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3-10-24 11:18
鄌郚总编

路来森丨凝露为霜

  凝露为霜
  路来森
  住在小城里,很少见到霜。城市的温度一般要比乡村高些,所以纵使霜降已过,却也总见不到霜。那些本该凝结成霜的水分,落到城市的楼头上,依然是水,淋淋沥沥地从楼檐上滴下,落寞在城市的嚣躁中。
  所以,看霜,识得霜的滋味,还是在乡村。
  记得小的时候,每到深秋季节,总会于早晨到野外去采摘红薯秧(乡下人俗谓“择地瓜蔓”),好做喂猪的饲料。步于野,但觉凉风扑面,四野中润着一种沁凉的湿气。放眼,处处是离离的白,一层薄薄的霜,那样脆弱地挂满了视野中的草木林梢,孤独,便随着凉意蔓延,觉得实在是萧索、空旷极了。那样的一种季节的没落感,便溢满了心头,从此,识得了秋霜的滋味。
  于是,便向高处走去,因为懂得“霜打洼地”的道理,知道只有高处的红薯秧才不会遭霜打,还保持着那种青青的姿态。一路走着,有飞鸟翔起,那翅膀似也沉甸甸的。
  后来读书,读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句子,就觉得意境美不可言。那样的一个早晨,若是没有霜,只有鸡声、茅店、月光,静则静矣,荒则荒矣,却少了丝丝的凉意,那种孤独寂寞,辛苦伤悲的滋味,就不能透彻骨髓,就表现的不足。有人说,“霜”也可能是指月光,真是一种“大煞风景”的诠释。
  犹记,那一年的深秋,我一个人到野外去“看坡”——守护成熟的庄稼。那一晚的月光,很亮、很白,天空异常的高远,周围散溢着成熟的秋稼的味道。身下,铺的是一领麦秸杆编成的草席,仿佛依然还散发着新鲜的麦香。草席是祖母编成的,月光洒在身边的草席上,均匀地布着,极易让我想到了祖母那如霜的白发,想到一种老人用生命温度铸成的温暖,我在这种温暖中,渐渐睡去,睡在秋野的成熟里。
  大概在半夜时分,我醒了,我被一阵雁唳声唤醒。看看四周,月亮依旧亮着、白着;摸摸被头,是湿漉漉的凉。我知道,天落露水了,四周的白,一定有凝露而成的霜。看看天空,天空深蓝得充满了诱惑,一群群大雁,正低低地翩然南飞。“人”字形,“之”字形,淡墨一般,涂抹在浅浅的夜空里。一声声雁唳,划破清冷的夜空,似乎月更亮,霜更白,秋夜被拉得更长,拉向遥远的天际。
  想到古人,“雁飞霜月天”的句子,就觉得真是简练极了,寥寥几个字,境界全出,把个秋夜里最美的情景全描绘出来了。且动静结合,给人以巨大的时空感,寥廓极了,清亮极了,所有的秋意,都霜冷在一个唯美的句子里。
  再有,晨起,猛抬头,就看到了屋瓦上的一层清霜,白着,亮着,历历落落着。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确是喜欢秋霜,喜欢秋霜的那种薄薄的浅白,那种冷润润的湿意,那种轻洒着的散漫。触目所及,不仅让人感受到一种季候的变化,更让人感受到一种秋意的浅浅的伤感,一种无可奈何的颓败和远离。心里想着:秋就应该是这样,一场一场的霜打过了,便渐行渐远。
  跟着便是冬,是沸沸扬扬的雪。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