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3-08-14 20:52
鄌郚总编

一片赤心留汗青--读刘洪仁《淡若洪流》有感

  一片赤心留汗青
  --读刘洪仁《淡若洪流》有感

  有幸得到一本刘洪仁先生的《淡若洪流》,自然先睹为快。因为作者出自家乡昌乐,书中的人和事大都耳熟能详,所以读来津津有味,倍觉亲切。终卷沉思,感觉此书分量极重,品位极高,很值得插架珍藏。就其价值而论,最值得称道的有以下几点:
  一、积极人生,可以励志。著书立说,古人视为“三不朽”的伟业;今人则强调正能量、导向性。意思是说:一本好书,总应该让人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才值得流布于世,也不枉费著者的一番心血。《淡若洪流》是一位从政者的回忆录,既是对自己从政历程的回顾,也是对自己人生奋斗史的总结,其引导作用就更加明显。作者从一个中国最基层的农村干部干起,跌跌撞撞,一路前行,最后做到省部级领导干部,这种成功经历本身就具有传奇性。而作者所处的时代,又正值新旧交替最频繁、观念变革最激烈的大时代,可谓“两千年未遇之变局”,因而这种经历也就更加充满了戏剧性。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小人物成长为大人物,平凡者成长为非凡者,大抵离不开大时代、大事件的洗礼和磨砺。同时,又有“性格决定命运”之说,则人的秉性与努力,也足可以创造奇迹、改写命运。大凡能成功者,二者似乎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顺应历史潮流,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就能达到成功的彼岸,写就辉煌的人生。作者把这本书定名为《淡若洪流》,经意不经意间揭示了这个道理。昌乐作为蕞尔小县,能出这样一位杰出的成功者,自然是一件倍感荣耀的事。
  二、勇于担当,可以为鉴。无数从政者都默默无闻,作了历史的匆匆过客,唯有那些为国为民、卓有成效者才能永留史册。从本书作者的从政经历和效果看,不乏造福一方、泽被后世的惠政。之所以能作出这些可称道的惠政,自然取决于多个方面,而最关键的因素在勇于担当。执掌昌邑、荷泽时的决策自不必细说,仅举昌乐“南水北调”工程一例,就足可以窥其全豹。高崖水库及其南水北调工程,是昌乐建国后实施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效果最卓著的水利工程,特别是“南水北调”工程,可谓一波三折,饱受置疑,当初,不仅决策层意见不一,社会上也一度流传着“北干白干”的消极看法。但作者作为动议的发起人之一,力排众议,勇于承担,终于促成了工程上马。历史证明,这个决策是富有远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水北调工程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今它不仅是工农业生产的生命线,也是城市化发展的生命线。“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天受益的人们一谈起南水北调工程,无不对当年的所有建设者心存感激。“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群众的评价才是真正的丰碑。作者由一个最基层的农村干部成长为副部级高官,没有这种不计得失、勇于担当的精神,是万万不可能的。这是一种做官的使命感,也是一种做人的大境界。我们职业或有不同,目标或有远近,但作为一种精神、一种境界,都是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汲取的。
  三、秉笔直书,可以存世。一般的史书,都是“第三者的叙事”,理性有余而感性不足,宏观清晰而微观模糊,不如当事人、亲历者的回忆文字更有“现场感”,更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真实。以前也曾看过不少的回忆文字,但往往产生一种距离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有所顾忌,对有些人、有些事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有所“选择”甚至是“过滤”,从而失掉了历史的原色。所以,无所顾忌、直面历史的文字实在并不多见。而这本《淡若洪流》却处处让人感觉到真实历史的震撼力。比如,《我所经历的五风》写了“浮夸风”的成因,写了“浮夸风”的种种危害,更写到自己对弄虚作假制造典型的反感和抵制,其中不乏警醒的意味。《三年困难时期》写了自己所见所闻的“大饥荒”,特别是写了人们用烟房治浮肿、老鼠啃死人耳朵,这样的细节令人怵目惊心。《南郝情怀》写到“文化大革命”的场景,写了基层干部对“文革”的困惑和反感,写了自己如何对抗造反派的“罢官风”,这种直面人生的勇气令人感佩。中国史家一直提倡一种“不溢美、不隐恶” 的“秉笔直书”精神,薪火相接,遂成传统。这本《淡若洪流》,可说是对这种史家精神的自觉继承和忠实践行,因而它也便获得了自身的价值和存世的理由:忠实记录就是对历史负责,还原真相就是捍卫尊严。
  四、一片赤心,可以化人。有道是:做官先做人。所谓做人,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保持人的本真,不失赤子之心。从一定程度上说,《淡若洪流》不单纯是一部从政史,更是一部心灵史,是作者心路历程的回望和探寻。人从哪里来,又到何处去?这似乎是一个虚玄的哲学问题,其实是关乎每个人心灵归依的大问题。佛教说,人从来处来,到去处去。它的意思无它,不失赤子之心而已。读《我的故乡》,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生他养他的故乡的深深眷恋;读《我的父亲》,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心灵寻根的隐隐冲动;读《伟大的母亲》,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母亲养育之恩的念念不忘;读《求学岁月》,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那些教育呵护自己成长的老师们的尊敬之情。诸如此类的章节,都是作者从内心流淌出来的文字,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一片赤子之心。了解了作者的赤子之心,我们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普通百姓为什么会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对弄虚作假的东西为什么会有一种本能的反感,对群众疾苦为什么会有一种感同身受的痛切感,做决策前为什么一定要弄清群众的真实想法?无它,不失赤子之心而已。高深的哲学命题,作者用自己的理解和行动,作出了最朴素的诠释和回答。物欲横流,人心异化,就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整日奔忙的人们,真应该暂时歇歇脚,认真思考一下生命的意义所在。
  2017,11,1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