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3-11-15 19:05
鄌郚总编

徐一波丨岁月深处清音出—《岁月有痕》读后感

  岁月深处清音出
  ——《岁月有痕》读后感
  徐一波
  “我敬畏这棵小小的柳树,也就是敬畏生命的顽强。当我从楼顶下来,走进生活,那一抹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绿色已经深深扎根在我的心底,牢牢印在了我的脑海中。我们难道不该学习这株楼顶上生长的生命吗?哪怕我们根基再浅,也要顽强生长,伸展自己的一片绿色;哪怕我们再孤独再寂寞,也要学会自我欣赏,让自己活的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想想楼顶上的小柳树,我们还要求什么?”
  这段描写小柳树的文字不是我的,是昌乐作家王立庆先生散文集《岁月有痕》里《楼顶有棵小柳树》中的精彩片段。之所以把这段文字拿出来,是因为时隔十年后的今天,即2021年国庆节的最末一天,恰是秋雨连绵,在一处乡村小学的书橱里,这本散文集自然而然地又走进了我的视野。
  岁月总是留下痕迹,让后人去寻觅,在寻觅里探索发现世界的伟大与渺小,时空的流转,岁月的变迁,恍若隔世,但是人间总是美好的。出生于汶河岸边的王立庆,其才思其诗情犹如从沂山百丈崖汩汩流出的汶河水,迂回曲折,奔流不息,不分昼夜,给予我们的启示,就像楼顶的这棵小柳树,从不轻易说爱,就这样淡淡的平静地生活着,真的已经很好!
  说起和王立庆先生的相识,缘于一场诗友的相聚,后来又发展成为一脉相承的文友。自此得知,他是我的老乡,生于仙乐湖畔,求学于陕北高原,是革命圣地的延河水喂养了他的才情,是宝塔山的灯光为他指出了前行的方向。一生横跨两省的他自诩为“鲁秦”,并用作笔名,频繁出现在各大报刊。发表作品以来,他先后出版了个人诗集《曾经沧海》、《波光潋滟》,散文集《岁月有痕》、《踏石留印》等书,主编纯文学杂志《文学家》创刊号,从此勤耕不辍。现在,他已是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昌乐县作协常务副主席,正如他自己所说:“二十年前,我曾是一个狂放而忧郁的诗人,现在的我,已经是一个切头切尾的吃货,我把春天送进嘴里,吃出一个明媚的春天,吐出的却是听八十三岁的父亲讲那过去的故事。”
  此刻,这本散文集摆在我的案头上,依然清新如昨,虽然装帧设计并不十分完美,但文字散发的淡淡的墨香,如一股袅袅的清音从书页中洇出,似有还无地在我的鼻息间萦绕。
  读他写的《安逸让我找不到幸福的感觉》“我过着安逸的生活,却没有幸福的感觉,还整天抱怨生活的痛苦。”“这是一群来自河南的民工,有男的也有女的,男的垒砖砌墙,女的和泥送料,没穿雨衣的民工依然在雨中紧张地忙碌着,我知道他们很累但也很挣钱,两口子一天能拿到200元工资是没有问题的,我一天不过60元,但与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劳动强度比,我可更安逸了。我安逸的不知道什么叫幸福,安逸的失去了幸福的感觉。”作为一个有着悲天悯人情怀的作家,他有着超然脱俗的文人风骨,亦有着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触觉和感悟,“安逸”在他眼里,已不仅仅是幸福的感觉,却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他关心的是社会底层的生活,生活在底层的农民兄弟,“包身工,我想到了夏衍先生的《包身工》,那可是在解放前的旧社会,上世纪的20—30年代啊!时至21世纪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全民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竟然存在大量的黑包身工,某些企业就是靠榨取童工的血汗钱发财致富。我愤怒,我流泪,我沉默,我无言。”(《新时代的包身工》)王立庆就是这样,将灵魂置入岁月深处,用敲骨吸髓的文字,深刻反思了我国当前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可谓岁月无声,生命有痕。
  文如其人,人如其名,作为有着浓郁书香气息的他,依然在墨香弥漫的文字中流连忘返,在热闹嘈杂的社会上优雅前行,生活的大染缸,已经让许多质本洁净的灵魂变得面目全非,能在金钱膨胀的浑浊尘世里,坚守自己的高洁品质,实在难能可贵,令人渍渍称颂。他的文字面孔是丰富的,那来自心海的清音,于乱麻的生活中,萌生出诗意的种子,而且从那一盏盏深秋黑夜的灯光中,收获了切瓜干时的悲喜心情。从《又闻自制辣椒香》、《咸菜下饭的日子》等篇章里,我读到了柴米油盐版的文字。靠着咸菜下饭,相信70后以前的人都会记忆犹新,特别是上高中的年代,咸菜可是乡下孩子求学时吃饭的最爱。如今,咸菜又称为当下饭桌上的青睐。“而今眼目下,我是经常地外出应酬,大鱼大肉吃够了。回到家来,有了这几样咸菜,喝两碗稀饭,于是很快就吃个肚儿圆,然后休息半小时,在进行急行军5公里。日子是怎样过肥的?就跟俺家大当家的这样,就着咸菜吃饭,省菜、省油,还省了钱,这不就发了啊!由此看来,我家咸菜下饭的日子还要继续下去了。”幽默风趣的语言,如鸡精佐料,有滋有味,让人读来便觉唇齿生香。在《走亲戚》里,他说,“逢年过节,有长辈可以去看望,还可以享受做晚辈的快乐,还有自己仍然是个孩子的感觉。大过年的,没有长辈可看的日子是凄苦无依的,只能在寂寞中怀念我那些见过或者没见过的至亲的长辈,愿他们在天国尽享他们的欢乐。”我震惊于这几句话,在亲情的后花园,感叹生命的脆弱,他用忧伤种植思念,用寂寞熨平伤感的心,只觉得思念之音划空而起。《娘“走”十二年》通篇读下来,都是朴素的记忆浪花,掩卷细思之余,满满的都是深入骨髓的那种痛,如隔空点穴,看不到一丝伤痕。因此在他父亲八十三岁的那一年,装满了太多故事的父亲已成为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本书,每晚陪伴着年迈体衰的父亲,听他讲那过去的事情,感觉像又回到了童年时光。
  在现实的世界,他感悟人生,杂谈天下,用他自己的话说,“人要活在自己的心里,而不是活在别人的眼中!”传达出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然心境;在心灵的世界,他信马由缰,翩若惊鸿,独坐闹市中,“他人看我为尘埃,我就亲近小草,他人踩我在脚底,我还可以随风奔跑。”我想,这是王立庆先生历经四十多年的人生历练之后,对人生的大彻大悟,也是他对人生态度的沉重思考。
  岁月有痕,清音徐来。但愿上帝不是个大忽悠吧!
  2021年10月12日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