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80天前
鄌郚总编

王爱民丨喜雨泉

  喜雨泉
  作者 | 王爱民
  在昌乐县城利民街西段路北,宝都街道办公楼对面,有一处供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城市主题文化公园——“喜雨泉”。
  这个富有诗意,颇具历史、文化内涵的广场,俨然成了一处昌乐县城里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成了市民茶余饭后、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
  广场占地约1000平方米,地面全部为大理石铺就,分休闲区、娱乐区、健身区等三个功能区。为露天全天候免费开放式公园。公园四周遍植造型各具特色的绿化带,满目葱笼,生机盎然,园内绿树成荫,绿植花木错落有致,造型各异,争奇斗妍,木制座椅、木制观景亭、高档阅报栏、各类健身器械、景观夜灯巧妙点缀其中,与周围景色浑然一体。现代设计理念、现代景观元素、现代城市生活气息浓郁。徜徉其中,或强身健体,或阅读报纸,或休憩谈心,或翩翩起舞,好一幅盛世欢歌美景图。
  放眼望去或漫步其中,尤为惹人注目的是广场偏西北侧竖立着一座古色古韵,高1.63米,宽0.71米,厚0.17米的石碑。石碑正面镌刻有“喜雨泉”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右上角书刻有“民国二年纪念”,左下角落款处书刻有“济南孟宪文书”字样。背面刻有铭文,虽历经百年的风雨侵蚀,但依稀可辩。石碑除了边角处略有磕碰、破损外,整体完好无损。
  那么,这石碑何以立于此地?它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说起这“喜雨泉”碑的来历,里面还蕴藏着一个“勤政爱民,分甘于民”的动人故事。
  清宣统二年,也就是公元1910年,清末举人,河南省光州县人黄尧阶,始任昌乐县知县,民国元年(1912年)改任昌乐县县长。
  据《昌乐县志》记载和民间传说,黄县长腹有谋略,文武全才,勤政爱民,在昌乐主政期间,大力兴办教育,“有理、有利、有节”地与驻昌日寇斡旋,非常重视农业粮食生产,各方面政绩斐然,深得黎民百姓爱戴。他上任后,昌乐及周边地区三年无雨,县城中水井大都枯竭,庄稼大多旱死,人畜饮水困难,一时人心惶惶。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忧心如焚,茶饭不思,夜不能寐,苦苦思索抗旱救民之良策。他一边命人在县城到处打井寻找水源,但大多无果而终;一边发告示,让百姓采取各种措施展开抗旱自救。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许是黄县长的赤诚,感动了上苍,一天晚上,他睡觉时做了一个好梦,梦中遇一仙人点化,说在县衙大堂东侧挖井保证成功,能解干旱之急。
  第二天一早,他便按照梦中仙人所指,差人在县衙大堂东侧展开了勘察、打井工程,不分昼夜,连续奋战。果不其然,数日井成后,井水喷涌若泉,且水质清冽甘甜。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也许是机缘巧合,水井竣工不久,天空普降甘霖,昌乐县城雨水下了个沟满壕平。旱情尽解,百姓大喜。真乃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黄县长不愿独享这甘冽的泉水,便命人在县衙前后墙上都开凿上小门,让老百姓自由出入县衙取饮井水,与民同甘共苦。
  黄县长的这一举动,深得百姓拥护颂扬。消息在齐鲁大地不胫而走,广为传颂开来,一时美名日隆。民国二年(1913年),山东省第一任省长济南籍孟宪文来昌乐视察,知晓了此事,对黄县长体恤民意,为民分忧,分甘于民之善举大加赞赏,认为极具宣传推广之意义,当即挥毫写下“喜雨泉”三字以示纪念。后来,黄县长受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在山西扶风任知县时建亭得雨而取名喜雨亭的启发,亲自撰文写了一篇文采飞扬的碑文,名曰“喜雨泉记”,即现在碑身背面的铭文。全文如下:
  凡天之功,地之灵与事不相谋。而适相成者,无不为望外之喜。昔东坡,至扶风之明年,弥月不雨。为亭於堂之北,亭成遇雨而喜,因以名喜雨亭。予至昌乐之明年,三春无雨。掘井於厅之东,泉出得雨而喜,因亦名喜雨泉。夫,东坡为北宋才人,其文名政绩,予何敢望,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古今不相及,而天人恒相应。志喜之人不同,所以志喜则同也。抑予尤有喜者。县城地址高,官舍无井。署外井数口中、水不洁,居民苦之,予亦苦之。今忽得此泉,饮之而甘。不敢自私,急思分甘於民。於井南北短墙,凿一小门,任居民汲此泉者,自由出入,所谓甘苦与民同之。予未逮也,而有志焉。东坡名其亭曰,喜雨,喜雨也,非喜亭也。予名其泉曰:喜雨,既喜雨也,兼喜泉也。雨知时节,井养无穷。不数月间,得甘雨,复得甘泉,虽曰:天之功,地之灵,会逢其时,民皆大喜。予胡不喜?谓予喜东坡喜也;可即更喜於东坡之喜也亦可。特志之。以俟后之,喜吾喜者。
  其大意是,往昔苏东坡,到扶风县的第二年,数月不下雨,建亭于大堂的北面,亭建成后天降大雨,心情为之大喜,所以取名叫喜雨亭。他到昌乐的第二年,三年没有下雨,(命人)挖井于县衙大堂的东面,泉水喷涌而出的同时天降雨水,他很高兴,所以命名为喜雨泉。苏东坡为北宋著名学者,名声政绩,不敢攀望,只有黎民百姓的所想所欲上天也相从,古今虽然不能相比,而天人心灵相通。志喜的人虽然不同,但志喜的事却一样。他尤其高兴的是,昌乐县城地势高,县衙内没有井,县衙外的多处井水都干了,百姓深受之苦,。今天喜得此泉,井水甘甜可口,不敢独享,考虑着分泉水与百姓共享,(命人)在井的南北护墙处,开凿以小门,让百姓随便取水,自由出入,与民同甘共苦。
  黄县长命人刻碑立于县衙(原县武装部办公大楼处)大堂东北角处,成了一个时代的见证和纪念。
  岁月更迭,沧海桑田,时光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盛行“破四旧”运动,喜雨泉碑也难逃一劫,被推倒在地。后县开工建设县人民防空办公室时,此井已枯竭,施工时被填埋。长期滋养、惠及一方百姓的“喜雨泉井”“寿终正寝”,完成了“使命”。其碑被人清理、搬移到了原县检察院的伙房处作为食桌之用。数年后,县检察院和县司法局合建宿舍楼时,伙房被拆除,此碑再次面临厄运,所幸此碑被慧眼独具的县文史专家阎其昌先生妥为收藏,除边角处略有损碰外,整个碑体完好。但原有石榫断去,碑座已荡然无存,不知所终。
  2007年春天,县委、县政府领导高瞻远瞩,决定沿利民街两侧所有单位破墙透绿,还绿于民,建设“没有围墙的机关”,并决定建一文化休闲公园。阎其昌先生感怀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民心工程之英明,又发现此举与“喜雨泉”碑一事有异曲同工之妙,便满怀激情地给县委主要领导写了一个呈文,建议重立“喜雨泉”碑,以增加该公园文化品位和内涵,同时也是一个纪念,并愿捐出此碑。县委主要领导很快做了批示,同意了阎老的建议,予以重建。古老而又历尽劫难的 “喜雨泉”碑得以凤凰涅槃,重见天日。
  我们今天看到的“喜雨泉”碑座和“喜雨泉”井口是由久负盛名的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昌乐石雕、石刻”代表性传承人、昌乐谢家山人士肖光平先生和其助手历时半月刻制完成的,井口用了大约一吨重的优质青石穿凿复制而成,呈六棱形,直径0.6米,深约1米,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对碑座和井口都进行了仿古处理,效果非常逼真。
  如今颇具规模,功能完善,以一邑之胜的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喜雨泉”公园,是几届县委、县政府在原先基础上“接力”进行改造、提升之结果。重新焕发异彩的“喜雨泉”正敞开胸怀、张开双臂热情迎接八方游客的光临。
  大爱无涯,丰碑无言。看似一个小小的古石碑景点的再现,不仅有力地提升了昌乐县城市历史文化品位,更重要的是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巍然耸立起了一座新时代党和政府“亲民、利民、便民、为民、爱民”的历史丰碑。
  作者简介
  王爱民,经济师,潍坊市作家协会会员。新闻稿件、文学作品曾在二十多家报刊、杂志、网站等媒体发表。擅主题广告语创作,曾获第十九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主题语征集一等奖头条,第六届山东文博会主题语征集二等奖,《苏州日报》、苏州园林绿化管理局“夜园林”品牌征集二等奖,《潍坊晚报》、寒亭区委宣传部杨家埠旅游宣传语征集一等奖等。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