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3-09-13 10:54
鄌郚总编

冯殿佐丨隆盛传奇

  隆盛传奇
  冯殿佐
  创始于道光年间,雪藏于特殊年代,重生于大门打开。
  一个老字号,跨越170年风雨,给我们讲述着它的传奇故事。
  一 、惊变
  大清顺治三年5月15日寅末时刻。
  青州府城清冷的街道上,只有少数早起的人遛弯儿。
  偌大的衡王府在微弱的天光中显得一片静谧。
  衡府后院典膳房的人早已经忙了大半个时辰:烧粥的、蒸馒头的、炒菜的做糕点的,忙而不乱。早起准备王府的膳食,一百多年来已经成为固定的流程。
  突然,前院传来呼喊之声,似乎夹杂着吵闹和哭喊。
  大家不约而同停住了手,屏住呼吸,整个典膳房里顿时安静下来,只有腾腾的热气和各种混合在一起的香味告诉人们,这里面刚刚还是一派忙碌。
  “不得了了,官府抄家了!”一个伙计慌张地跑了进来。
  典膳房里炸开了锅。
  自从改朝换代,衡府里就一片压抑。
  去年主人被“请”去京城软禁,一直没有消息,府上之人很是惴惴了一阵子,好在似乎没啥大动静。
  但是,该来的还是来了。
  前院的吵闹、呼喊之声越来越大。
  “跑吧,不能等死啊!”
  “跑!”
  典膳房里的人们顿时乱了套。
  糕点烤炉旁,头发花白的京城老师傅颓丧地做在木墩上,冲着手下的伙计们说:“走吧,你们都走吧,覆巢之下无完卵。”
  “师傅,您呢?”
  “我在衡府快三十年了,不走了,要死要活随他去吧。你们带上各自喜欢的东西,逃命去吧。记住,世道险恶,出去不要炫耀是衡府的伙计!”
  伙计们早就等着这句话。慌乱之中,大家或者拿上已经做好的糕点,或者拿上铜盆,或者背上剩余的面粉,或者拿上烧火的铲子,都是些方便容易带的。大个儿看了一圈,他拿起一个常用的糕点模子,那个糕点模子,自从自己进入典膳房学糕点制作,跟了自己三年多了。大个儿把它揣在怀里,转身冲出典膳房,混进从后门逃命的人群……
  话说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年)衡府王爷就藩青州,衡府以东有大量回族的百姓居住,他们之中有些煎炒烹炸手艺的人很多被聘去了衡王府做大厨,府城东南墙根之下老脱家的掌柜的就因为做的一手好糕点,也成为衡府典膳房的糕点师,到大个儿这一代,不知传了几代几世。因为长得比同龄人高大,时间长了,大个儿成了他的名字,他的真实姓名,反而没有人称呼甚至都忘记了。
  大个儿胆战心惊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两个月过去,衡府查抄风波已经平息。老脱家也是人缘好,并没有因为大个儿在衡府当过伙计而受到举报牵连。
  城墙根下老脱家的生活开始进入正轨。
  但是,脱家的至亲好友都很疑惑:每年的重要节日特别是春节到来之际,他们家总会有风味独特的糕点吃。据说,那些都是宫庭秘方,从京城传过来的。
  每当问起,老脱家上下只是笑着劝大家多吃,至于糕点从何处来,一直是一个谜。
  其实,老脱家的人一直记着一句话:世道险恶,不要张扬是衡府伙计!
  二 、诞生
  大清朝定鼎中原还算是国泰民安,青州府城也一直繁华如旧。
  转眼之间,时间已经是道光皇帝时期,老脱家已经延绵数百年,到脱仕元,已经是二十二代,是府城东门一带众多回族居民中本分谋生的一家。只不过,此时的他们,比别家有了一个响亮的招牌:糕点。
  小小的门店,就在府城东门以内,后面是一个小的糕点作坊,盘着一个不大的烤炉。糕点制作师傅是脱家的当家人脱仕元,伙计就是自己的夫人还有几个孩子。作坊简单,但是制作的糕点却名声在外。人们说,脱家的糕点不比京城的口味差,特别是蜜三刀和鸡蛋糕、绿豆糕、元宵等,简直就是贡品级别。尤其是那蜜三刀,亮泽不黏手,里面满满的包浆,牙齿一咬,酥软爆浆。仅仅看起来就令人垂涎欲滴!
  人们前来购买时,问老脱是哪里的方子,老脱都是笑而不答:“啥方子?吃着好就行,吃着好就行!”
  “好糕点,脱仕元!”一时成为街坊邻居的口头禅。
  入夜,忙碌一天的脱仕元在昏暗的油灯下拢毕一天的账,满脸笑意。
  “怎么,今天还可以?” 妻子问。
  “说得过去,”脱仕元随口答道。
  妻子知道,丈夫说说得过去表明还不错,他是一个很低调的人。
  “商量个事,”脱仕元和妻子说。
  “什么事这么郑重其事?”
  “我看,现在世道还算平稳,咱取一个自己的字号吧?”
  “啥意思?”
  “祖辈传下来的这份手艺,是我们老脱家谋生之道,取一个字号,叫得响了,传的远,买卖才能越做越大。”
  “家里的事儿你做主就行了。叫什么名字?”
  脱仕元看了看已经上床睡觉的两个儿子。这是他们的老三、老四。
  “就叫隆盛号吧,”脱士元说。
  “这名字好!”妻子满意地说。
  几天之后,当一阵响亮的鞭炮声之后,人们惊奇地发现,在东门里老脱家糕点门面上,挂上了一块崭新的牌匾,早晨的阳光越过城墙,斜射在牌匾之上,“隆盛号”三个鎏金大字,闪闪发光。
  或许,就连脱仕元自己也不知道,隆盛两个字,会成为一个城市的美食符号。
  三、捐资
  图片
  永济桥碑刻
  咸丰五年,益都来了一个县令张盘,他是直隶满城人。此人来到之后,多关注民生之事,主持重修建了境内的驿道、和通往云门山的路。但是,府城西边一座桥却因为资金问题还一直没有修,张盘很是懊恼。
  这座桥在府城西城墙外,横跨南阳河,叫做永济桥。这座桥事关重大,出府城西行过西关通往淄博,是唯一通道,但是每当雨季发大水,出城西行只能是望水兴叹。
  修,一定要修。
  一番商议,张盘决定利用百姓力量。
  于是,三班衙役开始行动。大街小巷贴满了捐资告示,沿街店铺挨家挨户动员。
  此时的东门大街和北门大街经过数百年上千年的发展,已经是商号林立,什么月增号、信成号、恒昌号、永成号等等名目众多,布匹、蜡烛、药铺、鞋店、剪刀、红炉、书店、染坊等等一应俱全。虽然店面都不大,但是府城人来得多,买卖还说的过去。
  “父亲,街上贴告示了,”脱万隆说。
  “知道。”
  “您看了吗?”
  “看了。”
  “咱拿钱不?”
  “你说呢?”脱仕元问脱万隆。
  “这是好事儿,应该拿。”
  “万盛,你说,该不该拿?”他转向一旁和面的脱万盛。
  “修桥补路,功德无量,应该拿。”
  “好!”脱仕元满意地点点头。
  孩子们都大了,在做人上,已经不用自己担心。他由衷地高兴。
  “你们光说,这都两天了,也没见你们到官府捐款!”一旁的妻子打趣道。
  “急什么?你知道拿多少合适?”脱仕元反问。
  “我哪里知道。”
  “咱们做糕点多年,街坊邻居多有照顾,拿少了说不过去。小本经营,拿多了咱也拿不起。等等看,怎么也要弄个中等偏上才好。”
  “还是父亲厉害!”脱万隆钦佩地看着父亲。
  咸丰六年六月,永济桥竣工。
  府城海岱门外彩旗招展,锣鼓喧天。
  县令张盘带领军民人等还有所有捐款商户代表,站在永济桥头,望着潺潺的南阳河水,人人笑意满脸。
  张盘手持香烛,望空遥拜:“永济之桥,仰赖万民襄助得以重修。冀河水长流,此桥万年,佑我益都子民,万代安康!”
  人群一片欢呼。
  桥西,红绸被缓缓拉开,三通石碑赫然而立。上午的阳关斜射在石碑之上,“永济桥碑记”几个大字分外醒目。而旁边略小的一通石碑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捐款或者出工商户的名字。
  人们纷纷前去寻找自家的名字。
  脱万隆看了一会,高兴地转身告诉父亲:“看,父亲,我们的名字,隆盛号!隆盛号!”
  “大惊小怪什么?不就是捐了一点钱吗,大家都捐了!”脱仕元面色平静。
  图片
  其实,他心里也和自己的儿子一样高兴。
  这也是隆盛字号,第一次官府给予的肯定。
  “隆盛,我脱氏,定让你发扬光大!”脱仕元默默地发誓。
  四、大义
  时间已是民国26年(1937年)秋天。
  时近傍晚。通过糕点作坊的窗棂向外看去,落日余晖把城墙罩上了一圈金黄。
  隆盛糕点的作坊中,隆盛糕点第四代传承人脱奉辰正和妻子忙活着第二天做糕点的准备工作。
  自从接手这隆盛糕点,买卖是越来越好。
  父亲时期就有民谣称赞隆盛糕点:“茉莉毛峰,雨前白毫。珠兰玉兰,代代相传。蜜饯茶食,巧蘸南糖。隆盛糕点,又甜又香”,而这个时候青州街坊更有名谣说得直接:“大三剪子,任家刀,齐家锥子,不用挑。隆盛糕点,香又甜。祖传秘方,不减料。”
  越是这样,脱奉辰越是不敢大意,小店由此做得红红火火。
  平常,这个点作坊里早就安静下来,今天特别,一是上午接了一个大单:县太爷来人传话:省城里的大官点名要隆盛糕点,量还不小,比往日就要多准备一些原料。重要的是,今天店里的伙计出差送货去了,冷不丁少一个人,时间就有些赶。
  原来,早晨刚起床的时候,就有人敲门。脱奉辰连忙起身开门,是一个山村打扮的人。
  “你是老板?”
  “是啊。啥事?”
  “我们方山当家的派我来送个信。”
  脱奉辰一哆嗦:这不是方山土匪王二麻子吗?
  “您别怕,”来人安慰道,我们当家的说山上的弟兄们很多没吃过您的糕点,前来买一点,这不,定金,”说罢,他拿出一大串铜钱,“我们要四十斤。”
  “这么早也没货啊!”
  “不要紧,做好后您送过去,我们加跑腿钱。”
  这个活儿接下来,脱奉辰还是感觉心里惴惴不安,就去内院找老父亲商量。
  脱奉辰今年刚刚24岁,本来还不到当家的年龄,无奈父亲多病,兄长又在9年前去世,早在前几年,脱奉辰就接过了隆盛糕点传人的担子,成为隆盛的第四代传人。
  虽然年轻,但是,制作糕点经营门店,脱奉辰早已驾熟就轻。一开始还事事向卧病在床的父亲请教,后来父亲也放心了,脱奉辰放开了手脚。眼瞅着隆盛买卖越做越火,自己也是高兴满满。但这一次是大事,要和父亲汇报商量。
  和父亲说了县太爷要货的消息,老父亲很高兴:“孩子好样的。官府里要东西可不能耽误时间,按时给人家做出来。”
  “父亲,这个您放心。”
  “还有一件事。”
  “什么事?”
  脱奉海就把方山要货的事情说了一下。
  “这个我也拿不准。但是,人家客客气气来要货,还交了定金,你不给也不好吧?得罪他们也不行。”
  “是啊,我也听说山上的土匪是义匪,不打穷人的主意。”“这事你看着办,官府的事、山上的事都要处理好。”
  从父亲房间出来,脱奉辰拿定了主意:官府的糕点,必须提前做出来;方山的货派伙计足量送上去,另外再搭上一点,土匪也惹不起。
  头午还没到卯时,小伙计就带着四十多斤糕点,去往方山。
  “估摸着,这个点该回了,”店铺已经好长时间没来客人了,脱奉辰自言自语。伙计还没回来,脱奉辰感觉心里七上八下。不由自主,踱着步来到街道之上。
  此时,街道之上行人稀疏,人们多已经赶回家吃饭。向西望去,是长长的石板路,还泛着淡淡的青光。路的尽头,过去是衡王府。
  这衡宫虽然已经不见踪影,但是,衡府的那些手艺匠做之类的,却通过各种渠道流传到了古城的不同人家和角落。脱奉辰暗自感叹:祖辈得了这份糕点制作手艺,到自己这里总算是做出了点名堂。就是几个配方,出来的糕点真的不一般,京味独步,名不虚传啊,怪不得父亲说祖父当年谆谆叮嘱:这份手艺是养家糊口的买卖,好好传承,不得外传!
  也难怪当年父亲传给自己的时候,神秘兮兮,反复强调,不得外传。看来,这配方之事,自有它的道理。
  “你是脱老板?”冷不丁有人拦住自己问道。
  “是啊。”
  “这里有你一封信。”
  “信?”
  “对,山上送来的。”
  脱奉辰心底一惊。
  来人不等脱奉辰搭话,径自出城门而去。
  在昏暗的油灯下,脱奉辰瘫坐在椅子上:他忽略了,山上的土匪不打扰平民。而今,在外人眼里,脱家可不是一般的平民,而是响当当的糕点富户!
  妻子拿过信来,上面客客气气,寥寥数语:“弟兄们手紧,不能裹腹,还望接济银元一千。五日不见银元,伙计恐毙荒山。”
  妻子看罢也如雷轰顶:“一千,我们上哪淘换一千元?”
  “这是要我们倾家荡产啊!”脱奉辰拳头狠狠地捶在桌子上。
  “但是伙计的人命要紧啊!要不和父亲商量一下?”
  “父亲卧病在床,千万不要和他说。不光不要和他说,还要严格保密!”
  “这密能保得住吗?你总得给人家钱啊!”
  “要不,把店铺典当了去?”
  “除非把我这条命要了去!”脱奉辰异常坚决,“这隆盛是祖上留下来的东西,我们誓死不能丢!”
  “那怎么办啊?”
  脱奉辰看了看躺在床上刚刚一岁的儿子脱宝光,目光坚定:“人,要赎;糕点铺,要干下去!”
  说着容易,但是一千块大洋实在凑不出来。
  借遍了亲戚,加上自己数十年来的积蓄,还差三百块。
  眼看还有一天就到期了。
  “怎么办?”妻子问。
  “老王家!”
  老王家是城南开过银行号的,家底殷实。
  见脱奉辰来到,王掌柜和笑脸相迎:“脱老板怎么有空到我这里来?”
  “实不相瞒,求您帮忙来了。”
  听说了来意,王掌柜沉吟良久:“脱掌柜,我知道你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开口求人。这次,肯定是遇到难处了。但是,相信所借这300之数,不是你所有的欠款。我担心你到时还不上啊。”
  “不瞒您说,我这借钱是换人命的。我换不上不要紧,还有儿子,孙子,帐,我是一定会还的!”
  “不要说了,我也知道了。单是你为了救一个小伙计就不惜拉下这么大的空子,这三百之数,我借给你了!”
  “王掌柜,你的恩情我脱奉辰永世难忘啊!”
  人赎回来了,但是,隆盛糕点迎来了艰苦度日的困难时期。
  “这数百两的空子,何事能够还上啊!” 忙活完一天,妻子在一旁唉声叹气。
  “不要着急,慢慢还,总有一天会还清的。”脱奉辰安慰妻子。
  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何时能够还清债务。这一天下来,卖个一块半块的,抛去成本开支,剩不下几个钱。
  五、还账
  一个相对清闲的下午。
  “脱师父在家吗?”门随声开。脱奉辰抬头一看,是西边酱园的李岱青。
  “快请进!”脱奉辰连忙起身。
  两个人是老熟人了。
  李岱青开着一家酱园,就在隆盛号西边,店铺不大,买卖不错。当初的启动资金就是脱奉辰给支持的。因此,在脱奉辰借钱的时候,李岱青二话没说,拿出了大洋50。这可是很大的情面。
  “脱师傅,最近买卖可好?”
  “买卖还是老样子,但是这还账,难哪!你那账可别急着要!”脱奉辰知道人家这是来要账的。
  但是,这一次他看错了。
  “看你说哪里了。我这账就没打算要。但是,别人的不可能不要啊,”李岱青笑呵呵的说。
  “你的不还是不行,但是,别人的真的一天紧似一天啊。”
  “总得想个办法。”
  “能有啥办法,糕点一天就做这么多。”
  “我给你出个主意。”
  “什么主意?”
  “脱师傅,你想啊,你这糕点是好,但是,大多数人他平时吃不起啊!”
  “是啊,平时下货很少。”
  “所以,你虽然舍不得祖传的糕点,但你要卖多数人常用常吃的东西,那样,才能更早还上账啊。”
  “能有啥东西?”
  “我的酱菜、酱油啊!”
  “不是没想过,但不是你那里卖着吗!”
  “你这人就是厚道!没事儿,再多上两个也不影响,老百姓用的多啊。”
  “感谢老弟!”
  一语点醒梦中人,脱奉辰感激地不知说什么好。李岱青还详细地告诉了脱奉辰酱菜酱油的制作工艺。
  于是,脱氏隆盛糕点的柜台上不久之后又摆上了酱油还有酱制的咸菜。
  隆盛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十年过去,所有欠款终于全部还清。
  但是,这一切,都是脱奉辰两口子承担着,父亲不知道,孩子也不知道。
  已经十一岁的独子脱宝光在父母辛苦奋斗的十年中,渡过了快乐的少年时光。
  不过,他自从记事起,就经常跟着父母把从农家收来的辣疙瘩切掉叶子和须根,再切成片,放一层辣疙瘩,放一层盐,还要加上酱油之类,好长时间之后,这些泛着酱红色的咸菜就会摆上柜台。
  原来,我们家除了做糕点,还卖咸菜!这是十一岁的脱宝光对自己家族买卖最初的认识。至于为何卖咸菜还有背后那段辛苦的经历,是在他接任隆盛糕点掌柜之后才听父亲说的。
  六、雪藏
  时易世变,新中国成立了,时间已经是1953年,整个青州古城洋溢着安静祥和。脱奉辰和所有国人一样,过上了安心的日子,隆盛糕点再也不用提心吊胆,开始放开手脚经营,招牌重新上了油漆,隆盛招幡随风飘动,非常惹人眼球。新政府成立的这几年,隆盛糕点已经名声在外,店面也进一步扩大,伙计也多招了几个,买卖越做越大。
  尤其是令脱奉辰高兴的是,儿子脱宝光越来越出息,个子一个劲儿的窜,学习也很好,经常得到老师的夸赞。
  一天的忙碌下来,脱奉辰坐在后堂的椅子上,打量着翻看课本的儿子,十八岁的儿子妥妥的一个大小伙子了!再过个几年,孩子成个家,就可以接过隆盛的家业,自己也可以享个清福了。
  高兴之余,脱奉辰打开了收音机。
  里面正播放着新华社的消息,声音铿锵有力:“全民行动起来,响应中央号召,自觉投入到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浪潮之中……”
  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
  一个晚上,脱奉辰没有睡好好觉。
  第二天.所有商户、作坊到大礼堂开会。大礼堂就在东门街西边的街北,里面坐满了人。
  主席台上一个当官模样的人在讲话。
  主要意思很明白:自觉自愿,自愿互利,成立合作社。
  回到家里,脱奉辰半天没和妻子搭话。
  “怎么了?”
  “要公私合营。”
  “什么意思?”
  “不要个人的东西了,新社会新政策,都是公家的,合作起来干。”
  “咱参加吗?”
  “参加,当然参加,上面号召,咱也落得省心。”
  “咱参加哪一个合作社?”
  “当然是糕点合作社,所有的糕点铺子合起来,成立一个大糕点厂”
  “那咱的隆盛糕点一块儿合作进去吗?”
  “这个不行,坚决不行!”
  “那你怎么合作?”
  “停业,不再产隆盛了,带着家伙什儿,参加合作社。”
  “为啥不带隆盛啊,那得多有面子。”
  “你懂什么!”脱奉辰无奈得很摇摇头:“我怕这样一来,隆盛就会毁掉,再说,不能忘记了老祖宗的遗训!”
  “可也是啊!”妻子点点头。
  “不是我不仗义,实在是担心隆盛走样啊,”脱奉辰难过地自言自语,“就让隆盛先隐姓埋名吧。”说罢,他冲着八仙桌后条几上显眼位置的那个糕点模子拜了拜,然后小心地用绸布把它包好,郑重地放在一个小盒子里。
  “去,把它也放在柜子里吧,要不,我看着难受,”脱奉辰把盒子递给妻子,颤声说到。
  几乎一夜之间,整个东门街的招牌几乎都摘了下来,包括隆盛糕点。大家都成了合作社的工人,开始了全新模式的生活,他自己也成为益都糕点厂一名优秀的糕点工人。
  “本来还考虑让宝光早早接班,还是先好好上学吧,”从糕点厂下班回来的脱奉辰看着昔日挂着门匾、如今空荡荡的店面,自言自语道,“再过几年,宝光就该上高中了。”
  七、返乡
  脱宝光不负父亲的希望,顺利考上了益都一中,这可是益都最出名的高中,过去曾是省立十中,从这里走出了很多著名人物,都来过这里。而脱宝光的幸运是遇上了一个好老师。
  这名老师叫石子芹,家住北大桥西北,但是,经常住一中的宿舍,教生理解剖。他对脱宝光分外关注。
  临近高考,他找到脱宝光:“宝光,回去告诉你爸爸,就在我这里住下,吃住就在我这里。你这天分极好,就报考医学院,我已经和学院里的院长、书记说了,考上后,重点培养,你是好苗子!”
  脱宝光高兴得不得了,回到家告诉了父亲。
  没想到,父亲泼来一盆冷水:“你这样子学医?经常忘事,耽误病人可不是小事,咱老脱家不做对不起人的事情。”
  “老师都说了,我能行。”
  “我说不行就不行!”
  “那我考什么?”
  “考商业类的学校,你看社会这么好,咱老脱家也祖辈经商,说不定将来还用得上。”
  实际上,在脱奉辰的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期望隆盛待时回归。
  但是,隆盛回归似乎丝毫没有迹象。
  整个社会充满着生机,人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渡过充满激情每一天。儿子脱宝光也顺利考入省商业学校。
  一家人高兴之余,有一个情况让脱奉辰始料未及:儿子毕业后留在了省城!
  这也难怪,脱宝光实在太优秀了。
  毕业分配,人家轻工业厅的领导到学校挑人,一眼就看中了这个20来岁的青年,一问是隆盛家族的传人,更是喜不自禁:我们轻工业厅,就该找这样有背景的人,对我们开展工作有利!
  单独安排了办公室,跟着一名副厅长锻炼。
  消息传来,脱奉辰着急了:“这可不行!”
  “怎么不行?孩子在省里,混个前程不行么?”妻子不解地问。
  “在省里干,孩子肯定不会差,但回来的可能性就没有了。”
  “你希望他回来干什么?”
  “我们的隆盛还要不要?”
  “你这都多少年了,人家公家的糕点厂不照样卖的好吗?”
  “那是另一回事而,我只知道,祖宗的东西不能丢!”
  “有啥用?你每天下班回来就看你的点心模子、捣鼓那些配方、方法啥的,有用吗?”
  “总有用的着的一天!不扯远了,让孩子回来!”
  “他能够回来吗?”
  “不会来他试试!”
  脱奉辰知道,自己的儿子从来是一个听话的孩子。
  “回来干啥?”
  “大学毕业回来政府还不给安排工作?”
  得到父亲的消息,果不出脱奉辰所料:脱宝光找到了轻工业厅的书记。
  听完脱宝光讲述,一脸和蔼的书记简直惊掉了下巴:“哪有这样的父亲?在这里多好,眼界广,进步快,回去你能够干啥?靠啥吃饭?”
  脱宝光就详细地把自己家的情况说了下。
  “哎,你的父亲看来也是一个固执的人啊!忠孝不能两全,这样吧,我就给你写封介绍信!”书记说完,就给益都县委写了一封信,大意是该同志表现优秀,因为家庭原因回原籍工作,请妥安置等等。
  就这样,一个省轻工业厅的优秀干部回到了家乡益都县,在建设局下属的建筑公司成为一名大学毕业的员工。
  新的岗位,新的感觉,一身朝气的脱宝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车工、钳工、电工,爬电线杠,做木工活儿,样样拿得起,放得下,人们交口称赞:大学生放得下架子,不简单,老脱家的孩子,争脸!
  时光荏苒。
  改革开放的春风不经意间吹遍了大江南北,脱奉辰已经退休五六年,成为领着退休金安度晚年的幸福老人。但是,他感觉不幸福。
  难道当初让儿子回来是错误的?孩子回来就是为了隆盛,看看自己马上就要六十过五,儿子宝光只顾着公家的活儿,自己晚上跟他叨叨配方、工艺之类的隆盛秘诀,总是有一搭无一搭地听着;最大的担心就是,个人开门店不知道允许不允许。难道这隆盛就这么没有了?每每深夜躺在床上,脱奉辰总会辗转难眠。
  或许是上天眷顾,机会来了。
  八、重生
  1979年夏天的早晨。
  东门大街笼罩在早晨温暖的阳光里,青石板路闪着耀眼的亮光,晃的人睁不开眼。脱奉辰晨练回来,有一搭无一搭的在自家门前和一帮老头聊着天。
  突然,从东门外进来一个干部模样的人。
  “各位大爷,哪一位是脱先生?”
  “他就是!”众人一起指了指脱奉辰。
  “什么事?”脱奉辰问。
  “我们领导请您去!”
  “你们领导是谁?”
  “隋书记?”
  “那个隋书记?”
  “就是咱县委书记啊!”
  众人一阵惊叹:“了不得,大官有请!”
  “他找我什么事?我一个退休老头子,”脱奉辰也是一惊。
  “我们也不知道啊,书记让我带着车来请您。”
  “还坐车!”众人又是一阵啧啧之声。
  脱奉辰满腹狐疑,他想让几个老人跟着自己走出东门:实在是老父亲讲的绑票之事至今心有余悸,转念一想我怕啥,一没私自做买卖赚钱,二没犯法。
  “走就走,”说罢,跟着来人走了出来。
  果然,外边停着一辆吉普。他知道,来人说的是真的。
  当年,整个县政府就一辆吉普车。
  来到政府,青年人把他领进了一间办公室
  真的是隋华堂书记。脱奉辰在糕点厂工作的时候隋华堂还不是书记,到糕点厂视察过,还专门和自己聊了一会儿,也问过自己家隆盛的事情。
  这个书记看起来和老百姓没啥大区别,就是穿着整齐一些,说话很和气。
  “老脱最近可好?”
  “托共产党的福啊,很好。”
  “不觉得闲得慌吗?”
  “不闲着还能干点啥?”
  “你自己的事情啊。”
  “我有啥事情?”
  “别瞒着我了,你不惦记着你的隆盛糕点?”
  脱奉辰一震:“您知道?”
  “隆盛的牌子可不是你自己的!”
  脱奉辰愣住了。
  “它可是我们益都的一宝啊!”
  脱奉辰长出一口气。
  隋华堂接着说:“老脱,不光我知道,大家都知道。你是身在曹营身在汉,恐怕没有一天忘记你的隆盛吧?”
  “隋书记,您可别冤枉我。在糕点厂,我可是积极分子啊!”
  “没说你不积极,”看老脱认真了,隋华堂站起来,“老脱啊,现在搞改革开放,政策好了,你又退了休,该把隆盛拾起来了。”
  “我都67了。”
  “你身板这么硬朗,把隆盛给拾起来,没问题。”
  “政府允许?”
  “当然允许!”
  “面粉买不到怎么办?”
  “我给你特批!”
  “不割资本主义尾巴吧?”
  “老脱,都啥时候了!” 隋华堂笑着问,“你是隆盛第几代了?”
  脱奉辰沉吟一会儿,答道:“算起来是第四代了。”
  “孩子们可好?”
  “还好,儿子脱宝光就在青州建筑公司干。”
  “好,脱老你的隆盛后继有人,放心大胆地干,把这老字号传承下去!”
  脱奉辰苍老的脸上流下两行热泪,“感谢隋书记!多少年了,我脱奉辰一直等着这一天啊!”
  他抹一把眼泪,说:“隋书记,有您这句话,我不会让您失望!”
  就在1979年夏天,在人们眼中消失了20多年的隆盛招牌又挂在了东门里老脱家沿街门店之上,只不过,上面的字号,由原先的“隆盛号”三个字,换成了“隆盛糕点”四个字,黑底蓝字,倒也分外醒目。
  九、坚守
  就像这个国家的发展,隆盛糕点走上了康庄大道。
  1990年,脱宝光提前办理了退休,正式接手隆盛。
  此时,他已经对于隆盛的前世今生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从父亲的教诲中,他知道,隆盛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谋生手艺,而是沐浴着时代的雨露,承载着地方灿烂文化的一个符号。隆盛,必须一步步走好一步步壮大。
  就这样,作为隆盛第五代传人,脱宝光开始带领妹妹孩子们开始了隆盛的新征途:
  1990年,隆盛糕点厂在原址逐步翻建厂房;1998年脱宝光与其妹脱沛林还有自己的三个孩子脱安利、脱安兴、脱安东一起,征地兴建新厂,逐步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工艺,使隆盛糕点传统制作技艺走向新的传承和兴盛。
  1996年12月向国家工商局申请注册了“隆盛”商标。后来隆盛商标被认定为“山东省著名商标”;隆盛糕点制作技艺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隆盛字号被认定为“山东老字号”。
  隆盛糕点的字号和口碑在官方和民间共同的助推之下,以不可遏制之势,迅速走出潍坊、走出山东、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据不完全统计,到2022年之前,隆盛糕点央视曝光次数达到16次,山东省台曝光次数55次,由地市带队或带着样品参加各类省级以上展会120多次。
  2000年春天。
  济南糖酒会上人头攒动。
  隆盛的第六代传人脱安利根据市里的安排在糖酒会上摆了一个展位。
  脱安利没想到糖酒会上会有这么多人,整个上午都在不停地接待客人、向客人介绍隆盛糕点。
  一个日本人来到展台。他站了良久没说话,只和翻译在那里交谈。
  脱安利也注意到这一点。
  一会儿,翻译过来搭话。
  原来这是一家日本糕点企业。翻译说通过媒体了解了隆盛糕点,刚才也品尝了一下,很感兴趣,能否合作?
  “怎么合作?”
  “把秘方卖给我们怎么样?”
  “卖?”脱安利一愣,没有答话。
  看到脱安利迟疑。对方和翻译嘀咕了一阵子。
  翻译说:“价格不是问题,请脱先生开价。”
  这可是诱人的条件。
  但是,脱安利没有松口。
  当年伙计被绑架,祖父都守住了隆盛配方,作为后辈,不可能当败家子。
  “我们注入资金合作如何?”
  脱安利没有答应。
  “那么,我们株式会社做隆盛日本代理如何?”
  脱安利回答:“感谢美意,我们只是一个小作坊,国内还供不应求,实在没有能力再供应海外。”
  对方失望至极:“没见过这样做买卖的!”翻译忍不住咕哝一句。
  “要吃隆盛糕点,就到美丽的青州去,”脱安利真诚地说,“隆盛的做工和生产方式,或许将来能够做,但是,目前真的满足不了您要求。”
  那名日本客商只好无奈地离开展位。
  后来,脱安利告诉一同前去的青州政府领导说:还是那句话,隆盛走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我们脱家的了,它属于青州,属于中国。只有根植于华夏大地,才有它良好的生存空间,我们会尽最大努力,保持它的原汁原味的工艺和做法,惟其如此,隆盛,才能真正的长盛不衰。
  同年夏天。
  青州宾馆内绿树葱葱。专门用于接待贵宾的海岱宾舍内凉风习习,气氛融洽。
  韩国前总统卢泰愚一行访问青州结束,青州市政府正在这里为其举办饯行宴会。
  酒宴开始之际,服务员上来一盘糕点。
  在那暖色灯光之下,糕点散发着诱人的油亮,那种深褐色的亮色,似乎要滴落到盘子之中。
  “这是什么?”
  “隆盛糕点。”一旁的翻译说道。
  “北京的?”
  “我们青州的!”
  卢泰愚夹起一块,添到嘴里,顿时露出夸张地神情:“好吃,好吃!”并且竖起了大拇指。
  当天晚上,就有市政府接待办公室的人员到隆盛糕点门头敲开门买糕点,说是韩国总统要捎着回韩国。
  后来,青州市政府工作人员告诉了第六代传人脱安利,他很是高兴了一阵子。
  “父亲,我们借这件事好好吆喝吆吧?”
  “吆喝啥?他一个外国总统,比得上咱本国父老乡亲的评价?做好自己的事就行。”
  已经退居幕后的父亲依然秉承着祖辈低调的做派,对此,脱安利感到了一种来自家族行事风格传承的自豪。
  脱安利在接受省报采访时告诉记者:
  “实际上,外人都说我们老脱家的隆盛有秘方和技艺。这一点我们不否认。比如它的清真特色,京味为主,南北兼顾;它的植物油、小磨香油等等,都是必须把控的要点。一种好的糕点做出来包括它的用料配比、烘烤时间、用料选择等都有关系。其实,做人才是根本的。质量、信誉、安全是我们隆盛糕点长盛不衰的真正密码。”
  十 、尾声
  如今,第五代传承人脱宝光已经89岁,依然精神健硕,爽朗健谈。
  在他的居室里,面对笔者,如数家珍,隆盛一路走来的艰辛和荣光是那样的平淡,在老人家的口中,就像一条没有波澜得的清清溪水,静静地流淌,好像隆盛本来就应该这样。
  他拿出亲手绘制的隆盛糕点系列品种及其用具达数十种,而根据记忆绘制的隆盛店铺旧貌更是满满的沧桑感。
  他说:“现在孩子们做着隆盛,我很放心,如今碰上了好时代,老少爷们捧场,隆盛肯定会越做越好。”
  “实际上,如今隆盛虽然品种丰富,但是,祖父辈传下的品种可远不止十几种,而是有上百种,我能够记起来的,也仅仅只有40多种。”
  “希望孩子们能够很好地传承下去,不辜负家乡父老的期望。”
  脱老爽朗的笑声,充满温馨的居室。
  正如老人家所期望的那样,如今,隆盛糕点在年轻一代传承人手中,依然是那样充满朝气。隆盛糕点的传承已经在新时代沿着健康的道路稳步前行:第六代脱安利抓总、脱安兴负责销售、脱安东负责生产,弟兄仨长幼同心,各负其责。而隆盛糕点的第七代传承人早已提前介入企业的发展,瞄准了网络板块,组建了电商团队,干得风生水起。
  每天一早,东门之外最亮的风景,还是那等待购买隆盛糕点排得长长的队伍;古城之内,各地游客手中提溜的,还是包装精美的隆盛糕点;范公亭公园永济桥西,那通咸丰六年的斑驳石碑,向人们讲述着这个小县城曾经的商贸繁华和隆盛的故事;每天,这个城市物流外运都有大量土特产 ,而每一批次都有隆盛糕点。
  隆盛糕点,走过170年,依然继续演绎着传奇故事。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2023年5月6日
  一改于2023年5月10日
  再改于2023年5月15日
  定稿于2023年5月27日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青州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