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66天前
鄌郚总编

走进昌乐一中

  走进昌乐一中

  新闻背景:
  山东省昌乐一中始建于1938年,是一所历史悠久、饮誉齐鲁的省属重点中学。学校有着辉煌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先后培养出了2名院士,5位将军和数万名栋梁之材。在新的世纪,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全新的办学理念:“让学生接受最好的教育,为人生打下最坚实的基础。”全面实施“一二三四”工程,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在短短的两年内,实现了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效益四大突破。三年三大步,一年一个新台阶。2000年高考名列潍坊市省市重点中学第三位,2001年高考取得前所未有的好成绩,跃居潍坊市省市重点中学第一名。2002年高考再创辉煌,取得历史最好成绩,本科进线率稳居潍坊市省市重点中学第一名;优秀生进线人数全县第一,尖子生培养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县文科前5名该校3名,理科前10名该校8名;全县文、理科状元均出在昌乐一中。学校以“校风好、学风正、教风严、质量高”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重点中学重点办”、“迅速扩建一中”已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英语竞赛优胜单位、山东省综治创安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招生优秀考点、山东省招飞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潍坊市规范化学校、潍坊市文明单位等60多种荣誉称号。学校被定为全国普法教育联系点、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实验学校、全国重点中学科研联合体山东分部理事学校。《中国青年报》、《大众日报》、《潍坊日报》等十多家新闻单位先后报导一中的办学经验和成功做法。
  在潍坊市高中教学工作会议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对昌乐一中在办学方面的经验做法给予高度评价并建议在全市推广。长青一中、胶州实验中学、邹平一中、邹平三中、莱西四中、寿光教委、安丘一中、青州一中、青州二中、诸城一中、诸城实验中学、密州学村、昌邑一中等先后来学校交流办学经验,探讨教学改革……
  禁不住昌乐一中的诱惑,我们走进昌乐一中。
  
  真真是风光无限
  特写镜头一:
  2002年4月,一个青年学子兴致勃勃地走进一中,饶有兴趣地参观了一个上午,然后依依不舍地离去。回校后给校长寄来了一封长信,信中写道:我叫鲍树国,家住聊城,是一名刚刚应聘和一中签约的聊城师范学院本科毕业生。请原谅我未经您允许私访一中。一中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不少地方比我想象得还好。那天中午,从高速路下车赶到一中,看到雄伟气派的大门,眼前一亮。学校依山而建,校园内树林荫翳,规划别致,像一处园林建筑,有东方园林风韵。沿世纪广场拾级而上,穿过翰苑,经院士大道,直上大操场,一层层、一阶阶,很有一种韵律美,整个校园静中含动,就像一曲优美的乐章,由低沉而激昂……昌乐一中真是学习、工作、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特写镜头二:
  在昌乐一中的校园里,  每一条路,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院士路、青年路、集贤路、双馨路……每一个花园,都有一个雅致的称谓:树楠园、劝学园、知新园、春晖园……走在校园内,你会感到有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迎面扑来。一中的学生自豪地告诉我们:这些名字,都是我们自己起的。
  特写镜头三:
  一阵风,一只塑料袋飘飘遥遥飞落在地上,两名同学同时跑了过去,其中一位轻轻拾起,送到了垃圾筒内。我问另一名同学:“为什么两名同学会同去争拾一片垃圾?”他笑了,指了指路边的名言牌,让它给了我一个响亮的回答:“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美丽的校园,需要大家共同爱护。”
  昌乐一中坐落在营丘古城、宝石之乡昌乐县城东南部风景秀丽的万松山西麓。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古木参天,流泉涓涓,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这是办学的好地方。这里能出一斗米的状元。相传,一位高人路经万松山西麓的清泉,留下了这样的赞叹。
  1938年,在那个烽火连绵的岁月,一所学校在清泉边诞生了。于是,便有了2名院士、5名将军、数万名的栋梁英材,有了蜚声海内外的昌乐一中。
  今天,在我们这个崇尚文化和创新的国度里,一中人,正在用其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来打造着一中这所历史名校的品牌。
  2001年底,在县委、县政府的亲切关怀下,一中人在校园建设方面又推出了大举措,迈出了大步伐,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作总体规划,这是建校以来最全面、最科学、最具前瞻性的一次规划。规划目的明确,改造后校园将实现环境生态化、景观园林化、校园信息化;设计理念先进,体现了和谐、交流、融合的时代气息,体现了“人本”原则;结构和功能分区合理,“一主轴,三次轴,七分区”的总体空间格局符合学校实际,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现代化特点。
  2002年春,整体规划全面实施,根据规划,新建成的科技实验楼,集理化生实验、图书阅览、语音、微机于一体,配套齐全,设施先进。新修建的大门、广场雄伟气派,风格别致,已成为昌乐一大景观……
  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的、社会的,在一中校园里,优美和谐地融为了一体,也注定了这片土地是群贤云集的地方,是创造奇迹的地方,于是,就有特写镜头中这些神来之笔。
  其实,这样的特写镜头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走在校园内,就不时被道路边、草坪上、花坛内的一块块新颖别致的灯箱、指示牌吸引着:“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这是青年路灯箱路标上的名言;“依依小草,请勿践踏”、“心中有绿,脚下留青”这是草坪上的警示语;“育人与育德并举,树木与树人同步”,“用爱珍惜每一片绿,用心呵护每一朵花”这是世纪广场上的赠言……
  “以优美的物化空间,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这是昌乐一中环境育人得天独厚的优势。”特级教师、校长秦汶民告诉我们,“为了把优美环境的保持变成一中人自觉的行动,我们曾经开展过一场讨论——”
  “美丽的广场上,有一片纸屑,你漠然走过,这是美吗?”“幽静的校园内,你大吵大闹,这叫美吗?”“随地吐痰,攀花折枝,浪费水电……这算美吗?”
  简短的讨论,达成了永久的共识: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保持良好的环境,需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
  于是,校园内的一片纸,往往会有几个人去争拾;教室、宿舍、走道上,轻轻说话,轻松走路,已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开放式的水龙头再也不会长流水;办公室、教室、宿舍,从此告别了长明灯……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历史、创新、自然、人文,共同构成的优美环境,正在改变着一中的“小气候”,潜移默化,如春风风人,夏雨雨人,陶冶着学生的高尚人格,培养着学生健康的个性。真正达到了一草一木见精神,时时处处都育人,每面墙壁会说话,每个景点育人心的境界。
  
  领异标新二月花
  特写镜头四:
  2001年7月,高考发榜,昌乐一中本科上线509人,名列潍坊市省市重点中学第一名。2001年10月,潍坊市教委、教研室一行12人专程到昌乐一中调研,他们从早操、就餐、上课一直看到晚睡。有的人问:为什么要这么全面?市教研室主任曹红旗明确地说:“我们来调研,就是想破解昌乐一中迅速发展之谜。”
  特写镜头五:
  推开办公室门,案头书如山,室内静无声,教师们正在伏案躬耕。我们悄悄在一位上课的教师办公桌前坐下,打开了一本备课本,娟秀的字体,工整的书写,完整的条目,系统的知识,呈现在眼前。其中一条教后小结,吸引了我们,让我们激动了很长时间,也使我们明白了一位教师的情怀。这位教师叫刘锦华,他这样写道:老师的职责,是给人以知,解人以惑,更重要的是传人以道,授人以德。这节课,再次提问了王磊,他进步很大,我又表扬了他……
  特写镜头六:
  2002年4月中旬,全国课题“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开题暨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实验学校揭牌仪式在昌乐一中同时举行。至此,昌乐一中已有8个教研课题在全国省市教科所立项。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科研兴校已成为一中人的共识。
  近两年,为满足社会需求,普及高中教育,昌乐一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迅速从24个教学班增长到目前的38个教学班,生源也越来越广,除全县各乡镇外,寿光、安丘、青州、临朐、济南、青岛、潍坊、淄博、东营乃至沈阳、包头、重庆、成都等不少外地学生慕名而来。面对同一年级、同一班级学生知识、思维跨度、学习水平等都存在较大差异的事实,一中人在教学上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实行分层次教学的新路子。
  传统的教学方法,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一刀切”,造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分层次教学,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内容及方法,让能飞的飞,让能跑的跑,各得其所。老师在例题讲解、课堂提问、课堂评价、作业练习等环节,对学生区别对待,分层次教学。例题由浅到深,低、中档题面向边缘学生,重点讲;高档题目,允许听不懂的学生看课本或做习题。作业练习,同一班级的学生,题目不完全相同,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要求全班都做,选做题鼓励优秀学生完成。打破统一“时空”的约束,使学生能够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学会学习,而且学有所得。高二(4)班来自潍坊的学生张晓鹏这样告诉我们:“老师实行分层次教学,学生就像在一条马路行驶,有快车道、慢车道、人行道,通行互不干扰,都能奔向成功的目标。”
  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教育的核心是教给学生方法,学会学习。一中人把这条原则牢牢地记在了心上,他们总结出了“读、听、记、用、结”五环节学习法,编印了《金钥匙--昌乐一中学法指导》一书,并把思考作为主线,进一步规范预习、课堂、复习、作业各个环节。课前预习积极思考,课堂听课,跟着老师的思路对比思考,课后复习深入思考,作业之后,精选有价值的问题重点思考,把读书、思考、提问结合起来,养成自主学习,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学校加大教育科研力度,对教改实验课题进行统筹安排,提出了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综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教研思路和理论上有高度、科研上有潜力、发展上有后劲、教学上出效益的教研立项要求。“诱思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精讲、互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改实验、语文“阅读写作”教学教改实验、英语的“整体阅读与写作”教学教改实验、音体美“大班上课、小班分项”教学实验等8个教研课题先后在全国和省市教科所立项。
  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给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沃土,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近三年,有180多名同学在全国省市学科竞赛中获奖,有8名同学取得高校招生保送资格,有2名同学获得参加英语国际夏令营资格。在省市各种文体活动和竞赛中,该校荣获多项殊荣:有30多人次获奖,向省市体育运动队输送队员6名,有160多名同学被音体美高等院校录取,连续两年代表昌乐县组队参加市运会,均夺得团体总分第二名。
  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又有多项喜讯传到一中:在全国英语能力竞赛中,一中代表队喜获全面丰收,夺得一等奖1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11名,这是昌乐县参加此项竞赛获奖最多的一次;在2002年高考体育专业测试中,一中考生有15名同学专项满分,达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12名同学超过90分,35名同学超过80分,过关人数超过了昌乐县总过关人数的50%;在2002年高校招生音美专业考试中,有20多人以优异成绩取得清华大学、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名牌大学专业合格证,有90多人取得了本科专业合格证,合格率超过90%,稳居全县第一;在昌乐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一中代表队8人次打破了5项县田径记录,夺取19个单项第一,以总分194分,领先第二名66分的优异成绩蝉联桂冠。
  
  一枝一叶总关情
  特写镜头七:
  “要学会赞美学生,鼓励学生。”在高三周前会上,秦校长强调说,“面对高考,学生压力大,老师们必须做到三个一:每天送给学生一个微笑,每天说一句鼓励学生的话,每天找一名学生谈话。”一片温暖,一片真情。同学们在老师的鼓励中树起了信心,鼓起了干劲;从老师的一言一行中懂得了生活的真谛,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做人。
  特写镜头八:
  去年高考前夕,家住济南的一位学生家长来到学校,看到了令人激动的一幕:晚自习刚上,班主任老师便提着“灭害灵”来到了学生宿舍,待关好门窗,便床上床下,旮旮旯旯地喷了起来,那认真的样子,好像生怕有一点拉漏。临走,班主任还留下了一张字条:“同学们请注意,晚睡前务必开一下窗户!”当这位学生家长向办公室的老师谈起这件事时,感慨地说:“孩子在这里,真像在家里一样啊!”
  特写镜头九:
  清明节一大早,太阳刚刚升起,师傅们便把煮好的鸡蛋、烙好的大饼放好,按班级人数免费送到了餐桌前。当一部分离学校近的家长挂念孩子、提着鸡蛋大饼赶到学校时,他们的孩子早已吃上了大饼卷鸡蛋。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昌乐一中广为人知的一句口头禅,也是领导、老师们率先垂范倾心育人的写照。
  作为一校之长,秦汶民校长有着太多的感慨,他常说:“不做教师,不知道教师的辛苦;不做教师,也体会不到身为人师的幸福。”从普通教师到昌乐一中校长,三十年如一日,扎扎实实,埋头苦干,创造了昌乐教育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工作中,秦校长和校领导一班人,讲团结、讲大局、讲奉献,要求班子成员分管的工作创一流,教学成绩争一流。班子成员廉洁勤政,真抓实干;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困难争着上,荣誉互相让,始终保持着一种齐心协力、奋发向上的良好状态。每天从早到晚,跟早操、查两睡,与师生座谈、听课、评课,高速运转,几乎没有了节假日、星期天的概念。教室屋顶漏了,阴天下雨教室光线暗了,公寓里水龙头忘关了……一些具体得不能再具体的事,总被细心的领导发现,并得到及时解决。“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既然家长把孩子送到这里,就是把责任和信任交给我们,我们就要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哈护他们。”秦校长的一席话,道出了领导们的共同心声。
  学校十分注重加强师德建设,不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以德立教的社会使命感,使教师在“育人”的同时,不断“自育”。学校印发了《昌乐一中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潍坊市中小学教师“十不”行为规范》作为教师的必修内容,通过“学生在我心中”演讲比赛、《怎样做一名好教师》论文评选等活动,大力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师德水平。为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学校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函授、自考、离职进修,提高学科知识水平;参加岗位技能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校明确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参加两项“五个一”活动:上好一节优质课、参加一种岗位培训、编写一个优秀教案、撰写一篇优秀教学论文、进行一个教改专题实验的“五一”业务达标活动,写一手好粉笔字、讲一口好普通话、写一手好下水文、搞一手好实验、画一手好示范图的“五一”教学基本功比赛。腹中有才,胸中有壑。丰富的教育理论及实践,给了老师们开阔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育人水平。
  学校如同一架钢琴,像一支交响乐队,要演奏出动听的音乐,必须由不同的琴键或不同的乐手奏出不同的声音。昌乐一中大力倡导“三种意识”,即“领导的公仆意识,教师的育人意识,职员的服务意识”,深入实施“关爱工程”。学校食堂“不承包、不盈利”,增加饭菜品种,提高质量和服务水平。购进的蔬菜、食品,质量监督站一次一化验;对工作人员卫生防疫站一月一检查,严防“病从口入”,确保“水开、饭熟、菜香”。学生住宿公寓化,声控灯、应急灯、盛衣橱、凉衣架、写字桌、磁卡电话一应俱全;公寓楼内勤、保卫、服务及时方便。学校定期给教室粉刷墙壁,处理黑板,检修灯具;夏天挂上窗帘遮阳挡日,冬天,钉上塑料布挡风避寒;图书管理员定期印发《学海导航》,卫生室人员及时奉上《健康指南》。整合管理,真情服务,学校一盘棋,后勤围着前勤干,前勤围着教学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格局,真正实现了全面育人。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管理、教学、后勤供应都是为学生服务的,而学校的服务与社会上的服务不同,这种服务的目的是为了育人,以健康情感教育人,教育情感健康的人,育人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昌乐一中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
  
  姹紫嫣红竞春晖
  特写镜头十:
  每周一,全校师生共同参加的升旗仪式在大操场举行,庄严的仪式,宏大的场面,规范的动作,精彩的演讲,令每一个参加者油然而生一种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
  特写镜头十一:
  2001年9月19日,台胞、老校友王春峰、王金莲伉俪专程来母校捐款40万元人民币,感谢母校的培养,支援母校的发展,并以此为基金,设立“莲峰优秀贫困生奖学金”,奖励一中品学兼优、志在进取、家庭贫困的学生。这是继“树人奖学金”之后昌乐一中设立的第二项专项奖学金。
  特写镜头十二:
  张华,一名来自农村的高二学生,父亲早早地离开了人世,母亲领着他清寒度日。考入一中后,他下决心,好好学习,将来使母亲过上好日子。在学校接受了一系列的理想、成才教育后,他在“立志成才,振兴中华”演讲会上满怀激情地说:“为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学习,这是个人的小理想,作为成才的动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才能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我要为祖国母亲而学习。”
  “中学是打基础的阶段,一个人没有知识不行,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但制约能力的是信念、道德。人才的培养,绝不能以信念的颓废、道德的滑坡为代价。”谈到育人,秦汶民校长如是说。
  昌乐一中有一个先进的办学理念:“让学生接受最好的教育,为人生打下最基实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在校三年,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思想高尚的人,为未来做准备。
  用整体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来认识教育过程,这是昌乐一中实行整合管理的精神实质。具体说就是以学校为主体,向家庭、社会辐射,构建起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育人“立交桥”,创建“法制、爱国、国防、劳动、传统、形势”六大德育基地。为此,学校制定了提高基本素质,培养时代精神,陶冶高尚情操,增强实践能力的德育工作目标,针对各年级学生的思想、生理、心理特点,规定各年级思想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考评办法,并对贯穿各年级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等内容,分解为系列的讲座。为了让德育工作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学校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正面教育为主、自我教育为主的教育形式,积极寻找学校与社会的结合点,用身边的事来引导教育学生。
  将德育渗透到活动中,化抽象的说教为鲜活的现实,是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成功的做法。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大环境”。国旗下的讲话、昌乐一中同学联谊会、与山西教育艺术团、柳州教育艺术团“手拉手”文艺汇演、“颂祖国、爱校园”歌咏比赛、“立志成才,振兴中华”演讲等,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里,欢快热烈的气氛中,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立志报国等多方面的教育。“校园拒绝邪教”千人签名活动,使师生受到一次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传播文明、抵制邪教教育。院士报告会、霍氏姊妹向母校捐款仪式、王春峰、王金莲伉俪向母校捐款仪式、为贫困学生于复亮捐款、帮困扶贫献爱心活动等,让同学们与高尚的道德情操直接对话,感受到一次崇高的爱乡爱校、真情关爱情感教育。搭“活动”台、唱育人戏,逐步建立起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德育新格局。目前两操快静齐,两睡准时安静,打水打饭自觉排队,自行车摆放整齐划一。校园墙上无脚印等污损现象,地上无乱扔纸屑、随地吐痰现象,公共财物无损坏现象,公共场所无喧哗现象,用水用电用粮无浪费现象,人际交往无不文明现象,穿着、发型无怪异现象,无吸烟酗酒、骑自行车现象。
  2002年4月,市委副书记郑金兰、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在县委书记花兆贤,县委副书记、县长王立胜、县委副书记张振之等领导陪同下来一中视察。在察看了校容校貌,参观了名人绣像展室、校史展室等德育基地后,郑书记高兴地说:“培养怎样的接班人,是关涉国家前途命运的千秋大事。好的人才,需要好的教育。昌乐一中办学理念先进,管理规范,质量高,在育人方面,走在了全市教育的前头。”
  
  采访手记:
  小事情折射大教育,小观念体现大思想。在昌乐一中,这样的“小事情”“小观念”还有很多,正是这些“小事情”“小观念”,带来了昌乐一中深刻的变化。这所历史名校正以自己全新的形象,迷人的风采,再次成为一颗素质教育耀眼的明星。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我们相信,有一中人的努力,昌乐一中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原载于《潍坊日报》)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