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65天前
鄌郚总编

大洋彼岸的医药学新秀郭树华

  大洋彼岸的医药学新秀
  树华与我是同曾祖的堂兄弟,且是一墙之隔的邻居。但我与树华接触甚少,了解也不多。树华生于1963年正月,小我16岁。他出生那年,我已在昌乐一中读初中,半年之后,我即去青岛一中读高中了。当他读小学的时候,我已参加工作。后来他从小学读到中学、大学、研究生,以至出国从事医学研究,我们都少有见面的机会。
  一年春节,我去给树华的父母,也即我的二叔二婶拜年,看见墙上挂着的玻璃镜框里,有一幅着博士服、戴博士帽的照片,仔细一看,却是树华。我大为震惊:树华是博士了!在我们这个家族,在我们村,获取博士学位,树华是开天辟地第一人。这实在是我们郭氏家族的荣耀!我开始对树华刮目相看。
  对树华获得的这一殊荣,他的家人和乡亲们却反应平淡。那幅戴博士帽的照片夹杂在大大小小的照片中间,居于很不显眼的位置,便是明证。那时二叔已患有严重的腿疾和胃病。乡亲们说,树华学了医,连他父亲的病都不能治,也就是买几盒药寄回来表表孝心,真是白学了。人们不知道树华学的不是临床医学,更不了解树华所从事的医学研究的意义和前景。乡亲们的误解,固然与他们知识的局限有关,与树华的为人也不无关系。
  树华性格内向,不事张扬。结婚后不久,树华偕爱人小赵从北京回老家,特地赶到县城看我。我送他们夫妇一本自己刚刚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小赵略显惊讶,说你们郭家真不简单,还出了作家!我则半开玩笑地说,作家倒在其次,最不简单的是出了一位博士!树华只是淡淡一笑。其实,树华那时不但已获得博士学位,在医学研究上也已小有成就,但他只字未提。赴美之后,每年的大年初一早上八、九点钟,树华都会从大洋彼岸打电话给我们夫妇拜年。几分钟的越洋电话,都是拉家常,叙亲情,我偶尔问及他的事业,他也只是回一句“还可以”敷衍一番,从不提及自己的成就。
  我应邀参与编写《昌乐一中七十年》一书,负责撰写此文,本以为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不料却大费周折。采访树华的兄弟姐妹,他们只知道树华从北京去了加拿大,又去了美国,且每年给母亲寄回美元,至于他做了些什么,正在做什么,则一概不知。我打电话、发电子邮件采访树华本人,他不是说太忙,就是说自己不值得一写。我锲而不舍地追着不放,且以老大哥的身份和口气反复催促,历经数月,他才寄给我一部分资料,并一再强调,自己刚刚起步,万不可过分宣传。
  树华的天分不是很高,他的成功,靠的是志向、执著和勤勉。他1978年考入昌乐一中。高中毕业后,第一年高考落榜。他没有气馁,而是更加奋发努力。课堂上,聚精会神地听讲,自习课,一丝不苟地复习,晚上回到宿舍,熄灯铃响过之后,他还要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书。复读一年,他考入滨州医学院。这不是他理想中的大学。他没有失意,私下对同村的两位要好的同学说,大学毕业后,我一定要考上研究生!正是这种信念,使他把滨州医学院仅仅当作一块跳板,把读大学仅仅看作大赛前的“热身训练”。他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热身训练”对于实现自己的理想至关重要,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学习中。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每年只在寒假期间回家过春节,节后几天即提前返校自学。
  1986年,树华于滨州医学院毕业,并如愿以偿地考入军事医学科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他先后师从吴祖泽和贺福初两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充分利用军事医学科学院优越的环境和条件,刻苦学习,潜心研究。这期间,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图书馆和实验室中度过的。早上进入图书馆,中午简单地吃一点自备的午餐,直至图书馆下班关门,一坐就是一天。在浩如烟海的图书资料中汲取知识和营养,成为他最大的乐趣。1989年,树华拿到硕士学位;又苦读7年,于1996年取得博士学位。在攻读学位和其后的一段工作期间,他参与和主持了多项“863”国家重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际合作项目,其中两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同时培养了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他主持研发的一种治疗心肌缺血和外周血管病的一类新药获准应用于临床。该项科研成果体现了当今生物科技的最高水准,将为解除千百万患者的痛苦和生命危险发挥重大作用。
  至此,树华可以说功成名就了。但他没有满足。他站在事业的制高点上,看到的不是脚下的高度,而是更为广阔的天地和更高更远的目标。他的理想再度升华。于是,博士学位和科研成果成为他事业新的跳板,他要凭借这块跳板,登攀新的高峰。1999年,树华远渡重洋,进入胰岛素的诞生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生理系,以此为起点,向着新的目标冲刺。他率先探索了基因水平治疗糖尿病的可行性。他的研究成果产生了广泛影响,引起相关领域权威人士的重视。2001年,他接到了Clinton博士的邀请,赴美国俄勒岗医科大学,开展新型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这一课题学术价值高,难度大,极富挑战性,一旦研究成功,将会引发抗癌医药学上的一场革命,其价值不可估量。对于树华来说,这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去,凭借自己雄厚的实力和刻苦精神,很快便取得突破性进展。
  由于出色的工作和成就,2002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为树华颁发了“杰出青年学者奖”。该协会总裁Margaret博士在贺信中说:
  “郭树华博士:
  我代表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各主任委员会,祝贺你获得‘杰出AACR-AFLC年轻学者’。AACR致力于我们下一代癌症研究的年轻科学家领袖的成长。你可喜的工作成绩,得到了AACR权威的项目委员会的赞赏。你可以参加所在研究领域世界上各权威人士出席的综合性的大会。我们欢迎你出席第九十三届AACR年会。”
  许多国家的媒体相继报道了该项研究成果。生物医药产业界人士更是对该项成果给以极大关注。2004年,树华所从事的科研项目获得3360万美元的资助,成为该年度全美生物医药界最大的A类投资项目。该项目目前已进入后期研发阶段,有望发展成为新型广谱的抗肿瘤药物。
  树华所在的学院给予他这样的评价:
  “过去几年里你已经获得巨大的发展,并且所有的理由都预示着这种过程将会加速。我们现在正在收获你持续的努力和重要的技能所带给本项目的好处。你研发Herstatin成为抗癌药的工作对于成立Receptor Biologix是十分关键的。公司位于加州的旧金山,其主要目标就是应用你的策略来使Herstatin最终成为抗癌药物的商业化。你为我们研究项目的成功和我们学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是树华人生道路上迈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也是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凭他44岁的黄金年龄,凭他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坚实的学术基础,凭他坚强的意志和进取精神以及刻苦、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我有理由相信,树华定能在生物医药研究领域有更大的造就。(郭建华)
  
回复 引用 顶端