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66天前
鄌郚总编

十里堡伯夷诗碑及夷齐碑联浅析

  十里堡伯夷诗碑及夷齐碑联浅析
  马洪奎
  十里堡村位于首阳山北麓,古时官道之铺舍,名孤山铺,后因离昌乐县城十里而得村名(堡通铺)。原村西南角路边有三通石碑,上世纪六十年代,村民建房平整地基时损毁掩埋。2023年初秋,村委为梳理挖掘乡土文化,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乡村振兴,组织挖掘搜寻。得残石六块,经整理拼接,成石碑一通,一带座碑联下联,一碑座。修复后,重立于原址(因村庄扩展,现位于村中央),并辟一小广场,以供群众瞻观。
  现就碑文及碑联初探浅析如下。
  伯夷诗碑:
  碑身高250cm;宽87cm;厚22cm。碑首、碑座缺失,新复制一碑座。 原碑身断为两截,经对接修复,碑文清晰完整,是一首七言绝句:
  墨胎元子遁东滨,忠孝廉周第一人。
  清圣丰碑瞻道左,几回颂节吊逡巡。
  注释:
  1、墨胎:伯夷,子姓,墨胎氏,名允,商末孤竹国第八任君主亚微的长子。
  2、元子:天子和诸侯的嫡长子。
  3、遁,指隐居。
  4、东滨:东海之滨。东海,指渤海、黄海一带。
  5、忠孝:忠于君国,孝于父母。
  6、廉:清也,指行为端正。
  7、周:完善 ,完备。
  8、清圣:纯洁的圣人。语本《孟子万章下》:“伯夷,圣之清者也。”
  9、丰碑:高大的石碑。
  10、瞻:向上或向前看。
  11、道左:道路旁边。
  12、几回:几次回首。
  13、颂:通诵。
  14、节:节操,高尚纯正道德品质的行为表现。
  15、吊:追怀。
  16、逡巡: 音qun xun,徘徊不前,迟疑不决。
  释文:
  伯夷是孤竹国君的嫡长子,隐居于东海之滨。此人忠于君国,孝敬父母 ,品行端正,将诸多高贵品质集于一身。镌刻有孟子赞语的高大石碑矗立于官道旁边。我瞻仰石碑,诵读碑文,不禁引起对伯夷的崇敬和缅怀,辗转徘徊,不忍离去。
  碑额“名垂万古”四个篆字。碑文行书,笔力虬劲、挥洒自如、蔚为壮观。落款处有“康熙丁酉子月”字样,即,此诗(或碑刻)于康熙56年(1717)农历11月。印章两枚,上为“李麟之印”,下为“振公”。引首章一枚,字迹模糊,难以辨认。
  具考,作者李麟,字振公,生卒年月不详。陕西咸阳人,清朝将领。曾任登州镇总兵,官居二品,统山东二十七营,是当时山东绿营兵体系最高长官。康熙57年(1718)离任入藏平扰,雍正元年(1723),奉旨入朝,领侍卫内大臣銮议使,正一品。
  据此,此碑是李麟任登州总兵期间所立。昌乐属他辖内,十里堡又是官道铺舍,他从此经过甚至停留,都不足为奇。面对路旁矗立的石碑,读其内容,深为伯夷高风亮节所感动,触景生情,赋诗一首,并令人(或后人)铭刻立碑,也在情理之中了。
  夷齐碑联:
  高155cm;宽32cm;厚30cm。主碑缺失,待寻,碑座(三碑卯)长155cm;宽60cm;高38cm。
  原文:
  上联:兄让弟 弟让兄 遵命重伦千载颂
  下联:圣称贤 贤称圣 廉顽立懦百世师
  现仅存下联,断为两截,修复后字迹清晰可辨。上联虽缺,村中老人多有记忆,但略有差异,经本村75岁田庆武老先生确认,是“兄让弟,弟让兄,遵命重伦千载颂”(待继续考证)。
  从百度了解,他处亦有相似之联。一是位于现山东滕州东南部木石镇,商末目夷国国君子鱼的两个儿子,目夷子和太子兹父,互让继位,后人在复建的“目夷亭”处,题楹联“兄让弟,弟让兄,父命天伦千古重;圣称贤,贤称圣,顽廉懦立百世师”,以作称颂。二是位于河北卢龙旧县城的夷齐庙,为祭祀商代孤竹国君二子伯夷、叔齐,楹联与目夷亭同。此二联与十里堡联内容、句式相似,字词略有不同。就此三者的关联渊源,暂不作考究,仅就十里堡联作以初探。
  上联:”兄让弟,弟让兄,遵命重伦千载颂”,讲述伯夷叔齐推位让国的故事。商末孤竹国君临终曾遗嘱三子叔齐继位。长子伯夷认为父命难违,三弟叔齐理应继位,为使其顺利登基,遂逃离孤竹国。三弟叔齐认为应遵重自古立长不立幼的天伦常理,为使兄长伯夷登基,也逃离了孤竹国。伯夷叔齐不图权位,推位让国的高风亮节,数千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
  下联“圣称贤,贤称圣,顽廉立懦百世师”,描述社会各阶层对伯夷叔齐高风亮节的赞誉及其影响。圣者誉其为贤,贤者尊其为圣。并引用《孟子·万章下》中“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的论述,谓其情操足以激励人们振奋向上,使贪婪的人廉洁,使懦弱的人坚定心志,为百世之师表。
  落款是“候选州司桑元春敬题”。桑元春其人,无从考证。但从“候选州司”四字中得知,应为经考试或捐纳入士,取得州司资格,或依例起复,听候依法选用的官员。
  侧面刻有“乾隆四十二年嵗次丁酉夏 穀旦”字样,即公元1777年刻立。
  中间主碑暂缺待寻,内容待考。
  十里堡村这次对古碑的挖掘修复,不仅彰显本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对首阳山文化,夷齐文化的发掘探讨,也是新的突破和切入点,意义非凡。愿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发掘,扩大成果,促进昌乐文化事业的更加繁荣。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