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3-07-25 21:04
鄌郚总编

昌乐汶河文明综述

  昌乐汶河文明综述
  刘文安
  汶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古称汶水,系潍河主要支流。发源于临朐县沂山东麓百丈崖瀑布之桑泉,因桑泉水俗称汶水,故名汶河。汶河主流向东北方向流,全长165公里,流域面
  积1873平方公里,水量充沛。河流在临朐县东南部向东北流,至高崖转向东流,沿安丘与昌乐边界,北入安丘市境注入潍河,最后流至渤海莱州湾。最早见于史载是《淮南子·地形训》和《前汉地理志》。《前汉地理志》载:“琅琊郡朱虚县东泰山,汶水所出,东至安丘入潍。”《水经》载:“汶水出朱虚县泰山。”沂山古又称东泰山,《地理风俗记》曰:“朱
  虚县东四十里有郚城亭,故县也。汶水经郚城北,又北过淳于县西。潍水过县东,其城东北则两川交会也。”《安丘县志》和《安丘县乡土志》等诸多史书中均有关于汶河的记载。汶河流经昌乐的支流主要有孟津河、红河等,红河由漳河和九曲河汇聚而成。
  汶河是昌乐县最大的河流,也是昌乐与安丘的界河。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沿几十里汶河大堤以南,西自高崖村,东至临村姚家庄村,继续向东可延伸至平原、阿陀村,绵延数十里,林木茂密,是昌乐县面积最大的杂生林,有万亩之多。树木阴翳,鸣声上下,一年四季,季相鲜明,形成了极为典型的北方温带杂生林景象。明成化年间安丘知县陈文伟,见汶河两岸沙多土少,水清沙白,汶水干回百折,清澈见底,疏雨过时潮不起,和风吹处浪为生,有一种纤尘不染的自然美,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所以他在编撰《安丘八景》诗时,就把汶河列于八景之首,题曰“汶水澄清”,“汶水澄清绝点埃,牟山拥翠夕阳开。印台月色依依见,牛沐钟声隐隐来。碧沼有龙通渤海,青云作院拟蓬莱。灵泉细吐珍珠颗,古墓山川取次裁。”而汶河的源头沂山百丈崖瀑布,飞流从天而降,遥望如白练悬挂,近视似细雨蒙蒙,崖下积雪,至初夏不消,虽炎夏酷暑,至此顿觉寒气袭骨,故有“百丈瀑布六月寒”之谓,为临朐著名“八大景”之一。
  在汶河北岸,孟津河西岸,有一座西汉初年,高后(吕雉)元年四月设置的古城堡,时称朱虚侯国。辖地今昌乐县白塔镇、高崖镇、红河镇南部平原镇地域。《史记·年表》载:“高后(吕雉)元年四月,封齐悼惠王刘肥(汉高祖刘邦的长子)之子刘章为朱虚侯。”朱虚国始建于高后元年四月(前187年),汉文帝(刘恒)元年(前179年)重设朱虚县(治今昌乐县城南北岩镇大南岩村处)。南朱虚侯国除,由北朱虚县所代替。南朱虚国之存在,历时达366年。《竹书纪年》载“唐尧五十八年(前2294年)帝使后稷,放丹朱于丹水”.而遮正是朱虚国所在地。朱虚国名来历,即由“丹朱所游之墟”而命名。高崖地面,古无直接封侯,但不失其历时光华,同属丹朱所游之墟,有着4300年的文明史。
  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清风岭秦墀为其嫂(兄秦增早亡)树节孝坊一座,以颂扬其嫂年轻守寡,请人为公爹续弦添后,尊老行孝,抚幼兴家的高尚品德。此坊座落在清风里村东南隅座南面北,牌坊横阔约8米,高约10米,侧宽约3.5米。大门洞高约3米,宽约2.5米,上门槛由铁铸长方条嵌入石柱相托。左右小门洞各高约2.2米,各宽约1米。牌楼上层五石挑檐,中石镶金框金字蓝地竖匾,刻有“圣旨”二字。牌楼下层,南北两面居中各有长2.5米,高1米的石牌一块,南镌有“冰清玉洁”,左侧竖题“光绪元年岁次乙亥”,北刻有“竹孝柏贞”。顶脊和两层横槛各宽0.6米,均雕有“蟠龙戏珠”“龙凤呈祥”等象征富贵吉祥的浮雕,顶脊正中一麒麟背驮一蹲兽,两端及二层楼脊两端均饰有龙首翘天,两层挑檐顶端各悬挂铁风动钟随风作响,威武肃穆。4条石柱上部的南北两面各有线雕图案,图文相映。南面有太公垂钓、羲之爱鹅、舜耕犁山、苏武牧羊;北面有武吉打柴、孟母择邻、曾父烹豕、伯牙鼓琴。大门洞两侧石柱的南北两面的底座上各有蹲坐张嘴相戏的石狮一对,左侧雄狮玩球,右侧雌狮抚子,形象生动,情趣盎然。清风里节孝坊建树百年间,保护良好,1966年冬,在文化大革命中拉倒拆除,其石或铺桥或筑堰或建房,早已荡然无存。石家河原有一牌坊,是为秦氏十三世祖箬舜之妻王氏而立,秦箬舜去世时二十余岁,其子秦祚祯岁余,王氏寡居,含辛茹苦,善待人,严教子,在族中名声甚佳,族人、乡里尊重有加,其子祚祯少小聪颖,学业有成,官居按察司,为表彰王氏之绩,奉旨建节孝坊一座。该坊建于清光绪三年(1878年),石灰石,铸钢梁,建筑宏伟,雕工精细,铭文为名人手迹,苍劲有力,碑坊刻“圣旨”二字,下为横向勒石“旌表秦箬舜之妻王氏节孝坊”。此碑坊于1967年被毁,石头被拉去修建了高崖水库南水北调干渠上的大庄子河渡槽。清马步元编《续安丘新志》下册卷二十四烈女传上载“秦箬舜妻王氏宇维女也,年二十而寡,守节三十余年,善持家,好施于乡里之孤寡,无衣食者尤厚焉,嘉靖二十五年旌”。
  汶河高崖村前街偏东路南,有观音阁一座,该阁如今尚存,香火仍旧。据史料记载,该阁始建于明朝万历九年(1581年),由本村监生秦东周等负责建。后秦东周去山西省襄陵县任职无人负责,该阁的建设一拖再拖。直到万历十五年(1587年),才由秦东周及其长子庠生秦登云,次子秦登龙合力修成。阁成之后,请赐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念野士孟煦撰写碑文,勒石铭志,明天启二年(1622年)时任鸿胪寺天坛主祭赞礼的秦登龙再次修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秦尔谦率众再次重修,郡增生秦价撰写碑文。该阁三间二层,依街面南,底层中间有一大型圆门,可通往阁前院落。上楼阶梯置于阁之西端,临街北向,由此拾级而上,可直达二层楼上。三间楼面,宽敞明亮,中间塑有观音菩萨金身,东西两侧是“送生娘娘”和“眼光娘娘”等众位神像。阁之东端是一钟楼,内置一人多高,两搂多粗的生铁铸钟一口,每逢香火盛会,钟敲声鸣,远播数里。阁前院落,内置香炉,灰池及粕树数株,石碑几幢。然而由于历史原因,疏于修葺,阁东钟楼已不复存在;因村庄建设,观音阁地面又垫土增高约一米半,中间圆门不再通行。幸有村民保护有加,两方石碑保存完好,神像重塑。逢农历正月十五,六月十九、十月初五,香火会时,四邻八乡善男信女聚于此地,祈福求安。
  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为防匪盗及水患,族人秦延庆、秦宪诰等主持,筹集人力物力,修筑村四周围墙。历时6年,于1853年(清咸丰三年)竣工。工程款项,村人承担一半,田宅当铺承担一半。围墙长约3公里,随村就势,蜿蜒曲折。高约八米、宽约二米。外面灰沙,内里粘土,坚固异常。子围墙呈锯齿形,均匀地设有圆形炮眼和方形枪眼,人在其上,隐蔽安全,易守难攻。围墙原设东西南北四座大门,北门曰澄清,东门曰廓义,南门曰汶阳,西门曰临安。后来大财主“仁恕堂”因农事需要,独自出资修建了西北门,并取名曰临安寨。日寇侵占高崖时,在“鬼子楼”南边围墙上,开启小西门一座,以供其出入方便。五座大门内均设有左右门房,供站岗值班人员使用。城门为木质两扇、铁皮包裹,厚约二十公分,高约三米,内装方形“腰杠”(门栓)。每逢夜晚,关闭城门,放置“腰杠”,墙上有哨,门内有岗,巡逻值勤,安全非常。据传捻军攻陷安丘牟山以后,听说西边有一大村曰高崖,骡
  马成群,奇富无比,便拥兵攻打。高崖村民,凭借新修围墙,与其对峙数天,捻军无获而退。东水村西北300米有一处“旗杆林”,旗杆高10米,约立于清朝初年。东水有3座庙
  宇,三官庙、土地庙和关老爷庙,并称“东水三庙”。三官庙建筑十分宏伟,青砖碧瓦,砖混结构,木制架梁,前出厦,由5根直径30公分的木质立柱支撑,立柱雕刻各种花卉鸟兽,庙内环四壁均有壁画,其内容是有关三官来历的故事,也有历代儒家经典故事,人物山水栩栩如生,虽几百年仍鲜艳如初。三官庙宇在东水村东南角,占地约六七亩,庙宇正殿5间,西偏房3间,庙内道士和勤杂居住;三官庙正南是庙门,称做“门楼”,院中央有大型香炉,香炉两边是石碑。三官庙,亦称三官大帝庙、三官帝君庙。天官着大红官服,龙袍玉带,手持如意,五绺扎须,面容慈祥,一派雍容华贵的气质。天官一边携带5个童子,各捧仙桃、石榴、佛手、春梅和鲤鱼。地官、水官也各有侍卫和童子,面目各异,栩栩如生。庙西南紧连土地庙,有阎罗殿神像20多尊,各诸神生动,门前的弯腰站立,恭敬可爱,再往西是“关公庙”,庙内有关公、关平、周仓,人物形象极为逼真。庙后有一棵古槐,胸径2米许,是建村时栽植,近600年了,在方圆百里称得上是“国槐之王”。古老的国槐同样证明了东水码头人文历史的悠久和厚重。庙宇、大树均毁于“文革”期间。
  漳河东镇庙位于胡家漳河村东大沂路东100米处,坐北朝南,占地5亩,大殿3间。相传东汉帝刘彻东巡时路过此处,见此地风景秀丽,后傍漳河,背靠突兀隽秀的金山,东依雨罗山云蒸霞蔚,西南沂山层峦叠嶂,实为祭祀祈福之地,刘彻帝大喜,命祭祀官建庙曰东镇庙,具体建自何年何月,已无考证。但漳河历史上却有东镇庙,且香火甚盛,香客云集,尤以胶东地区香客前去泰山进香,必先来拜谒此庙,后再去泰山朝拜,历史上为名刹古庙。因年湮代远,岁序更迭,荒于修葺,到1946年已是庙颓墙倾、断壁残垣。虽香火不断,但辉煌不再。
  1996年城镇小区建设,原庙址盖起了沿街楼房,2008年春,在原东镇庙址东50米处重建漳河东镇庙,3间大殿古朴典雅,内供奉东镇老爷、送子观音等多尊生动逼真的神像,西游记、封神榜等故事壁画栩栩如生、绚丽多彩。庙会香火日为农历的三月十二日和十月十二日,每逢庙会,四方香客、八方民众,云集于此、祈福还愿、欢庆丰收,秧歌队、高跷队、演出团体及民间杂耍等前来助兴,一派欢乐祥和之景象。木梁台位于汶河北岸的台东官庄村西,历史久远,始建年代失考。清代其庙宇规制甚全,文昌阁、百子殿、玉龙观和山门院墙一应俱在。逢三月三、九月九庙会,晋香火者成千上万,多为祈雨、求子。民国初,逢三月二十和九月二十四兴台东官庄山会,逢山会持续三天,故庙会随之易期与山会同时,方圆百里之内善男信女前来赶会者较前剧增。民国后期战乱频仍,兵燹天灾,庙宇荡涤无存,但香火依旧。1993年8月台东村委会,顺应民意出资重建木梁台庙。山门和耳房面南,28级台阶步入台下,两侧石栏相护,阶端左右置石狮相守。三楹出厦大殿建在台顶,殿内玉皇端坐二朱柱中间,其左老子爷披铠执锐,威风凛凛,其右王母娘娘凤冠红披端庄平静,老子、王母外侧执纨扇侍女侍立左右。北墙3幅历史画顶天立地,两山壁上,左画“八仙过海”,右绘“观音乐伎”,形象生动,色彩富丽。三月三、九月九香火会空前隆重。《霜麦碑记》立在台下,过往行人都驻足观瞻。在路家庄子存有两块进士碑,在村西的墓地里,史于良弼进士墓碑。据昌乐县文管所的专家考证,这是昌乐县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块保存完整的清朝进士墓碑和墓志。此进士墓碑高180公分,宽73公分,青石料。清马世珍、张柏恒著的《安丘新志》,史载"于良弼,号柳溪,路家庄子村人,嘉庆十八年(癸酉年)中举人,道光三年(癸未年)中进士,即用知县"。在村北墓地是官至五品以商贾为生的于敬亭墓碑,为例授奉直大夫,两碑对照,于良弼的孙辈为懋字辈,据碑文所载于懋寅是于良弼(柳溪先生)兄弟的孙子。于敬亭虽为于良弼兄弟之孙,为进士之家,门楣殊荣,只是于良弼例授知县后在赈济保定途中病卒,未尚荫及子孙后代,家道中落,于敬亭为生活所迫弃学从商,志在维持家计,由于性情宽厚,祟尚信诺,施恩助人,富甲一方。整个碑文褒扬了他慈善的本性,令人肃然起敬。昌乐县于1959年秋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修建高崖水库便是其中的重中之重。高崖水库于1959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经全县近3万名劳力近9个月的艰苦奋战,于1960年7月大坝合龙蓄水,形成雏形。高崖水库的建成,是昌乐县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重大成就。但由于这一工程,是在全县经济和人民生活处于严重困难时期建设的。这一重大成就的取得也让昌乐县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高崖水库罐区大小建筑物计有2万余座,其中大型建筑物有3座,即孟津河渡槽、青上暗洞、肖家河渡槽。孟津河渡槽于1966年6月动工兴建,同年冬竣工。位于高崖村西北,是这个干渠跨越孟津河的建筑物。全长98米,净跨60米,分6孔。设计流量22立方米/秒,加大流量24立方/秒。完成工程量2.4万方。青上暗洞位于东干青上段,1972年12月动工,1975年10月竣工。全长1760米,净宽9米。设计流量16~15立方米/秒。完成工程量5.2万立方。肖家河渡槽于1976年11月动工,1981年竣工。位于平原乡北部,东至尚家庄后,是南干渠飞跨肖家河洼的建筑物,全长1535米,共85孔。设计流量4立方米/秒。完成工程量2.35万立方。后经不断改造,高崖水库已建设成为仙月湖水利风景区,成为一处集蓄水、灌溉、养殖、防洪、发电、城市供水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水利工程。流域内头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28座,保护下游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安丘城区及昌乐县城和潍坊市区的重要水源地。它像一颗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镶嵌在昌乐南部大地上,成为昌乐人民永久的骄傲。
  昌乐县的南水北调工程,是以高崖水库为主体,调汶河、白浪河之水入丹河、桂河系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干渠自南向北,贯穿昌乐县全境,横穿汶河、白浪河水系的孟津河、漳河、九曲河、白浪河、潴河、龙丹河6条主要河流,控制上游流域面积198平方公里,使九条河流相同,42座水库相连,总调水2000万立方米,扩大灌溉面积6万亩,并补充了县境北部工业和县城生活用水,是昌乐县历史上的一项宏伟工程。1986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历经10个春秋,终于完成了全部主题工程和部分支、斗渠配套工程。共开挖干渠32公里,隧洞2137米,暗洞2500米,石渠5640米,修建各类建筑物129座,完成总工程量138万立方米,用工257万个。1988年12月25日,全县贯通通水。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汶水滔滔,行人偏偏。鲁道有荡,齐子避敖。”这是《诗经·齐风·载驱》中所描绘的汶河。二千多年来,汶河的水就这样浩浩荡荡自巍巍沂山而下,白西而东穿行在昌乐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两岸行人熙熙攘攘,川流不息,舒展着一幅迷人的天然画卷。而最诱人的是这条河上的一个湖泊,“悠悠十里荷花香,莹莹碧水映蓝天”,远眺它像一颗特大的蓝宝石镶嵌在汶水上游,它就是远近闻名的高崖水库,因为有嫦娥仙湖奔月的美丽传说:又称“仙月湖”。仙月湖位于汶河上游,昌乐县西南部,是一座集防汛、灌溉、发电、养殖、城市供水、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大(Ⅱ)型水库,总库容1.4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5788亿立方米。经过几代人的综合开发,该区域内绿树成荫、环境优雅,处处宁静自然,宜游、宜娱、宜宿,2003年9月被评为首批省级水利旅游风景区。漫步于溪旁径边,畅行于花前月下,有谁不赏心悦目而自得其乐!区内处处是风景,而最令人流连忘返的是那闻名遐迩的仙月湖十景。竹影听月、秋收渔歌、仙湖夕照、月夜垂钓、游廊观鱼、柳浪赏荷、水上品茗、樱园小憩、巍坝雄姿等。仙月湖突出的资源是水,周边地
  区的潍坊、青州、临朐、安丘等地多是山岳森林、传统民俗等资源,与水形成了较好的组合关系。而昌乐县内的蓝宝石、古火山口与水也能够构成较好的配比,特别是仙月湖风景区与沂山国家森林公园能形成“一山一水”的旅游带,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组合优势。
  2007年8月11日中午,西李家庄村民秦继奎(右)、李来云二人在村南汶河一沙坑中洗澡时,发现并挖出了两根象牙化石。两根化石根部周长为40厘米,长约100厘米。据专家考证,此为20万年前的纳玛象化石。这是迄今为止汶河流域第一次发现此类化石。它的出土对昌乐的古代生态,尤其是昌乐南部汶河流域古生物研究有重大意义。
  汶河,是一条文化的河。它不仅孕育出了管宁、邴原、孙嵩、王修等历史文化名人以及众多美丽的传说和神奇的故事,还给许多文人墨客激发出了无数的创作灵感,使他们留下了诸多的美文和诗篇。1959年兴修牟山水库时,发掘出了一座东汉时期的雕刻技艺十分精湛的画像石墓。据考证,这个汉墓的墓主为东汉青州刺史高崖人孙嵩。是汉末三国时名士,曾因救助赵岐而名闻天下。初,赵岐侄子赵息忤怒宦官唐衡兄弟,遭灭族之祸,仅岐得以逃至北海贩饼,孙宾硕见其不凡,遂载回藏入复壁中。唐衡死后,赵岐官为郡守、刺史、太仆,而孙宾硕也官至青州刺史、豫州刺史。后宾硕客居荆州,刘表益敬之。不久病亡。
  自2008年8月开始,马来西亚实康集团斥资2.5亿元,开工建设昌乐县10万吨供水工程,于2011年竣工并投入使用。工程自高崖水库取水口至城南水厂,铺设地下原水输水管线36.18公里,其中原水输水管道27.64公里,全部使用DN1400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原水输水隧洞共4条,洞径2米,总长85.4公里。封闭式管道和隧洞输送原水避免了明渠输水过程中的跑、冒、渗、漏、蒸发等诸多弊端,水资源有效利用率提高95%以上,提高了3倍多,年节约水资源2000万方,相当于新建了一座中型水库。由于采用全封闭管道,原水在输送过程中避免受到二次污染,水质安全有了可靠保障。工程采用全部有压重力输水方式,原水自高崖水库至城南水厂,净水自城南至用户,全部实现无动力供水,大大节约了水资源和电能,提高了供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最先进的单靠重力自流,实现原水远距离输送-水质净化处理-净水配送至用户全过程的供水工程典范。此项工程被誉为昌乐的“第二次南水北调”.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南水北调工程的作用也在不断转换,不断扩大。它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全县农业的发展,有效保障了昌乐中北部工业及城市用水,更日渐成为城区美化绿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可以说,南水北调是支撑昌乐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每一个昌乐人息息相关的水利大动脉,已经惠及当代,必将造福子孙。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