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3-11-18 07:05
鄌郚总编

刘恒乐丨南北朝都昌刘氏家族

  南北朝都昌刘氏家族
  作者:刘恒乐
  南北朝时期的都昌刘氏家族,出身显赫,人才辈出,是昌乐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望族。
  北海刘氏的先祖刘昶,为刘邦皇族后裔,胶东康王刘寄之后,平原望族,随慕容德渡河来到青州,世居今天昌乐东北的北海都昌。刘昶的儿子刘奉伯,任北海太守,孙子刘休宾,“少好学,有文才”,任刘宋的兖州刺史,后归降慕容白曜。
  刘怀珍字道玉,是刘昶的另一个孙子。怀珍幼年,随奉伯到寿阳,豫州刺史赵伯符外出打猎,百姓围观,惟独怀珍避开不看,奉伯对此很惊异,说:“这孩子能振兴我家。”后来果然很快做了豫州的主簿。
  刘怀珍的儿子刘灵哲字文明,任齐郡太守、前军将军。刘灵哲同魏时候的孝子王裒一样,也是古代孝子中的典范。灵哲的亲生母亲曾生病,灵哲亲自祈祷,梦见黄衣老翁给他药说:“可以拿这药服下,病可以立即痊愈。”灵哲惊醒,在枕头间得到此药,正如所言,治愈了母亲。据说黄衣老翁的药像竹根,种在斋前,叶子像菟茈。
  刘霁,字士湮,都昌人。刘霁九岁能诵《左传》。四岁时父亲去世,守父孝,有至深感情,常常一哭就吐血。家境贫寒,与弟刘杳、刘歒互相勉励勤奋学习。年长,博览群书,多所精通。梁武帝天监年间,历任西昌相,尚书主客侍郎,海盐令。刘霁前后当过二县县令,都以处事和洽得当著称。
  母亲明氏病重,刘霁已五十岁,衣不解带服侍达七旬,诵念《观世音经》数万遍。夜间做梦,见一僧人对他说:“夫人命数已尽,但您心诚笃志,理当为你延续些时间。”延后六十多天才死。刘霁在墓旁建草庐,哀恸过度,常有一双白鹤沿着庐边飞,处士阮孝绪致信作了委婉的比喻进行宽慰。刘霁思念母亲,未守完孝就去世了。著有《释俗语》八卷,文集十卷。
  刘杳字士深,都昌人,南北朝时候梁朝的太学博士,知著作郎,迁尚书左丞。童年时,著名学者明僧绍见了刘杳,抚摸着他说:“这孩子实在是千里驹啊。”十三岁守父孝,常常哭泣,他的哀痛感动了路人。刘杳博通群书,沈约、任畸以下的人每有遗忘,都来访问他。曾在沈约座上谈及宗庙牺樽,沈约说:“郑玄回答张逸说,是画凤凰尾飘飘欲动的样子。现在再也没有这种器皿,就不依古制。”刘杳说:“这话未必正确。古代樽彝都用木头刻鸟兽,凿通顶部及背部以倒进倒出酒。魏时从鲁郡地下获得齐大夫子尾送嫁女的器皿,有牺樽做成牛的形状。晋朝永嘉年间,盗贼曹嶷在青州发掘齐景公墓又获得二樽,也是牛的形状。两处都是古代遗物,可知不是假的。”沈约认为非常正确。
  刘杳清廉节俭,没有嗜好,从守母孝起,便长期不吃肉荤,坚持斋戒吃素。临终遗言:“用法衣殓尸,用没有帷布的露车装载,送家族墓地埋葬,随便拣块地方,只要放得下棺木就行。不得设灵筵及祭酒。”他的儿子遵照办理。刘杳撰有《要雅》五卷,《楚辞草木疏》一卷,《高士传》二卷,《束官新旧记》三十卷,《古今四部书目》五卷,文集十五卷,都流传于世。
  根据元代益都人于钦所著《齐乘·古迹》中的记载,龙兴寺在青州城西北隅的修身坊,寺院最初就是当地太守刘善明的故居。因为刘善明信奉佛教,经常在家中从事佛教活动,又因其赈灾之举,颇受百姓拥戴,百姓将他的宅院称为佛堂。之后刘善明将其宅院“舍以为寺”,佛堂遂成为一座真正的寺院。宋元嘉二年(425年)至北齐武平四年(573年)的一百多年时间里,龙兴寺还一直称作佛堂。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刘善明的故居才真正被称为“龙兴寺”。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