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3-07-27 20:24
鄌郚总编

孔融·六言诗起源与发展

  孔融·六言诗起源与发展
  文/衡石
  孔融,字文举,文学家,汉末名士,籍山东曲阜市人,孔子后裔,汉献帝初年曾任北海王国(今山东潍坊市境内)之相国,人称“孔北海”。他是“建安七子”之一,也是“建安文学”扛鼎人物之一。孔融的文学成就和贡献,主要在散文而不在诗。但孔融的六言诗,开诗坛文人六言诗之先河,他分别以六言之四句、五句、六句等各成其诗,缔造了完备、开阔的六言诗的形制与格局,使后来者读辄肃然而难以逾越。也使其后之“格律论”者们企图以格律桎梏诗体,在编织平仄篱笆、于诗坛圈地为牢之时,也不得不顾忌文举声望,对其六言诗望之却步而网开一面。
  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伟大时代。作为汉献帝年号的“建安”虽然只有短暂的25年(公元196年-220年),而作为文学史上的“建安时代”比之却要长的多,通常又称为“汉魏时代”,是继战国后期“百家争鸣”之后,中国文学的一个空前繁荣时期,以致于形成了为这个时代所独具特质的“建安文学”,并出现了“中国文人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高潮”。对此,南北朝时南朝梁臣、东莞郡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籍人士、文学理论与批评家刘勰曰:“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聘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①而其同期之南朝梁臣、魏晋名门“颍川(今河南许昌市)钟氏”之后、文学批评家钟嵘则曰:“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璨,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②
  建安时代,作为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人创作的伟大时代,其基本文学形式是“诗”、“文”与“赋”,其代表人物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阮瑀、王粲、徐干、应瑒、刘桢)。“建安文学”的特质,概括之就是以“慷慨悲凉、雄健深沉”为基本特征的“建安风骨”。而“建安文学”最突出的成就是,在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传统基础上,在“三曹”、“七子”的大力推动下,使工整、严谨、凝练、遒劲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诗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并达到了应有的高度。
  “建安七子”首推孔融。此非单论其文学成就,而是概论其一为年龄最长,二为出身名门,三为政治另类。一般认为:“建安七子”生活的年代,起于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之孔融出生,止于汉献帝建安23年(公元218年)徐干去世,共65年。孔融身为孔子嫡传20世孙,其秉性刚正、孑然兀立,敢于为维护汉室统序而舌战枭雄董卓,出而为北海相国兼领青州刺史,入则为将作大匠、九卿少府、太中大夫等,他是“建安七子”中唯一的一个不属于“邺下文人集团”之代表者,因碍于权臣曹操擅权而被借故杀害。
  孔融擅文、诗而恶赋。这是因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③孔融乃性情中人,喜率性而恣情,好慷慨以陈词。孔融的文学成就首推散文,文学史家们称其为“辞气温雅,可玩而诵”,其文章“无论陈述己见,还是驳难论敌,都感情充沛,锋芒毕露,令人感到一股强烈的气势流贯其间,大有不可阻遏之感。”④而其诗,则以四言、五言、六言皆工,言辞质朴、气韵灵活,结构精致、雍容大度,尤以六言诗为最。是于诗坛兀立,巍巍乎高山,为后来者仰止。
  孔融的散文和文章传至目前者较多,而其诗作目前仅存七首。其中四言唯一,五言与六言各三。孔融六言诗三首如下:
  郭李分争
  郭李分争为非,迁都长安思归。
  瞻望关东可哀,梦想曹公归来。
  汉家道微
  汉家中叶道微,董卓作乱乘衰,僭上虐下专威。
  万官惶怖莫违,百姓惨惨心悲。
  曹公辅国
  从洛到许巍巍,曹公辅国无私。
  减去厨膳甘肥,群僚率从祁祁。
  虽得俸禄常饥,念我苦寒心悲。
  两汉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过渡和转变时期。当时《诗经》以“四言体”为主的表达形式已经不能全面适应日益发展与丰富的社会生活需要,开始向专域化发展,逐渐进入了成语、祭文、诔辞和某些专门的表达领域。而“楚辞体”篇幅宏大、句法又不够规则,很难发展成为一种相对工整、固定、普遍的思想和情感的表达体制,因此也逐步融入了以赋体、骈文为代表的专门表达领域。而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社会全体,共同需要一种通体的表达形式。社会生活客观需要,催生了新的、诗歌体的思想与情感表达新形式------五言诗。五言句式,在《诗经》中就已经有了萌芽;五言诗体,于西汉“乐府时期”在民间得到迅速发展;到东汉时期,文人们又对五言诗进行了加工、提炼、工整与规范,使之成为普遍与基本的表达形体;到东汉末年和“建安时期”,五言诗已经发展到了它本身能够达到的巅峰与辉煌。同时,五言诗的成功和一统与文学的创新和发展的矛盾与斗争,又为六言、七言诗的产生准备了基础和条件,使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如果说五言诗的登堂入室是以东汉中前期班固的《咏史》为标志:
  咏 史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北阙,阙下歌鸡鸣。
  忧心催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那么建安时期孔融六言诗三首《郭李分争》、《汉家道微》、《曹公辅国》则是六言诗体制的楚楚亮相,因此孔融无愧为六言诗之鼻祖。而曹丕《燕歌行·二首》则是七言诗问世的标志:
  燕   歌   行
  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燕  歌  行
  其二
  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
  郁陶思君未敢言,寄声浮云往不还。
  涕零雨面毁容颜,谁能忧忧独不叹。
  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催肺肝。
  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仰看星月观云间。
  飞鸧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能存。
  历史跨越两晋,进入南北朝后,由于北方战乱不已、难奢娱乐,偏安江南之文人居闲则无聊,兴起咀嚼辞藻、朵颐声调之风,所谓“齐梁体”、“永明体”、“四声八病论”悄然兴起。至隋唐时,古典声韵学系统初成,其看家本领原是保障器乐与唱词的声调协调与搭配,尤其是为后来宋时秦淮河上商女演唱小曲伴奏与服务的预备。但部分恃才傲物的孤独文人们却对声韵“四声”进行了平仄“二元化”改造,并以此为手段,在守住“曲子词”固有领地的同时,对诗域也施行了长臂管辖。精心编织平仄罗网,将五言、七言诗体诱入彀中套牢、后以枷锁固之,并在两宋时期纵使其法力更进一步,取得了皇室的钟爱,并给予了认证与许可。在此过程中,六言诗的发展至中唐已经进入鼎盛时期,如王维的《田园乐七首》、刘长卿的《寻张逸人山居》、王建的《江南三台四首》、朱放的《剡山夜月》等。虽因神主创生之时赋予其格局之大、体制之盛不易被后来者所完全禁锢和锁定,却也渐形边缘化,成为了文坛的冷子。两宋明清之际,有饱学志士亦偶间施以援手,如苏轼《自题金山画像》、陆游《夏日六言》、顾清《题竹六言》、徐熥《舟中杂言》等:
  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夏日六言: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题竹六言:北固谁家江岸,丁卯何处溪桥。春尽烟波渺渺,月明风竹萧萧。
  舟中杂言:白云一片两片,翠微千重万重。孤客尚余短剑,青山何处疏钟。
  但就诗坛总体而言,确是不被时髦文人们所钟爱,尤其是“平仄派”文人“疏”而不“钟”,亦不为文学理论家、批评家所用心与关爱。就其数量而言,与五言、七言亦不啻天渊。
  纵观六言诗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及其际遇,有说六言诗不够工整、固定和定型,不能称其为诗;有说六言诗不符合发声规则,没有诗的韵律;有说六言诗的句式结构呆板平直,不利于表达;亦有说六言诗缺乏明确全面的格律规范,写作时无所依据,如此等等。这些都是对六言诗的偏见和轻慢。殊不知“诗言志,歌永言。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舒文载实,其在兹乎!”⑤写诗其实就是思想激荡、情感澎湃之时,加以理智管控与合理疏导,按照一定条理逻辑以语言文字宣泄之表现形式。对孔融六言诗之分析与研究可知,孔融之诗有以下鲜明特征:
  ◆每句六字。以双音节语词为主,每二字为一意节,每句为三个意节,意节与节拍(或节奏)相同,均衡、平滑、流畅、明快。特殊(成语或专用语词等)情况下有时会出现三、四字意节和二意节诗句。
  ◆一首思想或情感表达完整的六言诗至少由四句构成,多则五句、六句、七句或更多,诗体对构成诗的句子总数不设上限,根据思想与表达需要而定。没有五言、七言格律诗“四绝八律”的限制与桎梏。
  ◆因为“建安时代”平仄尚未创生,因此“孔体六言诗”外表没有格律诗的罗网皮袍。不存在所谓“粘”与“对”的问题,也不存在“孤平”避忌和“拗句”、“拗救”、“拗而不救”的由头,更没有“一三五不论”与“二四六分明”的说头。
  ◆诗体形制、格局宏大。因诗句总数不设上限,所谓额联、颈联必然具有不确定性,针对格律诗的“对仗”要求也就成为了“或然”而非必然。去除首、末两联后的中间联中,其“杖”可对、亦可不对。
  ◆孔融六言诗体制中存在五句、七句成诗等诗句总数为奇数的情况,必然会出现三句成联的特殊结构。如《汉家道微》之“汉家中叶道微,董卓作乱乘衰,僭上虐下专威。”等。这为六言诗的抒发情感与表达思想拓展出了更大的体制空间,使抒情可以更加细腻,表意可以更加完整。这种结构形制也被后来的七言诗所借鉴,如曹丕《燕行歌》之“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仰看星月观云间。”等等。
  ◆诗体“押大致韵”,可以“中间换韵”。我国汉字得音从最初朦胧的“上古合音”到中古以来大致的“反切注音”再到当代科学严谨的“字母拼音”,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六言诗的“押大致韵”如《曹公辅国》,是与“上古合音”和“反切注音”相适应的。而“中间换韵”如《郭李分争》,更是为放大诗体格局与增加诗体容量所必须。尤其是以四句、五句短诗之“中间换韵”是为“孔体六言诗”之独具与特质。相形之下,在教条呆滞的格律诗体制中,是不可能完美地表达出雄浑大略和展现出恢宏气势的。五言、七言长诗中,亦存在“中间换韵”的情况,那已经不再属于格律诗的范畴。而“四绝八律”的格律诗,是严格杜绝换韵的。这也是六言诗与五、七言格律诗的本质区别。
  ◆六言是四言的同质发展,五言是四言的异质改造。六言是四言的意节同质化的自然增加,是对四言的横向细化与精致提高,是四言量能的扩大与表达的丰富。六言诗是《诗经》“四言体”的直接放大,就像“豪士以妾换马,耕农卖剑买牛;我看浮名似梦,却贪山水闲游。”⑥可浓缩为“豪士换马,耕农买牛;我看似梦,却贪闲游。”一样,是对四言意节与节拍的实质性继承与提升性发展,具有平稳的滑动感和句式的工整美。而五言则出现了新的三字意节且每句必然带有三字意节,节拍随之发生了实质性改变,具有明显的转折感与句式的参差美。七言则是五言的放大,诸如“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可以扩展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样,其体制变化的程度类似于六言与四言。
  在总结与评价建安时代、两晋之前的古人诗歌创作情况时,刘勰曾感慨:其“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这既是那时诗歌创作的优点,也是因为那时就诗坛而言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四言、五言,在一定程度上,字数的量的有限性限制了表达的空间。如果在看到后来的六言、七言的充分发展后,彦和先生再评,或许就要考虑是否还用“不求纤密”和“唯取昭晰”了。
  六言诗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曾受到过“平仄”二元罗网及其“格律”清规戒律的围追与堵截,但摄于其体出正统,门第高贵而有所顾忌,使其基本上没有遭遇长期的“四绝八律”式的桎梏和格律规矩的致命性困扰。虽因此被长期视为另类,尚能独守本质、坚贞不屈、孑然生存、顽强发展。
  在当代,大力倡导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复兴与回归的大时代、大背景下,将孔融笃定的六言诗的体制与遗风发扬光大,正当其时。而较尚在“平仄”与“音韵”的两难选择、顾此失彼的苦苦纠缠中不能自拔的五言、七言的“四绝八律”式的格律诗来说,没有历史包袱的六言诗的发展,有着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更加强劲的发展动能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023.07.16.于学府花园寓所
  -------------------------------------------------
  ① 据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② 据钟嵘《诗品·序》。
  ③ 据陆机《文赋》。陆机(公元261-330年),陆逊孙,抗之子,字士衡,吴郡吴县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④ 据俞绍初辑校《中华国学文库·建安七子集》,中华书局,2017年7月北京第一版。
  ⑤ 据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⑥ 陆游六言诗之一。百度“陆游豪士六言”可查。
  作者简介:朱华昌,号  衡石,山东临淄人。1962年生,研究生学历,教授,研究员。山东省历史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政协淄博市委特聘文化文史专家,世界朱氏联合会顾问。代表作《皇明宗室宗支衍续疏》两卷,国家图书馆收藏。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