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3-10-07 15:22
鄌郚总编

林长青丨北关立村的考证

  北关立村的考证
  林长青(寿光)
  《前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置北海郡,属青州,县二十六。”寿光是26县之一。以此推之,置寿光县应该早于汉景帝中元二年,这也是史书寿光县最早的记载。原寿光县故城在今洛城街中心牟城村东,史称西寿光。东汉寿光城在今洛城街道斟灌村,史称东寿光。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废寿光县,在寿光侨立了冀州河间郡,领县六:乐城县(在今洛城村)、南皮县(在今侯镇五台村)、城平县(可能是在今纪台城平村)、武垣、章武、阜城。与此同时,在博昌故城(今博兴县)侨立了乐陵郡,把博昌县迁至今圣城街道于家庄附近。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6年)齐文宣帝下诏省去了3个州、153个郡、589个县。北齐天保七年,迁益都县于东阳城(今益都北关),废博昌县,诸侨县均并省。《续山东考古录》载:“高齐之时,博昌废,益都移,寿光未复,诸侨均并省。今县城齐、周之时,未详何县地。”
  《山东通志》载:“隋开皇六年于博昌故城复置寿光县,即今旧城。”实际上寿光县城南迁今址,自隋建县迄今,一千四百多年无变更。北关建村详细年代史书未载,但寿光北南西东四关当属古村之列。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建城可分两大因素:一是地理位置,二是人口相对集中。决策者不会在荒凉、人际稀少、没有交通军事用途的地区建置城池的。古代寿光县城地处中原到山东半岛要塞,莱州湾畔;县境内“弥望皆平田息壤,无绝崖倒壑之观”,气候温暖,土地肥沃,自古有“粮仓”之誉,兼有“鱼盐”之利;人口相对密集。寿光建城之后,四关建置,人口聚集必然迅速。由此推测,由博昌故城南迁至今址,标明今址必然有大村落,置县城后民众聚集也可能再成村落。综上所述,可以认定北关立村就在南北朝至隋代初年。
  县城东,紧靠小东关村东,古有宁国寺(即今槐香园,是宁国寺故址)。寺中有唐代陀罗尼经幢,证实唐代已经建寺院。小东关村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虽相依为邻,但宁国寺庙产却历属东关村,由此推测东关建村早于宁国寺。从前北关村西有铁佛寺。民国《寿光县志》载:“宁仪寺,一名铁佛寺,在北郭之西北隅,中有元魏及隋开皇间佛座石刻。唐垂拱三年经藏碑(见《金石志》)。”北关村志碑记云:“大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十一月六日,故人孙氏僧妻张淑女为亡夫造佛像在北关宁仪寺。证实隋代北关建村无疑。”似乎北关隋代建村已成定论。翻阅史书,原造像记载为:“大隋开皇十四年十一月六日,故人孙氏僧妻张淑女为亡夫修治故像一躯,愿福。”没有北关村名。村志碑记载虽与史实不符,但是北关在隋代已经置村,却是不容置疑。
  元朝末年,山东战乱频繁,疾病蔓延,十室九空。明代初期国家明令移民山东,北关村多数姓氏此时迁来。北关张姓家族由河北沧州迁来;林姓家族由福建莆田迁来,辗转落户北关……北关为寿光大村之一,夏秋之季,北关村居民经常被西来之水淹没街道房屋,故在明代时村民用宁仪寺佛经幢八棱碑做成了水闸。八棱碑上镌刻有字云:“明穆宗隆庆六年闰二月六日,徒弟道身建立。”清乾隆雹泉碑记云:“乡人卜地于寿邑北关大雄殿之东南创建一祠……”史志书籍与碑碣均有对北关的记载。
  追根溯源,北关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