地上,至今还繁衍着作为唐朝宗室后裔的李姓族群。这支有着显赫的皇家血统的名门望族,自古人才辈出。五代及北宋初的李成,即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是昌乐最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
  唐灭至北宋建立,史称五代十国时期。在这短暂的几十年中,五个王朝盛衰兴亡频繁更替。尤其是后唐以后的契丹入主中原,社会矛盾加剧,大批文人再次南迁,文化中心相继南移;但也另有一部分文人从“兼济天下”走向“独善其身”,隐逸出世、悠游林泉。北方山水的自然造化涵养着他们的心灵,加之绵延未断的文化递传,造就了中国绘画史上 “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呈”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的三位大师:范宽、关仝、李成。在这宋代三大家中,又以李成影响最大而称“古今第一”。
  李成 (919—967),字咸熙,原籍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先世为唐朝宗室,祖父李鼎唐末时为国子祭酒、苏州刺史,五代时避乱迁家于营丘(今山东省昌乐县东南)。李成出身于名门大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他博涉经史,磊落有大志,后周世宗推行改革措施,选拔贤能,李成受到枢密使王朴的器重,但未及举荐而王朴逝世,李成的抱负及才学不得施展,遂放意于诗酒绘画。北宋初,他应陈州太守卫融的邀请,举家迁赴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每天以酣饮为事,后来醉死于客舍,令人遥想晋人风度。
  在艺术承传上,对李成直接影响的是荆浩、关仝两位巨匠。关仝为荆浩学生,生年不详略早于李成。李成继承了荆浩的水墨传统,画风清远蕴秀,尤以画平远寒林着称,画山之体貌称为古今独步,被郭若虚谓之:“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致,神化精灵,绝人远胜。”李成在心境上,直追唐人王维的精神模式。沙寒水碧、岸芷舟船、雁影回翔的古典风格,在意境上闲远清润、放笔自如、迥异俗流。也正因为这种“隐居罔川,性耽禅悦”精神,李成不效仿荆、关的奇峭雄伟的画风,以模写齐鲁一带的平远景色,表现荒寒清旷的景致而自成一家。如盂郊之鸣放于诗歌,张旭飘逸于草书,李成画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的形状,一切都吐自胸中而写之于笔下。他发挥传统绘画的笔墨表现力,以爽利洒脱的笔致和富有微妙变化的墨色,表现出烟霭霏雾和风雨明晦的气候变化中山川大地的灵秀。他用墨清淡而有层次,被后世称为惜墨如金。他描绘的郊野平远旷阔之景,使观者有烟岚轻动,如对面千里,秀色可掬之感,所画寒林老树形象劲拔而富有生命力。自身的文化修养和高妙的艺术情操,配以精微的技法和笔墨语言,李成的绘画在表现上圆满了山水画技法高难度的繁杂图式,符合文人的精神审美追求,暗合佛道精神,为众人所惊羡,从而成为画院画工的范例和摹本,被士人视作“犹诸子之于正经”,一画千金难求。《圣朝名画评》列其画为“神品”。北宋米芾形容李成的画“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这种“石如云动”的形象成为以后画家用李成笔法作画的重要风格标记。明王世贞提出的山水五变,较客观的表达了中国山水艺术的基本发展和有序传递:“大小李一变、荆关董巨一变、李范一变、刘李马夏一变、大痴黄鹤一变。”从而对应了唐、五代北方、五代南方、北宋初年、南宋、元的山水画发展。其中李范一变的“李”指“李成”。在整个山水画发展史的“链”上,李成上承下传,并独创其自身的绘画模式,此种绘画模式对北宋山水画坛的影响,恐怕没有一个人可以比拟。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提出山水“古不及今”,特别是李成、关仝、范宽的山水画“前不籍师资,后无复继宗”,即便二李、王维之辈再生复起“亦将何以措手其问”。至46年后《宣和画谱》再次提到李成,谓之“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并以其活动地名来命名加以记载于绘画史——“李营丘”。可见其地位与影响之大。可以不夸张地说,北宋一代的山水画,都在李成的笼罩之下。李成也成为众人膜拜的对象——“齐鲁之士惟摹营丘”。
  李成在世时,他的绘画就极受重视,开封的王公贵戚竞相请他作画,但李成志节高迈,不为权势所动,故其画甚不易得。李成死后画名益着,其孙李宥任开封尹时,以重金收购李成作品,北宋皇帝中神宗、微宗等尤酷爱李成画,刻意搜访,遂造成李成真迹稀少,而赝品却大量流传。米芾自谓平生曾见李成画三百本,而其中只有两件是真迹,因而欲作“无李论”。由此也可看到李成的绘画受到社会欢迎和赏识的程度。
  传为李成的作品流传至今的,有《读碑窠石图》、《寒林平野图》、《晴峦萧寺图》、《茂林远岫图》等。其中《读碑窠石图》画荒野中寒林老树下有一古碑,一骑骡者正仰观碑文,旁有一童仆相随,通过读碑的描绘使人联想起历史的兴衰变迁,颇为耐人寻味。画中枯枝作蟹爪状,石如卷云状。萧索的气象,平远的景物,体现了李成山水画的特点。峻琅顿错、挺拔苍劲的线条,多变的皴染笔法,对楼台亭阁及山峦松竹的刻画,令人惊叹称奇,从中领略其山水风貌。
  “毫端师造化,画史重营丘”。享年仅48岁的李成,却是修行圆满、彪炳千秋的大家。他几乎左右了北宋山水画的发展。其追随者,“许道宁得成之气、翟院琛得成之风、李宗成得成之形”。其继承者,有郭熙、王诜及元代的赵孟睢⒉苤住⒅斓氯蟆⒁ν⒚溃哞丁⑼趺伞⒚髟缙诘睦钤凇⒅於恕⒅衅诘奶埔取V撩髦型砥冢婪缛障拢娜嘶颐撬炻チ死畛苫傻牡匚弧5蘼廴绾危畛苫傻挠跋炱冢ū彼沃撩髟缙冢┗故窃对洞笥谄渌ネ似冢髦型砥谥撩窆C窆螅糯笄А⒙劫采佟⑿恢闪钊说扔衷督悠湟虏В弥泄纳剿裰卣瘢偕细叻濉
  清代昌乐人嘉庆进士李华庭曾自勉曰:“人不以地传,而地可以人传。”意思是说:人不能靠地域闻名传世,而地域可以靠人闻名传世。我想,营丘吾地,如果非得寻找几个历史名人来使之闻名传世的话,恐怕首选姜太公,次之即李成了。
  附图:
  宋李成、王晓 读碑窠石图 绢本墨色 126.3×104.9cm 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宋李成的《寒林平野图》为绢本,墨笔,纵:120厘米,横:70.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李成 晴峦萧寺图绢本淡设色 111.4×56厘米 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藏
  宋 李成 寒林骑驴图绢本淡设色 162×100.4厘米美国纽约大都市博物馆藏
  宋 李成 乔松平远图 绢本 205.5×126.1公分日本澄怀堂文库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23-03-02 18:35
鄌郚总编
  李成(919-967年),五代宋初“青州益都人”,进士出身。即使不说“伟大的”,至少也是“杰出的”山水画画家。可惜终生“郁郁不得志”,在他乡异地“醉死于客舍”。他其实主要生活在唐末五代后期,公元960年宋朝建立后不久就病故了,但因其对北宋画坛的巨大影响,习惯上将其列为北宋画家。李成品性磊落,绝不趋炎附势。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达官贵人,前来求画,一概置之不理。当时凡是作山水画,或者谈论山水画的人,必定把李成列为“古今第一”。
  为唐朝皇族嫡系子孙 籍贯是潍坊而非淄博
  可能由于李成的级别不够,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上,都没有他的传记。幸亏他还有个够级别的儿子,使后人能在《宋史》的《李觉传》中,可以理清李成家族的来历和他的生平事迹。
  李成家族,是唐朝李世民皇族的嫡系子孙。往上数,李成的祖父李鼎,曾任国子祭酒,相当于教育部长兼太学校长。还担任过苏州刺史,相当于市长兼军分区司令。唐末天下大乱,北方有五代、南方有十国,李鼎“避乱,徙家青州益都”,也就是现在的潍坊市青州。
  李成的父亲李瑜,曾任青州推官,分管公检法工作,表现也不错。
  李成的儿子李觉,进士出身,曾任建州通判(副市长,建州在今福建省)、泗州知州(市长,泗州在今江苏省)、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副司长)等。
  有人断定李成是“淄博市临淄区人”,依据的仅仅是《宣和画谱》中的话:“其先唐之宗室,五季艰难之际,流寓于四方,避地北海,遂为营丘人。”李成究竟是哪里人?《宋史》明确记载,李成祖籍长安(今陕西西安),祖父李鼎“唐末避乱,徙家青州益都”。
  “先”即祖先(李成祖父李鼎)。“五季”指唐末五代时期。“北海”指青州北海郡。唐朝的北海郡,驻地在今潍坊市青州,下辖益都、临淄、寿光、临朐、北海等10余县。李鼎“徙家青州益都”,是搬到了当时既是北海郡驻地、又是益都县驻地的今潍坊市青州,而非当时北海郡下辖的“淄博市临淄区”。
  至于《宣和画谱》说李成“遂为营丘人”,简单地说是因为:姜太公在营丘(今潍坊市昌乐县营丘)建立齐国后,传到第五代,将国都搬迁到了现在的临淄区。古人有“地名随人走”的习惯,因此临淄有时也被称为“营丘”。
  因为姜太公建立齐国的“营丘”名声太大,先后被称为“营丘”的昌乐、临淄又长期属于青州,所以历代文人雅士经常以“营丘”代指青州。《宣和画谱》说李成“遂为营丘人”,画史上称李成“李营丘”,就是这种习惯性的尊称,就像把在北海(潍坊)做过官的李邕(江苏扬州人)、孔融(山东曲阜人),尊称为“李北海”、“孔北海”一样。
  一生郁郁不得志 最终醉死于客舍
  李成是有能力的,本来也有机会在仕途上施展一番。后周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跟宰相地位相等)王朴,是他的朋友,准备将他推荐给后周朝廷,但报告还没递上去,王朴就去世了。转过年来,后周被宋王朝取代,一朝天子一朝臣,李成没戏了,因此“郁郁不得志”,遂纵情于诗酒。
  宋太祖乾德(963-968)年间,卫融以司农卿的身份,担任陈州知州,派人来请李成前去。李成很高兴,“挈族而往”,领着全家老少从青州,前往陈州(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
  不知卫融一时没来得及安排,还是安排得不合适,患有严重酒精依赖症的李成,“日以酣饮为事”,终日喝得酩酊大醉,最终“醉死于客舍”,大概是在宾馆房间里,心肌梗塞去世了,年仅49岁。
  李成品性磊落 绝不趋炎附势
  很多史料都记载,李成品性磊落,绝不趋炎附势。《圣朝名画评》和《宣和画谱》,都记载:
  当时有个权贵孙四皓,也是很有名气的书法家,很想收藏李成的画,就派人送信给李成,说最近几天抽时间过来吧,我想见你。
  李成阅信后非常不爽,“我李成乃是一介书生,虽然酷爱艺术、喜欢作画,但那只是我自己的兴趣爱好。他孙四皓这种作为,是让我投靠那些附庸风雅、根本不懂艺术的皇亲国戚,整天憋在深宅大院里给他们作画,就像那些平庸的画匠一样陪着达官贵人玩。啊呸,瞧不起谁啊!”
  孙四皓被拒绝后,千方百计,暗中以重金贿赂李成的同乡、朋友,以及在京的一些官员,让他们一定要弄到李成的画。没过多久,果然弄得几幅。
  后来李成到京城考中进士的时候,孙四皓又“卑辞、厚礼,复招之”,写了一封很谦虚的信,带着厚礼去见李成,请他千万给个面子。
  李成推辞不掉,不得已到了孙四皓家。一进门,却惊讶地发现自己的画就挂在客厅中,不禁“作色振衣而去”,勃然大怒,一甩袖子走了。
  “其后,王公贵戚,皆驰书、致币,恳请者不绝于道”,前来求画的人络绎不绝。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达官贵人,李成“漫不省也”,一概置之不理。但是与市民百姓,李成却是另一番样子。《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京城相国寺东边,“巷口宋家生药铺,铺中两壁,皆李成所画山水”。
  李成所画159幅作品 被收录进《宣和画谱》
  杜甫说李白“文章憎命达”,文才出众的人总是薄命遭忌、命途多舛,可谓“怅望千秋一洒泪”。因为“才命不偶”,李成生不逢时,命运与才华作祟,虽然也考上了进士,但仕途不顺,官场上难于发展,只好“放意于诗、酒之间,又寓兴于画”,赋诗、饮酒、作画,自娱自乐打发时光。
  《宋史》评价李成:“画山水尤工,人多传秘其迹。”能被称为“工于”已经很难得,而李成是“尤工”,尤其擅长山水画,他被宫廷收藏并收录进《宣和画谱》的就有159幅。
  《宣和画谱》评价李成:“所画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如孟郊之鸣于诗,张颠之狂于草,无适而非此也……”
  李成所画的所有题材,都是袖手于前、疾书于后,发自肺腑而不是无病呻吟,就像唐朝孟郊的诗、张旭的狂草书法。
  当时凡是作山水画,或者谈论山水画的人,必定把李成列为“古今第一”。甚至那些最喜欢说三道四、吹毛求疵的人,也都无不对他表示宾服,不敢直呼其名,而尊称为“李营丘”。这正是:开谈不言“李营丘”,说尽“山水”是枉然。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