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3-07-01 17:39
鄌郚总编

邢玠:文官治兵一俊杰

  邢玠:文官治兵一俊杰
  邢玠(1540-1612),字搢伯,亦字昆田,明益都(今青州)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历任密云县令、都察院浙江道御史、河南按察使司佥事、山西行太仆寺卿、陕西按察使、南京兵部右侍郎、兵部尚书等职。在密云任县令三年,为密云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皇上定为“廉能勤政官员”。他平息宁夏哱拜兵变,平定四川土司之乱。在赴朝战争中,他率军彻底荡平倭寇,结束了历时七年的援朝抗倭战争。此次胜利,使得东亚300年无战事,邢玠因此名扬中、朝、日三国。文进士出身的他,一路走来,成为军队的最高统帅。为官40年,他大半时间在边陲重镇出任重要军务,以耿直稳健而备受称赞,至今他的故事仍流传不息。
  本期撰稿:李清云
  -
  三年治理密云巨变
  邢玠夫妇画像
  邢玠16岁时,父亲因病去世。隆庆元年,他乡试中举,因无钱进京,没能参加次年的会试,直到三年后,积攒了一定的积蓄,赴京赶考中了进士。授密云知县后,他施行了救灾度荒、缓刑宽税、改革赋税等一系列措施,经过三年治理,密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邢玠被誉为一代名令。
  父亲早亡家境贫寒 发愤读书考中进士
  明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九月二十七日,邢玠生于益都县(今青州市)。“海岱唯青州”,这里自古就是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中心。明朝年间,青州人由科举而晋身者遍及庙堂内外,位高权重,贵甲天下,曾有记载:“郡当历、昌、启、祯间称最盛。同朝为官,尚书并仕一时者五六,仕宦大家不下数十。科第相承,登两榜者百余人。宅第联络,坊表纷纭,山左六郡会未有也。”其时盛况,可谓空前。邢玠祖上三代之前,由青州东关柳行头迁居到相距四五里路的柳家峡,后称花园庄。此地距南城门二三里地,虽是一个山区小村,却风光秀美,南望云门山如月拱壁,东看凤凰山苍松翠柏,西与驼岭隔河相望,北观古城南楼雄峙天际。邢玠就在这样一个自然风光优美、政治经济文化繁荣、民风淳朴的环境里成长。
  邢玠7岁时,父亲邢镔送他到本村的私塾拜师学习,启蒙先生赐名“邢玠”,并解释说:“玠者,彝器也,玉大盈尺为玠。”邢玠少年时,敏而好学,博闻强记,学识不断增长。私塾先生经常告诫他:“恒心史志,面壁十年,必有大用。”
  数年之后,邢玠步入青州府学。
  邢玠的父亲邢镔终身未仕,但他生性侠义,慷慨好施,平时喜欢议论纲常名节,嫉恶如仇,虽读书不多,但喜欢和读书人来往,在乡里有很高的威望。邢玠16岁那年,父亲邢镔意外染疾身亡,从此只靠母亲郑氏辛勤操劳,勉强度日,“所居近山,比屋悬釜”,仅有“瘠田数亩”,家境十分贫寒。邢玠一边读书,一边帮母亲种田,晨耕暮读,非常刻苦,加之天资聪颖,在府学读书期间成绩优异。
  隆庆元年(1567),山东乡试在济南举行,邢玠中了举人。当年青州府学成绩显著,邢玠、苏庭、崔宜春、党馨同榜中举,是当时山东诸郡中人数最多的。
  次年春天会试,邢玠没能去参加,因为他无力支付进京的费用,但他并没有气馁,一边帮母亲躬耕农务,一边继续研究学问,韬光养晦,直到三年之后,终于积攒起了一定的积蓄。
  隆庆五年(1571)春天,邢玠踏上了赴京之路。殿试上,邢玠进入二甲。当时,青州学生凭借自己的实力都获得了较好的名次,邢玠、朱鸿谟、高荐三人同榜,被授予进士出身。
  赴任密云心系百姓 修筑长城救灾度荒
  邢玠授密云知县,临行前,母亲嘱咐他四个字“缓刑宽税”。
  密云地处京畿,距离京城不到50公里,既是京师的锁钥,又是护卫京城的军事重镇。历年来,因为长城日渐衰圮,边寇掳掠越来越猖狂,城内百业受损,加之灾害频发,民不聊生,成了朝廷忧虑已久的一块心病。邢玠首任密云县令,深感责任重大,常常夜不能寐。他日察民情,夜读邸报,殚精竭虑为老百姓着想,逐渐理清了治理思路。他认为,护卫京都是国之大事,当务之急是修葺长城;救灾度荒则是民生之重,需要缓刑宽税使百姓休养生息。其时,蓟州总兵戚继光正在大规模整修北部防线的长城,基于此,邢玠首先积极协助戚继光整修密云县地段的长城,防御蒙古鞑靼的入侵,并以工代赈,解决了北部民生问题,也解决了北部边患。同时,他配合蓟辽总督刘应节奏请朝廷,批准20万石军储粮食平价上市,打击了囤粮霸市的巨商大户,解决了百姓的燃眉之急,平稳度过了那个冬春荒年。
  邢玠心里装着百姓,接连落实了“免除粮差五年”“差役二年”等一系列朝廷圣谕,惠及庶民。密云因为历年的积案致使狱内人满为患,正值隆庆皇帝册立太子,颁诏天下缓刑宽税,邢玠新官上任,顾虑较少,加上上有朝廷诏令,后有总督支持,在审理过程中决断快捷,十年积狱一朝得审,官署也卸下了多年来沉重的财政负担,百姓纷纷称颂。
  清地造册改革赋税 疏通河道发展经济
  密云官宦富户云集,官庄、皇陵、军屯等名目繁多,宦官污吏享受特权,富户占地,小民交粮,因逋赋逃税流亡入狱者大量增加。邢玠上任后清地造册,改革赋税。他根据朝廷“一条鞭”法,丈量土地,核查人口,编制黄册,按地均摊赋税徭役,官绅富户立即大量抛售土地,官府将撂荒闲置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减免赋税以来,又赶上风调雨顺,农业连年丰收,百姓日渐富庶,官仓日益充盈,如旧志所云:“清丈以后,田有定数,赋有定额,有粮无地之民得以脱虎口矣!”
  邢玠还着手疏河道,修堤坝,通漕运,开马市,发展地方经济。密云县内,潮白二河贯穿全境,因河道淤塞,山洪暴发,冲毁农田,危及县城。刘应节曾上疏:“为积粟、济荒、积银、通漕密云。”据此,邢玠于隆庆六年春,在完成护城坝工程之后,立即安排河道清淤,修建码头。通过疏浚,京密官道之外又增添了一处交通动脉。夏秋丰水季节,航船从京东通州可以直达密云,循河而上可以直达军事要地古北口,水运军粮、马草、兵杖辎重更为便捷。密云所产果蔬、禽蛋、农副产品等即日可出现在京城,而京都的布匹百货、生活用品等则可以畅销密云。随着密云商贸的发展,东门外马市开埠,各种贸易接踵而来,活跃了密云经济,同时,通过打击牙兵市霸使密云社会持续稳定,经济日益繁荣,设在南关的税课局日进斗金,实属历史罕见。
  农业丰收,经济发展,除了补足20万石军粮外,官仓增加了万石余粮。县署户科拿出千石粮食及折色银两,全部补齐了官差、衙役历年的欠薪。按照旧例,各项起解、留存之后,库存丰盈为历年之冠。户部拨款,重修了县署,密云县城焕然一新。
  加固长城,防御蒙古骑兵;官仓粜粮,急解百姓之急;缓刑宽税,密云顿显大治;综合施治,惠及芸芸众生,邢玠为密云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被皇上定为“廉能勤政官员”。万历二年(1574)新年刚过,明神宗召见廉能之臣对其特加褒奖,各赐金币,并于大殿之上赐宴。这是这位年轻皇帝即位以来的第一次朝觐,邢玠在其列,并且邢玠的母亲因教子有功,特授太孺人。后任首辅大臣的王锡爵记录了这次邢玠朝觐经过:释褐,今密云。夫人训以“缓刑宽税”,密大治。甲戍入觐,举天下治行第一。上临轩而宴之,加贲焉。是岁,奏最赠公,赠令母封太孺人。己亥,召拜浙江道御史,按甘肃。
  密云三年大治,山明水秀,风景宜人,商旅增多,京城达官贵人云集。天子举密云为天下治行第一,邢玠被誉为一代名令。如果说密云遇见邢玠是幸运的,那么,三年的密云县令经历对于邢玠来说则是尤为宝贵的。
  -
  接连平叛用兵有方
  戚继光
  杨氏土司城
  万历三年,邢玠由密云县令晋升为都察院浙江道御史,巡按甘肃。此后20年,邢玠在甘肃、陕西、山西等明朝的边陲重镇出任重要军务。万历十年,转山西行太仆寺卿,治兵宁武,自此走上了文官治兵之路。他平息宁夏哱拜兵变,入川平定土司之乱,知兵之名渐盛。
  平息宁夏兵变 稳定西北边境
  邢玠在密云修筑长城抵抗蒙古骑兵时,结交了一位朋友,就是后来成为明朝著名将领的戚继光。可以说,戚继光对他以后走上文官治兵之路有着直接的影响。
  万历三年(1575),邢玠由密云县令晋升为都察院浙江道御史,巡按甘肃。此后20年,邢玠在甘肃、陕西、山西等明朝的边陲重镇出任重要军务。万历六年(1578),邢玠奉诏出任河南按察使司佥事,主管刑名按劾之事,纠官邪,戢奸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振扬风纪,而澄清其吏治。万历十年(1582),邢玠转山西行太仆寺卿,治兵宁武,自此走上了文官治兵之路。
  万历十二年(1584),邢玠晋升山西粮储参政,很快又晋升为陕西按察使,治兵甘州。万历十六年(1588),邢玠加陕西右布政使,因多年督战,积劳成疾,他上疏请求离职养病,得到朝廷允许后返回家乡。
  两年后,邢玠被朝廷召回,起用为山西布政使,随即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大同。此时明朝的政治经济状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北部边防形势日趋严峻。宁夏巡抚梁问孟因贪污挪用军储被革职,朝廷命党馨接任此职。党馨原籍青州,与邢玠既是同乡又是同科举人,私人感情比较好。
  党馨赴任后,邢玠便提醒他说:“宁夏、大同同处边塞,人情险恶,边民混杂,加上军纪弛糜,外虏经常混迹其中,边备难防。”
  《明史》记载:“拜,西部人也,嘉靖中得罪其部长,父兄皆见杀,拜跳脱来降。”哱拜杀伐果断,屡立战功,很快被提升为参将,后升至副总兵。然而这样的悍将,却为明朝官员所忌惮,在面对兵部对其推荐时,内阁大臣们以“皆以为降夷,不可用”对其打压,党馨则以“势重难制”为名对他压制,最终导致哱拜怀恨在心。后因一袋树瓜种子出乎意料地迅速激化了矛盾,党馨未及出手,趁经略郑洛调兵宁夏西援甘肃的时候,哱拜开始煽动部下乘机作乱杀害了他。哱拜率部族大开狱门放出囚犯,焚烧案牍,烧毁民居,抢劫公私藏蓄,通霄达旦作乱,城内一片狼藉,边民流离失所,宁夏发生了哱拜兵变,同时蒙古也在大同屡屡挑起事端。
  万历二十年(1592)四月,邢玠接到朝廷命令,立即派大同参将孙仁选调7000名精兵星夜奔赴宁夏平叛。六月,邢玠又选调大同3000名铁骑急赴宁夏增援。在增兵宁夏的同时,邢玠加强了对大同北部边境的防御。如他所料,史车部乘宁夏兵变之机,发兵2000余骑复掠大同属地火熖堡。邢玠设伏,将其首领全部擒获,史车部为邢玠所折服,从此划定边界,竖立刊石,边境日趋安宁。九月,官兵攻破宁夏大城,哱拜自缢,其子哱承恩被俘,阖家自焚。至此,宁夏兵变宣告平息,西北边境开仓赈济,救灾惠民,社会逐步安定,民族关系日渐融洽。
  邢玠从初仕密云到巡抚大同,在边塞20多年,他恪尽职守,鞠躬庶民,忠于庙堂,既无党伐之争,又无门户之见,以耿直稳健而备受称赞。万历二十一年(1593)八月,邢玠因治理安定边塞有功,进入兵部任职南京兵部右侍郎。
  入川采取以剿促戡战略 恩威并举平定土司之乱
  万历二十年,是多灾多难的一个时期,宁夏兵变的同时,四川播州土司杨应龙发动了叛乱。杨氏祖先是山西太原人,唐朝乾符年间征讨南诏授武略将军,遂世守播州。
  隆庆五年,杨应龙世袭父亲杨烈的播州宣慰司一职,成为杨氏地方政权第二十九代统治者。
  万历十四年,杨应龙升任都指挥使,因从调有功,加封为骠骑将军。此人生性多疑,阴狠嗜杀,自恃富强,渐渐滋生雄踞全蜀的野心,藐视朝廷法纪,居饰龙凤,擅用阉臣,俨然一方土皇帝。“杨应龙残杀多命,纵恣欺罔,贿赂公行……”,《明实录》如此形容,可见杨应龙罪恶滔天,明神宗也决意要将其斩草除根。因播州地处四川南端,与贵州相邻,两省地方官员相互掣肘,从万历十九年(1591)开始,朝廷对杨应龙进行一系列的限制措施和进剿行动,但效果均不明显。播州叛乱,朝鲜壬辰倭乱,明朝面临严重的军事、财政危机,无力支持两线作战,为了集中兵力解决朝鲜问题,平定播州叛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万历皇帝命朝臣推荐有才望的大臣担任川贵总督,众人皆知此行之难,因邢玠早年曾抚按甘肃、河南、山西、陕西等地,有知兵之名,同时因其性情刚直,敢于直言,得罪了某些权贵,总之,九卿科道奉旨力荐邢玠。万历皇帝随即下旨:“以南京兵部右侍郎邢玠为左侍郎兼右副都御史,总督川贵军务,着依限前去,完事回京。”
  此时邢玠已经官至正三品,总督军务,成为大吏,可以调度云、贵、川三省兵马、钱粮,权力极大,然而邢玠自知入蜀平叛身负重任,丝毫没有贪图权力、享受奢华之心。邢玠常年身处兵部,通过邸报、奏疏,对国情已经极为了解,他清楚此前几年朝廷用于宁夏平叛、援朝抗倭、赈济救灾的库银超支颇大,现在若调用三省兵马,势必扰民太甚。
  万历二十三年(1595),邢玠入川,立即着手进剿杨应龙。面对如此局面,他早有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打算。
  三月二十五日,邢玠上报朝廷:臣限入川,传闻土酋杨应龙借口官兵仇害,不肯听戡。臣一面宣谕朝廷恩威,一面牌催两省刻期整饬兵粮。如其负固,自当议剿。乃俟臣等细察情形,临时具奏。
  据邢玠的奏章可知,他的处理方法正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至蜀后,他并没有仓促进剿,而是全面分析了这起土司叛乱的原因,结合当时明朝正“东西用兵”而无力穷治杨应龙的现状,提出了“以剿促戡”“阳剿阴抚”的战略方针,并采取了“震以雷霆之威,谕以丹青之信”的措施。邢玠先陈重兵于阵前,以“我有必剿之形,彼有必败之势”造成大军压境的强大威力,迫使杨应龙意识到“出戡即祸轻,待剿必祸重”,从而达到了以武力迫使其无条件就戡目的。进而,邢玠开以大信“龙来当待不死,否则国家悬万金购尔头,若早为计,吾不而欺也”,杨应龙心中恐惧,又获悉总督邢玠准其伏罪听戡,便很快俯首称臣,表示愿意把罪人及罚金献于朝廷。
  万历二十三年(1595)十月,邢玠按照兵部安排,立即派官员处理此事:照昔年安亨例,令其偿银赎罪,革职为民。伊子杨朝栋姑以土舍署印管事,候善后四事与赎银完日,方计次子杨可栋放回。首恶黄元、阿羔等如律处决。兵部复请,上曲意从之。
  邢玠恩威并举,软硬兼施,兵不刃血地平定了这场长达3年的叛乱。万历二十三年(1595)十二月三十日,万历皇帝认为邢玠平叛处置得当,又值满考,对其大加奖赏,升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荫一子,封其母太淑人,不久后晋二品,封其母太夫人。自此,朝野上下对邢玠刮目相看,邢玠知兵之名渐盛。
  -
  领命赴朝荡平倭寇
  援朝抗倭作战图
  万历二十年,日本开始侵略朝鲜。万历二十五年,日本调集军队陆续抵达朝鲜沿海,待命出击。邢玠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蓟辽总督,经略御倭。他在稷山设伏,连挫倭寇,扭转了被动局面。因蔚山战役失败,他返京请求调拨水军,与朝鲜联手组织反攻,彻底荡平三路倭寇,结束了历时7年的援朝抗倭战争。
  告病归乡未获批准 临危受命抗倭援朝
  四川播州平叛期间,朝鲜战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明朝初期,是日本的战国时代,日本失意的武士、浪人组成海盗队伍,经常到中国沿海进行武装掠夺和骚扰,史称“倭寇”。明朝对倭寇进行了长达百余年的斗争。16世纪末,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为转移国内矛盾,制定了占领朝鲜,征服中国的对外扩张计划。
  万历二十年(1592)五月,日本开始侵略朝鲜,仅两个月,朝鲜全境八道已失七道,国王逃到鸭绿江边的义州。朝鲜李氏王朝火急向中国求援,明王朝鉴于两国唇齿相依,为确保自身安全,同意发兵,开始援朝抗倭。中朝联军同仇敌忾,经过一年激战,收复汉城,日军退守朝鲜东南沿海一带城镇。兵部尚书石星力主封贡议和,留守明军16000人,其余全部撤回国内。至万历二十三年(1595),这次战争的第一个阶段基本结束,从此,开始了长达4年的和谈之路。
  万历二十四年(1596)春,四川播州大局已定,邢玠回京复命。时任兵部左侍郎兼佥都御史总督川贵的邢玠,已经56岁,由于常年征战在外,积劳成疾,他上书朝廷告病归乡,万历皇帝没有允准,而是命其于沿途调养,并速进京复命。
  万历二十五年(1597),日本经过4年的准备,调集了14万陆军、数万名水军、上千艘战船,陆续抵达朝鲜沿海,待命出击,朝鲜战局紧迫。明朝大臣谢路上疏:“关白起兵20万,日下要犯大明。”万历皇帝大怒,以误国欺君之罪将石星革职下狱。
  大学士张位、沈一贯上疏,推荐邢玠出任兵部尚书领导抗倭援朝。三月二十八日,万历皇帝谕旨:“邢玠任兵部尚书、蓟辽总督,经略御倭。”
  制定详细用兵方略 迅速扭转被动局面
  邢玠奉命主持兵部工作,并立即上疏,请调兵马,筹集粮饷,做赴战准备。
  万历二十五年(1597)五月下旬,邢玠到达辽东,探知日军建城堡、贮淡水,紧锣密鼓地为大战做准备。六月,日军上千艘舰船停靠釜山,形势危急,邢玠用朝鲜地图,运筹帷幄,研究用兵方略。在此之前,他已经命麻贵带兵170人,向鸭绿江东进发,于七月七日抵达朝鲜王京汉城。邢玠到达朝鲜以后,实地察看战场地形,立即制定出一套详细的用兵方略。
  8月,日倭军队进犯全罗道,逼近朝鲜王京汉城,因寡不敌众,朝鲜方传来放弃王京的报请,汉城岌岌可危。
  形势紧急,邢玠当即作出三条决定:一是夜驰王京,总督升帐,坐镇指挥,大张旗鼓地宣称“吾征百万兵且至矣”,以振军心,稳定民心。二是当机立断,先翦除军内主和派代表沈惟敬,并让沈惟敬写信给倭寇,延缓了倭寇进攻时间,使敌方失去耳目。三是为对付倭寇水军北犯,让登莱及辽东半岛水军加强戒备。
  邢玠登坛誓师:“必破倭,有死无二。”他在稷山设伏,挥兵冲杀,指挥明军在稷山展开阻击战,连挫倭寇,迅速扭转了被动局面。稷山大捷是关键的一仗,为明军提供了两个月的备战时机。
  十一月二十八日,邢玠在汉城召开最高军事会议,决定进攻蔚山,断绝日军后勤,扼其退路。十二月,蔚山战役打响,因右佥都御史杨镐指挥不利而大败,中日两军再次处于相持局面。
  调拨水军组织反攻 中朝联军大获全胜
  万历二十六年(1598)三月,邢玠从朝鲜返回北京,回报战情,并请求调拨水军。经过几次战役,朝廷上下基本形成共识,要想打败日军,必须有强大的水军作战。经过邢玠两个多月的努力,第二批支援部队陆续奔赴朝鲜。
  邢玠在调动明朝水军的同时,与朝鲜统帅权栗元帅协商,上疏朝鲜国王,尽快启用原三道水军统制使李舜臣建朝鲜水军。
  八月,邢玠回汉城重新排兵布阵,他“摽剑登坛”,大会诸将,兵分四路,全面出击。八月十八日,丰臣秀吉因内外交困郁郁而死,邢玠意识到有利的战机出现。十月上旬,加藤清正与明军议和,争取体面地撤军。邢玠答复:“吾受降,不受和。”日寇调集500艘战船,企图掩护逃窜。十一月,明军誓师汉城,组织反攻,在南海展开阻截,十一月十九日凌晨,战斗在露梁一带海面打响,中朝联军发动强大攻势,聚歼逃敌。中朝战船闯入敌阵,炮矢俱发,敌船着火,烟焰张天。中朝战士跃上敌船,奋力拼杀,敌人纷纷落海。中午,露梁海战结束。露梁一仗,大获全胜,击沉敌舰900艘,溺海者无数,日本陆军完全被孤立,仓皇逃窜回国。至此,三路倭寇被彻底荡平,历时7年的援朝抗倭战争宣告结束。
  中朝联军在朝鲜战场的胜利,可谓是历尽千辛万苦。李氏朝鲜在这场战争中损失重大,几次濒临灭亡,朝鲜国王李昖一度被逼到鸭绿江畔。
  邢玠上任之初,内外形势严峻。由于此前中日和谈,明政府将大批部队调回国内休整,日军突然发动袭击,令明政府猝不及防,节节败退。面对复杂的形势,邢玠作为东征主帅,指挥镇定自若,迅速稳定了朝鲜战场的形势,在朝廷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朝鲜战争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与邢玠精准的战略部署有着直接关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知己知彼,重视情报信息工作,从不轻易调动军队打无把握之仗;邢玠之战略方针先后变化多次,采取了灵活的战略战术。青州邢玠的后裔邢其典先生,在考究了大量明人文史的基础上,结合家藏族谱,编著成《邢玠生平纪略》一书,在序言中,记述了邢阶在抗倭战争中立下的卓越功勋。
  从进士晋身治理地方,到知兵之名渐盛,直到取得这样一场旷日持久战争的胜利,邢玠已经从密云名令,一步一步成长为一代民族英雄。
  -
  上疏建议战后规划
  太保坊
  战争结束后,邢玠写了《东征善后事宜》,为朝鲜的战后重建作出规划。明朝政府基本上采纳了邢玠的建议,派出军队驻防朝鲜,直到万历二十九年才撤回。邢玠率明朝援军回国时,朝鲜君臣“焚香泣送”。十年不临朝的明神宗万历皇帝亲自迎接,登楼接受献俘和百官朝贺。
  写出战后重建规划 建议驻留明朝军队
  结束了长达7年的征战,捷报传到北京,朝野上下一片欢腾,君臣士民终于能过一个安定祥和的春节了。朝鲜国王李昖更是感激不已,在王京汉城训练院大设“平倭盛宴”款待明军将士,并赏银3000两奖励有功人员。从此,东亚300年无战事,为中日朝三国创造了和平环境,人民群众得以安居乐业。邢玠因此名扬中外,在青州历史乃至中华民族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邢玠从汉城一路归来,看到朝鲜经历多年战乱,百业凋敝,满目疮痍,他上疏建议,将义州等仓所遗军粮米豆12万石,留于朝鲜,以振民生。他尽职尽责写出《东征善后事宜》,为朝鲜的战后重建作出规划:留戍兵,留司府,添巡捕,议操练、屯种等。邢玠认为,善后的首要任务就是驻留明朝守备军,待朝鲜局势彻底好转后再逐渐撤离;其次为朝鲜守军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再次,加强朝鲜南部沿海和各交通要道的治安管理,巩固要害地区和主要交通线的安全;最后,加强朝鲜驻军的军事训练,进行屯军,增强自身防御力量。邢阶提出的这几条建议,条条指在关键问题上,强调防患于未然,对战后朝鲜的稳定和重建起到了关键作用。
  经历浴血奋战获得的胜利来之不易,明朝政府基本上采纳了邢玠的建议。战争结束后,派出原驻山东沿海的总兵官李承勋率万余士兵驻防朝鲜,直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才撤回。
  当明军全部撤回,邢玠完成了在朝鲜的全部使命之时,他又与新任蓟辽总督万世德联名向明廷条陈关于朝鲜半岛安定的几项建议,包括“选将帅、练兵士、守充要、修险隘、建城池、造器械、访异材、修内治”等,句句条条皆是肺腑之言,可谓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仔细研究邢玠的用兵方略可知,他已经详细掌握了朝鲜战局,高屋建瓴,安排甚为周密,做到知己知彼,重其要害。战争是瞬息万变的,邢玠在作战过程中不断调整战略部署,确保用兵方略真正适应每一次战役。他时而随机应变,时而以不变应万变,让日军摸不着头绪,一次次受制于他的谋略。邢玠自万历二十五年(1597)四月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蓟辽总督,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夏天明军全部返国,最后结束他在朝鲜的使命,时间长达4年之久,在这期间,无论是在指挥战争方面,还是在战后对朝鲜局势的巩固方面,他在实战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军事理论和政策。
  率领援军凯旋回国 朝鲜国王挥泪送别
  万历二十七年(1599)四月,春临大地,一切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邢玠率明朝援军凯旋回国,朝鲜战友挥泪言别,父老乡亲拥途相送。朝鲜廷臣卢稷等挥笔题诗,寄托深情:
  秉钱青丘春凯旋,龙旌西拂鸭江烟。
  提封依旧三千里,社稷重新二百年。
  遗泽在人缄骨髓,典刑留画俨神仙。
  拥途无计攀星驾,父老怀恩凗迸泉。
  鱼符龙节总东师,秉羽威风慑海夷。
  星陨赤芒沉绝塞,关浮紫气压归旗。
  功高上国山河裂,名动藩邦草木知。
  听取讴谣声载路,金戈包虎凯还时。
  朝鲜君臣率八道士民“焚香泣送”,朝鲜国王躬临训练院,设上马宴。开战以来,国王对明军将领甚为尊重,自提督至游击都司,初到王京皆设下马宴,故饯行照例。宴毕,邢玠车驾瞬时集结完毕,一时齐发,国王又率文武百官追饯于弘济院,以骏马、苎布、笔墨为赆,总督只受白苎二匹,油笔一张。临发,国王执手总督邢玠,泪如汍澜,对这位两鬓斑白、年事已高的明廷重臣感激万分。“自古有志士,恨别从来无丈夫,天将使家丁善读,诗者和歌凯行吟。”朝鲜词臣李庆应以充满恩情的诗句献于明朝将士,表达朝鲜人民对明朝援军的深厚感情。
  朝鲜国王挥泪送别,当时的情景非常感人。邢玠回国不久,朝鲜国王李昖领贺至陪臣求得经略画像,在汉城太平馆西为邢玠建立生祠“宣武祠”,并亲书“再造藩邦”四字以谒之。从此庙祠建立开始,李昖及以后列位朝鲜国王都致力于维护庙祠,并对邢玠等援朝将领进行祭祀,朝鲜肃宗时御制了《宣武祠致祭文》。
  朝廷举行盛大仪式 皇帝亲临接受献俘
  万历二十七年四月,邢玠凯旋归国,明朝廷在北京午门外举行盛大的献俘仪式,邢玠率领四位总兵叩拜、献俘,十年不临朝的明神宗万历皇帝圣驾亲临,登楼接受献俘和百官朝贺,对全体出国参战将士倍加奖赏,并诏告天下,免除因历年战争而增加的一切徭役赋税。
  同年九月,神宗以“东征功成”加授邢玠为太子太保,荫封一子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
  为旌表邢玠而建太保坊。该坊位于偶园街北端,二柱带跨二龙戏珠,四柱三门,朴素端庄。“功高上国,名动藩邦”,铿锵有力的抱柱楹联,寄托了朝鲜廷臣卢稷对邢玠的无限敬仰,镌刻着400多年前,邢玠受朝廷重托抗倭援朝保朝鲜三千里江山寸土未失,保李氏王朝二百年社稷重新执掌的历史,镌刻着他在朝鲜抗击日本侵略战争中做出的卓越贡献。青州古城内仅从南门大街向北至偶园街、北门大街,就矗立着二十几座牌坊,风格各异,蔚为壮观。根据古城保护修复规划,目前已经修复的名人牌坊和过街牌坊十余座,其中代表性的有七座,依次是海岱都会坊、尚书里坊、一门科第坊、大学士坊、柱国坊、大宗伯坊、太保坊,其中太保坊是众多牌坊中地位较高的一座。
  历史的车轮辚辚远去,而在原址上重建的太保坊风采不减当年。城门巍峨,牌坊林立,商铺连绵,游人如织,人们在太保坊驻足流连,追思慨叹。月圆之夜,清辉熠熠,在万家灯火的映照下,太保坊巍然挺立,斗大的金字闪耀着历史的光辉。四季轮回,年复一年,当喧嚣的小城渐渐进入梦乡时,太保坊像当年那个热烈又内敛的追梦少年,日日守望着为国为民的初心,更像当年那个卫国戍边的将帅,夜夜守护着古城的和平与安宁。
  -
  致仕归乡办学育人
  《千顷堂书目》
  邢玠口巷拆建拓展为现在的衡王府路。
  邢玠长期戍边,80岁的老母亲仍孀居在堂。万历三十年,邢玠第15次上疏陈情辞任,终获允准,回乡侍母。万历三十九年,邢玠获准致仕。乡居期间,他在家举办文会,培养人才。
  第15次辞任终获准 还乡侍奉八旬老母
  邢玠长期戍边,鞍马劳顿,60岁之后仍然披坚执锐,征尘未洗又受命镇守辽东,而他80岁的老母亲郑氏仍孀居在堂。
  郑氏“力田、女红,脱簪珥、修经师”,集男耕女织于一身,郑氏为乡亲赞叹:“夫人义士也!”“夫人严君也!”“孰谓西冈公亡者?”在那个歧视妇女的封建时代,一介女子被颂扬为“义士、严君”,难能可贵,可见她是一位平凡又伟大的女性。邢玠屡次请求归养侍母,前后上陈14道奏疏,未获允准。万历二十九年(1601)二月,邢玠以太子太保特进光路大夫、柱国,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七月,叙各官劳绩,加俸一级。万历三十年(1602),邢玠第15次上疏陈情辞任,疏请还籍养母,终获允准。
  邢玠得以在母亲跟前尽孝,晨餐昏膳,奉汤端药,悉心照料。万历三十四年(1606)正月初八,郑氏去世,享年87岁,享年87岁,累封至一品太夫人。回顾她对邢玠一生的影响,让人感慨万千。
  墓志记载了郑氏临战励子的珍贵信息:时太夫人已八十矣,谓司马曰:“吾妇人不知兵,安知海外事?第忆而父以一布衣,目慑大猾,身尝臣寇。尝思赴国家之急,吾以未亡人携藐诸孤,百难问关,卒以成立。天下事,亦在人为之耳。且而忘而父属圹之言乎?勿念我,我多备牛酒,待而饮,至时觞而。”
  这是一位母亲对儿子的临战激励,是一位耄耋老母亲对年近花甲的儿子的谆谆叮咛,其气节真情感动人心。
  邢玠得以完成心愿,为母亲丁忧守制。万历三十四年(1606),因“阅视叙功”加授为少保。万历三十七年(1609)守制期满,被起复为南京兵部尚书,他数次上疏推辞,这才作罢。万历三十九年(1611)五月,邢玠获准致仕,皇帝下诏:“南京兵部尚书邢玠应准休致,以全晚节。”
  邢玠为官后,在青州城里建有府邸,明代称“兴街”,即今“邢玠巷”“将军巷”“邢玠口巷”,皆因有邢玠故居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初期曾改称“兴街口”,1954年又改称“邢玠口巷”。此处现已拆迁拓展,纳入了衡王府路。
  如今,邢玠的故居已经无迹可寻,但是只要提到邢玠口巷,人们仍会忆起当年邢府的荣耀和辉煌。
  举办文会培养人才 订立宗规首著族谱
  邢玠本是文进士出身,入仕以后参加了多次军事活动,直到成为军队的最高统帅。《千顷堂书目》中收录有邢玠所著《东征奏议》,今有残卷5卷,是研究万历援朝战役的第一手资料,另有《崇俭录》等,其事迹广为流传。邢玠对儒学、文会、诗文活动同样感兴趣,并有一定的成绩。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五月,邢玠获准致仕,乡居期间,他有了大量的空闲,虽然年事已高,却力行宗族教化,设宗学、义仓,兼顾教、养;订立宗规,并“首著族谱”。
  文会是儒学之外的民间办学组织,重视学术研讨,有主讲导师,定时交流,共同进步。明代时期,青州文会特别兴盛,对培养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邢玠在中进士以前就曾参加过文会,曹贞孺有《昔青读书》一文,介绍了邢玠等人刻苦攻读的盛况。邢玠致仕后在家乡举办文会,实现了平生一大夙愿。他在自己家里组织,学子们在厅内左右对坐,邢玠居中,主持学习与讨论,解疑答惑。他们讨论的理论、史学、诸子,都是当时科举时代的必修课。参加邢玠组织的文会的有杨邦宪、杨邦珵、董有威、刘其速、白楠、郇诠、陈烈、石峻、石愔、房可久、房可壮、刘璞等人,这些人后来有的成为了贡生,有的成为举人,其中房可壮、杨邦珵、刘璞中了进士。可见,邢玠非常重视教育,重视对后代的培养,其子邢慎言也是进士,官至参政,其中文会的作用不可低估。
  邢玠回乡还参与了青州府儒学的建设,写有《重修青州府儒学记》。古之论学者有三:其上为道德,其次则为事功,再次则为文章。他以“记”为主,“记”“议”结合,“记”得具体,“议”得深刻中肯,围绕中心,逐层递进,层次井然,结构严谨。
  -
  临终遗疏仍未忘国
  青州邢玠园
  邢玠父母墓志铭
  邢玠73岁时去世,临终遗疏数千言,涉及破党、用人、发帑、罢税等。后人为纪念他,在青州城南的将军山南侧建了一座将军亭。万历皇帝下诏,赐邢玠加少保,赠太子太保,赐御葬于青州城之东南角云门山东麓。
  73岁病逝于家中 后人建将军亭纪念
  万历四十年(1612),73岁的邢玠殁于家。邢玠临终遗疏数千言,涉及破党、用人、发帑、罢税。
  邢玠病逝,举国悲恸,万历皇帝下诏,赐邢玠加少保,赠太子太保,赐御葬于城之东南角云门山东麓,即今青州云门山街道的扈家庙村东,祭葬如例。据说,大墓陵园占地200多亩,墓道长百米,有御碑、华表,石人、石马、石羊、石像矗立在两侧,威武壮观,有大学士叶向高为之撰写的墓志铭。
  青州城南的将军山南侧有一座将军亭,是后人为纪念邢玠而修建的,亭上题写对联:“晨耕暮读太淑女红铸名令,西抚东征柱国戍边塑藩邦。”寥寥数字,记述了邢玠从家教成长,到转战边塞的人生轨迹。“文革”时期,邢玠的陵墓被毁坏,后来又多次被盗,已经不复曾经的威武肃穆,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人们不会忘记这位英雄,为表彰邢玠抗倭援朝,他当年用过的盔甲和朝鲜折扇以及诗稿原件等,现在分别存放在山东省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
  近几年,当地政府在将军山附近的森林公园建成了集生态文化休闲于一体的邢玠园。人们在园中漫步,徜徉在青山绿水间,便会看到邢玠的生平简介。
  援朝御倭战争前,邢玠的军事实践主要是治兵西北和戡播之役,而在援朝抗倭战争期间,则形成了系统的军事理论与实践。这期间,他就有关调兵遣将、运输粮饷等诸多事宜的建言之策,都及时上奏明廷,且得以批复与准允,有关邢玠的东征奏议被称为《经略御倭奏议》。
  《明神宗实录》对其作出评价:玠为人易直,能肩艰钜,卒以功名终。树声海外,殆鲜其俦矣。
  邢玠历任40年,大半在边防。益所谓积劳之臣也。播事则议抚,东事则议战,虽功效不同,而其谋略为世所重云。
  其父临终教子 尽显家国情怀
  邢玠一生功业不凡,追溯其父母对他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青州博物馆现珍藏有邢玠父母墓志《明诰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西冈邢公暨配累封一品太夫人郑氏合葬墓志铭》,是由后来官至工部尚书的青州人钟羽正提供行状,前内阁首辅王锡爵亲自撰文的2900字的鸿篇巨制。志文除去少量光宗耀祖的封建人臣的时代局限性思想外,几乎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从中可以看出,邢镔、郑氏夫妇壮怀激烈,深明大义,以身示范,教子有方,尤以临终教子、临战励子发人深省。这是邢氏家族留给邢玠一生的财富,更是留给青州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墓志记录了邢镔临终教子的宝贵言辞:“因执司马手,慨然曰:‘吾素以义概为闾里先,庶几寸树,以佐公家之用,今已矣。汝他日在事、殉国、捐躯,勿忘吾言。’又言:‘处世惟乐善为最。与人交,宁负亏,勿亏人。’司马泣而书之。”
  这是报国情怀的真切流露,更是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这临终教诲,直入肺腑,刻骨铭心,深刻影响了此后邢玠数十年的宦海人生。邢镔临终教子,一介布衣以他有限的知识迸发出如此有高度的见识,其气节胸襟,赫然可见。这是一个典型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仁人志士,临终教子,灌输给邢玠内心的恰是砥砺奋进的强劲动力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正因如此,邢玠避免了名落孙山、老死场屋或仕途坎坷的命运。可见,邢玠成功人生的根因早已寓于父母施教中。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中,在父母教诲激励下,少年邢玠“志操不凡,作文闳大”,他始终胸怀天下,以治国安邦为己任,终于将自己锻造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
  如今,回顾邢玠一生功绩,令人慨叹不已。要说还有些许遗憾,那就是英雄一生都在为国操劳,未得闲暇,而他从小饱读诗书,以文进士晋身,与其他文人一样,喜欢舞文弄墨,若上天再给他一些时间,相信他归乡之后,会在文会儒学、诗词歌赋方面有更多的建树。邢玠戎马生涯的空闲亦作诗若干首,遗憾的是,因为常年南征北战,生活不稳定,留存下来的并不多,其中《谯楼》诗便是在军事要塞写的,诗曰:
  层楼高耸逼青空,
  独凭危柱四望雄。
  乡井有山分远近,
  高低无亩不南东。
  圣明有道遐迩静,
  边激多闲道路通。
  塞上只今烽火息,
  绿苔长满望夷宫。
  -
  盛名远播流传至今
  竹林村
  青州城东的康河村。
  邢玠多年带兵征战,为明朝援朝抗倭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绝贡献,他的威名广为传播,民间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无论这些传说是否真实,都体现了人们对他的敬仰和爱戴。
  当地流传“邢家打响场”传说
  邢玠官至兵部尚书后,人们敬仰他,民间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老辈人说,邢家做官之前,家不在城里,而是在青州乡下徐集乡的于家庄。于家庄后的菜园叫“邢家园”,是邢玠家的产业,由此向西三里地,傍河有一大片竹林也是邢家的。当年河边茂林修竹,景色清幽秀丽,后来演变成今高柳镇的竹林村(现划归经济开发区),当地流传着“邢家打响场”的传说。
  有一年,外地来了一名善观风水的老先生,对邢家的人说:“你家占着一方风水宝地,将来要出一名能征善战的武将。他领兵征战时,必有几场恶仗,到时家里人得预先为他擂鼓助阵,方能威震敌胆,旗开得胜。”在他的指点下,邢家在“邢家园”旁边的一口池塘中,排满了大瓮,瓮口盖上长木板,板上撒上一层湿粘土,然后用石磙碾平,形成了一个平滑如镜面的场院。待到庄稼晒干后,邢家人套上骡马,拉上石磙,在场上飞跑打场,石磙飞转,大瓮共鸣,发出闷雷般的轰鸣,如千军万马交战时震天动地的鼓鼙声。庄稼人视为一大奇观,美名其曰“邢家打响场”。
  邢玠率军援朝,誓灭倭贼,每战必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不可当。战阵之上,倭寇只见对方一员大将,卧蚕眉,丹凤眼,面如重枣,威风凛凛,大刀一挥,骤起万道金光,滚滚惊雷如排山倒海惊天动地。倭寇疑为神兵天降,惊得屁滚尿流,兵败如山倒,不是投水而死,就是当了俘虏。邢玠大军打一仗胜一仗,焚毁敌船900多艘,将侵朝倭寇一扫而光,鞭敲金镫,凯旋而归。
  自邢玠挂帅东征后,于家庄附近一带村民,经常听到天空不时滚过阵阵雷声,酷似打“响场”之声。人们遥望东方天际,驻足静听,继而欢呼“邢玠又打了大胜仗喽”。
  “威震蛤蟆湾”传说体现爱兵如子
  “威震蛤蟆湾”的传说也是有关邢玠的。
  青州城东30里有一个小村庄叫康河子(今黄楼街道康河村)。从前,康浪河就从这个村前蜿蜒而过,河上有座小石桥,桥北和桥南各有一个大湾。每逢涝年,河水泛滥,两个湾里的蛤蟆叫声冲天,此起彼伏,特别是夜晚的狂叫,令人难以入睡。面对这些小生灵,人们一筹莫展,就给这两个湾取名“蛤蟆叫场”。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的一年夏天,身为兵部尚书的邢玠率兵路过此地,适逢天降大雨,道路泥泞,兵马无法行走,就屯兵夜宿于康河子村。入夜,天气炎热,又加蛤蟆的狂叫声一阵高过一阵,士兵们被打搅得无法入眠。有两个老兵偷偷起床,敞怀沿河来到北塘边纳凉,恰巧被巡逻的发现,被误作密探斩首在湾边。邢大将军虽纪律严明,但他爱兵如子。当他得知消息后,痛心疾首,来到湾边,默默地站了很久,最后,拔剑紧握在手,仰天大喊了三声,湾里的蛤蟆听了,叫声戛然而止。
  第二天,有士兵说:“湾里的蛤蟆被我们的大将军震住了,没有一个敢叫的了。”说也奇怪,邢玠走后,人们再也没听到桥北湾里的蛤蟆像以前那样狂叫了。有些好奇的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地来到湾边,侧耳细听,果真听不到一点声响。从此以后,老百姓再也不被蛤蟆的狂叫声吵得心烦意乱了。人们为感谢邢玠,还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蛤蟆叫,邢玠到,大咕大声不吵闹,蛤蟆个个都哑巴了。”
  一生俭朴为国舍家 文武兼备处事谨慎
  在记载邢玠其人其事的众多资料中,有史料,有民间传说,有他为官一方的治理功绩,有他带兵打仗的赫赫战功,也偶有关于他“自矜援朝抗倭之功,招致后世讥责”的。从邢玠的生平履历来看,无论是密云知县、甘肃巡抚、山西右布政使,还是大同巡抚、南京兵部右侍郎总督川贵军务等系列职务,他多在边陲之地,既要管民,又要统军,需要文武全才,而邢玠西抚东征,文武兼备,很好地履行了职责。
  邢玠有三子:顾言、从言、慎言。言,顾名思义就是言论,有人“祸从口出”,也有人“口吐莲花”。可见邢玠是一个注重言论和思想的人,这与他从小饱读四书五经有直接关系。顾、从、慎三个字可以看出邢玠处事谨慎、为人谦和的一面。有史料称其“谨重有识略,事必熟虑图全不为苟且”。
  进士出身的邢玠通晓四书五经,可贵的是他能将书中知识用于带兵,以谋略取胜。邢玠战法灵活但又不失稳重,决策大胆又慎重,往往让其率领的军队所向披靡。
  邢玠终生俭朴,公忠体国,为公不计私利,为国舍家,能肩艰巨。万历朝首辅大臣叶向高曾对邢玠这样评价:公长身广颡,辅骨隆起,音声如钟。论议伉爽,闻者竦动。生不为崖异粥粥谦下,至艰巨当前独起肩之,身家利害勿顾也。为德宗党,九里余润不可更仆,数其临戎靺韦跗注,勇克大憝而褆身。涉世及戒谕子孙,每以柔道为先。自言东征时,即奉赐剑,未尝轻戮一人。其仁慈如也至今邢氏家族仍崇尚这种艰苦朴素的遗风。邢玠常用“周公吐哺”和《轮台罪己诏》的故事,教育子孙后代。明万历初年,在首辅张居正的整治下,贪污腐败现象大为减少。但他死后万历皇帝几乎全部否定了张居正新政,政府官员又开始利用官职便利牟取私利,腐败现象日渐严重。而邢玠官至兵部尚书、援朝大元帅,其府上却简单朴素,丝毫没有奢侈浪费现象,这与邢玠之家风纯正是分不开的。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400余年。朝鲜汉城的宣武祠、釜山的铜柱和邢玠家乡青州的柱史坊,都是为纪念这位伟人的见证。青州是邢玠出生的地方,也是他叶落归根的地方,他的名字,他的功绩,他的故事,他的精神,将流传不息。
  资料来源:《青州古城》、刘展《邢玠与明代援朝抗倭战争》、《邢氏文会》等,青州博物馆提供部分资料。
  本期图片由李清云提供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