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3-08-20 15:16
鄌郚总编

附录:原刻本引用主要资料书简介

  附录:原刻本引用主要资料书简介
  《史记》作者司马迁, 原名《太名公书》。是我国第一部通史, 开   创了纪传体和书表的编写体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八   书、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五十二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   武帝明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   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 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史记》具有   强烈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人民性,对社会各阶层人物的活动有广泛而   生动的描写。政治家、军事家、学者、文人、游侠、倡优、医者、卜   者各类人物都在书中留下栩栩如生的剪影,构成色彩斑烂的巨幅社会   生活画卷, 加上作者对所记述的人和事“不虚美, 不隐恶”的 “实录” 态度, 使《史记》的价值高出于后来的一切官修史书。 《史记》又是一   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善于通   过尖锐的矛盾冲突和典型细节的描写来表现各种不同人物的性格特   征。 叙事技巧上, 剪裁有致, 繁简得当, 极富于故事性、 戏剧性。 《史   记》里还汲取了大量民间口语,语言精炼生动,尤其是书中人物的说   话都写得口吻毕肖,确切传神;叙述中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也增加   了文章的艺术力量。这些成就使得《史记》成为古代散文史上的一座   丰碑,给予后人以无穷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唐宋以后的古文家把它   作为写作古文的楷模,后来的戏曲、小说从中吸取大量创作素材,至   于作家“ 发愤着书” 的精神,更成为优良的民族传统一直保存下来。鲁   迅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是十分恰当的。
  《汉书》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着。该书起自汉高祖刘邦, 止于平帝、 王莽,写了西汉王朝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班固的  父亲班彪,继《史记》之后,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班固继  承父业, 完成《汉书》 一百卷。 班固死时,《汉书》的八表和《天文志》 还没有完成, 后来由班固妹班昭等人补写。《汉书》吸取过去许多历史  着作的长处, 它的叙述“文瞻而事详”,周密而有条理。 但班固依附于  外戚窦宪,热衷于功名利禄,所以在《汉书》里,他歌颂权势集团,
  迎合统治者的意志,为后人所诟病。
  《后汉书》 该书共一百二十卷, 包括本纪十卷, 列传八十卷, 志 三十卷, 主要记载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到献帝刘协近两百年的历史。纪、 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司马彪。在《史记》、《汉 书》 已有的类传之外, 《后汉书》新创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  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等,把同类的人物  纳入一编。志的作者司马彪着有《续汉书》八十三卷,在宋代以前,  两书各自单行。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 年),孙奭 把两书合并刻印,形 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后汉书》。
  《晋书》  为唐房玄龄、 褚遂良等撰。 全书一百三十卷, 包括帝纪 十卷, 志二十卷, 列传七十卷, 载记三十卷。 它的叙事从司马懿开始, 到刘裕取代东晋为止, 记载了西晋和东晋封建王朝的兴亡史, 并用《载  记》形式,兼叙了割据政权“十六国”的事迹。
  《宋书》 纪传体断代史着, 记述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武帝) 建 基至刘准(顺帝)首尾六十年的史实。作者沈约(441 ~ 513 年),字 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南朝着名史学家、文学家、声律 学家。笃志好学,读书昼夜不倦,遂博通群籍,善属诗文,历仕宋、 齐、 梁三代。 奉敕撰《宋书》,全书一百卷, 纪十卷, 志三十卷, 列传 六十卷。全书以资料繁富而着称于史林,为研究刘宋一代历史的基本 史料。
  《北史》、《南史》 都是纪传体的通史,作者李延寿。 《南史》共  80 卷,有本纪 10 卷,列传 70 卷。记载从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   年)到南朝陈后主祯明三年(589 年)约 170 年间宋、齐、梁、陈四  个政权兴亡的历史。 《北史》有本纪 12 卷, 列传 88 卷, 共 100 卷。 记  事起于北朝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 年),止于隋恭帝义宁二年(618   年),包括北朝魏、 齐、周和隋四个封建政权 230 年间的史事。 《南史》 和《北史》是在记述南北朝至隋历史的《宋书》、《南齐书》、《梁书》、 《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等 8 部纪传体断代史  基础上修成的,是对八书的成功改编,也是李延寿在史学史上成功的
  再创造。与八书相比较,它显示出自己特有的价值。
  《十六国春秋》 是记载十六国(304 年~439 年)历史的纪传体 史书,作者是北魏的青州人崔鸿。崔鸿于年轻时就有志于修史。西晋 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匈奴族刘渊、羯族石勒、氐族苻坚等建立 的政权,历史上总称为十六国,这些政权各有自己的史书,但是体例 不一,记述差距也较大。所以,崔鸿根据旧的记载,加以综合汇编,  写成一百卷,此外还有序例一卷,年表一卷。此书历史地位很高,后 来的魏收编写《魏书》,唐朝时编修《晋书》,都将此书作为重要参考 资料。不过到北宋时已经残缺得只剩二十多卷。司马光编修《资治通 鉴》时曾引用过, 但已非全貌。 后来有三种不同版本的《十六国春秋》。 《益都县图志》所依据的是明代屠介孙、项琳编写的百卷本,托名为  崔鸿,是根据《晋书·载记》、《资治通鉴》以及《艺文类聚》、《太平 御览》等涉及十六国史实的书籍补充而成。
  《水经注》 中国北魏时期地理着作, 散文作品。作者郦道元。《水 经注》是在《水经》基础上扩充成书。郦道元以《水经》为纲,作了 20 倍于原书的补充和发展,实际上已另成专着。全书共 40 卷,约 30  万字,所记水道 1389 条。逐一说明各水的源头、支派、流向、经过、 汇合及河道概况, 并对每一流域内的水文、 地形、 气候、 土壤、 植物、 矿藏、特产、农业、水利以及山陵、城邑、名胜古迹、地理沿革、历 史故事、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都有具体的记述。繁征博引,详加 考求, 态度严谨, 引用书籍多达 437 种。《水经注》 一书集中国 6 世纪 以前地理学着作之大成,为历史地理学、水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  考古学、水利学等方面的重要文献。也是魏晋南北朝山水散文中的佳 作。《水经注》的研究历来受到重视, 在清代已成为一门专门学问。 郦 道元的父亲郦范曾任青州刺史, 郦道元自称“ 生长于东齐”,因此对古 代青州的地理环境非常熟悉, 描写青州水系时, 记述自己的游览经历, 笔触极有感情。
  《魏书》 北齐魏收撰。 全书一百二十四卷, 其中本纪十二卷, 列 传九十二卷,志二十卷。该书记载了鲜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 550 年东
  魏被北齐取代这一阶段的历史。太武帝拓跋焘神嘉二年, 诏撰《国记》, 由崔浩定为编年体, 成书三十卷。《魏书》在流传过程中亡佚甚多, 本 纪缺二卷,列传缺二十二卷,此外又有三卷残缺不全,分别由后人取 其它史书补足。魏收,北齐钜鹿下曲阳人,字伯起,小字佛助。他机 警能文, 与温子升、邢子才号称三才子, 但生性轻薄, 人称“惊蛱蝶”。 他奉命着《魏书》  时曾声称:  “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 上天,按之则使入地。 ” 书成之后,众口喧嚷,指为“秽史”, 魏收 三易其稿,方成定本。
  《北齐书》 唐李百药撰。 共五十卷, 其中本纪八卷, 列传四十二 卷。 《北齐书》本名《齐书》,宋时才加一 “北”字而成今名。它虽以 记载北齐历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八 十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作者李百药 (565 ~ 648 年),字重规, 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 人出身仕宦之家。 李百药从小好学,博览经史着作,隋初曾任太子舍人,袭父爵为安平 公。
  《隋书》  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 本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  十五年, 主编为魏征。《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 具有很高的修史  水平。主编魏征刚正不阿,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  较少阿附隐讳, 不为尊者讳。 如隋文帝之“ 刻薄”专断, “不悦诗书”, “暗于大道”,隋炀帝矫情饰貌,杀父淫母, “锄诛骨肉,屠剿忠良” 等情况, 都照实写来,  了无隐讳。 再次,《隋书》保存了大量政治、 经  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其中十志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  典章制度, 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 《隋书》是《二十四史》中水平  较高的史籍之一。
  《酉阳杂俎》 唐人笔记小说,二十卷,续集十卷,唐段成式撰。 段成式之父段文昌在中晚唐间官居显要, 曾出任宰相, 工诗, 有文名, 家中藏书甚多。段成式自小博闻强记,入仕后又得饱览秘阁书籍,尤 深通于佛典,得以撰成此书。该书在唐人笔记小说中别具特色,分门
  辑事, 鲁迅先生称此书: “或录秘书, 或叙异事, 仙佛人鬼, 至以动植, 弥不毕载, 以类相聚, 有如类书。 虽源或出于张华《博物志》,而在唐 时,则犹独创之作。 ”
  《南部新书》  共有十卷, 北宋钱易撰。 钱易, 字希白。 五代吴越 王钱倧 之子,北宋真宗朝官至翰林学士。该书乃其知开封县时所作,  皆记唐时故事,间及五代,多录轶闻琐语,而朝章国典,因革损益,  亦夹杂其中,故虽小说家言,而不似他书之侈谈迂怪,于考证尚属有 裨。如,此书所记唐代政治制度和官场典故较多,有助于了解唐代官 制的演变; 因唐代的令、 式均已失传, 诏敕也仅《唐大诏令集》传世, 故此书所载状、敕、令、式等原始史料,弥足珍贵;所记一些人物故 事,皆可补史传;其他如音乐百戏、节庆风俗、衣食器物等琐屑杂事 也可资研究社会生活。
  《旧唐书》、《新唐书》 《图志》中亦称《旧书》《新书》,其中纪、 传亦相应分称新、 旧。《旧唐书》为五代后晋时官修, 是现存最早的系  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 它原名《唐书》,宋代《新唐书》问世后, 才改称《旧唐书》。该书共二百卷, 包括本纪二十卷, 志三十卷, 列传  一百五十卷。天福六年(941 年)开始修纂,由后晋当时的宰相赵莹  负责监修, 刘昫 主编。 到出帝开运二年(945 年),全书修成, 历时仅  四年多。 《新唐书》行世后, 《旧唐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被人们  废弃。 等到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 年) 闻人诠等重新刊印后, 才又广  泛流传开来。 《新唐书》宋代修纂,共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纪十卷, 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前后参预其事的有欧阳修、  宋祁、范镇、吕夏卿、王畴、宋敏求、刘羲叟等人。其中列传主要由  宋祁负责,本纪、志、表主要由欧阳修负责,所以《新唐书》署“欧  阳修、宋祁撰”。《新唐书》比起《旧唐书》来,确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和优点。作者对“志”下了一番功夫,增加了以前各史所没有的《仪  卫志》、《兵志》。其他几个志也各增补了新资料,质量多在《旧唐书》 之上。
  《元和郡县志》  舆地类史籍。唐李吉甫撰。全书原正文 40 卷,
  另有目录 2 卷。现仅存 34 卷。该书又称《元和郡县图志》,简称《元 和郡县志》。李吉甫官至中书侍郎,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在唐王朝削藩 之际,为陈明军事利害而编撰此书。成书于宪宗元和八年(813 年)。 该书以《贞观十三年大簿》所制全国行政区划为准,对十道及所辖四 十七节镇分篇记叙并附图。载事以府、州为单位,对户口、沿革、垦 田、水利设施、军事设施、兵马配备、关亭寨障等都作了详细记载。 该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地理总志,是研究唐代以前历代长 城的重要参考书。该书首刊于南宋淳熙三年(1176 年)。 1983 年中华 书局出版贺次君点校本,兼收考证、辑佚各种。
  《太平寰宇记》 是北宋的地理总志, 全书二百卷, 约 130 余万字, 是继唐代《元和郡县志》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历史地理名着。此书作者 乐史(930 ~ 1007 年),江西宜黄县霍源村人, 北宋着名的历史地理学 家和文学家。 他早年在南唐作过秘书郎, 宋灭南唐后, 入宋, 任主簿、 知州等地方官, 并数度在史馆任职。 乐史仕宦近 60 年, 从政之余, 勤 于着述,前后着书 20 余种、 690 余卷,另有文集《洞仙集》 一百卷, 但大多散失, 传世的不多, 《太平寰宇记》是他价值最高、 影响最大的 一部作品。
  《旧五代史》、《新五代史》 在我国历史上, 唐朝和宋朝之间曾有 过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的大规模分裂割据时期。从公元 907 年朱温代 唐称帝到 960 年北宋王朝建立的五十三年间, 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 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 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地区 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 政权,习惯上称之为“五代十国”。《旧五代史》、《旧五代史》记载的  就是这段历史。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 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便习称《旧五代史》。这是由宋  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是唐代以 后唯一的私修正史,撰者欧阳修,大约于景佑 三年至皇佑 五年的 18  年间编成此书。
  《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简称《通鉴》。全书 二百九十四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司马光开始时,编写成战国 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献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 年)
  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 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完成, 历时十九年。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 403 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 年),
  贯串 1362 年史事。 取材除十七史以外, 尚有野史、 传状、 文集、 谱录   等 322 种。 内容以政治、 军事为主, 略于经济、 文化。 全书有 “考异” 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   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
  《资治通鉴考异》  三十卷, 宋司马光撰。 此书于元丰七年随《通   鉴》同奏上。司马光在编纂《通鉴》中,除将考异所选史料收入正文   之外,又将各种不同的说法和鉴别理由加以逐条说明,着成《通鉴考   异》30 卷, 与《通鉴》 一起奉上。 由于考异中“抉择幽隐, 校计毫厘” 的严谨态度, 大大增强了史着的可靠性、真实性,《通鉴》以信史着称,  离不开《考异》的辅翼作用。而这种着史方式,为后世史家沿用,清   代以考证史实见长的乾嘉学派,正是沿着这条路子发展起来的。
  《续资治通鉴长编》是中国古代私家着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编年  史。原本 980 卷,今存 520 卷。作者李焘。李焘仿司马光着《资治通  鉴》体例,断自宋太祖赵匡胤建隆,迄于宋钦宗赵桓靖康,记北宋九  朝 168 年事, 定名《续资治通鉴长编》。于正史、 实录、 政书之外, 凡  家录、 野记, 广征博采, 校其同异  订其疑误, 考证详慎, 多有依据。 记述详赡,史料丰富,为研究辽、宋、西夏等史的基本史籍之一。原  980 卷本久已亡佚,今本系清编《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  录, 厘为 520 卷。 1979 年, 中华书局开始分册出版《续资治通鉴长编》 点校本,是以流行的清光绪浙江书局刻本为底本,用辽宁图书馆、北  京图书馆藏本和文津阁本对校, 改正了不少错讹。《图志》大量引用该  书资料,有时简称《通鉴长编》、《长编》等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亦简称《纪年要录》、《要录》等, 是记述
  宋高宗赵构一朝时事的编年史书。二百卷。作者李心传(1167 ~ 1240 年),字微之, 四川井研人。 三十岁考进士不第, 从此绝意于科举, 专 心从事史学研究。经多年努力,编成《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一书,记 述了建炎元年(1127 年)至绍兴三十二年(1162)共 36 年的史事。 该书以《高宗日历》、《中兴会要》等官书为基础,参考其他官书,以 及 100 多种私家记载、文集、传记、行状、碑铭等,进行了细致的考 订。 对重要事件, 本文不能全载的, 也另加注明。 《要录》 一书, 包括 宋高宗一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叙述,也记录了金太 宗完颜晟、金熙宗完颜亶、金海陵王完颜亮三代的史事,为研究宋、 金等史的基本史籍之一。
  《太平广记》 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 因为它编成于太平兴国三年 (978 年),所以定名为《太平广记》。全书五百卷,目录十,专收野 史传记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着。引书大约 400 多种, 一般在每篇之末 都注明了来源。着名的《李娃传》、《东城老父传》、《柳氏传》、《长恨 传》、《霍小玉传》、《莺莺传》、《南柯太守传》等历史名篇,都是最早 见于该书。《太平广记》对后来的文学艺术的影响十分深远。宋代以后, 话本、曲艺、戏剧的编者,都从《太平广记》里选取素材,把许多着 名故事加以改编。
  《夷坚志》  宋洪迈撰, 所记皆神怪之说。 有关中国志怪小说, 始   乎《齐谐》,其后有《搜神记》、《述异记》等。但以洪迈的《夷坚志》  最为有名。该书 420 卷。书名取自《列子·汤问》: “夷坚闻而志之。 ” 全书以事为主,不抒己意,事事皆有依据,为典型志怪之书。
  《渑水燕谈录》 笔记体史料着作, 共十卷, 所记大都是宋哲宗绍 圣年间(1094 年)以前到北宋开国(960 年)之间 140 余年的北宋杂 事。书中所记大半是当时士大夫的谈议,而这些谈议涉及绍圣二年以 前的许多政事, 是北宋史料笔记中的代表性作品。全书共分为十七类: 帝德、谠论、名臣、知人、奇节、忠孝、才识、高逸、官制、贡举、  文儒、先兆、歌咏、书画、事志、杂录、谈谑,记录了 360 多个故事 和片段,是一部极具史料价值和生命力的名着。作者王辟之(1031
  —?),字圣涂,临淄人。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曾担任河东县知县, 忠州知州,在任期间,政绩卓着。绍圣四年(1037 年),王辟之从忠 州任上致仕,回到家乡后,隐居在渑水河,过着饮酒赋诗、悠闲自得 的生活。王辟之经常和朋友们欢宴,追古抚今,指点江山,畅谈一些 风土人情和官场趣闻。后来他把这些听来的故事,着成了《渑水燕谈 录》。
  《东原录》  宋龚鼎臣撰。 鼎臣, 字辅之, 郓州须城人。 景佑 元年 进士,历官谏议大夫,京东东路安抚使,知青州。该书多考论训诂, 亦兼及杂事。其说经多出新解。
  《桯 史》 共十五卷, 是岳珂记载两宋时代朝野见闻的一部史料随 笔。岳珂是岳飞的孙子,该书关于南宋后期的朝野见闻杂记,大都是 作者亲身经历,或是父兄口述,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该书以“公是 公非”为写作目的,通过许多目击耳闻的朝野各阶层人物的言行,愤 怒地揭露了两宋政治的腐败黑暗,南宋统治集团中投降派祸国殃民的 罪恶,热情歌颂了诤臣战将、布衣义士的抗金热忱和凛凛气节,辞严 义正,爱憎分明。同时,本书也保留了许多文学史料。
  《东轩笔录》  十五卷、 另《东轩续录》 一卷。 是魏泰记载北宋太 祖至神宗六朝旧事。 尤以记宋仁宗、 神宗两朝事居多。 魏泰, 字道辅, 襄阳人,生活在宋神宗、哲宗、徽宗时期,与吕惠卿、王安石、黄庭 坚等有交。博极群书,长于诗文。魏泰的思想倾向颇似曾布,对变法 持一定的批评意见, 对王安石肯定居多, 对吕惠急卿则痛加揭露贬斥。
  《宋史》、《金史》 均撰修于元朝末年。 《宋史》全书有本纪 47   卷, 志 162 卷, 表 32 卷, 列传 255 卷, 共计 496 卷, 约 500 万字, 是  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元朝末年,丞相脱脱主张分  别撰修宋、辽、金三史,各自独立,这一意见得到元顺帝的同意,于  至正三年(1343 年) 三月开局, 三史同时修撰。 经过二年半时间, 至  正五年(1345 年) 十月,《宋史》匆匆成书。 《宋史》是在原宋《国史》 的基础上删削而成的。两宋时期,史官组织完备,雕版印刷术广泛应  用,书籍流传和保存都较为便利,积累了大量史料。这就为元修《宋
  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宋史》修撰者匆匆急就,在史料 的裁剪、史实的考订、文字的修饰、全书体例等方面存在不少缺点。 《金史》是元修三史之一,全书 135 卷,其中本纪 19 卷,志 39 卷,  表 4 卷,列传 73 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修三史的都总裁官是右丞相脱脱,参加修《金史》的有铁木尔塔识、 张起岩、欧阳玄、王沂、杨宗瑞等,其中欧阳玄的贡献最为突出,他 制订《金史》撰修的发凡举例,书中的论、赞、表、奏皆他属笔。
  《元史》 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成书于明  朝初年, 以宋濂、 王祎 为总裁、 汪克宽等 16 人为纂修。 该书前后两次  开局, 共历时 331 天, 修成 210 卷, 内本纪 47 卷, 志 58 卷, 表 8 卷, 列传 97 卷。 清代着名学者钱大昕说: “古今史成之速, 未有如《元史》 者;而文之陋劣,亦无如《元史》者。 ”《元史》问世后,很多学者对  它表示了不满,认为它的编纂工作过于草率,没有认真的融合贯通,  基本上都是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略加删削修改而成。但是,尽管存  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元史》仍是我们今天了解、研究元代历史的极其  珍贵的文献。它是最早的全面、系统记述元代历史的着作。
  《明史》  清代官修的一部反映我国明朝历史情况的纪传体通史。 全书 336 卷,其中目录 4 卷、本纪 24 卷、志 75 卷、表 13 卷、列传 220 卷, 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时间之久, 用 力之勤却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评,认 为它超越了宋、辽、金、元诸史。清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 说: “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 《辽史》简略, 《宋史》繁芜, 《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 如《明史》之完善者。 ”《明史》经三次纂修,延时近百年,经手之人 众多。其中以万斯同用力最多,但是他没有担任明史馆的职名。先后 由张玉书、王鸿绪、张廷玉等任总裁,最后由张廷玉等定稿。
  《齐乘》   山东最早的地方志,共有六卷,分为八类:  “曰沿革、 曰分野、 曰山川、 曰郡邑、 曰古迹、 曰亭馆、 曰风土、 曰人物”。历代 名家对《齐乘》的评价都很高, “推挹备至”。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
  要》指出: “是书专记三齐舆地”, “援据经史, 考证见闻, 较他志之 但采舆图, 凭空言以论断者, 所得究多, 故向来推为善本。 ”清代学者 纪晓岚评价《齐乘》说: “叙述简核而淹贯, 在元代地理志之中, 最有 古法。”该书作者于钦,子思容,青州人,元代的着名历史地理学家, 文学家。他天资聪颖,器资宏达,涉猎文史,博学多闻,以文雅之士 闻名于当时。官至中书兵部侍郎、益都田赋总管。他看到古代各地均 有志书,唯有山东一带,因为连年兵患,古代志书荡然无存。便立志 修撰一本山东地域的志书。他说: “我生长在齐地, 齐地的山川、分野、 城邑, 地土之宜、人物之秀、 此疆彼界, 不可不纂写记录下来。”于是, 他便利用在济南、益都任职的便利,走遍山东大地,访问野老村叟,  观察水流坡原,考证历代沿革,搜集了大量资料,在此基础上,精心 编纂,写成了《齐乘》 一书。对这部着作,于钦十分珍视,病逝时,  “其家肃然,独遗是书于其子”。
  《山东通志》   山东的地方性志书。有明嘉靖本、明万历本、清 康熙本、 清乾隆本、 清光绪本、 民国本等多种版本。 《益都县图志》多 引用嘉靖本和康熙本资料。
  《青州府志》   《益都县图志》大量引用《青州府志》资料,并  有新、 旧府志之分。 青州府曾六次修志, 分别为明嘉靖本、 明万历本、 清康熙癸丑本、清康熙乙丑增修本、清康熙辛丑增修本、清咸丰本。
  嘉靖本《府志》成书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 年),知府杜思主修,纂   修者 49 人, 冯惟讷为第一总纂, 凡 18 卷, 43 目, 书载 “上下数千年” 史迹, 辞洁意醇, 考证精确, 为志书善本。 今有影印本。 万历《府志》  共 20 卷,钟羽正总纂,万历四十四年(1616 年)成书。该志在北京   图书馆存有孤本。康熙年间三次修志,原本已不多件。咸丰《府志》
  肇修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 年),成书于咸丰九年(1859 年),历时 20 年, 前后四任知府主修, 最后由毛永柏 “终其业”,共 64 卷, 今青 州博物馆有藏本。《益都县图志》中所称《旧府志》,一般指明嘉靖《青 州府志》,而《新府志》则指咸丰《青州府志》。其他府志则标以年号, 如“康熙府志”等。
  《益都县志》  过去共有益都县志三种,即明万历本、清康熙本、 清光绪本。万历县志为知县田仰纂修,共九卷,志九、图六,是益都 自置县以来第一部县志,可惜邑内已经失传,目前,仅北京图书馆存 其残本。康熙县志为知县陈食花主修,钟谔、冯灏、李焕章等纂修,  凡十四卷, 成书于康熙十二年(1673 年)。《益都县图志》多引用康熙 本资料,并称其为《旧志》
  《颜山杂记》  四卷,清孙廷铨撰。孙廷铨,字伯度,又字枚先, 号沚 亭,益都人。前明崇祯庚辰进士,入清后,历官河间府推官、吏 部主事、内秘书院大学士等职。益都有颜神镇,形势险厄,明代尝建 城设官以治之。孙廷铨世居其地, 因蒐 辑旧闻, 作为此书。分《山谷》、 《水泉》等数十目,叙次简核,而造语务求隽异。
  《居易录》、《池北偶谈》  均为清王士祯撰。 王士祯, 字子真, 号 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 诗人。 着有《渔洋诗话》、《居易录》、《池北偶谈》等书。《居易录》34  卷,前有自序,称取顾况“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之意。书中多论诗 之语, 标举名备, 自其所长。 其记所见诸古书, 考据源流, 论断得失, 亦最为详悉。 《池北偶谈》,王士祯所着笔记。据王士祯自序称,他所  居住的宅西有圃,圃中有地,地北有屋数椽,有书数千卷度置其中,  因而取白居易“池北书库”之意, 将本书取名《池北偶谈》。该书分为 四目,共 26 卷: 《谈故》四卷,记叙清代的典章、科甲制度,以及衣 冠胜事, 间及古制;《谈献》六卷, 主要记述明代中叶以后及清初名臣、 畸人、列女等事; 《谈艺》九卷,专门评论诗文,采撷佳句; 《谈异》 七卷,记述神怪传闻故事。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存经典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