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67天前
鄌郚总编

昌乐一中改革发展纪实

  欲栽大木柱长天
  ——昌乐一中改革发展纪实

  阳春三月,万松山下,杨柳吐翠,桃李绽蕊,万木竞秀,生机盎然。
  在昌乐一中秦汶民校长简朴整洁、书香弥漫的办公室里,我们被秦校长案头的一本工作札记深深地吸引了……
  没有豪言,没有壮语。作为一名校长、特级教师,秦校长的札记里,有的是一个开拓者睿智的思辨,一个教育者无限的情思。
  近几年,昌乐一中发展迅速,实现了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效益的四大突破,学校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2001年高考取得前所未有的好成绩,本科上线509人,跃居潍坊市省市重点中学第一名。2002年高考再创辉煌,本科上线601人,本科进线率稳居潍坊市省市重点中学第一名;2003年高考实现历史性跨跃,喜获大面积丰收,本科上线802人(文理616人,艺体186人),以绝对优势夺得全县第一名,本科进线率稳居潍坊市第一名;全县文、理科状元连续三年均出自该校。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英语竞赛优胜单位、山东省奥林匹克生物竞赛优胜学校、山东省综治创安先进单位、山东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山东省高校招生优秀考点、山东省招飞工作先进单位、潍坊市规范化学校、潍坊市文明单位、潍坊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潍坊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60多种国家、省、市荣誉称号。学校被定为全国普法教育联系点、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实验学校、全国重点中学科研联合体山东分部理事学校、中央电教馆“十五”重点实验课题实验学校、山东省英语特色教育重点实验学校、潍坊市素质教育试点校。
  一中缘何会有如此迅速的发展?
  从秦校长的工作札记里,我们找到了答案。
  
  发展是硬道理。学校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就必须与时俱进,加快发展。在改革中解决困难,在发展中壮大自己。
  ——摘自秦汶民校长的工作札记
  
  昌乐一中创办于1938年,是一所历史悠久、教绎绵长、饮誉齐鲁、栋梁成林的省属重点中学。65载春秋,孕育和积淀了一中优良的办学传统、淳朴的校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学子。他们当中有着名空间物理学家、“双星计划”首席科学家刘振兴,着名生殖生物学家刘以训等为科学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院士;有李长顺、张仁忠、王锡友、李宗玉等军界将领;有王天普、王国华等政界要员;有邱勋、刘锡诚、肖云星等着名作家,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学校面临严峻的考验:作为一所历史名校,投入不足,设施滞后,骨干教师外流,办学条件相对薄弱,教师积极性难以调动。如何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使学校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搏击翱翔,是一个亟待探索的新课题。以秦校长为核心的一中人深入分析当前的教育形势,认识到义务教育实施需要高中拉动,高校扩招为高中发展提供了空间,创新人才培养为重点高中建设提供了机会,教育思想的空前活跃为高中发展提供了理论,并深深地认识到:发展是硬道理。学校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加快发展,必须进行改革。在改革中解决困难,在发展中壮大自己。只有学校发展了,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子女求学的愿望,实践“三个代表”。基于这一认识,一中人不畏难发愁,不怨天忧人,不等不靠,自我加压,经过多方论证,制定学校发展整体规划,明确了“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实践创新”的办学指导思想,确立了创办全省一流现代化中学、跻身全国千所示范性高中的奋斗目标,“让学生接受最好的教育,为人生打下最坚实的基础”,大力实施“一二三四”工程,“高举一面旗帜”--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两全方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争创三名、实现四化”--创名校、做名师、育名生,教育思想现代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学生素质优良化。
  在这一整体工作思路的指导下,学校坚持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学校一切工作的标准,即“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推动学校的发展”。各项改革措施都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为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育环境,提高办学效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学校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作整体规划。这是建校以来最全面、最科学、最具前瞻性的一次规划。规划目标明确,设计理念先进,结构和功能分区合理,体现了和谐、交流、融合的时代气息,体现了“人本”原则,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现代化特点。
  为迅速把整体规划变为现实,一中人解放思想,走“超常规发展”之路,多方筹资,仅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规划一期工程,先后建成了科技实验楼、教学楼、学生公寓楼、教师公寓楼、学苑餐厅、新世纪广场,整修翰苑、大门西移、学苑路拓宽,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学校教学设施先进,配套齐全,理化生实验仪器达国家一类标准;图书馆藏书16万册,期刊800余种;音体美卫生器材日臻完善,电脑网络设施全省一流。
  整体规划二期工程2004年全面启动,操场修建塑胶跑道,建设体育馆、艺术教学楼,使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标准。一个既有丰富文化底蕴,又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化一流中学正在建成。
  
  当好一名校长,必须首先做一名战略家,有所为有所不为,分得清事情的本和末、源和流、重和轻、急和缓、善抓根本、抓大事,这样才能高屋建瓴,不断把学校教育事业推向前进。
  ——摘自秦汶民校长的工作札记
  
  我国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校长是一校之魂。”
  国家教育部总督学柳斌也说过:“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些论断,用在昌乐一中,实在是太恰当了。
  作为特级教师、潍坊市十佳校长,秦汶民校长常说:“与书为伴,其乐无穷,以教为生,无怨无悔。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就要无愧于这个称号,把心贴上,把劲使上,把精力倾注上。”从一名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到昌乐一中副校长、昌乐二中校长、昌乐一中校长,三十年如一日,扎扎实实,埋头苦干,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教育事业。对他来说,每一步都是一个新的高度、新的起点,二中的振兴,一中的腾飞,他走到哪里,就把辉煌带到哪里。他以其高尚的人格、儒雅的风度、卓越的才智和科学的管理,创造了昌乐教育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形成了自己科学严谨、个性鲜明的治校特色。人们称誉他是昌乐教育的杰出代表,是教育教学的专家。昌乐县人大常委会专门通过决议,授予他“昌乐人民勋章”,表彰他为昌乐教育发展所作的突出贡献。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这是由教育规律决定的。遵循了这一规律,教育就会发展,学校就会进步,工作就会出成绩;否则,就会受到惩罚。”谈到学校管理,秦校长如是说。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秦校长逐渐探索出了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三线四制”管理模式。由政教处、团委、保卫科组成德育工作线,教导处、各级部、教研组组成教学工作线,办公室、总务处、勤管处组成行政后勤工作线,三线各有自己的工作侧重点,各处室有明确的任务、职责和目标;建立以年级主任为核心的级部负责制,以班主任为核心的作业组负责制,以备课组长为核心的备课组负责制,教师目标岗位责任制,将各项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人。通过实行“三线四制”管理,各工作线之间,各年级之间,班与班之间,备课组之间展开了合理有序的竞争,各自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2003年秋天,学校进行了以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岗位目标责任制、岗位结构工资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竞争、激励、制约机制,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为学校发展建功立业的激情和欲望,充分发挥工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的管理,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凝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全校一盘棋,教学是中心,后勤围着前勤干,前勤围着教学转,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整个学校人心思上,人心思进,呈现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可喜局面。
  “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人的因素第一,在广大教职工中蕴藏的力量是巨大的。学校要发展,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全面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对教职工,学校坚持“有作为才有地位”的指导思想,看工作,看教学,看成绩,看贡献,用活竞争、激励、制约机制,奖罚严明,“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孬不一样”,彻底解决“大锅饭”问题。学校坚持以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根据青年教师多、上进心强的特点,从生活上帮助教师,改善生活条件,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通过实施安居工程、鹊桥工程、帮困工程,解决教师工作、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校新建教工宿舍楼三座,130户教师喜迁新居,住房条件的改善,通校教师纷纷回校居住,便利了教学;学校食堂、学生公寓安置教师下岗家属60名,解除了教师后顾之忧,工作更加安心;教工子女上学,学生专用车车接车送,上高中免收学费;每逢教师结婚,学校必定送去一份纪念品;遇到教师生病,校主要领导登门探望,问寒问暖。从工作上激励教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满足他们工作的成就需要;通过实施青蓝工程、继续教育工程,两项“五个一”业务达标活动、计算机全员培训等活动,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今年暑假,昌乐一中与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联合举办研究生班,120名教师参加了研究生班学习。目前,教师学历达标率95%,其中特级教师4名,高、中级教师106名,60 多名教师兼任市以上各种社会学术团体职务,有 1200多篇(部)论文和着作在市以上报刊发表出版和会议交流,教师人均一台微机,能熟练地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制作课件辅助教学。从政治上关心教师,在入党、提干、晋职、评优树先等方面,向一线教师倾斜,满足他们政治上积极上进的需要;近几年先后有40多名教师入党,22名教师因成绩突出被提拔为学校领导干部,30多名优秀骨干教师被聘任为学科带头人,90多名教师被评为全国、省、市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模范班主任、教学能手。学校无微不至的关心,使每个教职工在学校都有一种家的感觉,潜在的工作积极性被激活、调动了起来。广大教职工一改过去那种拖沓懒散的工作作风,表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面貌。他们长计划,短安排,一心扑在教学上。一位老教师这样告诉我们:“我在一中工作四十多年了,目睹了一中的发展,但哪一个时期也没有近几年的变化大,这个变化不仅是校容校貌,更为深刻的变化,是师生员工精神面貌的变化,思想深处的变化。”高三艺术班班主任李好强的回答更干脆:“有这样的好环境,工作舒心;跟这样的好领导干,事业有奔头。”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决不能满足于一个平庸的“教书匠”,而应该立志做一名学者型的教育家,应该在教学领域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
  ——摘自秦汶民校长的工作札记
  
  在昌乐一中办公楼门厅的映壁上,有这样几句话: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短短几句话,言简意赅,道出了一中人的理想和追求。
  为培养一批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学校大力开展教育理论学习,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倡导研究性学习,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学校要求把学会创新作为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把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创新思维习惯作为教学活动的最高境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在导学上,变教材为例材,变讲堂为学堂,变演员为导演,使教与学和谐发展。彻底改变以往只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智能的培养和“满堂灌”“注入式”教学现象,掌握科学的教法,引导师生用创新观点看待教与学,鼓励教师有创新教学活动,用教师的创新活动带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校学习借鉴洋思中学和衡水一中的成功经验,对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秦校长将其概括为:教对、讲清、讲精、教活,认真贯彻“四为主”的教学指导思想,“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努力做到“两个原则”--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相统一的原则、知识的系统性和学习的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三个转变”--“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智能并重”;“四个关注”--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科技,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五个要让”--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达的要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老师决不能包办代替。
  学校重视教科研工作,把教育科研作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根本途径,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学校对教改实验课题进行统筹安排,提出了具体要求。学校的教研思路是: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综合提炼,自成一家。对教研立项的要求是:理论上有高度、科研上有潜力、发展上有后劲,教学上出效益。先后开展“诱思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精讲、互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教改实验、语文“阅读写作”教学教改实验、英语的“整体阅读与写作”教学教改实验、理综的研究性学习与综合能力培养教研教改实验、音体美“大班上课、小班分项”教学实验等多项教改实验。其中“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教改实验、外语的“整体阅读与写作”教学教改实验、“精讲、互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理综的研究性学习与综合能力培养教研教改实验分别在全国和省市教科所立项。
  
  欲学知识,先学做人。中学是打基础的阶段,一个人没有知识不行,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但制约能力的是信念、道德。人才的培养,决不能以信念的颓废,道德的滑坡为代价。
  ——摘自秦汶民校长的工作札记
  
  在昌乐一中,每个班级都有一本厚厚的班级日志,一本记录详实的好人好事记录本,班内发生的事情和学生的好人好事都记录其中。
  或许有人以为,皮毛小事,不足为重。但秦校长却不这样认为:“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一砖一石的支撑,何来建筑之大?没有扎实的每一步 ,何来千里之遥?教学生学习知识是我们的责任,教学生怎样做人更是我们的责任。”学校坚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校三年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思想高尚的人,为未来做准备。
  正是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一中人匠心独运,精心构建起了新时期德育建设的新框架,走出了一条以德促智的新路子。具体说来就是以学校为主体,向家庭、社会辐射,构建起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育人“立交桥”,创建“法制、爱国、国防、劳动、传统、形势”六大德育基地。为此,学校制定了提高基本素质,培养时代精神,陶冶高尚情操,增强实践能力的德育工作目标,针对各年级学生的思想、生理、心理特点,规定各年级思想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考评办法,并对贯穿各年级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等内容,分解为系列的讲座。为了让德育工作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学校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正面教育为主、自我教育为主的教育形式,积极寻找学校与社会的结合点,用身边的事来引导教育学生。将德育渗透到活动中,化抽象的说教为鲜活的现实,是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成功的做法。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大环境”。金秋校园文化节、国旗下的讲话、同学联谊会、与山西教育艺术团、柳州教育艺术团“手拉手”文艺汇演、“颂祖国、爱校园”歌咏比赛、“立志成才,振兴中华”演讲等,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里,欢快热烈的气氛中,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立志报国等多方面的教育。院士报告会、霍氏姊妹向母校捐款仪式、王春峰、王金莲伉俪向母校捐款仪式、为贫困学生于复亮捐款、帮困扶贫献爱心活动等,让同学们与高尚的道德情操直接对话,感受到一次崇高的爱乡爱校、真情关爱情感教育。搭“活动”台、唱育人戏,使昌乐一中形成了浓厚的德育教育氛围。
  “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之魂。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有健康的思想,端正的学习态度,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这是秦校长常说的一句话。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德促智,这是昌乐一中德育工作的新特色。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聘请专家来校作心理健康报告,为广大学生解答和指导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中的苦恼,心理上的困惑和情感上的迷茫,引导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相协调,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学校高三(14)班班长李楠的感受就很有代表性。他说:“正是得益于学校不失时机、有的放矢的心理健康教育,才使得我们学会了怎样客观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学会了怎样在生活上自立,心理上自强。学习才有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以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修养和观念,陶冶学生的高尚人格,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又一妙着。一中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万松山西麓,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得天独厚,没有城区的喧嚣,远离网吧、游戏厅的干扰。为作好环境育人这篇大文章,一中人独具匠心,将优美的物化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相结合,不断加大投入和管理力度,加强校园内环境的美化绿化和文化建设,整个校园一年三季繁花争艳、四季苍翠欲滴,各种景点疏密相间。广场漫步、翰苑听雨、藤廊书声、吴池映翠、松涛树楠园、槐香院士路、怡心亭夕照、芙蓉国朝晖……校园十二景巧夺天工,目不暇给,流连其间,心旷神怡。刘振兴院士、刘以训院士塑像矗立于教学楼前,维妙维肖,寓意深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院士的业绩,无时无刻不在激励同学们刻苦学习,为国争光。校风、校训、名言警句,字字玑珠,时时警策学生自省,鼓励学生进步。校园真正达到了一草一木见精神,时时处处都育人,每面墙壁会说话,每个境点育人心的育人新境界。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养成良好的习惯会让一个人受益终生。
  ——摘自秦汶民校长的工作札记
  
  为培养良好的习惯,学校狠抓了常规管理,狠抓了养成教育。政教处主任秦君临告诉我们:“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每学年新生入学,学校都把常规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抓细、抓严、抓实。”
  因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对学生 的管理上,学校注重加强学生自立、自理、自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封闭管理、开放学习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学校从守纪律入手,贯彻“细、严、实”的原则,以“管是为了以后的不管”为目标,实行班干部轮流值日、班主任轮流值日、政保人员管理、学校领导值日“四级值日制度”,落实规范午休晚睡、规范打水打饭、规范“三操”、规范自习、规范卫生“五个规范管理”,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的自治功能,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生活管理、宿舍管理、教学管理、评教活动中去,最终实现“人格上自尊、行为上自律、学习上自主、生活上自理、心理上自强”的管理目标。学校还以全面贯彻落实《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以全面实行规范化管理为目的,编印了《学校管理条例》、《昌乐一中学生自律手册》,内容包括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一日常规、常规管理考评办法等等,将常规管理、养成教育融入到学生课堂内外、就餐、就寝等一切校园活动中,要求大家做到“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道德、讲纪律”,人人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养成爱护公物、讲究卫生、节水节电的好习惯、好品质,并通过“文明宿舍、先进班级、十无校园”等评比活动,培养学生人人讲规范,事事讲规范,有效提高学生自主、自立意识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使广大学生逐步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飞跃,在全校形成“安静、文明、团结、守纪”的良好学习氛围。
  常规管理,养成教育,不但促进了学习,还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到一中上学后,好像一下子懂事了,长大了许多,成熟了许多,也勤快了许多。以前生活自理能力差,花钱大手大脚,爱攀比,往往因为一点儿小事就和父母顶嘴,现在不但学会了生活,养成了节约的好习惯,而且还知道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细雨沾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正是这些变化,潜移默化,正在铸造着一个个光辉的前程,创造着一个个灿烂的人生。
  
  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是鸟就让他展翅翱翔,是花就让他吐露芬芳。
  ——摘自秦汶民校长的工作札记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一中人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坚持把所有的教育对象看作一个整体,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面向全体,“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也就是抓“两全”:一是要全面抓,学生的德智体美要全面提高;二是要抓全面,优秀生、边缘生、后进生的学习成绩要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提高。学校明确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做到“三个一”、“五个一样对待”,即“每天送给学生一个微笑,每天说一句鼓励学生的话,每天找一名学生谈心”,“家庭贫富一样对待,男生女生一样对待,相貌美丑一样对待,成绩孬好一样对待,是否顶撞过老师一样对待”,为学生发展创造和谐、愉快的成长环境。
  但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一刀切”。面向全体,要尊重个体的差异,若不管差异,只顾统一的要求,势必会造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面向全体,是为了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内容及方法,让能飞的飞,让能跑的跑,各得其所。老师在例题讲解、课堂提问、课堂评价、作业练习等环节,对学生区别对待,分层次教学。例题由浅到深,低、中档题面向边缘学生,重点讲;高档题目,允许听不懂的学生看课本或做习题。作业练习,同一班级的学生,题目不完全相同,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要求全班都做,选做题鼓励优秀学生完成。打破统一“时空”的约束,使学生能够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学会学习,而且学有所得。同学们普遍反映:“老师实行分层次教学,学生就像在一条马路行驶,有快车道、慢车道、人行道,通行互不干扰,都能奔向成功的目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化交流已是大势所趋。为适应形势的发展,为培养国际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先后同澳大利亚南澳大学、乌克兰基辅大学和总统大学签署合作办学意向书,加强学术交流,互派访问学者,派遣留学生。学校聘请外籍教师来校上口语课,以此带动外语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目前,学生在教室里,就可以听到纯正的英语,接受到英语本土文化的熏陶。正是得益于学校高瞻远瞩的国际性人才培养战略,学校近年来在英语教学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连续四年在全国英语能力竞赛中获大奖。在刚刚揭晓的全国英语能力竞赛,一中代表队再创辉煌,有5名同学获全国一等奖,7名同学获全国二等奖,9名同学获全国三等奖,取得了昌乐县参加此项比赛的最好成绩。昔日满口土语的昌乐娃能开口讲洋话,全国夺大奖,这是在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今天在昌乐一中,变成了现实。
  为加快培养创新人才,学校还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管理、评价机制,设立优秀创新人才档案,成立优秀生辅导小组,配备了优秀辅导教师,开放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微机室,为学生实践提供机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实现了素质教育的“三个突破”。
  一是提高质量方面的突破。高考本科上线率稳居潍坊市省市重点中学前列。2001年高考取得前所未有的好成绩,本科上线509人,跃居潍坊市省市重点中学第一名。2002年高考再创辉煌,本科上线601人,本科进线率稳居潍坊市省市重点中学第一名;2003年高考实现历史性跨跃,喜获大面积丰收,本科上线802人(文理616人,艺体186人),以绝对优势夺得全县第一名,本科进线率稳居潍坊市第一名;全县文、理科状元连续三年均出自一中。高考录取形势更加喜人,有200多名同学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名牌大学录取。
  二是提高能力方面的突破。近三年,有280多名同学在全国省市学科竞赛中获奖,有16名同学取得高校招生保送资格,有12名同学获得参加英语国际夏令营资格。
  三是发展个性特长方面的突破。近三年,在省市各种文体活动和竞赛中,一中荣获多项殊荣:有80多人次获奖,向省市体育运动队输送队员46名,有500多名同学被音体美高等院校录取,连续三年代表昌乐县组队参加潍坊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均夺得团体总分第二名。在山东省20届运动会田径比赛中,一中学生张学军夺得男子5000米、10000米两枚金牌,李丽华夺得女子1500米金牌;在“劲隆杯”第二届山东省高水平运动员邀请赛中,韩振瑛同学获女子3000米金牌,女子5000米银牌,达一级运动员标准;秦超超同学获女子800米银牌,姜同志同学获男子1500米银牌,有9人次超男子800米、1500米、三级跳远、女子800米、1500米、3000米6项昌乐县田径最高记录;在刚刚结束的2004年山东省“天承杯”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一中学生姜波获女子五项全能金牌,韩振瑛获女子1500米、3000米银牌,秦超超获女子800米银牌,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为昌乐人民争了光。
  在一中采访的每一天,我们都被一些事情深深地感动着。这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甚至连一草一木都那样给人鼓舞,催人奋进。是啊,有这样一方优美的育人环境,有这样率先垂范、意识超前的领导,有这样爱岗敬业、德高艺精的老师,有这样勤奋好学、奋发向上的学生,学校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奇迹不能创造呢?
  相约长风冲巨浪,敢立潮头唱大风。一中人没有陶醉于以往骄人的业绩,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高、更远。
  ——利用两年时间,全面完成整体规划,实现办学条件的标准化,达到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标准。
  ——抓住课程改革的有利时机,与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等高校联合,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将骨干教师轮训一遍,使60%的教师学历达到研究生水平。
  ——加强创新教育,积极申请承担一批国家、省市重点实验课题,努力探索研究性课程教学的成功模式。
  ——加大特优生培养力度,积极探索特优生培养经验,实现国际奥赛金牌“零”的突破,构建“奥赛王国”。
  ——抓住千所国家级示范高中验收机遇,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力争十五期间,将昌乐一中创办为一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
  (原载于《大众日报》)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